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488213
1.诚品书店,同一作者同时有几本书,长期被选出来平放展示的不超过三个人,汪培珽就是其中之一。
2.《管教啊,管教》获奖无数,是一本专业和市场认可度极高的亲子教养书。作者汪培珽是近十年来,台湾首屈一指的畅销亲子书作家。(诚品书店人文科学类排行榜榜首,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奖,博客来连续四年华文作者全年销售前五名,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入围等)
3. 汪培珽提出“爱的管教”,主张管教是“给孩子讲道理”,她以此为信念教育出了一双优秀的儿女。这种理论是适合爸爸、妈妈也适合老师的教育经典 。
《管教啊,管教》是一本可以让父母好好静下来检视自己教养的好书,父母的必修课。
当孩子两岁时,你可以忽略他,简单带过任何一件事。
当孩子十二岁时,他也可以忽略你,简单带过应该让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
“乱丢玩具,它们会离家出走。”这是欺骗。
“快把饭吃完,等下就可以吃糖果。”这是利诱。
“再不听话,我就去拿棍子。”这是威胁。
这些方法,在孩子十二岁之后,将统统失灵。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与孩子的浓厚感情,可以长长久久。
于是我们必须先养成一个习惯——好好跟孩子说话。
因为它是以“宽厚”为出发点。
给孩子一个更宽容、更厚道的管教方式,那就是爱。
管教出守纪律的孩子,没有快捷方式,只需父母的耐心和时间而已。
如果要再多加一项,就是正确的教养方式。
小孩天生是喜欢听父母说话的。但我们得把握机会说,别等父母想说时,孩子已经无心听了。
在现代,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好孩子。再好的孩子,只要放到不对的环境里,一样会变坏。
甚至交给不同管教方式的爸爸、妈妈或祖父母,都可能带出不同品行的孩子来。因为现代环境的诱惑太多太大,没有坚强自制力的大人,很难教出通情达礼的孩子。
放眼所及,那些人见人爱的好孩子,统统是父母用心教养的结果。如果你觉得你没在管教,一样养出好孩子。那是你的错觉。其实你早已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管理好和教导好你的孩子了。
序文:小孩,最爱听父母的大道理
读者给我的一封信
第一篇:需要变法维新的父母
改变,从父母开始
每个“不”字后面,都要接“三分钟的道理”
教养问题从奶瓶开始
只要你相信他会改变,他就会改变
父母不要凭空消失
父母的戏剧表演课
我的孩子不吃饭
为什么生病要吃药?
为什么人要吃青菜?
喜欢唱反调的孩子
问题,不在你看得见的地方
说道理vs.念故事书
当其他人开始插手你的教养时
算了,算了
让孩子不得不佩服
没被打过的小孩
教孩子的时候,不要笑
放心,我会好好管教你
你怕你的孩子吗?
先学做人吧!
父母的权威,请小心使用
原谅和鼻青脸肿
不要叫小孩不要哭
父母不得不说的一个字
笃定和耳边风
狠心妈妈,哪里找?
小孩也需要面子
我的话,就是法律
做个虚心受教的父母
做个有教养有远见的父母
做个对孩子保持信心的父母
做个永远对孩子不失望的父母
做个勇敢面对事实的父母
做个唱作俱佳的父母
做个顺其自然的父母
做个耐心十足的父母
做个有说服力的父母
做个不意气用事的父母
做个关心孩子内心感受的父母
做个静下心听孩子说话的父母
做个择善固执的父母
做个坚守原则的父母
做个让孩子发自内心佩服的父母
做个不打孩子的父母
做个有威严的父母
做个让孩子感激的父母
做个勇敢面对问题的父母
做个把握住教养时间的父母
做个适可而止的父母
做个宽宏大量的父母
做个睁一只耳闭一只耳的父母
做个勇敢说不的父母
做个不说废话的父母
做个不心软的父母
做个体贴孩子的父母
做个让孩子信任的父母
第二篇:怎么跟小孩——说道理?
为什么我不能抢妹妹手上的东西?
为什么不能打架?
为什么妈妈不能抱你?
为什么翻故事书时,不可以太用力?
为什么奶奶说可以,妈妈却说不行?
为什么每天要吃维他命?
为什么我不可以一直包着尿布?
为什么不要用哭来表达事情?
为什么我们不买便利商店里的玩具?
为什么做人不该说谎?
为什么要准时去睡觉?
为什么小孩要上学?
为什么要叫小孩收玩具?
