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47986
学习、玩耍两不误,花*少的时间考*,这可能是所有家长和孩子都*想上的学校。
真的有这么一所学校,它倡导“完整儿童”教育,校训是“先人后事”。在那里,学习只排第三位,排在*位和第二位的是快乐和活力。孩子天天盼着去上学,在学校里,他们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间,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吃和玩儿,神奇的是,他们的成绩在全州甚至全澳都名列前茅。
事实上,优异的成绩只是一种副产物,因为学校更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所学校的名字叫作菲茨洛伊社区学校,学校创始人菲和菲利普苦于找不到*适合孩子的学校,于是创办了FCS。《神奇学校》集中了两人的创校故事,融合了40年的教学经验与经过深度思考和实践的教育理念,它用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真的存在快乐且高效的教育。
假如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从中汲取了哪怕十分之一的精华,对孩子而言,也许会带来一生的改变。并且,它改变的将不止是孩子,还有整个的家庭。
第一部分 一所“社区”学校
1 我们为什么自己办学
2 神奇校舍
3 完整儿童
4 最多70个学生
5 家长的合作与对抗
6 不断试错
7 我们为什么教数学和英语
8 先人后事
9 为什么要建“社区”学校
第二部分 世界上有一种快乐高效的教育
1 独自上学
2 自由时间
3 烧烤日、喝汤日和下午茶
4 “社区”中心——厨房
5 弹性课程表
6 锯和锤子
7 不同寻常的老师队伍
8 身体接触
9 七年不换老师
10 我们喜欢开会
11 数学课
12 体育课、爬树课、游泳课
13 阅读战争——菲茨洛伊读本
14 住在蛮荒之地也和五星级酒店一样享受
15 诗歌与文学
16 隐性课程
17 哲学思考比哲学课重要
18 周三糖果日和每日大扫除
19 戏剧表演人人有份
20 运动会和义卖会
21 文化历史课
22 毕业音乐会
第三部分 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脚步
1 成绩全澳夺魁
2 家长签署的“绿色协议”
3 红桉树学校 。
推荐序
Foreword
为什么好学校都有些“不太正常”?
当我们说到教育的时候,必定会说到学校;说到学校的时候,必定会说到好学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呢?
很多人会说,有漂亮的教室,有先进的设备,有严谨的校风,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高水平的老师,有互相激发的同学……
也有人说,说别的都是扯淡,衡量好学校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成绩!
还有人说,只要看每年升入名校(大学就是进入名企)的人数就可以了,这才是硬道理。
这些似乎都没有错,都是衡量好学校的一些方式。
那么,如果我们实际地去到一所学校,去看一看呢?
比如,我们来到这样一所学校:
学校的各项规定是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民主协商出来的;学校不强迫学生上课,如果孩子想的话,他们可以整天玩耍;
每个孩子可以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
老师自己编写教案,甚至教材;
老师可以临时带着孩子去户外上写作课,去超市上数学课;
每年都有长时间的露营、徒步等野外活动;
学校有爬树课、游泳课、造纸课、弓箭课等奇怪的课程;
孩子们可以在工作间里自由使用锤子、锯子;
孩子们有独处、发呆,自己想干啥就干啥的时间;
家长可以来食堂一起做午餐,甚至可以去教室当助教……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会觉得,这是“不太正常”的学校、不靠谱的学校。
但是,采用这些做法的,既有私立的名校,也有公立的名校;既有英美的老牌学校,也有日本、澳大利亚的新兴学校……从这些做法里,你会看到英国的伊顿公学、夏山学校,美国AltSchool、爱文世界学校,日本藤幼儿园,中国台湾道禾学校、北京的人大附中……的身影。
我越来越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体制下,好的学校都会有一些类似的、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其实,这并不奇怪,就像我们去澳大利亚墨尔本探访FCS的时候,创始人菲和菲利普感慨的那样:无论是来自哪里的教育工作者,当我们聊起教育的时候,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很容易达成共识。
而我们这些年在世界各地探校的经历,也经常会看到,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学校的不同课堂上,教学方法竟然出奇地一致。而我们去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完全是自己凭着对课堂的感觉做出来的。
这种在教育上“殊途同归”的现象,是归在哪里了呢?我认为,恰恰是归在了教育的本质上。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独立思考”;古罗马奥古斯丁提出了“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更是用一生去对抗“填鸭和惩戒的教育方式”,
提出“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这些朴素的教育理念,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期,就被有识之士发现了。但是,令人感到特别遗憾的是,在教育史的漫长岁月里,能够做到,或者接近做到的并不多。
更令人遗憾的是,人类的科技,
乃至艺术和生活,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发生了很多革命性的变
化,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教育,却反反复复,兜兜转转,步履艰难。
所以,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中,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很难得到实施。很多时候,我们已经陷入具体的评比、考试、排名里了,忘记了教育是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这么说吧,现在的很多学校,用上了电脑、平板电脑,但是,教学中实践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却和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纪,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是的,我们坐在现在的教室里,用陈旧的教育理念,去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我们可以去看看,现在的很多所谓主流的学校里,做到了因材施教吗?做到了学习以孩子为中心吗?做到了让孩子热爱学习吗?做到了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吗?
