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263266
本书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拿破仑战争的进程,分析了政治背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战,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奥地利、大不列颠、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美国和其他相关部队制服和徽章的细节,有600多幅高清插图(制服、装备、历史场景、作战图)和50多张表格(各团制服的区别),使欧洲历史上一个多事期变得栩栩如生。
《拿破仑时期军服图解百科: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官兵(1792—1815)》解析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各国军服,概述了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时代背景,回顾了拿破仑崛起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各国各兵种的军服。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是当时欧洲政治舞台的主角,他本人更是*的军事天才。在拿破仑的统率下,法军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战争艺术,其军服更是成为各国的典范。此外,同时期的大英帝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与法军进行了长期博弈,其军服文化也各具特色。
前言
18 世纪末的欧洲
欧陆诸国的政治与社会情况
海上力量的平衡
士兵生涯
制服和徽章
主要战役与会战
法国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1789—1796 )
拿破仑掌权
法军军服
共和国时代的步兵
共和国时代的骑兵
共和国时代的炮兵、工程兵和坑道工兵
1798—1801 年的埃及远征军
帝国近卫军
帝国的战列步兵和轻步兵
帝国的卡宾枪骑兵和胸甲骑兵
帝国时期的龙骑兵和枪骑兵
帝国猎骑兵
帝国骠骑兵
帝国时期的炮兵、工程师和工兵部队
外籍和辅助部队
大不列颠
不列颠政府及其帝国的诞生
英国陆军的结构、编制
拿破仑战争中的英国陆军
将领、参谋、王家运输部队与近卫部队
战列步兵
常备重骑兵
常备轻骑兵与骠骑兵
炮兵与工兵
英王德意志军团与“布伦维克黑衣军”
东印度、西印度诸团与非洲部队
其他外籍部队
奥地利
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的陆军
奥军战记
1809 年的国防军
将领、元帅和参谋
德裔步枪兵与掷弹兵
匈裔步枪兵与掷弹兵
轻步兵
戍边步兵
卡宾枪骑兵与胸甲骑兵
龙骑兵、轻骑兵与线膛枪骑兵
骠骑兵
枪骑兵
炮兵和工兵
勤王义军
俄罗斯
沙皇与军队
俄罗斯与拿破仑的冲突
皇家近卫军
战列步兵和猎兵
胸甲骑兵和龙骑兵
骠骑兵和枪骑兵
炮兵和工程兵
哥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巴什基尔人
普鲁士
普鲁士国情
1806 年国难
普鲁士军队及其在1812—1815 年的战役
1806 年之前的步兵
1806 年之前的胸甲骑兵
1806 年之前的龙骑兵
1806 年之前的骠骑兵部队
1806 年之前的炮兵与技术兵
1806 年之后的步兵
1806 年之后的胸甲骑兵
1806 年之后的龙骑兵和骠骑兵
1806 年之后的枪骑兵、预备役和骑兵团
1806 年之后的炮兵和技术部队
美国及其他国家
美国联邦军队
丹麦和瑞典王国
巴伐利亚王国
萨克森和威斯特伐利亚
符腾堡王国
华沙大公国
意大利和那不勒斯王国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
术语表
致谢
