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线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66666丛书名: 爱家爱健康?茶文化系列
1.既全面讲述七大茶类的知识,又融入各种趣闻、传说、典故,文字优美、生动有趣,形散而神不散。2.加入关于茶道、茶文化等富于哲思、情怀的内容,结合精美而富于艺术气质的设计装帧,全方位提升茶书的阅读品位。
本书分三部分:茶之灵,以茶追本溯源;茶之美,览尽七大茶类;茶之境 ,探讨茶道精髓。采用以知识性随笔的形式,在介绍*代表性的各类名茶的同时,加入了足够的关于茶道、茶文化的内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并用更具文艺气质的设计、装帧形式,呈现给读者一本有品位、有情怀、有知识、更有趣的茶书,让读者识茶、懂茶、品茶,享受茶之乐。
茶之灵 11
南方有嘉木,天地灵气之所钟 12
三棵古茶树,见证野生茶树的驯化史 15
人在草木间——“茶”字的由来 16
茶树的类型 16
春来雨纷纷,忙煞采茶人 18
溯本追源,一杯茶的编年史 22
从神农氏到陆羽,茶由药物到饮品的变化 22
由唐至宋,茶从普及到版图初定 24
明清时期,制茶技艺和茶文化达到顶峰 26
以茶之灵,洗涤身与心 28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28
以茶修身,通达自由 31
以茶为友,寄情山水之间 32
一碗香茶一道禅,体味生命静美 34
以茶行道,天人合一 35
茶之美 37
茶分七类,各有大美 38
清汤?清香?清美,清雅绿茶 40
西湖龙井似碗钉 42
茶一味,千年径山茶 46
兰香隐隐,顾渚紫笋 50
“吓煞人香”的洞庭碧螺春 52
安吉白茶,清凉若淡竹积雪 56
安徽黄山育太平猴魁 57
浸润在云海里的黄山毛峰 58
恩施玉露似绿玉 60
六安瓜片浣俗肠 61
婺源山谷,茗眉拔萃 62
庐山出好茶,恰在云雾里 64
甘甜沁脾,狗牯脑之妙 67
茶中故旧,蒙顶甘露 68
江南云腴双井绿 70
玉泉寺里仙人掌 71
淮南第一茶,信阳毛尖 72
峨眉雪芽竹叶青 73
都匀毛尖,不亚龙井碧螺春 74
南京雨花茶,锋苗挺秀似松针 75
绿叶镶红边,小杯啜乌龙 76
九龙绝壁上,武夷大红袍 78
安溪铁观音,七泡有余香 82
千香百味,凤凰单枞 86
冻顶乌龙,茶中圣品 88
“一早二奇”黄金桂 90
岩上奇茗,武夷肉桂 91
霸道岩茶铁罗汉 92
闽北水仙犹留百岁香 94
永春佛手,望仙山上神药茶 96
东方美人,白毫乌龙 98
别无分号的文山包种茶 100
沏在茶碗里的中国红——红茶 102
祁门红茶,有高香亦泛宝光 104
得尝正山小种,胜饮人参汤 108
香鲜兼备,当属宜红 112
川红,红茶中之最香者 113
闽红之首,当推政和工夫 114
滇红工夫,茸毫显露 115
坦洋工夫,香飘四海 116
沉淀在黑茶里的遥远时光 118
历久弥珍,茶马古道犹留普洱香 120
殊香似槟榔,苍梧六堡茶 124
黑砖如玉,常饮得长生 126
妙手偶得,一壶黄茶似月光 128
君山银针金镶玉 130
蒙顶黄芽五不采 133
安徽三黄,霍山黄芽 136
?湖珍茗,北港毛尖 138
断离烟火气,白茶近自然 140
白毫密被,形似银针 142
蓓蕾初放的白牡丹 146
贡眉性清凉,解毒又败火 148
一场茶与花的清香奇缘——窨制花茶 150
茉莉无上味,沁入花茶里 152
玫瑰红茶,润养美人身心 154
健康茶八不饮 157
茶之境 159
先有陆羽,后有茶道 160
第一境:选茶?置器?择水 163
选茶如选知己 164
茶有千味,适口者珍 168
好茶需好存,才不回潮、不串味 170
择一好器,不负好茶 171
十分茶性七分水 180
活水还须活火烹 184
第二境:一茶一法,泡出醇香怡人 187
从来好器泡好茶,千壶万杯别样味 188
独爱紫砂,赤泥蕴茶香 190
赏心悦目,当选琉璃 194
盖碗宜赠客,三品过后不留人 195
自在随性,不落窠(kē)臼 199
第三境:观艺会韵,品茶清心 201
半盏清茗浅酌饮 202
饮茶贵在自然,不必拘泥 204
茶有万般,品茶也是品人 206
雅室细品,可清神涤心 209
菜鸟到茶道高手,一蹴而就 210
说茶礼聊茶趣 214
游走世界的中国茶 217
附录:茶之专用术语 222
茶是一种情调,是开门七件事中平淡优雅的情调,是琴棋书画中诗意的情调,茶无处不在、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品茶,品的不只是茶的滋味,更是在修炼清净平和的心境。一只晶莹透明的玻璃杯中,一撮清香盈鼻的茶叶,在水注下翻腾,浮起的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渐渐恢复生机,变成一簇簇嫩芽,齐刷刷地立在杯底。一如生活,当渐知柴米油盐的艰辛,饱尝人生百味后,尚能幽静闲雅地一品茗茶,一烹一品间,浓郁鲜醇、齿颊留芳的茶汤,瞬间将疲惫的心灵涤瑕荡秽了一回。很多时候,茶的好处并不在口鼻之间,而在心念之间。
