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645765
一部让父母有反思、有感悟、有改变、有效果的家庭教育教育经典之作
本书从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误区、烦恼的青春期、家庭人格教育等五大方面,全面遴选了*重要而也*容易被误读的家庭教育关键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从而引导父母反思,给父母以启迪,进而让父母能够在对这些关键词的解读中受益,更有智慧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前 言/1
第一章 教育理念关键词
教育孩子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正确,孩子培养起来就会顺利很多;而教育理念错误,就很难把孩子培养好。有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同样,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对正确教育理念的“抉择”。
起跑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到底是正解还是谬误/ 3
兴趣班—孩子的自我兴趣发现其实比上“兴趣班”更重要/ 8
奥数与珠心算—这到底是在开发孩子的潜能,还是在透支他的潜能/ 12
人生规划—从小就规划未来,孩子长大才会拥有好的未来/ 16
出国留学—过早远离父母的孩子就像断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往哪里/ 20
教育趋势—盲从所谓的“教育趋势”,实际上可能是“跟风”/ 24
神童—每个孩子可能都是神童,但是却又成不了“神童”/ 28
分数—不要以分数“论英雄”,分数,并不是孩子的“命根”/ 32
标准答案—别让所谓的“标准”限制甚至是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35
第二章 教育方法关键词
现今社会上流行许多种教育方法,赏识、挫折、情商、财商等教育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有的父母对这些教育方法却只认识了“皮毛”,或者只看到了一面,就盲目使用,反倒让原本很好的教育方法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就有点遗憾了。
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发自内心的先“识”后“赏”/ 41
挫折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地让孩子“吃苦”,并不能让他领悟挫折/ 45
情商教育—缺少情商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孩子是会出问题的/ 50
财商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正确认识财富,懂得保有财富的真谛/ 53
德商教育—教育一定要以德为本,厚德载物,孩子方可有立世之本/ 57
第三章 教育误区关键词
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花费那么大的力气教育他,无非就是想让他成人、成才。可一些父母却因为心急而盲目开展教育,由于没有认清教育方向而导致自己走入了教育的各种误区,孩子的成长也因此而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期望过高—过高的期望带给孩子的是无望,期望要适可而止/ 63
过度保护—如果父母不尽早放手,孩子永远学不会用双脚行走/ 67
干涉过多—如果父母不尽早放手,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用双脚行走/ 71
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并不是爱的表达,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75
袒护—在父母的“羽翼”下,孩子很难有对自己、对家国的责任感/ 79
差生—没有孩子是“差生”,主观片面的判断只能毁掉孩子的前程/ 82
平等—无原则的“平起平坐”是破坏家庭秩序,长幼有序才是家庭正道/ 87
权威—不要“伪权威”,有智慧地树立并展现权威才能让孩子信服/ 92
迁就—如果只一味地顺着孩子,总有一天会把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渊”/ 95
金钱与物质奖励—错误的激励方式会让孩子唯金钱与物质至上/ 99
比较式“激励”—拿孩子跟他自己比,才能真正让他实现自我超越/ 102
陪读—不做他事,只为照顾孩子,即使孟母见此也会“自愧不如”/ 106
家务劳动—别让孩子排斥家务劳动,他会从中得到真正的历练与成长/ 111
软暴力—无形的暴力,对孩子是精神的折磨和心理上的虐待/117
优雅与风度—不能融入群体的“优雅”与“风度”,只会“鹤立鸡群”/ 120
非主流—另类与个性并不是“主旋律”,父母不要对其视而不见/ 124
第四章 青春成长关键词
孩子的青春期似乎就是个“危险期”。在这个时期,父母会格外担心包括他身体、心理在内的各方面的发展。可这时的孩子却似乎并不体谅父母的关心,他会叛逆,会反抗……不过这些都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父母也应该平静看待。
叛逆—别总在“叛逆”的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父母也有责任/ 131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要善用智慧来引导孩子情感的正常发展/ 135
性教育—不是不能碰的“老虎”,是必须要和孩子讲明白的常识/ 138
代沟—与其总是“沟壑深深”,不如主动、理性地在“代沟”上搭个桥/ 145
追星—孩子成也偶像,败也偶像;引导得当则成,不当则败/ 148
第五章 人格教育关键词
培养孩子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综合素养,让他拥有高尚的人格。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自然提高。”所以,必须要重视人格教育。
孝道—学孝道有用吗?孩子有一颗孝心为什么依旧很重要?/ 155
感恩—弥足珍贵,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 161
责任感—责任的承担是孩子成长的开始,要让他从小有担当/ 166
分享—与人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将会拥有得更多/ 175
诚信—人无信不立,教孩子讲信他才会有立世之根基/ 180
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是永不过时的教育/ 184
自省—告诉孩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非怨天尤人/ 188
正直—今天做人依然需要正直,而且是有智慧地“正直做人”/ 192
起跑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到底是正解还是谬误
家有儿女,难免不对“起跑线”这个词绷紧敏感的神经,因为很多父母都听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响亮”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正在努力“实践”这个所谓的“教育理念”。“起跑线”这个词,本来是田径比赛等相关活动专用术语,可现在竟然被“移植”进教育领域,居然还能迷惑住一大批父母,可见其“不简单”。