此书内容甚广,涵盖了革命战争时期(1789—1804年)的资料,这是大多数出版物不曾涉及的。如果不谈这一早期背景,拿破仑时代有时会让人难以理解。此书的第一部分为读者做好铺垫,简单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系统、社会结构以及法国革命的影响。法国革命撼动了欧洲所有王权。与这一政治风暴一同发生的工业革命已重塑了商贸和社会,尤其是在英国。接着,本书涵盖了这一阶段的战役,分析了事件背景、战斗过程,审视了当时军人所生活的世界,并通过欧陆不同军队的例子来描绘当时的士兵是如何生存、战斗与牺牲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则是巨细无遗地考察了1792—1815年的军队制服与结构。在1812年以前,法国(与俄国)坐拥全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以及第二大的海军,可谓1789年的大陆领军势力。
社会与军事剧变
尽管确实有许多理由能够证明革命前的法国亟需激进的社会变革,但革命的剧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怖统治(1793年7月—1794年7月)对整个国家组织与武装军队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后者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军官。有些人被处决在断头台上,但大多数人抛弃了自己的财产逃离国家,以避免噩运。这一动荡时期为许多投机分子推开了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他们中最突出的人物便是拿破仑·波拿巴。
在传统的君主国中,这样的阶层跃升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在军队中则有可能。1812年俄国的军官团中有32位都是农民出身。至于英国,在1797—1802年约克公爵改革前,富有的军校学员让父母给他们买委任状是常有之事。当数年后他们加入自己所属的团时,虽然没有半点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已经开辟或者说买通了自己的加官进爵之路。其他人或许能在战场上为自己赢得军衔,但之后的职业发展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不夸张地说,1800年前,英国人对参军入伍一事并不上心。英国军队的另一特质是规模小,并且遍布全球。团与军的使用在欧洲大陆主要军队中虽已慢慢成型,但在英军中看不到类似的趋势。(对英国来说)唯一能有机会操纵大规模兵团的地方是印度。在那里,印度将军阿瑟·韦尔斯利的战争技艺变得熟练,这使他在1808年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战役中受益匪浅。
欧洲军队同时也面临另一巨大改变。即淘汰掉由衰老、长时间服役的专业士兵组成的小型部队,并用快速训练、只服役一定时间的年轻募兵组成的大兵团取而代之。这个改变是由投票产生的。拉扎尔-尼古拉-玛格丽特·卡诺上尉(Captain Lazare-Nicolas-Marguerite Carnot)在1792年用这一手段成功从敌人手上拯救了法国。1813年,募兵制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流了。
制服与军衔徽章
军队制服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巨大改变。这一改变遍布诸国,同时也反映了平民时尚风气的变化。发型的改变十分显著:旧时不太卫生的扑粉、缱绻与戴马尾的时尚(这种发型需要耗费数小时)让步给了几乎现代化的理发。黑森-卡塞尔选侯国(在1813年年底重建)是个例外,他们十分严格地重新引入1806年的旧风尚,如扑粉。1792年,大多数德意志小国都向普鲁士看齐,使用黄铜或锡制的掷弹兵帽,以及有精巧的金色或银色花边装饰的军官大衣。
军官的身份地位体现在制服的做工与花费,大量腰部绶带、饰领以及金或银色的剑结。一般士兵就没有这么亮眼了。天主教国家倾向于让他们的士兵穿白衫,新教国家则偏爱深蓝或红色。法国步兵在18世纪90年代把军大衣从白色改成深蓝色,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步。