本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既叙述了茶的知识,又融入各种趣闻典故,文字优美、生动有趣,形散而神不散,堪称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茶文化美文。——玉生配图精美,图文并茂,且在设计上更倾向于具有文化和艺术气质的表现形式,版面活泼灵动,阅读愉悦感很高。——何旦内容全面丰富,几乎囊括茶道所有相关知识,以随笔行文,将与茶有关的知识、趣闻、典故穿插其间,读起来很轻松。——齐然然
溯本追源,一杯茶的编年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的历史少说也有四千多年了。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但是在很久很久之前,茶不是饮品,而是药物。 关于茶叶药用的历史,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神农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功效。有一次,神农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背靠一棵大树坐下,闭目休息。 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叶子,神农捡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神农感到很奇怪,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神农加水烧火放入绿叶煎汤,不久即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飘出,神农走近细看,只见叶子漂浮在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 神农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身体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神农大喜,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从此,茶叶便被发现了! 虽然是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茶一开始是作为药物存在的,而且有保健养生的功效。自汉代以来,从神农氏到陆羽,茶由药物到饮品的变化很多古代医书都记载了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健身的论述。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茶为百病之药”。苏敬等撰写《新修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述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祛痰、去热、解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后世医家均秉承其理论,不断开拓茶的药用功效。 唐代茶圣陆羽出现后,茶真正开始了由药物到饮品的转变。陆羽集合了前人有关茶的文献之大成,编写出《茶经》一书。此书不仅内容丰富,承前启后,而且奠定了茶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人们认识到茶叶从药物到饮品转变的同时,也认识到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从唐代开始,茶逐渐由药物向饮品转变,但时人对茶药用功能的认识依然占主导地位。到了宋代,茶业飞速发展,中医茶疗的使用方法和运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列有药茶专篇。其中的槐芽茶方、上萝叶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方不再专注于茶的本草药效研究,而是将重点转向了茶的制作工艺及服饮方法在方剂中的运用,这使得中医茶疗在发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至明朝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茶本身的香味更好,于是就单纯地把茶叶揉碎煮来喝,使茶真正成为了一种饮品。今天,茶不仅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保健饮品,更风靡全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