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47333
★“沟通 育儿”
这是一本亲子沟通的书,身为沟通专家的作者从沟通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亲子关系中的典型问题与实际案例,并借以察觉自己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的困扰或伤害,提供父母们一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帮妈妈们解决如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5 11”
5堂高情商亲子沟通课
11种实践训练方法
通过5堂沟通课程,让妈妈们重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沟通变得高效而顺畅。
课程之后的这11个种训练方法,妈妈们不仅可以自我学习与练习,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练习和对话。
★“第壹次”
我们也是第壹次当妈妈,因此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沟通问题。你会疑惑“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为什么孩子说的话,我却总是听不懂?为什么我的爱,孩子一直感受不到?”这是一本让妈妈学会当妈妈的书。了解孩子内心所想,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们,才是平等且有意义的爱。
★“沟通的奇迹”
让沟通多给孩子一个更优秀的机会,妈妈如果会沟通,能更顺利地给自己的孩子传达正确的理念,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不会走偏甚至误入歧途。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
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
这句歌词我们都很熟悉,出自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因为长大后明白妈妈讲的道理而选择现在就听妈妈的话呢?错误的沟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痛苦、不悦,让孩子想尽快逃离,不管有没有道理他们都会选择拒绝沟通。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资深亲子沟通专家赵雅丽老师通过5堂高情商亲子沟通课及11种实践训练方法,让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听懂妈妈的话并不需要长大才可以,只要妈妈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沟通,孩子一定会认真听你说的话,明白你讲的道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的愿望。因此只要我们会和孩子沟通,他们一定会变得更优秀。
目录
第一课:沟通第一步,问问“我是谁”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爸妈
从了解与回应“我是谁?”开始
“我是谁?”是自我教育的第一课题
自我观感影响所有的沟通与关系父母的“自我观感”
为何会影响亲子关系与沟通质量?
父母的自我教育:认识你的自我观感
你的自我观感是由三个面向组成的
沟通的实践训练:好好了解你自己
构成“我是谁?”的重要拼图:你其实有“五个不同版本的自我”
掌握亲子双方的“自我观感”是解开沟通问题的钥匙
如何缩小亲子双方的角色期望落差?
强化与改善自我观感的方法
沟通的实践训练:透过孩子来探究“我是谁?”
第二课:会沟通的妈妈能让孩子更优秀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产生
用“贴标签”的方式定义“孩子是谁?”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的自我标签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的身份脚本
“自我”也在与社会沟通中产生
父母和重要他人的“反射评价”也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对反射性评价的反应
父母和重要他人用“社会比较”定位“孩子是谁?”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亲子双方的“社会比较基点”
第三课:妈妈们要注意避开沟通误区
一厢情愿的爱只会和孩子距离更远!
孩子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爸妈”
追求完美的父母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对孩子付出”
三种一厢情愿的父母,最伤孩子的心
你是个一厢情愿“为儿女而活”的父母吗?
你是个一厢情愿且“一味讨好孩子”的父母吗?
你是个一厢情愿“把个人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的父母吗?
拥有“正面稳固灵活”不断成长的自我观感,才能避免成为一厢情愿的父母 信任与放手,让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孩子的眼中,了解他们对亲子之爱的感受与期望
跟着孩子学习:了解与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期望的爱
亲子间最重要的是从小养成彼此沟通的习惯
沟通的实践训练:和孩子一起学习两情相悦的爱
父母如何积极引导孩子面对与理解家庭变故?
第四课: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和孩子沟通
是什么阻碍了亲子间的倾听?
僵化的角色
不变的期盼
顺从的压力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威胁自己倾听的话语
理清影响倾听质量的“界限”
理清界限:认可孩子的感受,不等于允许他们的行为
理清界限:别模糊辈分的界限,区别亲子和朋友的身份
倾听时要以“同理心”给予回应而非“同情心”
什么是同理心?
什么是同情心?
