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5411丛书名: 无
如何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自律、自信的心态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当代教育领军人物朱永新实践所得
亲子共读——易行而高效的家庭教育模式
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的世界有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当一个人阅读惯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接受了经典中潜移默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就能以“正确”的语感和态度工作和生活。而让孩子喜欢阅读,父母的引导和榜样示范非常重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或文本环境的家庭,与没有或无法提供这种环境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有明显差异。
本书以中国教育领军人物朱永新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的大量实例,以及诸多成功人物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总结,阐释儿童阅读关键期的诸多理念:读什么,怎么读,亲子阅读的具体操作……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是:“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
1 第一章 父亲的礼物
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始终无法走出他的童年。童年一闪而逝,儿童瞬间成人。
7 第二章 大树还小
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
18 第三章 童书的价值远未被发掘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29 第四章 学霸和他们的爹
一个人日后会成为怎么样一种人,端看他父亲书架上放着哪几本书来决定。
37 第五章 输不起的“起跑线”
“孟母三迁”的故事,不就是现在的学区房吗?这肯定是一种曲解。
43 第六章 寒门逆袭靠书包翻身
任何一个好的时代,都会有底层靠奋斗上升的大把好时机。
50 第七章 1978,改变从阅读开始
决定你命运的,首先是大时代,你最终这一辈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决于你的时代。
57 第八章 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
就像一粒种子,在春天播下,施肥、浇水、除草,天道酬勤,到了收获季节,自然硕果累累。
65 第九章 考上大学并非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径
一个孩子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72 第十章 名师是一本最好的书
第一次走进学校图书馆,浩瀚的书的海洋,让他激动得犹如探宝者找到了无尽的宝藏。
86 第十一章 一本书点燃新教育实验的薪火
仅仅靠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你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96 第十二章 新教育的一盏灯
每一所新教育学校,都是一盏灯,照亮教师和孩子的灯。
105 第十三章 书香校园:童音如天籁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116 第十四章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教育的理念,就是无限相信师生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125 第十五章 路走多远,看我们与谁同行
因为新教育,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由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
135 第十六章 为你读书点一盏灯
尽管是微弱的萤火虫之光,但,只要我们聚在一起,我们也一定会发出强大的光芒!
146 第十七章 完美教室,静等花开
谁站在教室里,谁就决定着新教育的品质,甚至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156 第十八章 书香校园:跟着名著看世界
把经典名著中的那些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孩子生活的校园里,能够唤醒更多孩子的好奇之心,吸引他们走进经典,回味经典。
166 第十九章 阅读,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城市,是一个没有“人”的城市。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182 第二十章 读书之乐乐无穷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194 第二十一章 全民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人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素质是第一品质,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提升国民素质,是中国当下和未来最重要的事情。
204 第二十二章 所有领袖一定都是读者
不是所有读者都能成为领袖,但所有领袖一定都是读者。
218 第二十三章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读书就像交朋友,要交就交最值得交的好朋友,要读就读最值得读的好书。
236 第二十四章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第一章
父亲的礼物
1
1964年,江苏,大丰,南阳镇。
小街上静悄悄的,街两边一字排开的竹器店、铁匠铺、粮站、棉花收购站、布店、小五金店都还没有开门,只有豆腐店和小饭店门前炸油条的开始下门板,去河边挑水。
小河边,垂柳、刺槐在晨曦中渐次轮廓清晰起来。河对岸是大片的果园和棉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滩涂。早起的农人已扛着犁具、牵着耕牛下地了。
“起来吧,天亮了!”
父亲虽然声音不高,但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蜷缩着小小的身体,悄悄地朝床里面移了移。父亲不由分说,一把拖起他,说:“起来,练字!”
