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68424
◆千万别把孩子当成你试错的试验品!采用科学教养观,才能成就孩子美好未来。
◆父母是孩子的Di yi 任老师,zui 好的教养应当是在家庭之中!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师大教授赵忠心带你走出教育的迷思,成为更好的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Di 一 任老师,zui好的教养应当是在家庭之中!但是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让他们迷惑又让他们焦虑的问题:教育孩子究竟有没有起跑线?上幼儿园究竟要打什么基础?多夸奖孩子真的多多益善么?该不该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很多家长是*次当父母,没有育儿经验,而自媒体的高度发达,让各种貌似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充斥网络,使得家长更无从选择,饱受困扰!
千万别把孩子当做你试错的试验品!采用科学的教养观,才能给孩子美好的未来!中国家庭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历时多年,对那些让家长困惑、迷茫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传播科学的教养观,带你走出教育的迷思,让养育变得既科学又轻松快乐!
第1章 学前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1. 这是一句蛊惑人心的口号 3
2. 上幼儿园究竟要打什么基础 7
3. 过早定向,不宜提倡 13
4. 当孩子初露才华时 17
5. 神童是不能复制的 22
第2章 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
1. 幼儿学习奥数得不偿失 29
2. 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 35
3. 早期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思想要不得 42
4. 如何克服早期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思想 48
5. 年轻父母必须端正育儿心态 52
第3章 把做人的教育放在首位
1. “长大想当外国人” 59
2. 能吃苦是一种资本 65
3. 诚实教育过时了吗 70
4. 儿童抓彩是素质教育吗 77
5. “理财教育”要缓行 80
第4章 重视运用教育艺术
1. 管教孩子要掌握分寸、尺度 89
2. 是“先松后严”,还是“先严后松” 94
3. 随时调整与子女的关系 100
4. 慎重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 104
5. 正确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109
第5章 小学生教育不能忽略
1.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117
2. 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123
3. 如何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 128
4. “国学教育”不能代替现代教育 133
5. 不能用智商来盖棺定论 137
第6章 中学生教育必须慎重
1. 正确看待初中生 145
2. 絮叨未必有教益 150
3. 女儿给母亲的“哀的美敦书” 156
4. 如何避免孩子离家出走 162
5.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与教育 168
第7章 适应新情况,应对新问题
1. 家长是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177
2. 家长怎样适应社会信息化 183
3. 还是先“留土”后“留洋”好 188
4. 注重培养孩子的现代意识 194
5. 适合孩子的大学就是好大学 200
第8章 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
1. 无原则的夸奖是有害的 205
2. 理智施爱,爱而不娇 209
3. 偏疼偏爱,无益有害 215
4.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221
5. 因人而异,因人制宜 226
第9章 年轻父母要尽快成熟起来
1. 关注“80后”父母 233
2. “虎妈”“狼爸”式与“哈佛妈妈”式 239
3. 父母要依法管教子女 243
4. 关注隔代教育 249
5. 年轻父母要尽快成熟起来 254
第10章 家长的修养决定家庭教育成败
1. 家长的修养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259
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64
3. 树良好家风,润物细无声 270
4. 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75
5. 探索改革家庭教育的新途径 281
第11章 关注特殊儿童、特殊家庭
1. 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289
2. 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294
3. 关注低常儿童的家庭教育 299
4. 关注不稳定家庭的子女教育 305
5. 有孩子的夫妻离异是一件很纠结的事 310
天下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好家长是学出来的!
——读者
1. 孩子成长究竟有没有起跑线?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句蛊惑人心的口号
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起始。近些年来, 在一些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一句引人注目的口号:“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显然,该口号是专门喊给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听的。
如果家里正好有学龄前儿童,年轻父母听到或看到这句颇具煽动性的口号,难免紧张起来,“动静”可就大了:
“把小孩子的成长比喻成‘赛跑’,比喻贴切,言之有理!”
“‘起跑’时要是比别人慢了,哪怕只是一瞬间,也可能在整场竞赛中一输到底。”
“要是因为‘起跑’迟了一步而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一败涂地, 那可就惨了!”