后记:模拟考和总复习
- “什么——你还没看过这本书!”这是我和先生读过《管教啊,管教》后,对所有有小孩的朋友们,讲过的话。然后真的去看了这本书的朋友们,也都跟着对他们其他的朋友讲同样的话。
2.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天哪,字字句句都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二话不说,拿了就去结账。到今天为止已经读了两遍,还用荧光笔划重点喔。
3.管教书,我买了很多,可是让我真正好好每一页念完的,只有这本。
4.你越迟读这本书,你和你孩子的受惠便会越少!别再等了。
5.这本书,就像新手爸妈的考前大补丸。不信?看了就知道。
6.您的孩子很会耍赖打滚吗?那你一定要看这本书。
7.教养道理我都懂,这本书*可贵之处是:它可以点醒你去身体力行。
8.我已经看过了非常多的育儿书,大多读起来都有点“我知道,但怎样做呢”的疑问。汪老师的书却一看就明白——明白就能马上用,用了立刻就见效。真的差不多是实时见效呢。
9.这本书包含了可能的教养答案。但它不是特效药,它是帖中药,需要您慢慢的服用。
10.《管教啊,管教》是我们公司同事间妈妈的教养宝典,几乎人手一本。
11.如果你有一个聪明、活泼,有主见的小孩,你一定更要去买这本书。
12.你内心本来就知道的教养直觉,《管教啊,管教》有唤醒它的独步武功。
13.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看完还会一看再看的好书。
14.真是感谢这本书,建议有小孩的朋友,买这本书回家当传家宝吧。因为您的孩子也会有孩子,将来也会面对教养的大事,若能一直传递给后代,那么社会问题必然可以减少,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喜乐。
15.如果你找不到方向教养你的孩子,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你人生中的灯塔。
16.我真的深刻体会到书上写的。每一篇的道理,都好有用。汪老师,我好想告诉你,我有多感激你。谢谢你。
16. 如果没有汪培珽的这本书。我还在用如同流氓的暴力方式在教育我的儿子。
17.《管教啊,管教》才看了三分之一,我就茅塞顿开,决定丢掉家里的藤条,从此好好的和孩子讲道理。做了此决定的那一夜,我感动得久久都无法入睡。
18.这本书是我的灵丹妙药,我和孩子的关系现在和谐多了。真的感激汪老师点醒了我,也救了孩子。
19. 这是新世代父母想要教养出孝顺+亲密贴心的孩子必读的一本书。
20.这本书救了孩子一命,我有个一岁七个月的男孩,当爸妈不再大吼大叫、不再拿棍子扁人、不再威胁丢掉玩具、不再关进厕所……这本书救了这男孩一命。
21.看完这本书后,*的收获是:做父母的人会更爱小孩。而小孩会渐渐发现,父母好爱他。
22. 如果你打骂孩子是因为希望他好,那么耐心看完这本书,你*能使孩子变好,却再也不用打骂。
23. 汪式幽默的文笔,让我们这些父母,可以真正了解管教。
24. 不管是新手父母或旧手父母,都必读的一本书。
25. 每次读完老师的大作,都会产生满满的能量,尤其是耐心。
26. 这么好的内容,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小孩的态度了。
27. 仅有一本,老公会跟我抢着看的书。
28. 很实用、很棒、很温馨的书。谢谢老师每年给我们这些快要缺氧的父母,来上这么一剂强心针。
29. 我那从来不看教养书的老公,居然自己拿起书读了起来。不间断看了快三分之一才放下,还跟我说“蛮好看的”。我好感动啊,终于有机会可以洗他的脑了。
30. “如何建立亲子间深厚美好的感情 ”,我认为是这本书背后*的意义所在。
31. 汪老师的理念使我在教育孩子上更轻松,而且不失自我。
32. 文章之精彩,“原谅和鼻青脸肿”这篇看得我都快哭了。
33. 感动,是我看了此书后浮上心头的两个字。孩子真的喜欢听大人说话,孩子常回我:“嗯,我知道了。”就让我的心好温暖。圣经上也说:“爱必管教。”谢谢汪老师。
34. 我读第二遍了。孩子们竟然说:爸爸也应该看的。
35. 好感动,书看完了,但是我还放在公文包里舍不得放回书架,再来也希望自己持续力行。
36. 看了汪培珽的《管教啊,管教》深深觉得:父母好好说,小朋友都听得懂。而且小朋友那么可爱,这么爱他的父母,怎么舍得打下去?