错把同情心当同理心,效果大不同
有同情心的父母选择情绪消除有同理心的父母运用情绪指导
有同理心的父母,不会强迫孩子沟通
沟通的实践训练:你分得清楚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异吗
第五课:沟通从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别让对话变成独白!
你“听到”孩子说话了吗?
被倾听的需要是一种本能:不被倾听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倾听效率的自我评估
倾听不是本能,它需要学习与练习
你是不是常犯“无效倾听”的错呢?
如何当个正确的倾听者——谨守支持性倾听的六原则
如何当个正确的倾听者——学会有效倾听的四步骤
沟通的实践训练:有效倾听的观念
无论幼儿、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都需要父母的倾听
倾听幼儿、儿童的需求:学会从小倾听你的孩子
倾听青少年的情绪:懂得用正确方式和你家的大孩子沟通
想要减少沟通冲突,就得避免命令式的口气
唠叨vs简明扼要的话语
命令、判断的语言vs就事论事的描述
尖酸刻薄的言语vs 肯定、尊重、理解的回应
专断vs让孩子参与表达
沟通的实践训练:倾听青少年儿女
前言
亲子之爱的学习和练习永远不迟也不晚
做父母和做孩子都一样难。
放眼看去,我们的周遭有太多焦虑的父母和受伤的小孩。
为人父母,无从准备,难为。
为人子女,无从选择,难当。
为师又为母,多了些亲近与倾听孩子们的机会,我看见每个孩子长大后的表现与行为,其实都可以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与成长阶段中,找到对应的根源与线索——一个没有被充分护佑满足的童年、一段未被理解倾听的青春、父母的压制、威权的教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在许多孩子的身上留下了伤痕……也让我见证了父母之爱的恩情与仇怨。
现代的孩子其实很无助。不反叛的,常被理所当然地搁置忽视;离经叛道的,又被另眼相待或放弃;而背负父母期望的孩子,因自身的“任务”无法正视自己,心中有着更深的脆弱和悲苦,这种种的问题,让许多孩子的心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出世,也都是既期待又担忧。把孩子教好,和他们相亲相爱走一生,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然而在亲子同行的过程中,稍不留神,走着走着,就突然失去了和孩子的联结,父母心中的无奈与孤绝,让人甚是凄凉!
用心倾听,会发现周围有许多父母,心中藏着不足为外人道的酸甜苦辣,而做子女的,同样也有无法言说的哀伤委屈。父母怨自己没法得到孩子的心,更气孩子为何从不懂自己的苦心与用心。孩子也曾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父母,但最终却必须从他们令人窒息的爱中逃离。就在这样逐渐加剧的纠结中,孩子长大了,父母更加迷惘,亲子间就此形成了一道永远无法破除的隔阂。
父母的角色无从准备与预习。但我始终相信,跟着孩子,边做边学,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不求完美,也不需要完美。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父母。对孩子来说,父母都是有缺点的,孩子要的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父母”,而不是超级完美的爸妈。
那个平凡、理解、温暖与贴心的普通父母——没有过高的期待、过多的管教、过分的压迫控制、过重的说教和道理。但这样的“平常心”,往往却是许多父母最欠缺与最困难的选择。
没有人是天生的好父母,所以教育孩子前,请先自我教育。
本书从沟通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亲子关系中的典型问题与实际案例,希望以学理、我所经历的真实故事、自己身为人母的经验,引发更多为人父母者的一些反思,并借以察觉自己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的困扰或伤害,提供父母们一个自我教育的基础。
所有的沟通都是从自我的沟通开始。因此,本书从回应“我是谁?”开启父母的自我教育与探索之路,让父母检视自我角色扮演与子女期待间的角色落差,进而了解自己一厢情愿的爱是如何塑造了孩子一生的角色和悲剧,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同时也点明了亲子沟通中必须理清的“界限”问题与迷思,最后提出做父母最需要练习的课题:“少说多听”的“倾听”原则与技巧。
这也是一本爱的练习簿。透过书中丰富的训练,父母们不仅可以自我学习与练习,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训练和对话,透过孩子的眼,看见自己的角色盲点与限制,并改善自己的缺失,与孩子一起边做边学。我相信,做父母的只要愿意放下身段,重新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向他们学习,并共同成长,便可以减少对孩子的误解和伤害,最终成为更好的父母!