如果没有做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去做呢?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呢?如果一直都不去做,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里呢?
很多看似“不正常”的教育方法,正是变革教育的开始;这种变革注定要到来,这种变革,其实已经到来。
作为教育的创新者,他们的很多教育方法,已经渐渐融入了大量的教学里去。
就像夏山学校建校100 多年来,在全世界都有很多学习者;就像FCS 的教材在澳大利亚就有超过3000 个学校采用,还输出到了其他国家;就像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意到运动、沟通、心理健康等的重要性。
这条道路并不容易,也肯定会遇到挫折。但是,我们要清晰地看到,无论传统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还是各种创新学校,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事实?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谁就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到那个时候,今天我们认为的很多“不正常”,也就变成了“正常”;而无论任何时期,都会一直有“不正常”的创举出现。
这,就是教育;这,就是走向更好教育的路径。
三川玲 白滔滔
儿童教育作家 出版人
要成长为完整的人,孩子需要自由时间。现在的家长养育孩子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孩子的生活被过度安排。他们在学校里度过很多个小时,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还经常被安排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家长认为这样做是有好处的,我们也认为确实有某些好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被剥夺了所有的自由时间,代价会是什么呢?孩子需要自由时间来做梦、发明创造、与人互动、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别人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尽管那是出于好意。他们需要空间来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以及别人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孩子需要有机会学习如何使用闲暇时间。经常被来回地安排,会使孩子习惯于依赖他人来为自己做计划。有些习惯了听别人安排的孩子,当没有权威人物为他们规定任务的时候,他们会变得焦虑。也有些孩子,当家长或者老师没有安排活动的时候,就觉得百无聊赖,还有些孩子甚至就开始趁机捣乱。
这种长期过度安排对孩子是有害的,对我们将来的社会也不利。我们用这种方式培养的是一些凡夫俗子——尽管可能是一些颇有成就的凡夫俗子。我们的世界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人,能够自己分辨是非、有想象力、有精神力量的人。我们必须要警醒,保证我们不剥夺孩子的自由时间。在没有别人规定应该做什么的情况下,孩子会做什么?如果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仅仅限于课堂或者其他有结构性的活动这个层面,我们对孩子的了解将是肤浅的。
孩子在迈向独立的成年生活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是相互冲突的。孩子会尝试不同的存在方式。他们利用自由时间去尝试他们从周围世界所观察到的态度和行为,或者从媒体和广告中所看到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所尝试的这些态度和行为,孩子需要生活中那些举足轻重的成年人给出反馈,好知道这些态度和行为能否被接受。对孩子来说,这些在身边的成年人就代表了更大的世界。照料孩子的成年人,有责任确保他们在这个时候对孩子做出的反应,不管从情感还是智力上来说,都是能够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的。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会发现何为成功的人际交往,并形成习惯。如果家长的声音是一个受孩子尊重的声音,就可以产生更加有力的正面影响。