法国革命在平等主义的指导下开启了禁止军官在制服上刺绣的先河。用不同种类的肩章来代表军官阶级的新做法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1806年莱茵联邦成立后,一种类似“华沙条约组织”的集团出现,德意志诸邦在军服设计上更是唯法国马首是瞻。在拿破仑战争终结后,欧洲的军事时尚又重现繁荣。和平年代的军队催生了各种昂贵的奢侈品和怪癖,例如钟形的高筒帽、胸部带衬垫的紧身短上衣。
欧洲的新秩序
欧洲在拿破仑时期后变得截然不同了,现代化的基石已经垫下。法国在超前军事组织的发展上是领军角色。有一种学派认为拿破仑的战地指挥部是现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原型。这一说法引起了强烈争议,因为拿破仑的参谋部是以他统治帝国与随心所欲地指挥军队的需求为中心而建立的。一旦皇帝本身从这个体系里面脱离,它立马就失去了效用。看上去拿破仑时期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参谋体系更有资格宣称是北约参谋部的鼻祖。在知道了大背景后,我们接着才能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不同部队浴血奋战、决一胜负的各种战役。
1806年国难
拿破仑发现奥、俄、普缔结秘密条约后,要求普鲁士签一份条款严苛的和约。弗里德里希·威廉被王后露易丝说服,拒绝了此要求。拿破仑不甘罢休,又于1806年2月拿出了一份更苛刻的方案,最终,弗里德里希·威廉还是屈服了。然而,他似乎后来又出尔反尔收回承诺,并且给拿破仑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后者在10月8日之前从德意志全面撤军——这些行为的背后缘由,可能是义愤填膺的王后的怂恿。然而,普王未能勘透时局时机。此前的9年光景中,他对欧洲事务向来逡巡不前,对奥、俄两大国惨败于奥斯特里茨一事袖手旁观,却在1806年夏季决定挑战时代的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灾难当头
面对挑战,拿破仑拿出了强而有力、令人信服的回应——出动了所向披靡的帐下大军。10月10日,在萨阿尔菲尔德(Saalfeld)爆发了战役的揭幕战:法军元帅拉纳的第五军前锋部队遭到某支普鲁士–萨克森联军部队的抵抗。这支部队由普鲁士王子路易斯·费迪南德(弗里德里希·威廉的一个儿子)指挥,此战,王子马革裹尸、饮恨沙场。4天后,普军依然呈分兵之势。此种情况下,拿破仑举兵54000人在耶拿击垮了约45000人的普军,这部分普军的兵力还不及总数的一半。就在同日,双方也在位于耶拿向北20千米(约12.25英里)的奥尔施塔特小村展开了激战。法军元帅达武率领第三军(约29000人),孤立无援地同52000人的普军主力交上了火。达武以寡敌众,最终竟大败普军。普军伤亡上万人,3000人被俘,法军则只损失了7000人。
遭受痛击的普军逃离了战场,士气荡然无存,绝大部分指挥官、参谋都惊慌失措。大小旅、团皆残编崩溃,军队纪律此时被抛之脑后。逃兵向北方、东方涌去,惶惶然只为保全性命。
接下来几周,上演了一连串史无前例、耻辱绝顶的丑剧。相当数量的普军要塞闻风而降,例如普拉森堡(Plassenburg)、斯潘道(Spandau)、普伦兹劳(Prenzlau)、帕瑟瓦尔克(Pasewalk)、什切青(Stettin)、马格德堡(Magdeburg)、埃尔富特(Erfurt)、哈姆林(Hamlin)以及格洛高(Glogau)。
只有一个男人例外,他就是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Gebhart Leberecht von Blucher)。布吕歇尔始终坚持抗战,他率领麾下2万人勇敢地向北朝吕贝克杀出了一条血路,并最终在吕贝克被包围了。弹尽粮绝后,布翁于11月7日在拉特考(Ratkau)向法军元帅贝尔纳多特及其第一军投降。
国王及朝廷向东避乱,并抵达了京次堡。随后,国王决定继续抗战,并同沙皇亚历山大联手抗法。由冯·莱斯托克将军指挥的一个普鲁士军在东普鲁士保全了下来,这支部队后来同本尼格森将军率领的俄军合流。接下来的战争在严峻寒冬中的波兰领土上进行,最终在1807年6月14日,以俄普联军在弗里德兰败北而告终。普鲁士因此成为一个三流国家。
卧薪尝胆