人生没有什么角色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出众的角色扮演都是在心念执着、绝不放弃的坚持中,摸索与修炼的结果。父母的角色,何尝不是!
我衷心期待这本书的内容,能更贴近你所经历的真实心境与困境。借着沟通的实践训练,亲子关系的修护与和解,永远不迟也不晚!
一厢情愿的爱只会和孩子距离更远!
这些年,随着孩子的成长以及无数个案的经验分享,我领悟到,无论什么年纪,孩子心中需要与期望的,永远都只是一个“普通爸妈”——一个懂得如何与孩子维持一种既亲密又独立的关系的爸妈。在年幼时,给予他们最亲密、温暖的照顾陪伴;在成长后,给予他们最坚定开阔的包容支持,并且能够在他们成年后,适切地放手、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对孩子来说,父母都是有缺点的,他们并不完美,也无法做到完美,但每个孩子都是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父母的,因为孩子只要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这就足够了。但是,亲爱的父母,我们是否也能如此纯然以对? 爱孩子,只求他平安、健康、幸福,足矣?
亲子教育是一种自省,也是一种自我觉醒。孩子是一面清澈的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不足与欠缺,在他们身上,我们投射出自己内心的不安、不满以及恐惧,借着孩子的眼,我们不仅看见了真实的自己,也被逼视面对自己存在的种种欠缺。为人父母,如果我们自身问题重重,内心存在着恐惧、焦虑、担心或不满,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教育的方式上,必然会出现如偏狭、扭曲、压制、自以为是、坚持己见、好为人师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做父母的,在道理上都明白,对孩子的真爱应是无条件的全然接纳,但是当父母本身存在许多自我观感的障碍时,这份爱就很难是纯然无缺与无条件的,也就是说,父母的问题越多,他们投射在孩子身上的问题也会越多,那里面可能有掌控的意图、有欲求的私心、有期望的目的。对孩子而言,这样的爱,既不是他们想要的,也不是他们所能够承受的。
父母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爱,只会将孩子的心推得越来越远!
孩子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爸妈”
一位同在大学任教的挚友曾与我分享她亲子互动的挫折经验:“为什么你不能做一个普通的妈妈?”她说女儿小时候一句带着埋怨的话,若干年后仍常在她脑中盘旋,让她困惑、难过了好久。
朋友反思:“为什么自己会成了女儿眼中的一个‘不普通的妈’呢? 是不是因为对女儿的期待太高? 给了她太多压迫、控制的隐形压力、是不是自己太爱说教? 有太多坚持和道理? 或者老是有一套既定的指导原则——这个应该、那个不该、这不行、那绝对不可以! ……凡事都要有个理由,步步都要给个指示,也不容许轻易犯错……”她问我:“是不是有时候自己该只是闭上嘴,给女儿一个‘爱的抱抱’?”
深切自省,挚友自己归结:“或许是执着读了这么多的教育理论,却又忘了孩子其实只是自己的宝贝,而不是实践理论的对象,更有可能,自己就是一个这辈子只有一次当妈的经验,而又当得不够好的妈妈。”
孩子出世后,我们确实都很努力,希望成为孩子眼中那个平凡与亲近的父母,我们总是自我提醒与鼓励,立志成为一个好爸妈,只要儿女能够宽容地给我们一些学习的时间与引导,让我们好好揣摩,怎样才是个好爸妈,或者孩子心中期待的那个普通爸妈——没有过多管教,没有跟前跟后、盯头盯尾,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人生哲理。我们一路摸索,毕竟这是我们这辈子第一次学习当爸妈,或者当一个普通的爸妈。
然而,我们却发现,做个儿女期望的“普通爸妈”竟是那么难。许多父母在不自觉中,都变成了在孩子身上实践与追求完美的“超级爸妈”,一厢情愿地对孩子付出与控制,而不了解那竟是孩子最大的痛苦。又有多少父母心中其实是欣羡着那些,以各种非凡高压手段,让儿女换得卓越成就的爸妈,并一心怀抱模拟或复制他们教育模式的期待。
有时,我们真的不得不承认,成为拥有一颗“平常心”的普通爸妈:不去干涉、主导、控制、说教和逼迫儿女成功,恰恰是我们最给不起孩子的生命礼物!