在FCS,对自由时间的监管由一位资深的老师负责。监管并不意味着事必躬亲。老师会在各处走动,把握整个时间段中孩子的全部活动,并且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才会干预和提供反馈。当孩子被给予机会的时候,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然而,知道有个老师在场并且会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这种安全感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自由时间,他们将难以形成独立意识,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将得不到充分发展。
周三会有很多选修课供孩子选择:手工、法语、网球以及其他体育项目。不参加这些选修课的孩子也许会组织一场小型音乐会,下棋、绘画和涂色、烘烤蛋糕,或者跟朋友、老师和家长聊天,帮助布置下午茶,或者到图书馆去读一本书。周三下午两点,电脑室会开放,孩子们可以玩电脑游戏。在其他日子,每天也至少有一节课的自由时间。对更小的孩子来说,我们会安排每天两节课的自由时间。
除了周三的自由时间,我们还有许多营地活动。这些营地活动通常是完全没有计划的。我们想让孩子们在没有刻意组织的活动中快乐随性地玩耍,自由地去探索和发现。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学会了管理自己,学会了灵活调整,自主行动。这就是迈向个体赋能之路。
对FCS来说,共同准备和分享食物从来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分享食物不只意味着获得营养补充,从一口锅里盛饭并且一起享用,会建立一种归属感、平等感和集体感,这个时候没有了“他们”和“我们”之分。
记得我们自己上学的时候,曾体会食物带给人的那种分别感:有人带的午餐很丰盛,而有人的则很普通,还有的人甚至没有带午餐。读赛丽·摩根的《我们的地盘》时,她关于学校午餐的那段描写令我们感动。赛丽来自一个贫穷的土著家庭,她的午餐很寒酸,当看到别人丰盛的午餐时,她感到非常尴尬失落。她的午餐使她跟别人不同。
我们反对由于午餐的标准不同而在孩子中间产生分化。我们的愿景是建立一个大家庭,其中的每个孩子都有着同等的地位。在学校刚成立的那段时间,学生人数还比较少,我们每天都自己做饭,这非常有趣。我们还在每周中的一天安排一次“正式午餐”。那一天,我们会在绿屋布置好餐桌,吃饭的时候,我们会练习最好的餐桌礼仪、练习谈话的艺术,讨论真正良好的礼仪所蕴含的意义。随着学校人数的增加,我们不得不取消了“正式午餐”活动。为了弥补这个缺失,现在我们会给孩子安排茶会。开茶会的时候,我们也会布置好漂亮的桌子,学习礼仪。
在学校成立早期,雪莉和丹尼斯这对家长主动帮助我们去当地的市场采购食品。那些日子,钱总是很紧张,但他们总能为我们采购到物美价廉的食品。亚瑟也是早年非常受欢迎的家长,连续很多年,他每周都到维多利亚市场为我们采购丰富的肉类、奶酪、蔬菜和水果。后来,盖碧和蒂姆这对家长,主动发起并安排我们每周三的午餐烧烤。他们成功地将这件事情坚持了好几个月,之后当蒂姆不能继续帮忙的时候,盖碧就制订了一个家长值日表。后来盖碧将这项责任传给了别人,但这个传统却一直保持下来。值日表上的家长需要准备大量的蔬菜,切好弄熟,再加上由肉铺当天做好并送来的香肠,烧烤午餐异常丰盛。每周都能看到一群开心的男男女女在这里忙碌,这也提升了学校的家庭氛围。有那么几年,佐菲亚一直都是我们这里的烤香肠高手。
冬季的周四是“喝汤日”。冰箱上贴着一个家长值日表,如果哪位家长能够在周四给学校做一顿汤,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有些家长会在前一天把学校的大锅带回家,在家里把汤做好,第二天再带到学校;也有的家长周四当天会将做汤的材料带过来,在学校的厨房做汤。
有些时候,午餐是学校的某个员工或者来做志愿者的某位家长帮忙做的。孩子也经常帮着准备午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自己做饭,老师或家长有时会帮助他们,有时不会。
有这么多人慷慨地奉献热心、手艺和时间,才使得FCS的每个人都能吃得开心且营养全面。如果没有共享午餐的传统,我们这个“社区”的凝聚力和温暖感将会大打折扣。这一传统的保持得益于很多父母和员工踊跃帮忙采购及准备食物,我们深深感激他们所做的贡献。
再强调一下,共享食物的重要性远不止保证每个人吃得好。共同进餐有助于建立一种在一起的感觉,一种平等的“社区”氛围。真正的“社区”是很难得的,是需要我们努力创造和保持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