37. 这本书给了我好多好大的勇气:当我在面对亲子间的不协调时,我说理的时间和耐心比以前更久更多了。当我在面对长辈不以为然的否定态度时,还能坚持和孩子说理的自信力量也更加坚定了。
38. 这是一本可以让父母好好静下来检视自己教养的好书。
39. 我和老公都是没耐性的人,汪老师的书就像我们头顶的一枝棍子,每当我们任何一人快要对小孩发火时,另一个人就会拿着棍子当头棒喝,说: “老公/老婆,你忘记汪老师怎样说吗?《管教啊,管教》里不是有说xxxx吗?”我们一定会按著书中的指引,一路走下去的。
40. 专家,教你如何研究孩子、剖析孩子。
汪培珽,教你如何用人生中*自然的方法,去爱孩子、教导孩子。
41. 这本书给妈妈们很大的帮助,让妈妈有勇气坚持下去。
42. 您不一定要是位“爱的教育 ”的信仰者,也会很受用的一本书喔。
43. 对于一个没有习惯看书的妈妈而言,这本书有一种让我一直读下去的动力。
44. 从来没有一本书告诉妈妈该怎么跟孩子说话,它让我受益良多,读过才能深深体会。
45. 我非常感激汪老师在字里行间将“大人应该有的态度”写得那么清楚。
46. 幼儿园老师问我,您的小孩到底是怎么带的,怎么带的这么好?我跟她说,你去问汪培珽吧。
序文 小孩,最爱听父母的大道理
姐姐和弟弟俩,都是从幼儿园中班才入学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没有提供“幼儿园娃娃车”服务的学校,我由衷感激,因为它帮我找回了育儿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接孩子上下学。每天早上,爸爸去办公室的途中,会在路口放下姐姐让老师接走。下午,准时两点半一到,有时候正在午睡的我,会赖床到两点四十五分,然后一股脑儿地跳下床,冲出门,坐上木栅线的捷运,两站后在大安站下车,然后走上十分钟的骑楼,到学校等姐姐下课。当时才两岁半也需要睡午觉的弟弟,每天拼死拼活地也要跟妈妈一起去——接姐姐。
“接姐姐”,可能是弟弟童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有一次,我要出门去接姐姐了,但是看见弟弟熟睡的模样,妈妈怎么忍心叫醒孩子呢?于是我自己一个人走了。结果当天一回到家,奶奶就说刚刚弟弟哭得死去活来,半小时都停不下来。他当然伤心喽——妈妈不等我就走了——对小孩子来说,有比这个更令人伤心的事吗?
其实之前,妈妈已经跟弟弟说过道理了(咦?跟两岁的孩子说道理?):“你可以跟妈妈去接姐姐,但是有时候你才刚睡下去,妈妈就要出门了,所以如果妈妈看见你睡得太香,就不会叫你,那天你就不要去接姐姐,妈妈和姐姐一下子就回来了。睡起来没看到妈妈,不要哭。”
为了防范以后可能上演的“哭戏”,当时我给了弟弟一个规定:“如果起来哭哭,那么隔天就不可以去接姐姐。”他会被剥夺一天“接姐姐”的权利。第一次,小小年纪的他可能“一时悲从中来”,就忘了妈妈的规定,伤心到哭个不停。
刚进门的我,看着泪痕还在脸上的弟弟,两岁多的孩子,说我有多不舍就有多不舍。妈妈当然想带你一起去啊!但是生活的作息必须正常,体力不好的时候还跟妈妈东奔西跑,对谁都没有好处。
“弟弟,你明天不能去接姐姐。”给他安慰后,妈妈没有忘记规定。可是妈妈的记性,常常没法超过二十四小时。
第二天同一时间,当妈妈要去接姐姐的时间快到时,我走近了弟弟的小床旁边——我当时压根忘了自己二十四小时前说过的话——当我的“咚咚”声响吵醒弟弟时,当我正准备亲亲他的小脸抱他起床时,我永远也忘不了——趴睡在小床上的可爱小脸庞,他将自己的头撑起来,左右看看,然后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不能去接姐姐。”然后倒头再睡下去,根本无视于我的存在。
小小孩愿意遵守规矩的能耐,当时给我的震撼,至今依然回荡在妈妈的脑海里。
“小孩听不懂道理”,这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认知。
传统权威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变成父母时,通常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道理,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里,听到的都是——
“小孩不要问这么多。”
“你长大就会知道了。”
“跟你说你也听不懂……”
这些还是比较“慈眉善目”父母的语言呢。
“不要废话,是我大还是你大。”
“再顶嘴,就不要吃晚饭。”
“闭嘴,我说了算,你是皮在痒吗?”……我猜一定还有更难听、更伤小孩自尊心的话,对不起,我一时想不到。
将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不管好坏,再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是做父母最难斩断的轮回。可是,如果你爱你怀中的宝贝,就必须下决心,斩断一切养育孩子时,传统观念给我们的苟且想法和做法。
这些苟且想法和做法,很多,族繁不及备载。但只要让我们发现一个,就必须勇敢地大刀一挥,将它从自己身上斩断,让它从此灭绝于你和你的孩子、你的孩子的孩子、你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
父母的勇敢、勇于改正自己,才是爱孩子最具体的表现。给孩子吃什么样的食物、住什么样的房子,都比不上你多给他一点点的耐心和爱心。
耐心,可能不只需要一点点,我不能骗你,我必须老实地告诉你:父母需要很多很多的耐心和体力。
昨天看到一位读者在博客上的留言,我很少接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父母只在孩子小的时候才看教养书。(大了也没救了,不需要看了吗?)