想想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是谁提出来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提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提的。而是那些蛊惑父母去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的“教育机构”说的,这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宣传语”。因为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会说这样违背教育常识的话的。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曾有一部全面梳理中国教育现状,关注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的 6 集电视纪录片,名叫《教育能改变吗?》,第一集的主题就是“起跑线上”,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恶毒、最蛊惑人心的口号。”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位副司长在 2011 年初的一次新闻通气会上就曾说:“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他还进一步指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就纪录片讲的与这位副司长讲的两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在给那些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奉为圭臬的父母提一个醒:不要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不要被这样的口号所蛊惑。一旦盲目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严重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恨学习,从而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起跑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到底是正解还是谬误
家有儿女,难免不对“起跑线”这个词绷紧敏感的神经,因为很多父母都听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响亮”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正在努力“实践”这个所谓的“教育理念”。“起跑线”这个词,本来是田径比赛等相关活动专用术语,可现在竟然被“移植”进教育领域,居然还能迷惑住一大批父母,可见其“不简单”。
想想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是谁提出来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提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提的。而是那些蛊惑父母去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的“教育机构”说的,这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宣传语”。因为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会说这样违背教育常识的话的。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曾有一部全面梳理中国教育现状,关注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的 6 集电视纪录片,名叫《教育能改变吗?》,第一集的主题就是“起跑线上”,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恶毒、最蛊惑人心的口号。”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位副司长在 2011 年初的一次新闻通气会上就曾说:“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他还进一步指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就纪录片讲的与这位副司长讲的两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在给那些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奉为圭臬的父母提一个醒:不要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不要被这样的口号所蛊惑。一旦盲目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严重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恨学习,从而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将各种知识强硬地“灌输”进他的头脑之中;还有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在孩子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就为孩子报才艺班,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画画、跳舞、唱歌,让他尽可能地“多才多艺”;更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选学校,甚至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所谓的“更先进的教育”……对于孩子真正的未来,这些父母从不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把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翻身”联系起来,完全不去顾及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于是便有了种种家庭悲剧的诞生。
最近几年,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适当的“起跑”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狂躁、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疾病。个别孩子还因此走上不归路……相信这一切不是父母的初衷,父母只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结果,孩子竟然输得一塌糊涂。
孩子的童年是一次旅行,而不是一场比赛。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一个长长的“马拉松”。孩子应该赢的是整个人生,而不是某一阶段,即使孩子起初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他也未必赢得之后的人生。而且,他“赢在起跑线上”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因为他的童年是灰色的,是被父母“压迫”的,是没有快乐可言的,是不堪回首的。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童年,变成一场又一场的“竞技比赛”,否则会让孩子苦不堪言。所以,不要让孩子在“东奔西跑”中错过了美好的童年。
不可否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父母的重视。结果,这个口号成为很多父母的共同愿望,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父母绷紧了神经,生怕因自己“下手”太晚、考虑不周而拖了孩子的后腿。
一位准妈妈说:“我和先生已经做好了‘教育计划’,希望宝宝一出生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万万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早教,甚
至从孩子学会说话那天开始,就教他识字、算数、学英语……很多上小学,甚至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几乎失去了玩耍的时间,双休日和假期被安排得满满东东,不是钢琴班,就是舞蹈班,不是奥数班,就是英语班……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真可谓不惜血本、煞费苦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孩子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如果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那么他能赢到“终点线”吗?他能笑到最后吗?
