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965536
一个新生命的孕育与成长,唤醒了作者非凡的感知,她以极度敏锐的体察,超常细腻的生命体验,
发现我们父母所谓的“爱”,却处处藏着对孩子的伤害,所谓的“正确”,只是对生命的偏见……
一部饱含深情的思考之书,一位母亲献给天下所有父母的礼物!
在如何更好帮助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她不是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带你踏上自省、探寻与认知之旅!
养育一个孩子,是一场向内心深处的探险。
如何才能打破我们心底的桎梏,让另一个生命的成长更加自由、坚实和舒展,让更好的爱成为可能?
答案或许是:打破定见、放下控制、感受本然, 把自由与从容还给自己,也交给另一个生命。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记述了自己从孕育生命前的惶惑,到养育过程中历经的种种精神上的革新,既是一封封写给孩子的热烈情书,也是对为人父母者内心桎梏的冷静剖白,在深情与理性的双重奏中,让我们得以一窥爱的真意。
目录
自序一 请原谅我大惊小怪
自序二 愿你困惑
上篇
1. 苏醒
无缘由的爱 3
种子发芽 4
探险 8
你存在 9
大肚子女人 10
深海小鱼 12
秘密花园 14
小人国 17
2. 新世界
见面 19
拇指婴儿 23
苏醒 25
过山车上的日子 26
大便委员会 31
奇迹 33
魔力 36
分离 36
有时候 39
忘记了 40
无数个未来 42
下篇
1. 小怪兽
悬案侦探 49
惯性思维 53
驯服小怪兽 56
神秘深渊 60
必修课 64
2.不,不,不
“啊,太脏了!” 60
我们内心的秘密禁令 70
小小探险家 75
“独立宣言” 78
“独裁者” 80
异议者的世界 81
与“独裁者”商榷 83
照见自己 89
穿越焦虑 92
3.你应该
“镜子时刻” 98
我们真的正确吗? 100
“木马程序” 106
非如此不可 111
我们的精神牢狱 115
你本自由,是我不自由 120
墙 127
生命喜悦 128
4. 棒与胡萝卜
巨人之怒 131
正义之怒? 133
美化暴力 139
操弄恐惧 141
奖赏与引诱 143
魔鬼埋伏于日常 147
权力关系 152
新智慧 156
5.哭
“乖,不哭”151
成长之痛 161
小炸弹 167
我们为什么害怕哭 173
感受与感受对话 178
古老的智慧 180
后记 来,抱抱
请原谅我大惊小怪
“我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年月大部分都生活在玻璃屏障的一边,屏障的那一边是有孩子的女人——你可以称她们为‘母亲’。而我这一边则仅仅是女人。那时,我看起来好像永远不可能穿越这个屏障——我根本无法想象那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能看见的只是我自己映在玻璃上的零零碎碎的影子,还有屏障那一边那些缓缓移动着的真真实实的女人们,她们像是在远处游动的鲸鱼。”
当我读到爱尔兰女作家安·恩莱特写下的这段话时,仿佛“叮”的一响——是了,“玻璃屏障”!
生育显然不仅不是什么太阳底下的新鲜事,简直就像吃饭穿衣、上班挣钱一样司空见惯,它就是生活日常的一部分。从小到大,我不断地从身边观望和听闻到生育的种种,然后又看着同龄的亲友、同学、同事们一个个进入生育。
那仿佛是一场持续上演的真人生活秀。我坐在观众席上看到的是:小家伙们固然一个个纯真可爱,可也总是动不动就眼泪鼻涕、蛮不讲理,叫人头疼;为人父母者被各种琐碎的“尿布细节”纠缠,牺牲时间和精力,让渡自由,操不完的心,没完没了的焦虑,到头来还可能亲子摩擦、冲突不断……
我以为生育多半也就是这么回事了吧。然而直到我自己进入生育,才发现生育远不是这么回事,或者说,远不仅仅是这么回事。
是的,玻璃屏障!它通透得仿佛不存在,让我以为一切历历在目,但只有等我穿越过去了,才知道,那远不是真相,我到达的竟是一片神奇的新大陆。震撼,惊奇,美妙,当然也时常让人困顿和焦虑。
我是从什么时候真切地意识到,这个无数人到访之地,竟是我的新大陆?应该是从感受到最初的胎动开始。
有一个小小的生命会在我的肚子里动,ta翻滚、踢蹬、吃手、摸脸、打嗝,它们产生的阵阵震动,穿透羊水传递出来,就好似宇宙发送出只能由我接收的神秘电波。那种奇妙、震撼的体验难以言喻。我惊奇万分——怎么之前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胎动这回事?天哪,这世界上竟然有胎动这么神奇的事情!