汪老师,你是否也写写关于父母跟孩子在教养上的冲突。
我知道很多母亲和父亲都跟孩子走到了教养上的死角,甚至父母失望到想放弃的地步,这该如何化解呢?
如果要听我的答案:
有冲突,百分之九十九是父母的问题。剩下的百分之一,也不是孩子的,是上帝的。说得更白话一些,父母如果不彻底反省自己,一心只想在别人(孩子也算别人)身上找答案,我想说的是:“很困难,很困难。”
先不要争论“为什么都是父母的错”。因为争论谁对谁错,对事情一点帮助也没有。一方是成熟的大人(如果你不是,那更不用争论了),一方是不成熟的小孩,这两方人马争论对错,你觉得符合逻辑吗?
这本书要谈论的主题:“好好跟小孩说道理”就是管教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它不是出现亲子冲突时,能够拿来临时抱佛脚的东西。当小孩年幼的时候,如果父母们都不愿意拿出耐心来教孩子,一句“你闭嘴”真的很好用,对小小孩“大吼一声”,效果当然也很快速。这么小的孩子,他们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对着他们大吼大叫,哪有不怕的道理呢。可是啊,快速阻断孩子问题的万灵丹,通常都是毒品。父母明明知道毒品是碰不得的东西,为什么还是不自觉地往嘴里送呢。
没有人告诉我,但是当我从女人变成妈妈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
1.教小孩规矩和礼教时,要好好地跟他说明其中的道理。
2.小孩都愿意听道理,因为他们想被尊重,也想尊重父母。
3.一岁前就可以开始。不管你用的是多么简单的语言,当你发觉已经可以和孩子互相沟通时,道理就要开始了。可能是宝贝六个月大时。
六个月?对。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就会跟父母沟通了,例如:咯咯咯地笑、哇哇地大哭、将奶瓶从嘴里吐出来,挥着小手将东西打翻……
在孩子的学龄前,我花了大量的耐心在孩子身上,所以我现在才可以高枕无忧。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分秒,孩子将来都会加倍的显现在“完整的人格”和“学习顺利”之上。现在,光是看着孩子懂事的脸庞,就是养育孩子最大的享受。
花了耐心,跟孩子就不会有冲突吗?哎,别误会,我可没这样说啊。
亲子间一定会有冲突,只是在台面上还是台面下。想想我们自己这一代,有多少孩子即使成年以后,对父母还是敢怒不敢言。“敢怒不敢言”是你要的亲子关系吗?表面上它代表的是“孝顺”,骨子里根本是“疏离”。
不用问,我知道这不是你要的亲子关系,永远都不希望发生。冲突,宁愿在台面上,因为看得到,所以有化解的机会。姐姐弟弟已经十岁了,我们的冲突越来越多,但是到目前为止,亲子间的争执从来不过夜,两方人马,都希望睡一觉起来,又是个充满快乐的家庭。
要解答“如何跟小孩说道理”,是我写此书的原由。而且,我自认是一个很有天分“跟孩子说道理”的妈妈,任何天方夜谭的困难问题,我都可以在一秒钟内回答孩子。而且脸不红、气不喘,还让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通常我愿意花时间跟孩子说的东西,都与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有关。至于“电灯为什么会亮、电话为什么可以说话”此类需要知识的问题,我通常只有一个答案:“孩子,上学后用功读书,等你学会了以后,再来教妈妈。”小孩问题这么多,你随便问问,我都要一一回答,那不是累死妈妈不偿命吗?有时候当然也得看当下妈妈的力气还有多少可以使用。
说道理很轻松吗?想得美,累死人了。尤其是跟小小孩说,那简直比上舞台演话剧还费劲啊!