普鲁士被彻底击败后,分别在1807年7月9日和1808年9月8日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the treaties of Tilsit)、《巴黎条约》(the treaties of Paris)。元气大伤的普鲁士陆军被套上了桎梏,兵力不得超过42000人。至于这个国家,则被强加了数目巨大的战争赔款。与此同时,法国占领军进驻了普鲁士的城市,法军消耗必须由普鲁士人承担。拿破仑在普鲁士境内安插了大量特工,以确保普国政府的一举一动尽在自己掌握之中。他也会妨碍普国王室安排的委任变动,意图确保消除普国对法的敌意,强化其中立倾向。
拿破仑将萨克森帝储国升格成了王国,并赋予其华沙大公国的宗主地位。由于这两个国家之间隔着普鲁士的领土,因此萨克森也被授予在普鲁士境内拥有军事通行权,以确保与华沙交通线的畅通。
在《提尔西特条约》协商签定的过程中,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犹如俎上鱼肉,任人宰割,而且必须接受最终结果。此战之后,普鲁士丧失了一半的领土、一半的人口。普军手上只剩下科尔贝格(Colberg)、科泽尔(Cosel)、格拉茨(Glatz)、格劳登茨(Graudenz)、皮劳(Pillau)和锡尔伯贝格(Silberberg)这几个要塞。1795年夺取的易北河西岸领土也全被割让。
军事改革
因其高级将领无能导致的惨剧,国王震怒不止。那些耻辱降敌的要塞各级指挥官被带上军事法庭,其中有数位本要被处以极刑,不过国王怀有怜悯之心,大多数人的惩罚都改为监禁。普鲁士的传奇陆军竟在一天之内完全崩溃。在1792—1794年的战局中,陆军仍在出色作战,理论上来说,也不至于在10月13日这天完全变样,但只看事情的表面是错误的。
为了家国大业,国王必须找到问题所在,并尽可能及时地予以修正。于是,他在1807年7月15日任命香霍斯特与冯·洛蒂姆(von Lottum)伯爵找到军队溃散的原因,并制定军队改革的计划。在此背景下,一个专门的“陆军重组委员会”(Militair-Reorganisations-Kommission des Heeres)得以成立。国王的打算是:其一,就1806年国难进行追责,并惩处涉罪的所有军官(最终,在现役6915名军官中,有208人被处理);其二,打破军官委任的阶级壁垒;其三,改进军服、后勤补给系统;其四,对《战争典律》进行修订,以此改进战术操典;其五,禁止士兵通过贿买免除兵役的做法,废除了年轻贵族在团部挂名(往往12岁就可以挂靠)的惯例。
改革不仅仅限于此,还有一项是针对群众武装的动员。由此,“国防军”的基础就此打下。作为军事刑罚的笞刑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开明的军纪典律。征召对象理论上是所有适龄的健全男人。兵役豁免权被收紧,对外籍人士的征召被明令禁止。
因为读写能力是委任的先决条件,所以出身和地位不再是通往军官阶级的唯一敲门砖。不过,由于识字率依旧有限,因而潜在的“军官池”仍然没有被拓宽。如要成为军官候选者,必须先以列兵身份服役至少3个月。至于指挥官的委任,在1809年3月10日,普王宣布将以战绩为先决考虑条件。
“征兵区”(Kanton)和“短期役预备兵”(Krümper)在拿破仑战争的时代风暴中得以保留,并且成为解放战争(1813—1815年)大洪流中的关键因素。所谓“征兵区”,是指每个团都会被分配到的一片征兵区域;此项措施导致团与地区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战友之间互相都是从小认识的。所谓的“短期役预备兵”,是一种体系,它充分利用了军队编制外的大量人口,将这些人集中起来进行军事训练;训练完成后,这部分人就会被解散,继续其平民生活。如此一来,经过训练的平民在战时是可以直接入伍的。虽然对军队的兵力有限制,但是经过训练的平民数量在不断增加。1808年8月6日,普鲁士国王下令,将上述体系落实到每一个连队,具体为各连队当年将轮换3—5人。新兵在经过1个月的操练之后便会退伍,接着军官、军士们会在周日、节假日被派往城镇,继续训练他们,预备兵人数不断上升。1812年10月的报告显示,彼时已经有33337名“短期役预备兵”经过训练能作战,还有3087人可以执行卫戍任务。
这个体系很受农民欢迎,因为预备兵只需脱产很短一段时间。而军官们对这种简单训练则不是很热情。直至1809年,所有旅单位都在执行卫戍任务,这是一次机会。于是,第一次各兵种联合训练就这么展开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