在《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中,就“您认为孩子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这个问题,分别有 43% 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从胎教开始;25% 的妈妈认为,孩子竞争的起跑线在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认为,应该设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和读小学之前。综合所有妈妈的选择,中国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平均设在宝宝出生后的第 18 个月。这堪称此次研究报告的一个“大”发现。
看来“起跑线”在不同的父母心中有不同的位置,父母认为孩子该在哪个阶段起跑,孩子就应该在那个阶段跑起来。那么,父母在为孩子制定“起跑线”之前,有没有了解一些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没有自问:我懂不懂孩子的教育?
事实上,“起跑线”是对成才概念的断章取义,教育根本没有“输赢”的问题,是父母的功利化把教育简化为“输赢”之争。结果,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却很少过问孩子过得是否快乐、幸福,很少问孩子的意愿和想法,而最受伤害的将是孩子。
想一下,为什么体育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做热身?因为如果没有做好热身运动就猛地投入比赛,很可能会导致抽筋,跌倒,甚至心力衰竭等情形发生,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其实,童年就是一个人“热身”的时期,就是一个“新车需要磨合”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定不能“满负荷运转”,而是根据自身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地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后劲十足,而不会“早衰”,才不会在需要大展身手的时候而“力不从心”。
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担心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输赢呢?
所以,要理智看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为孩子找到人生真正的“起跑线”,从而引领他赢得整个人生,赢在终点。
● 要树立“起跑线”的正确观念
观察一下周围可能就会发现,很多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因为过早地透支了体力、健康、智慧等,反而不一定能笑到最后,赢到终点。而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并不是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差生”。要是以当今父母的思维,这些人早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但是,事实是他们在事业上却是非常优秀的成功者。其实,对于孩子的整个人生而言,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无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只沉浸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中,孩子体验不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会伤在“起跑线”上。
所以,要树立“起跑线”的正确观念,不要把“起跑线”看得那么重,即使孩子输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也没有关系,即便孩子暂时地“赢”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也不要得意,因为他未来还有更长的人生路需要走,而以后的路才是最为关键的。
● 把目光“瞄准”孩子的整个人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小宇宙”的爆发不一定会发生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或是少年得志,或是大器晚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起跑线”上没有输赢,那些所谓的输赢都是在父母功利心下催生出来的,而所谓的“少年得志”也是“人生之大不幸”。
孩子的现状也许并不理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预言他的未来就会一直这样。因为有时候,孩子看似处于人生的低潮期,但他却是在储备成功的能量,是在积累人生的经验。所以,要把目光从孩子的“起跑线”上收回来,把眼光放远一些,去着眼于他的整个人生。
● 认识真正的“起跑线”在哪里
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那么,孩子的“起跑线”应该从零岁开始,从生命孕育之初就开始。如果父母能在怀胎十月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不善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不看;不善的声音、言语、音乐,不听;不柔和、狂傲的话,不说),就能生出一个有先天优势的聪明宝宝。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样的孩子就已经赢在了起点。
如果孩子已经出生了,错过了最佳的胎教期,甚至已经几岁或十几岁了,那就从现在开始,请父母用自己正确、合理、积极向上的言谈举止去教育孩子,让他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得以健康成长。
2018 年 4 月在中国上映的人气超高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但最终他们还是找到了真正的“起跑线”—他们自己。可见,决定孩子是否赢在还是输在“起跑线”上的,恰恰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别人。
● 给孩子最好的德行,教他学做人
真正支撑一个孩子一生有所作为的“力量”就是德行,就是做人。这是人生方向的问题,如果方向选择错了,不但没有赢的可能,反而会输得很惨。所以,我们要丰富他的道德思想。不仅要让孩子“成才”,更要让孩子“成人”,做人是第一位的。即使孩子从“起跑线”出发时已经比其他孩子晚了一步,只要他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一样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