但是你爱他,上刀山下油锅你都愿意为他做了,“说说道理”算什么呢?
从在医院的产房第一次抱起孩子,就请轻轻地对他(她)说:“孩子,我会好好地跟你说道理。”
还有,“汪培珽说,小孩都很喜欢听父母的大道理,你告诉我,这是真的吗?”
当孩子两岁时,我们可以轻易忽略他,简单带过任何一件事。
当孩子十二岁时,他也可以轻易忽略你,
简单带过应该让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
改变,从父母开始
“跟孩子说什么道理呢?”
“我是他爸爸,我说了算。”
你知道吗?只要搬出爸爸啊、妈妈啊、爷爷啊,就可以通行无阻的时代已经过了。
当然,我们可以继续上一代父母的育儿方式,大家也一样可以平安活到老。但是,那是个错误示范多过正确做法的年代,因为当时的环境是“食指浩繁”,能平安健康养大孩子,已经阿弥陀佛了,谁还有闲工夫跟你说什么鬼道理啊?没有拿棍子出来打人,就叫仁慈了。
可是,权威下长大的孩子,亲子的关系最后会如何呢?
你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跟成年后的孩子像朋友般地交心说话吗?
你希望听听孩子如何开始喜欢上一个男孩子,又如何度过失恋之苦吗?
你希望听到孩子跟你谈他伟大理想和抱负,又如何在苛刻老板的磨炼下有所成长吗?你希望……
你希望的事情很多,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拿“我是你爸爸,我说了算”当理由,那我们的希望将统统无法实现,因为我们的结局将与上一代一样可悲:你行使父母的权威一辈子,然后子女不敢忤逆地“孝顺”你一辈子。其实,让亲子关系走到这一步,自己的人生将少了许多美好的感觉——可惜啊!
如果你还是不大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想想自己,事情或许比较容易清楚些:如果有一天,当你心里有话、有意见,却不敢或不想对另一半说,而只能想着“算了算了,说了也是白说”的时候,那是不是另一种疏离关系的开始呢?
我们这一代,成年的子女与迈入老年的父母,心灵多半没有交集。一旦心灵有交集的时候,可能就是将抱怨倾泄而出的时候,然后结局通常都以“老的悲、小的闷”收场。
为什么成年后的我们不能跟父母“打开天窗说亮话”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父母从小就不让我们说话。除了一个加了惊叹号的“不”字外,什么也没有。父母没有时间也没有习惯跟小孩说话。在那个年代里,尽快解决问题,或尽快压制住孩子,是父母最优先考虑到的。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一个简单的“不”字,可以让天下太平。一个充满威胁的严厉眼神,可以让孩子不敢再造次。既然火当下已经扑灭了,何苦再说什么道理呢?很累人的耶。
可是,火并没有灭,它只是藏在孩子心里的最底层,在那里“闷烧”而已。而且,父母说“不”时的声音,将会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直到无法再大的一天……从此,亲子关系就只剩下疏离了。
想想周遭的朋友中,有没有看过一种人,当他们的能力根本还不够成熟时,就恨不得赶快逃离父母的掌控,甚至连回头看一眼的留恋都没有。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重蹈上一代覆辙”的父母,如果你希望与孩子间的浓厚感情可以长长久久,那我们就必须用现代的方法,教养现代的孩子。
很多上一代似是而非的育儿观念,不能再用了。食衣住行育乐里都看得到,不是它一定有什么错,而是它不适用于不同时代里长大的孩子了。现在的环境,跟我们小时候有十万八千里的不同,到底有多么不一样?应该不需要我详述,看看现在的子女不像子女、学生不像学生的严重情况,就可窥知一二。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人性。
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父母用绝对权威凌驾一切道理之上的教养,就是不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我是你爸爸”,从来就不构成一个事情的道理。也就是说,是非对错、黑白曲直,每件事都可以找出其中的道理,而这跟“你是不是我爸爸”一点关系也没有。
但我也要特别申明:当孩子未成年之前,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做妈妈该有的权威,我也不会全然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父母面对的就是一个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的“小人”。把孩子管教成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父母的义务。父母的权威,也可以通过“好好跟孩子说道理”的方式发挥出来。
你准备开始了吗?父母除了大叫一声“不”的权利之外,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准备接招喽……
后记:
“我们的爸爸就是这样。”准备帮妈妈画插图的弟弟,文章听到一半,就自动补充说明了他的处境。
妈妈只是笑。
弟弟继续说:“妈妈,真的,如果你当初没有设下这条规则,我们就死定了。”
“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吃洋芋片?”