他揉了揉眼睛,睁开,望向窗外,天上还挂着一颗亮晶晶的大星星,他一边穿鞋,一边嘟哝:“周扒皮,周扒皮……”
田野里传来大水牛“哞——哞——”的叫声,好像在应和着他。
那年他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正是贪睡贪玩、皮得狗都嫌烦的年龄。
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按照父亲定的规矩,黎明即起,描红,背诗,习武。
父亲是小学老师,沉默寡语,做事认真,信奉“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生格言。
“别分心,坐正,注意握笔的姿势。”
苗正才能树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马驹要上笼套了。
“字如其人,写一笔好字,一辈子受用。”母亲也在一边帮腔。简陋的屋子在母亲的拾掇下,显得一尘不染。
书香墨香,映着窗外第一缕朝霞,和着从海边吹过来的咸湿的晨风,弥漫在家的每个角落。
窗外流过四季的风景。
春天花丛中嗡嗡嘤嘤的蜜蜂,夏天藏在槐树叶下的知了,秋天的田野里有灰鹭、田鸡、蚂蚱,冬天雪后屋檐下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凌……他幻想自己和小伙伴们一道,正在油菜地里捉蜜蜂,槐树底下网知了,田埂上逮蚂蚱,敲下冰凌当糖吮。
“注意力集中!”父亲一边看书备课,一边监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时不时要纠正他握笔的姿势,让他背挺直,腕悬空,横平竖直,一撇一捺都用上劲。每天清晨临摹上一页柳公权的帖,才能出去和小伙伴们玩。
瓜田李下,猴精的他们,溜进田里偷瓜,爬到树上摘果,被人发现,像踩了风火轮的哪吒,一眨眼就没影了。偶尔被逮住,大人作势扭耳朵,揪头毛,雷声大雨点小。白天里,大人们贴出大字报,声势浩大一本正经地声讨;到晚上,他们一群孩子就跑到街上撕下大字报,当废品去卖掉。
那时,他们家没有房子,他和两个妹妹就借住在妈妈工作的单位,南阳镇政府的招待所,全家的梦想就是能建一间自己的房子,所以母亲就找了许多零工让他们兄妹三人做。有好几年,兄妹仨放学后就是缝麻袋、压芦帘。几分、几角地攒,攒了十来年,直到他上中学时,才燕子衔泥似的筑起了自己的窝。
“当年我的幼小心灵中,并没有为经济的拮据、辛勤的劳作感到过愤懑,反倒随着渐晓人事,体察到母亲的乐观、柔韧、顽强,越来越感佩这位平凡中国女性的伟大。”
2
“文革”期间,他的父亲朱明昌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星期天,他带我到他的学校去,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晚上,校园里就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操琴,但开心时会情不自禁地唱歌。半夜里,我还听到了‘猫叫’,我呼唤父亲,他却笑了起来,说是在吓唬房间里的老鼠。我从此也学会了这一招。”
父亲那个年代的师范毕业生,除了文化课,音美体劳,不说样样精通,大致也能略通一二。朱永新曾见过父亲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时的父亲还是一棵青青校草,颀长身材着白色衬衣,两道浓眉,嘴角微微撇向一边,拉琴的时候一脸陶醉的表情,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做小学老师,做小学校长,还是后来当镇里的文教助理、县聋哑学校的校长,他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他曾自豪地对我说:‘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一个普通的教师,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这份荣誉或许就是对他多年追求的最好褒奖了。”
退休后,闲不住的父亲还惦记着聋哑学校的学生,常去看望他们。孩子们见了他,别提多开心,有的拽胳膊,有的抱大腿,有的牵他手,还有的竟跳起来摸他的胡楂子,一个个争先恐后用手语告诉他各种各样的事情。比见了自己的爷爷还要亲。
3
若干年后,已是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回忆起父亲逼他练字的光景,情不自禁地感叹:“自然,我没有练好字,尽管还过得去,也有人说我的字有‘风骨’,但终究没能成为书法家。但是歪打正着,有心练字字未练好,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早晨睁眼即起,每天工作至少比许多人多拥有两小时。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时,我已经挑灯早读了;当人们起床洗漱时,我已经工作两个多小时了。小时候还经常埋怨父亲,甚至在心里把他比作半夜鸡叫的‘周扒皮’。现在看来,这是父亲给我人生最大的财富。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小时,一年就多了730个小时,50年就多了36500个小时,也就是多了整整1520天,差不多延长了4年的生命!这是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生命!”
朱永新说:“我经常叩问自己,父亲给了我如此巨大的财富,我用什么来回报?”