因此,与其教育孩子,我们更需要自我教育,重新检视自己的爱究竟是孩子背后推进、支持的力量,还是无法前进的阻碍和限制? 孩子是最清澈的一面镜子,他们如实反映出我们为人父母的美好与缺失,所以请相信,当我们把自己教育好,变成拥有一颗“平常心”的父母时,孩子自然会与我们更加亲近。
人生没有什么角色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出众的角色都是在一种“挚爱”关系中的摸索与修行。父母的角色,何尝不是? 我们都是边做边学的父母,不求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所以,如果你自认是个不会去讨好、压迫、控制儿女的普通爸妈,请好好肯定自己。
父母的自我教育,从做个“普通爸妈”开始,刚刚好!
追求完美的父母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对孩子付出”
挚友的案例其实也是许多父母心中的迷思。我们的周遭的确有许多焦虑的父母,他们自认极尽完美地扮演父母的角色,却无法赢得孩子的亲近与信任,成为更亲近孩子需要与期望的父母,这种自我角色期许与孩子期待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惆怅不已且茫然无措!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和孩子争执过后,心里不禁困惑:“为什么爸妈这样爱你,你却不明白?”认为自己该给和能给孩子的都给了,甚至付出的比其他父母还更多、更深,但久而久之,孩子反而更疏离了,好像你给予的爱越多,孩子与你的联结就越薄弱……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这样的状况并不少见,问题根源之一往往就是“一厢情愿的爱”。
父母对孩子投入的爱常常是一厢情愿、出于单方面的好意,或自认是替孩子做的设想。例如,有些父母总是一味讨好孩子,有些父母则是把自以为的爱套用在孩子身上,甚至以“这是爱你、为你好”为借口,“假爱之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度地限制与控制,更极端的案例,则是为孩子而活的父母。这样的爱,背后隐藏着父母自己不察的私心,因此在父母自认毫无保留地付出一切后,孩子的回应往往是:“这种爱并不是我要的,那对我来说不但没用,还是个负担和煎熬!”
常言说:“天下没有不疼子女的父母”,即使在爱的方法上不适当,但出发点还是爱! 这样的说法其实忽略了父母一厢情愿投入的爱,往往会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灵和性格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而父母自身却浑然不知。
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与表达,它不是一种需求,而是一种能力。说到底,父母对子女的爱也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也就是为对方着想,考量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和付出。
三种一厢情愿的父母,最伤孩子的心
亲子同行的因缘路上,我深刻体会到,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分歧与冲突,来自父母的一厢情愿。孩子想要的并不多,不过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爸妈,而你却使尽了全力,希望给他一个自认接近满分或完美的自己,但那偏偏是造成孩子压力、痛苦,且最不想要的一种爸妈。请想想,当一个追求完美的爸妈如此刻意费力地,自觉牺牲、奉献了一切,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孩子,甚至是为孩子而活时,他可能不去要求或在意孩子有同样完美的表现吗? 不会因为没有得到他们相应对等的回报,而自觉委屈与被辜负的哀伤吗?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在孩子违逆自己意志时,会出现激烈的反应:“我们辛苦把你养大,付出一切,你就不能体谅爸妈的苦心?”“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不想活了!”“就是因为你,我放弃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一切!”并且反复诉说自己养育儿女的艰苦历程,一遍遍地提示儿女,要成全父母的期待,才是知恩图报的好孩子,这些话摆明了孩子不仅该回报自己的牺牲,甚至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亲爱的父母,亲子教育过程中,你或许从来不觉得你对自我的要求是那么高,也从来没有发现,你对孩子的要求是那么多,更未察觉自己是那样一厢情愿地付出自以为是的爱,因此,在努力成为更好的爸妈时,我们需要从自我教育、自我检视做起,了解自己是不是在不经意间成为一个一厢情愿付出的父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而活,一厢情愿且一味地讨好孩子,甚至是一厢情愿地把个人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违反了孩子对爱的期待,伤了他的心。因为孩子要的真的不多,不过是一个普通爸妈——能够陪伴他一路快乐成长,并接受肯定他本来的样子,让他自然、自在长大的爸妈。
请真诚地问自己:“你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父母吗?”
