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5411
《苦难辉煌》未能面世的数万字内容此次得以全面呈现!增补数十处罕见历史细节
当下,为什么还要再度阅读《苦难辉煌》?以史为鉴,在新形势下,《苦难辉煌》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依然可以为今天的新难题提供丰富的启示。本书不仅是了解真实的中共早期党史必读书,更是了解中国的当下和未来的必读书。
众多高层领导争相阅读大力推荐的历史巨著;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重点图书;2011年1月14日,《苦难辉煌》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 》
如何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自律、自信的心态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当代教育领军人物朱永新实践所得
亲子共读——易行而高效的家庭教育模式
苦难辉煌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冲撞与较量,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相互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率领工农红军,通过万里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炼狱,通过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形成的地狱之火,使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
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的世界有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当一个人阅读惯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接受了经典中潜移默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就能以“正确”的语感和态度工作和生活。而让孩子喜欢阅读,父母的引导和榜样示范非常重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或文本环境的家庭,与没有或无法提供这种环境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有明显差异。
本书以中国教育领军人物朱永新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的大量实例,以及诸多成功人物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总结,阐释儿童阅读关键期的诸多理念:读什么,怎么读,亲子阅读的具体操作……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是:“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
第一章地火
第一节 孙中山的困惑 / 4
第二节 钢铁斯大林 / 14
第三节 谁人看中毛泽东 / 21
苏俄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托洛茨基的警告与斯大林“挤柠檬”。陈独秀也须看共产国际脸色。蒋介石的悲剧,在于与毛泽东同时代。
各方都力图破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第二章 东方之梦
第一节 一言难尽的一衣带水 / 38
第二节 清水加饭团,酿成法西斯 / 46
第三节 腾空而起的黑翅 / 50
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又是中国最新的老师。中国革命者从日本译来了《共产党宣言》,日本浪人却在中国炮制出法西斯理论。“三羽乌”从蒸汽浴室腾空而起,给世界的东方带来巨大黑暗。
第三章 岩浆
第一节 领袖 思想 意志 / 56
第二节 谁人发现蒋介石 / 60
第三节 笔杆子,枪杆子 / 72
蒋介石不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毛泽东也不是共产国际钦定的领导者。共产国际让蒋介石作报告,却给毛泽东发讣告。蒋介石办杂志,毛泽东办报纸,皆由笔杆到枪杆。蒋介石以黄埔起家,毛泽东以井冈山起家。毛泽东通过枪杆子认识了蒋介石。蒋介石也通过枪杆子认识了毛泽东。
第四章 “围剿”
第一节 李立三惊醒了蒋介石 / 82
第二节 战场与战将(一) / 91
第三节 战场与战将(二) / 103
第四节 外国的月亮圆(一) / 129
第五节 碉堡──典型的中国特色 / 136
李立三把舵的船,是一艘既勇猛奋进又剧烈摇摆的船。被称为“蒋何”的蒋军与被称为“朱毛”的红军在红色根据地迎面相撞,皆是战将如云。建议碉堡政策围困“朱毛”的并非德国顾问,而是朱德云南讲武堂丙班二队的同学金汉鼎。
第五章 崛起
第一节 来自海军中尉的刺杀 / 142
第二节 大和民族的血祭 / 146
第三节 流泪更疯狂 / 154
中国是一块肥肉。为了吞下这块肥肉,昭和军阀的皮靴连续踏过三位首相。田中义一参加甲午战争时,河本大作还在穿开裆裤。张作霖爱国家,但更爱张家。吞下万斛泪水的石原流出鳄鱼的眼泪。即使政府首相,也只是军队的司务长。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看似写历史,实则写现在;看似问过去,实则问将来
——国防大学政治委员、空军上将刘亚洲评价《苦难辉煌》
第一章
父亲的礼物
1
1964年,江苏,大丰,南阳镇。
小街上静悄悄的,街两边一字排开的竹器店、铁匠铺、粮站、棉花收购站、布店、小五金店都还没有开门,只有豆腐店和小饭店门前炸油条的开始下门板,去河边挑水。
小河边,垂柳、刺槐在晨曦中渐次轮廓清晰起来。河对岸是大片的果园和棉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滩涂。早起的农人已扛着犁具、牵着耕牛下地了。
“起来吧,天亮了!”
父亲虽然声音不高,但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蜷缩着小小的身体,悄悄地朝床里面移了移。父亲不由分说,一把拖起他,说:“起来,练字!”
他揉了揉眼睛,睁开,望向窗外,天上还挂着一颗亮晶晶的大星星,他一边穿鞋,一边嘟哝:“周扒皮,周扒皮……”
田野里传来大水牛“哞——哞——”的叫声,好像在应和着他。
那年他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正是贪睡贪玩、皮得狗都嫌烦的年龄。
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按照父亲定的规矩,黎明即起,描红,背诗,习武。
父亲是小学老师,沉默寡语,做事认真,信奉“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生格言。
“别分心,坐正,注意握笔的姿势。”
苗正才能树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马驹要上笼套了。
“字如其人,写一笔好字,一辈子受用。”母亲也在一边帮腔。简陋的屋子在母亲的拾掇下,显得一尘不染。
书香墨香,映着窗外第一缕朝霞,和着从海边吹过来的咸湿的晨风,弥漫在家的每个角落。
窗外流过四季的风景。
春天花丛中嗡嗡嘤嘤的蜜蜂,夏天藏在槐树叶下的知了,秋天的田野里有灰鹭、田鸡、蚂蚱,冬天雪后屋檐下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凌……他幻想自己和小伙伴们一道,正在油菜地里捉蜜蜂,槐树底下网知了,田埂上逮蚂蚱,敲下冰凌当糖吮。
“注意力集中!”父亲一边看书备课,一边监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时不时要纠正他握笔的姿势,让他背挺直,腕悬空,横平竖直,一撇一捺都用上劲。每天清晨临摹上一页柳公权的帖,才能出去和小伙伴们玩。
瓜田李下,猴精的他们,溜进田里偷瓜,爬到树上摘果,被人发现,像踩了风火轮的哪吒,一眨眼就没影了。偶尔被逮住,大人作势扭耳朵,揪头毛,雷声大雨点小。白天里,大人们贴出大字报,声势浩大一本正经地声讨;到晚上,他们一群孩子就跑到街上撕下大字报,当废品去卖掉。
那时,他们家没有房子,他和两个妹妹就借住在妈妈工作的单位,南阳镇政府的招待所,全家的梦想就是能建一间自己的房子,所以母亲就找了许多零工让他们兄妹三人做。有好几年,兄妹仨放学后就是缝麻袋、压芦帘。几分、几角地攒,攒了十来年,直到他上中学时,才燕子衔泥似的筑起了自己的窝。
“当年我的幼小心灵中,并没有为经济的拮据、辛勤的劳作感到过愤懑,反倒随着渐晓人事,体察到母亲的乐观、柔韧、顽强,越来越感佩这位平凡中国女性的伟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