紧接着,这些紧张的父母马上付诸行动,力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孩子还不到一岁,就开始认字读书;孩子一两岁时,就开始背唐诗;孩子三岁,开始学外语;孩子四岁,开始学习弹钢琴……
迷信这句口号会打乱孩子身心发展的秩序
被这句口号蛊惑的许多年轻父母,往往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水平于不顾,“任意”对孩子进行超前智力开发,“强行”发展特长,千方百计让孩子“抢跑”,以期先发制人,比别人家的孩子更早占据“制高点”。
就这样,虽然孩子的身心还很稚嫩、柔弱,却过早地背负了生活的“十字架”,承受着超乎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原本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生活才开始不久,便草草结束了。这不但加重了孩子身体和心理的负担,而且打乱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秩序。从长远来看,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虽然当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但父母也没有必要把不谙世事的孩子推到激烈竞争的第一线。
如果说孩子在入学以后,“升级”“升学”带有竞争性质,那么学龄前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平静、快乐、无忧无虑的,即使是升班也不需要通过竞争。到了合适的年龄,儿童就可以入托、入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由小班进入中班、由中班进入大班,无须参加任何的考核、筛选。
年轻父母都知道,学龄前的孩子升班,唯一的考核标准就是年龄大小,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不管孩子的知识多少、能力强弱,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升班。
孩子一旦到了入小学的年龄,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就应就近入学,无须参加考试,也不能因任何附加条件被筛选和淘汰。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
孩子的成长、成才不是“短跑”,而是“长跑”
这句屡屡出现在公众媒体的口号,只要对其稍加琢磨,就会发现它是没有道理的,它传递的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事实上,这是典型的“早期教育产品的商业广告”。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是采取一些“突击性”的措施,就能立竿见影。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并为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步一个脚印、科学全面地进行培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可持续发展”,发展才会有“后劲”。
如果要将孩子的成长、发展比喻为跑步,就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一般来说,一个人从上幼儿园,历经上小学、中学、大学,直到读完硕士、博士、博士后,需要二十多年,相当漫长,类似“长跑”。
如果一个长跑教练任意鼓动参赛运动员“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他要么是蒙昧无知的“冒牌教练”,要么是别有用心的“黑心教练”。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长跑运动员如果在起跑时跑得太快,用力过猛,体力就会丧失得很快,速度必定会急速下降,即使在起跑时占有一定“优势”,那也维持不了多久。因为起跑时用力过猛,把“劲儿”都给使完了;到了该“冲刺”决定胜负的时候,却已经筋疲力尽,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如强弩之末。
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这个道理。
鼓吹这句口号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把这句口号喊给年轻父母听的,有以下两类人:
一类是混迹于儿童教育领域的假圣人—冒牌学者。这种人根本没有教育专业背景,往往伪造学历,编造名目繁多的“学术头衔”、没有来头的“职业证书”,招摇过市,一夜“成名”。他们还会打着“教育专家”的旗号,到处“做报告”,发表“讲演”,胡言乱语, 夸夸其谈,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教育主张,“别出心裁”地拼凑一些“计划”“方案”,迎合一些家长的不正常心态,以招揽培训生源。他们这样做,无非是哗众取宠,以获取不义之财。
另外一类便是一些丧失良心的商人。他们声嘶力竭地吆喝这句口号,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实际上是向没有培养孩子经验的年轻父母推销假冒伪劣的早期智力开发(或儿童保健)“商品”。他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心只想骗取昧心钱,根本不顾对孩子的伤害,充当了孩子的“杀手”。家长要小心上当。
家长必须明白,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是文学创作,不是“新闻语言”。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有些商家将广告词编写得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以迎合一些家长的焦虑心理,引诱家长上当。
各位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切莫轻信这类口号!
2. 上幼儿园究竟要打什么基础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这是家长和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基础”?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究竟要打什么“基础”?幼儿园教师究竟要给孩子们打什么“基础”呢?
很多家长都认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要识字、读书、学拼音、学外语……捷足先登,为孩子进入小学奠定知识基础。
有的幼儿园为了有足够的生源,违心地迎合一些家长的“超前” 心态和要求,甚至违背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提前安排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和培养一些上小学后才该学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以此来吸引家长,扩大生源。
其实,这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狭窄、片面、肤浅的理解,会给孩子在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根基牢固才会蓬勃发展
早期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奠基工程。
何谓“基础”?基础乃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们常以树木的成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常言说:“根深叶茂。”意思是,树木的根只有扎得深, 才能够为树木汲取足够的营养,树木才能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比喻事物只有根基牢固,才会蓬勃发展。人的成长发展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基础”也类似建筑物的根脚。根脚的作用是承载负荷。
作为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根脚打得牢固,所承载的负荷才不会动摇、变形,才会坚固、端正。
如果盖的仅仅是平房,根脚挖得浅一些、窄一些,未尝不可;如果盖的是高楼大厦,根脚就必须挖得足够深、足够宽。这样,根脚才会坚实,高楼大厦才会稳固。建筑物根脚的深浅、宽窄与建筑物的高低、牢固程度成正比。
早期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类似建筑物的根脚,不仅要为孩子上小学打基础,还要为孩子的整个人生发展打基础。基础打得是否坚实、牢固,将影响孩子在未来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甚至决定孩子能发展到多高的水平。
如果孩子发展的根脚太浅、不坚实、不牢固,就会缺乏发展、提高的后劲,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在未来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为打基础而实施早期教育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把“根脚”夯实。只有发展的根脚打得深,坚实且牢固,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发展的后劲,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孩子发展的根脚打得是否坚固,也是影响(甚至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要受到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究竟最后朝哪个方向发展,是很难预知的。如果基础打得过于狭窄,不但将来的发展水平会受到很大制约,而且发展方向的选择也要受到很大限制。而发展方向如果没有选择的余地,又将直接限制发展的水平。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幼儿园安排的学习和活动内容要尽量丰富, 要广泛发展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最好不要给孩子过早地定向,因为过早定向往往会以牺牲全面发展为代价,反而得不偿失。
把基础尽量打得“宽广”一些,孩子将来的发展前途就会更宽广一些,就可以有更多选择,成功的机会自然也就更多一些。把基础尽量打得“厚实”一些,孩子以后的发展资源就会更丰富一些。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获得的”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首都巴黎聚会。人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的。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您认为在您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学到的?”