你是个一厢情愿“为儿女而活”的父母吗?
每个父母都深爱他们的孩子,却有不少的父母将亲子之爱发挥到极致,成为“为孩子而活”的父母。他们不顾自己、牺牲一切,一生做牛做马,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注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而活,把孩子的日子和人生当成自己的来过,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挺身袒护,少有责备与开导。他们生怕孩子受一点风寒、吃一点苦,苦什么,都不能苦了孩子,因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与未来。这些父母极力满足、取悦孩子,说来无他,只求儿女心无旁骛、专注表现,他日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比自己出色成功的人,替自己扬眉吐气。这样的父母并不伟大,也不值得推崇,却是许多父母共同的写照。
倾听孩子的心声:“爸妈,请不要为我而活!”
这类为孩子牺牲、一心为孩子而活的父母,是父母的典型之一,他们往往自认人生过于平凡,于是将孩子视为逃避失意人生、依附于人的寄托。在潜意识里,孩子就是他们心中那个未完成的自己,他们很自然地把孩子当成“人质”,将一切筹码全押注在孩子身上,交换儿女有朝一日的功成名就,补偿自己黯淡虚空的生命!
但是,亲爱的父母,当你对孩子做了这么大的牺牲时,可曾想过孩子心理的负担与压力? 毕竟他将要承当的不只是自己的一生,还有你的一生。
被父母如此宠爱长大的孩子,本该是幸福无忧的,但是当他们意识到,父母无尽付出的爱其实另有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而自己不过是替父母出头的工具时,心中自然会有情绪反弹与不适,更可能激烈挣扎与反抗。孩子对爱的感受都是直观的,因此父母带着强烈意图与目的的爱,对孩子来说,非但不是爱,反而是一种令他们喘不过气与窒息的精神虐待,孩子直觉父母并不够爱自己,或者根本不爱自己,而那恰恰也是亲子教育中最不该出现与具有杀伤力的感受。
这类承受了父母的一切牺牲被成全的孩子,身上背负着父母的一生,内心冰冷和绝望,他们被剥夺了自我探索、发现并成为自己的机会,失去了自我,他如何可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爱自己并感谢父母这样的爱?
