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29779
何为权谋 何为博弈
经典著作 原典解读
战略高度 详细讲解兵法里的用人之术
全彩图文 裸背装帧 阅读体验更舒适
相对于儒家注重德行,以人本立意,道家讲究无为,主张因循而化;墨家尚贤尚同;法家建章立制。兵家学说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包容性,充分吸收了各家学说的优长,提出了谋略之道、行为之法、攻守之宜、选将之理,关注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行政效率、组织原则和行动策略。
本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和经典兵学著作,注重原典解读,试图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兵法*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
第一章 权谋与战略管理
第一节 固国为本 8
第二节 以武为德 27
第三节 不战屈人 43
第二章 形势与战术管理
第一节 兵形 66
第二节 兵势 82
第三节 形势转化 97
第三章 博弈与危机管理
第一节 胜战博弈 120第二节 敌战博弈 129
第三节 攻战博弈 140
第四节 混战博弈 149
第五节 并战博弈 161
第六节 败战博弈 170
第四章 用间与情报管理
第一节 乡间 182
第二节 内间 187
第三节 反间 192
第四节 死间 198
第五节 生间 203
第六节 间法 206
第五章 选将与组织管理
第一节 将德 224
第二节 将品 232
第三节 将器 245
第四节 将材 260
第六章 励士与团队管理
第一节 选士 272
第二节 抚士 280
第三节 练士 288
后记
附录
军事组织是人类历史上效率最高的组织体系,中国古代兵法是事关存亡的高智商者的较量,是历经生死考验的凯旋者的经验总结。
相对于儒家注重德行,以人本立意;道家讲究无为,主张因循而化;墨家尚贤尚同;法家建章立制。兵家学说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包容性,充分吸收了各家学说的优长,提出了谋略之道、行动之法、攻守之宜、选将之理,关注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行政效率、组织原则和行动策略。
阅读兵法,不仅有助于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组织和商场的竞争,还有助于提高个人洞晓世事、练达人生的能力,体悟经营之道,为自己开启一扇崭新的事业之门。
这本小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注重原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
兵权谋是以战略管理立意,讲究潜谋于无形。这些学说,大而言之,可作为指导外交活动的战略战术,关系国家的安危;中而言之,可用于生意谈判与企业竞争,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小而言之,可成为日常生活的言谈技巧。
兵形势是以战术管理为用。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在竞争的环境中,要取得胜利,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更要遵循法则。阅读本章,能够明白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妙处,增强执行力,在艰难中突围,在胜利中辉煌。
博弈方法可以作为危机管理的参照。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分析博弈策略、博弈方法,由此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哲理和用法,可以增强察敌料机的睿智、进退得宜的谋略、转败为胜的机智。
用间是获取情报的基本手段,也是伐交制胜的有效策略,如何利用乡间、内间、反间等手法掌握敌情,知己知彼;如何使用间本、间密、间君、间亲、间能、间助、间邻、间左右、间纵横等手法,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不废一枪一弹而决胜千里,不动声色而胜敌于无形,可读《用间与情报管理》。
看透别人、看穿别人容易,看透看穿之后,仍要适得其所地使用,可以用其长,也可用其短,如何掌握这一技巧?那就要掌握洞悉识才、择才、任才、育才、御才之道。古人做了榜样——诸葛亮的“七观”、曾国藩的“冰鉴”,也都是经验,《选将与组织管理》讲的便是其中奥妙。
能够领导比自己强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只能够领导不如自己的,自然一事无成,如项羽、陈士诚。问题是怎么领导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呢?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励士与团队管理》讲了其中的诀窍和方法,可资参照。
中国兵法以不战屈人作为战略管理的目标,以奇正相生作为战术行动的基础,以批亢捣虚作为危机博弈的法则,以间人无形作为情报使用的纲领,以选将任实作为组织体系的根本,以教戒、练士作为团队建构的手段。
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学习那些成功者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不仅能洞悉人性,通晓世事,更能练达人情,服务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固国为本
《尉缭子·兵谈》强调国家富庶而国力强盛,人民众多并能自觉遵守法令,以此作为威慑天下、抵御外患的基础,国家就会安定。这种将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作为备战的前提,我们可以称之为“固国为本”。努力发展、壮大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国家长远发展、抵御外悔的基础,也是国家战略上的取胜之道,要比依靠将领、军阵杀敌取胜高明得多,稳固得多,长远得多。
一、恤民为德
“恤”的本义是同情、怜悯、救济。“恤民”就是爱护一方百姓,忧虑民众疾苦。国家尊重人民,政府保护百姓,百姓方能因生活在这个国家而自豪,以为国家工作、奋斗而光荣。国之富强,民能享受其富足;民之安乐,国能被护佑发展。家国一体,荣辱与共,和平之时能够社会和谐,临战之时能够同仇敌忾。
这是中国治道里被顶礼膜拜的固国秘诀,即获得百姓的拥护,就获得了强大的资本。如何获得百姓的拥护?那就是要顺民心。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齐国在管仲治理下,走向繁荣富强。齐国土地狭小,不能丰足;远在海边,交通不便。管仲因地制宜,一改其他国家重农轻商的习惯,大力发展工商业,通过货物流通获得资金,又借助资金储存物资,由此国库充足。财税充盈,政府便富足;经济发展,百姓便富庶;有经费、有兵源,招兵买马自然不愁。国富与民强相辅相成,齐国很快摆脱了积弱积贫的局面,不仅能够自立,还能够左右天下局势。
为了获得百姓的拥护,管仲修订了齐国的法令条文,采用了“因俗为制”的做法——尽量满足百姓的需求,并做到法律简便易行,不扰民,不严苛。凡是百姓所需求的就给予帮助;凡是百姓不愿意接受的就暂不实行。凡是顺应百姓需求的改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政策便容易推广。
凡是逆民心的改革,无论行政措施如何严苛峻急,常常是有始无终,或者是决策出不了皇宫,或者是下级阳奉阴违,总之会不了了之。此时若行政强悍,阻力会变成推翻政府的反动力。秦国的急剧覆亡,新莽的急转直下,皆因政府不顾民心向背,严刑峻法,强力推行,不知顺民心、承民意。若政府软弱无能,效率低下,其所推行的政策逐级递减,最终消解,改革就只是形式上的调整,最多成为官吏谋私的新手段,如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的一条鞭法,虽意图改革弊政,但最终还是在官场杯葛中无疾而终。
顺民心是恤民为德的前提。具体的做法,在兵书的阐释中,几乎都接近于儒家提倡的仁政。
孔子曾提出,政府行政应该把握一个准则:“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政府的首要责任,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政策休养民生,使他们能够活得滋润,能够分享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其次,政府要保护百姓的基本权利,政策要制定得合情合理,不至于劳民伤财。政府只有平日关爱百姓,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一旦遇到困难,国家遭遇不幸,百姓才会全力以赴。
孔子的说法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继承了“周政”的基本观念。
周政是由周文王、周武王等君王一脉相承的周代治国秘籍,其基本内涵保存在《周易》《尚书》《礼记》等典籍的阐释中。《六韬》中通过周文王、周武王向姜太公请教的口吻,讨论了如何治国用兵。这些讨论不一定是文王、武王和太公的真实记录,但的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以来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文韬》分析了如何从国家制度、行政策略等方面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获得天下诸侯的支持,蓄积实力,待到力量足够强大时,轻轻一推,便使得看似强大的殷商顿时土崩瓦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