“现在,当我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床,在写字台前伏案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浮现出父亲的身影。”
像父亲一样热爱教育,一辈子献身教育,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到发起新教育实验,像一个“疯子”带领着一帮“傻子”,奔跑在新教育的“试验田”里,播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他的身体里,与父亲一样,流淌的是挚爱教育的一腔热血。
4
20世纪90年代,苏州,百狮子桥,苏大教工楼。
这地方号称“百狮子桥”,因南宋时建有石拱桥,桥栏板上雕有九十九只形态各异的舞狮,故名。现如今桥没了,石头狮子也移往了别处。小巷深处,一堵半人高的围墙,围住里面的几栋楼房。
这里住着已退休的教授或意气风发的年轻教员,“他们有的头发蓬乱,有的油光笔挺,他们跨着威风凛凛的二十八寸老凤凰,俨然是所有孩子心中的白马骑士。他们欢快地蹚过百狮子桥门口的斜坡,轻盈地从林地和松树之间穿出,意气风发地向东驰行”。这是朱墨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散文《老松树,最后的朋友》中的一段记叙。
当时能分配入住这个大院的年轻教师,属凤毛麟角,朱永新二十九岁破格评上副教授,两年后又被破格升为教授,皆因他突出的学术成果。年轻的朱永新教授,不仅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还出版了近百万字的专著《中华教育思想史》,这部巨著被学术界认为是填补了我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那时年幼的我睡在家中的客厅,而那里还兼作父亲的书房。清晨醒来,父亲的书桌上就已经亮起了萤火似的橘黄灯,在迷瞪的眼中飘飘然地游移,像是蠕动的温暖的小兽,从梦里一直爬进我的心间。我端着小板凳坐在水泥砌的阳台上,大声地读着英文课本,金色的曦光在不远处的檐瓦上粼粼地荡漾。”
朱永新说,自己看书写作的时候,朱墨会拿着凳子坐在自己边上一起看;时间长了,朱墨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上小学前就学会自己阅读了”。
诗人惠特曼说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对象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东西、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
5
朱永新若干年后发起和推广新教育实验,追本溯源,他儿子朱墨应该是他最早介入的研究对象。
朱永新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他的教育理念,“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他也让儿子学过风琴、书法、绘画等,但他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喜欢的就坚持,不喜欢就拉倒。他和妻子反复向孩子强调的是,成绩波动和下降是可以原谅的,谁也不是超人,而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原谅的。比如说谎,比如对老师没礼貌,与同学相处不团结不友爱,这些日常行为习惯被许多家长认为是小事,孩子只要学习好分数考得高,其他都是次要的。但朱永新教育孩子都是从这些日常小事着手,一旦发现有坏苗头,立刻批评教育,让孩子懂得追求良好的品格比追求高分数更重要。
李镇西说过,我一直有个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当然相当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出门在外是否懂礼貌、讲卫生,言行举止是否得体,都跟家庭教育有关。
比如一个孩子见到长辈就说“叔叔好”“阿姨好”,在公交车上也会主动让座,我们第一反应会是什么?肯定不会问这个孩子是哪个学校的,班主任是谁,而是会说这个孩子的家教真好。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满嘴脏话连篇,粗俗不堪,我们肯定也会说是家长没教育好,而不会说是班主任没教好。李镇西说根据他多年的观察,很多学习成绩拔尖而且很有教养的人,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家教好,是人的根基,就像一棵大树,根深才能叶茂。
朱永新那时除科研和教学任务外,还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教务处处长,但他还是利用清晨早起的习惯,与孩子共读共写,让孩子通过写日记,开始细心地观察生活,对大自然,对人情世态,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描绘。
朱墨上小学时每天记的日记,后来结集出版成《老虎拉车我敢坐》,初中时出版了《我和老爸是哥们》,高中时出版了《背起行囊走天下》。有人问朱墨怎么和老爸是哥们儿,朱墨说,从懂事开始到现在,他觉得父亲没有架子,还举了很有趣的例子,有时他会叫父亲的绰号。父亲听见了也是云淡风轻,还打趣他,“反正你和我一个姓”。这爷儿俩,还真是相处得像哥们儿。朱永新比起父亲朱昌明,更幽默,更开明,当然也更有学问,但每天清晨和儿子共读共写的情景,仿佛使人回到20世纪60年代南阳镇上的那间陋室,父亲在备课、批改作业,儿子一丝不苟地在描红,描柳公权的帖。
一幅新时代的“耕读传家”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