不过我后来想,其实很可能有为人父母者确实跟我提过,然而,若非亲身体验,“胎动”这个干巴巴的词,或者即便类似“他在我肚子里翻来滚去”“把我肚皮踢得这里鼓出一块、那里鼓出一块”这样尽可能生动的描述,对我也很难产生什么意义,留下什么印象。
但是当有一个小生命在“我的”肚子里动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我心里一定有个机关被一只神秘之手启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爱意汹涌而来,洋溢、流淌,那是一种毫无缘由的爱,既不是因为被爱,也不是因为想要去爱,就是一种本能的幸福,一种情不自禁的生命喜悦。
关于这种独特的爱和幸福,过来人倒是常常提及。可同样,也只有当这股爱意在“我的”心里汩汩而出、源源不断,我才懂那是什么。
怀孕、分娩、哺育,一切都不是之前所能想象。这期间我断断续续写下一些文字,生平第一次,我渴望用诗一般的语言来书写,似乎只有诗句才能表达身体和心灵所经历的强烈、奇妙的体验和情感。可惜我不会写诗。写下的文字也实在力有不逮。
此刻,距离胚胎在我身体里萌发,已经过去四年有余,回头看,那真是梦一般的日子。我怀疑,由人类进化和遗传所驱动的那股荷尔蒙大概有所消退了。重新整理这些文字时已有些心随境迁,但我想尽可能保留它们的原样。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
我知道,“我的”新大陆绝非什么独一无二,人类亿万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还是忍不住要大惊小怪,并且想要到处嚷嚷。
对我来说,这本书真是亲切之极,因为同为人母,许多经历和体验深有同感。不过,或许是因为丽敏更善于自省,她总能在我感受的末端往前再走一步,因而书中又处处令人豁然开朗。爱不仅仅是保护和给予,更是走出定见的洞穴、跃向未知的冒险。
——刘瑜/作家、学者
孩子出生那一刻,一个新的“你”便开始了漫长的人生旅程。你对自己的认识,本该在这个过程中丰满起来,为“你”树立标杆。事实上,你是“你”的独裁者,手握权柄,生杀予夺,直到有一天“你”暴力反抗,离你而去。你是“你”的教科书,循环往复,代代相因。我震撼于作者讲述的这个亲历故事。作者从亿万为人父母者中走出,反思“你”出走和起义的缘由,戳破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向千百年来的“育儿经”投出一支标枪,轰隆作响,石破天惊。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包丽敏是我身边*花心血养孩子的人,也是极会写文章的人。她恰好拥有这两个身份,让这本书有资格进入中国*好的育儿图书之列。
——张伟/新世相创始人
认识“你”,其实是认识“我”。这部书的全部秘密在于此,全部魅力也在于此。有作者这样的母亲,真是孩子的运气。
——卢跃刚/作家、记者
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美的风景,也是家庭教育*的境界。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在培育“人”这件事上,社会、学校等都只是驿站,家庭才是基地。爱孩子*好的方式,就是父母自身能成长。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国政协常委
做奶爸的多年经验,让我始终服膺华兹华斯的那句诗:孩子乃是成人之父。而包丽敏的新书,则几近完美地为我们诠释了“爱”的真意,印证了我所钟爱的《小王子》里的那句至理名言:你在你的玫瑰身上所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如此珍贵。
——蔡朝阳/作家 独立教育工作者
愿你困惑
我真正开始求知,不是在校园里,而是离开了校园以后。
在校园里,多数时候,我只是接受知识,求解标准答案,然后记住它们。这些知识很少引发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直到离开大学校园,有几年时间,我有幸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工作,在那里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原来我脑子里的众多标准答案,其实完全可以推敲,它们告诉我的那些关于世界、社会、历史的见解,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段时间,我特别焦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脑子里那些看似坚固的东西变得摇摇晃晃了。因为心里有了困惑,我于是如饥似渴、似懂非懂地读了一些书。我读了那么多年书,但直到那时才开始真正“读书”。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主动求知,它使我重新思考和看待我所身处的外部世界。