当孩子还小时,或许并未意识到父母在百般疼爱背后真正的意图,也不知反抗,然而当他们渐渐长大成人,懂得理性思考后,便会感觉父母放弃一切、为自己而活的爱,其实变成了自己生命的负担,因此与父母渐行渐远。然而这些在童年时曾经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生活照料的孩子,即使和父母逐渐疏离,心中仍然会有一种矛盾,父母不是不爱我,但我为什么就是感受不到,而文化的制约,也会让他们自责无法对父母的牺牲感恩图报并深感不安。
当父母为儿女付出了一切,他们却不领情时,父母不免大失所望,更会萌生困惑与委屈:“我们对牺牲一切,为成就他而活,就算期望太高或爱的方式不对,难道这就不是爱吗?”“我们出于爱,希望孩子好,为他牺牲,难道也有错吗?”“这样爱孩子,有什么不对? 孩子为什么都不知感恩图报?”父母抱怨孩子不知好歹、不懂体谅,甚至谴责孩子薄情寡义,亲子双方都极其痛苦,致使亲密关系窒碍难行。
但是做父母的可曾考量过孩子能否承受这样的负担? 一个为孩子而活的父母,一旦遇到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让自己的希望破灭时,又该如何面对失去人生一切希望的后果? 说起来,为孩子而活的父母,其实是与孩子一起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互为因果。
所以,父母们请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所有与唯一,为了孩子放弃一切,没有自己的生活、乐趣和快乐,也不在乎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这带给孩子的除了压力、相互折磨外,还有什么? 孩子不是我们的财产,亲子关系也不是一厢情愿地去爱和永远的占有。我们虽不能让孩子的童年感受到爱的匮乏,但也不该让他们在青春至成长的岁月中背负如此沉重的“爱”的负担。
活出自己的爸妈,才能教孩子如何活出幸福!
一个为儿女而活的父母,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对生命感到绝望。他们丧失了自我实现的动机、对人生毫无规划、失去了梦想和热情,也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这样的父母,往往拥有一个不堪接受的自己,而孩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逃避自我、全心寄望的依靠与活着的支撑。
事实上,在我们的文化里自我牺牲一直是一种被颂扬的价值表现,许多父母深受文化影响,不但不会为放弃自己的人生感到难堪、失落,反而会为自己的牺牲感到欣慰与自傲。他们从未被教育与鼓励过自我追求和实现,也不了解什么是自我价值,更不懂得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对他们而言,只是去完成该完成的任务,而付出一切来成就子女的一生,就是他们自认被交付的责任。而有一天,如果儿女有幸成功,他们更会从这个结果中,获得极大对自我牺牲的满足感。
其实,无论在哪个文化和时代中,必然都有为顾全孩子的利益和幸福,而自我牺牲的爸妈,那几乎是父母的本能。孩子在幼年时需要双亲放下一切,投入更多时间照料生活和陪伴,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甚至放弃一切,把自己的一辈子、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全都留给了孩子,这样的做法,就不是值得称许,也非儿女所能承受与认同的。
想想,当爸妈对自己的儿女说:“我这辈子就是为你而活,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你,我辛苦得到的一切,将来也都会留给你”时,儿女的心中会有什么感受? 实际上,你传递的不但不是一份没有负担的爱、一个正面教育的范例,反而是一个非常负面的示范,这等于是告诉孩子:“我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我放弃了自己,我的人生一点不重要、也没有价值,而你则可以成为一个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人。”这样做,不仅否定了孩子独立自主的尊严,也剥夺了他们为自己而活的权利。
当父母将自己全部的爱、希望集于孩子一身时,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是感恩的,因为孩子其实可以感受到父母失去自我、梦想与追求,心中的委屈、辛酸、落寞与绝望,这样负面的情绪也都会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转换成他的压力负担,让他不自觉地与你一起承担痛苦。我也曾在接触的个案中见到,一些自私自利、行为夸张且有攻击性的孩子,背后反倒有非常包容隐忍、全心为家庭付出的爸妈,孩子会出现这样反向的行为,或许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意识到,父母在压抑中生活,并不快乐,他因此反射了父母内心没有表达过的不满、悲伤和怨恨。
爱孩子,并不是以牺牲放弃自己,来成全他们。想想,一个失去自我的父母,如何可能培育出追求自我实现、为自己活出幸福、精彩的孩子? 当父母放弃自己时,儿女已经失去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见的案例常是,父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而活,但孩子不仅无法活出父母的期望,更可能与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活出自己”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身教。
亲爱的父母,自我牺牲,绝不会教育出为自己而活的健康孩子。你希望孩子活成什么样,你自己就得先活成那样。只有当父母懂得为自己而活,并能活出自己独具风采的人生时,孩子才有可以追随的典范,活出他自己的精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