“不行。”
“为什么?”
“因为我是你爸爸。”
弟弟自导自演地说着像连续剧的对白:“你想要顶嘴吗?你想我赏你两个左右开弓的巴掌吗?”
养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先苦后甘”的方向。
苦的时间不会太长,就是人格塑形的头几年。
甘的时间呢?是看不到尽头的。
每个“不”字后面,都要接“三分钟的道理”
这可能是要成为现代的好爸妈,首先要面对的难题。牙牙学语的孩子,拿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送,如果是可以吃的也罢,如果是有致命危险的呢?电池、小扣子、弹珠、积木……任何只要能被他们拿到手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先往嘴巴送再说。对这么小的孩子说道理,有用吗?
天哪,当然没用啊。(你不会以为我要说有用吧!)
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每样东西都要收好。除了一样也不能漏掉地收好外,还要说道理给他们听。不管你听不听得懂,我就是要说。因为孩子可能吃的是……嗯,我最爱的故事书啊!
“宝贝,书是用来看的,不能吃。”
我会一边说,一边将书从孩子的口中“救走”。我甚至会唱做俱佳地表演出喜怒哀乐,来让孩子感受到我要说的道理:“书不是饼干,饼干可以吃,书不可以吃,因为书是要用来看的。”
我有多少的耐心,就可以说多久。但是,不要怀疑——孩子下次还是会继续这“吃书”的行动。这样“扰人”的状况,不会在父母说完道理后就消失,因为孩子就处于“口欲期”嘛。
可是,正常的行为,不见得是对的行为。所以孩子每吃一次书,我就说一番道理。不知不觉地,某一天,他就不吃了。
但是在这样的转变当中,我不需要跟孩子上演“你争我夺、死去活来”的连续剧戏码,就可以将“吃书事件”平和收场了。因为,我在每一次说道理时所花的时间和力气,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我的孩子一些父母肉眼看不到的事情。
吃完书,孩子力气更大了,于是就开始动手——撕书了。
哦,这是爱书妈妈们的痛啊!我不知收过多少读者的来信问我该怎么办?先来说说我的经验吧:老大是姐姐,如果我没记错,她没有撕坏过任何一本书。她可能根本没有撕过书。我猜可能不是她的遗传因子这么文雅,很可能是因为,她是第一个孩子,妈妈亦步亦趋,所以她没有机会“下手行凶”罢了。
弟弟呢?等我翻开故事书要念时,才发现,其中一整页已经不知去向了。我还记得是哪一本书呢,书名叫《小菲菲和新弟弟》。
“那一页去哪里了?”我问保姆。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我跟保姆的对话场景呢。弟弟那时候大约一岁半不到两岁。
“我丢了。”保姆说。当然,撕破了、撕碎了、撕烂了,丢了理所当然,这不是保姆的错,但是我请保姆帮忙,“下次撕坏的页数,不要丢掉。”我要,我要一片一片地粘回去。
对,即使是撕烂成一百片的拼图,我也要粘回去。然后,我会拿着书跟孩子说道理:“宝贝啊,你看,书撕破了呢,是不是不好看啊?如果每一页都这样破破烂烂的,妈妈好伤心。”我如果还有力气,一定会换个角度继续说,“书撕破了,粘回去也不好看了。如果你最喜欢的小毯子,也被别人弄得破破洞洞的,你会不会好伤心啊?”
但是,不要怀疑——他还是可能再撕破下一本书。因为孩子就是处于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年纪嘛。其实,这不是弟弟第一次撕书,但却是我印象中的最后一次。之前还有一本妈妈很爱的《小灰狼》,其中几页都是破破的,结局页甚至不翼而飞了,但是,我都一直没有重新再买一本新的代替,或许我就是要孩子警惕:破镜,是不能重圆的。(对不起,这好像是警告另一半在外“交朋友”要小心的用语。)
除了吃书、撕书,孩子能衍生出来“对书不敬”的行为,还很多。像拿笔画书,也是其中一项。不过道理都是相同的,弟弟只画过三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威吓,三本过后,就从此没有再犯了。(十年了,那三本书还在家里的书架上,不久前我和姐姐无意间翻到它,我们想着弟弟当时的“可爱行为”,都表示好怀念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