而我又一次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是生了孩子以后。这个小家伙,抛给我无穷无尽的困惑,逼着我不停不停地去寻找答案。从怎么抱一个新生儿开始,到如何护理他,再到我究竟该如何与他相处。原本是试图尽力去理解他的,却没料到,他牵引着我开始认识自己,让我对自己有了极大的好奇。
我以为自己热爱自由,多少能当一个还算民主、开明的父母,希望孩子能长成他自己。然而,发发宏愿容易,头头是道讲讲道理也不太难,可是,真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现,在照料他吃喝拉撒睡的桩桩件件的细节里去实行,我才发现,原来我内心住着一个“独裁者”。
我意识到某种奇怪的悖论:我们对自己的幼崽怀有情不自禁的爱,那爱意真的源源不断、汹涌澎湃,可下意识里,我们却并不把这个生命看作与我们真正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我们在紧急关头可以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可平日里,却很可能有意无意在幼小的心灵里种植恐惧,使他们受伤。
很多时候,如法国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所言:“家长如同君主统治人民一样教育孩子。”而教育,其实在与孩子相处的一切细节里,喂奶、喂饭、清洗、哄睡、聊天、讲故事、陪玩……以及,面对一个哇哇大哭的孩子时会怎么办。
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他是一面镜子,我反复从里头照见自己内心的控制欲。亲子之爱中往往埋伏着控制与被控制、征服与被征服的权力关系,而权力关系会不同程度地侵蚀一个孩子的自我。
我们或许看到了教育体系对孩子的伤害,但会不会也很可能,其实当我们的孩子还未走出家庭,还未交到教育体系手里去,只在我们的怀抱中,就已经不同程度地压抑和远离了自我,甚至受伤更深?
我们内心的幽深处,就像一座经年尘封的老阁楼,里面藏着许多我们自己不曾了解的东西。如果翻拣出来,真会叫人大吃一惊。
又一次,我头脑里许多固有的东西,那些在过去多少年中看似坚固、确信的东西,一点点摇晃、破裂、坍塌,然后在废墟上长出某些新的东西。
这真是一段神奇的旅程。我不仅养育了一个孩子,某种意义上,我还养育了自己。
感谢我的孩子带给我的困惑。因这些困惑,我才出发。这三年多陪伴他,不多的余暇也多半都用来求索我心中这些困惑了。这一路求知充满乐趣和喜悦,有时,突然悟到某个道理,或摸索进入一片自己从未涉足过的新鲜之地,简直狂喜。倒不是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发现,连独到都未必算得上,或许浅陋,或许错漏,但这就是求知本身的快乐啊。
之前因为媒体工作的关系,我也写东西,但它们大多来自某种外部驱动,比如工作的职责、他人的期待。可这一次,我却感到似乎非写不可,想要表达、想要与人分享的冲动那么强烈。
本书的第二部,大多是写孩子出生以来三年中我遭遇的一次次碰撞,从中照见、内省自己。生育之初,我曾信誓旦旦地想,我要给孩子自由;但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是他在帮助我变得内心更自由。
几年前我曾采访刘瑜,她说了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是对的,或者我能提供一个另类的方案,而是希望能动摇你对自己所信奉那一套的坚信程度。所以,我的目的是让人困惑,而不是让人变得胸有成竹地认为某个看法就一定是对的。”如果我们有缘在这本书中相遇,我也并不期望这些探讨和思考能让你信服,而是唯愿让你困惑。
因为,每一个困惑,都有可能成为一段发现之旅的起点。
心中有了困惑,你就会出发,为你的孩子、为你,寻找自己的答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