很显然,记者所指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与“获得诺贝尔奖” 这件事有直接关系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 “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时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在有些人看来,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必定是在某一所著名的大学、著名的实验室,有幸遇到了有关专业的知名老师,从而学到了别人没有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却似乎“答非所问”。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在大学或实验室里学到的,而是在幼儿园学到的;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读书、识字,而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多方面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令人回味。
在笔者的印象中,科学家善于思考、讲究实事求是,绝不会用假话“忽悠”人。笔者深信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坚信不疑的结论。他虽然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但绝不轻率,这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切身体会。
从这位科学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点启示:
(1)早期教育是奠基工程,不仅是孩子上小学的“预科”,还对人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影响。基础打得好,会终身受益。
(2)在早期教育阶段,比起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多方面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些东西从表面来看,似乎与掌握知识、做学问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其实,关系十分密切,不能忽视。
必须从一开始就把孩子人生的风帆导入正确的航程
父母和老师虽然都喜欢孩子,但喜欢的程度却有所不同。
如果孩子没有什么可以使父母或老师在众人面前炫耀,并给自己脸面添光彩的特长,即使孩子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优点和长处(如懂礼貌、守纪律、爱劳动、讲卫生、心地善良、团结友爱、谦让大度、乐于助人等),有些父母和老师还是觉得孩子“一无所长”,太“平庸”了,有时候甚至为有这样不“争气”的孩子感到自惭形秽,比别人矮半头。
如果孩子很聪明,智力发展水平比别的孩子高,在某些方面(如唱歌、跳舞、弹琴、书法、绘画、武术等)有一技之长,即使在品行方面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父母和老师也会将其视为不可多得的“宝贝”“天使”,爱得不得了。一有机会,父母和老师就在人前显摆孩子的才能,以博得别人的“喝彩”。
在有的父母和老师看来,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完人”。虽然这个孩子有明显的缺点或坏习惯,但这些父母与老师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管不教、放任自流。如果有人指出孩子的缺点或坏习惯,这些父母和老师就有可能有意文过饰非,替孩子百般遮掩,大有“一俊遮百丑”之嫌。
古人说过:“吴王好剑客,国人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说,吴王喜欢武艺高强的人,尤其喜欢剑客。吴国的男人为了获得吴王的赏识和重用,就纷纷练习剑术。因此,许多吴国男人的脸上都留下了练剑时被剑刺的伤痕。楚王有一个偏好,特别喜欢细腰的女人。为了迎合楚王的喜好,博得楚王的宠爱,宫女们纷纷节食,以达到瘦身的目的,不少宫女因此活活饿死。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父母和老师作为实施孩子早期教育的教育者,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就会心领神会,想方设法迎合父母和老师的喜好,以赢得父母和老师的赏识。父母和老师的好恶,对于孩子来说,就像一根“指挥棒”,它引导孩子发展的方向。
如果父母和老师认为聪明伶俐是优点,品德好不好无关紧要,那么这种片面的审美观点就会成为评价孩子的标准,会导致孩子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无意中把孩子导入歧途。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感受能力极强,可塑性极大。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教育的起始,属于奠基性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作用非常大。只有基础教育方向正确,孩子的身心才会协调发展;如果基础教育方向不正确,把孩子的成长方向引导偏了,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曾经这样说过: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 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这样的比喻很贴切。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基础教育的早期教育,稍有一点点偏差,就会造成孩子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偏向或失误。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慎之又慎。
孩子们将来所面临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有一技之长或特殊才能;但是,如果缺乏其他方面的素质(如良好的品德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善于交往、竞争、合作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就不会有什么作为。比如,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成就”,以及近年来出现的高学历、不上班的“啃老族”现象,与早期教育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不无关系。
孩子长大以后,都要无一例外地进入社会,接受社会的全面检验、审查和考核。父母和教师对孩子可以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但不能代替社会的评价标准。社会实践才是最公正、最权威的评价标准,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接受社会实践的严格而无情的“筛选”,并由社会实践决定弃取。
《左传》中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意思是说,谨慎地开始动手做某件事情,自始至终毫不怠慢,就不会有窘迫之患。无论做什么事,开头非常重要。父母和幼儿园老师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和生活的最初引路人,必须从一开始就把孩子人生的风帆导入正确的航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