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63863
孩子的教养问题,是每一位父母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有效教养》一书中收录了诸多作者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记录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一一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分享了适合中国家庭的教养方法。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在*部分中首先列举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错误教养思维;随后在第二部分里重点介绍及阐述了正确的教养方法;接下来在第三部分讲述了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自身的言行对孩子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后一部分则与读者分享了不同年龄孩子的成长特征,并建议父母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定制教养方案。
Part 1 那些错误的教养思维会害了孩子
“慢”思维:“不急,慢慢来!” 002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慢教养 002
教育,从孩子出生那天就要开始 005
放养思维:“由着孩子去吧” 009
给孩子应有的自由 009
放养和放任一样吗 012
护短思维:“我家孩子没问题” 017
护短是害不是爱 017
孩子有缺点不丢人 021
溺爱思维:“有爸妈替你善后” 024
你正在溺爱孩子吗 024
不做孩子的清洁工 028
孩子也要自己承担后果 031
专制思维:“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 034
谁说小孩一定要听话 035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工具 038
披着爱之衣的过度管制 040
自以为是思维:“我的孩子我清楚” 044
你的孩子你真的清楚吗 044
孩子的“心思”别乱猜 046
倾听孩子的心声 047
挑剔思维:“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好” 050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那么好吗 050
改变看孩子的眼光 054
暴力思维:“不听话,小心我的巴掌” 057
可怕的暴力思维 057
冷静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061
恰到好处的爱与惩罚 063
Part 2 方法对了,教养就对了
一切的前提:无条件地爱孩子 068
学着接纳孩子的一切 068
孩子不听话有方法 072
换位思考,想到孩子心里去 073
用温柔暖化一切 075
位置对等:请蹲下来与孩子沟通 079
命令是最差的沟通 079
平等拉近亲子关系 081
尊重,打开倾听之门 083
一切均以“建议”的形式 085
欣赏孩子:为孩子竖起大拇指 088
请别吝啬你的“赞” 088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091
别被孩子的行为激怒 094
父母要做好承兑,孩子才会信任你 097
收起唠叨:勿让唠叨关闭沟通之门 100
不做“唐僧”妈妈 100
亲子沟通中的先入为主 103
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说话 106
学会倾听:做孩子的忠实听众 110
耐心倾听孩子的烦心事 110
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表达 113
否定者、讲道者及施压者 117
把握交流时机:掌握沟通好时机 121
选择最佳的沟通时机 121
孩子虽小,也要留面子 125
孩子沮丧时最需要依靠 127
讲故事是非常好的引导方式 130
最佳对话方式:让孩子说出心里话 132
让孩子心里不设防 132
父母愿意听,孩子才肯说 134
你和孩子的对话模式 136
学会赞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140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 140
适当的赞美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 141
分数不是表扬孩子的唯一理由 143
夸努力比夸聪明更好 145
物质奖励不是灵丹妙药 146
批评的艺术:批评更要讲诀窍 149
以轻松的方式让孩子知错 149
贬低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152
别动不动就给孩子贴标签 154
拒绝的窍门:拒绝方式多,孩子不出格 157
学会适时地说“不” 157
冷处理,让孩子恢复理智 161
游戏瘾,宜疏不宜堵 163
注意力转移 165
巧妙立规矩:掌握好定规矩的法则 168
孩子的生活不能没有“规矩” 168
定规矩是件严肃事儿 171
做个温柔的规矩守护者 173
Part 3 榜样的力量,成功的父母会影响孩子
父母无形的引导:思想是行为的指挥棒 178
把善良传导给孩子 178
你的“是非观”影响着孩子 180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身份意识” 182
帮助孩子找到信念的力量 185
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 188
父母给孩子看得见的影响:给孩子最好的心灵图画 191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 191
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194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 197
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200
教育就是一份双向契约 203
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 206
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 206
一个和美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209
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215
Part 4 跟上孩子心理成长的脚步
跟上孩子心理成长的脚步 220
3~4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220
4~5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224
5~6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227
6~7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230
7~8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233
8~9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236
9~12岁孩子的身心特征 239
了解孩子的性格类型 242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性格? 242
细心发现孩子的性格弱项 249
定制最适合的教养方案 254
针对孩子成长,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 257
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 260
放养和放任一样吗
当人们对过去自由散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教育压力的不满情绪杂糅之后,“放养”一词便应运而生。所谓的放养,便是让孩子回归到更自然的成长环境中,给予孩子尽可能的自由,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减少来自成人等外部世界的管束。倡导启发式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崇尚自由,鼓励孩子们去表达、去创造、去选择、去发掘孩子们的天赋所在……这是看似相当美好的理想中的教育效果,但是却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放养”的界限很难掌控,放的尺度不足,便多了束缚;放的尺度过大,则成了放任。
我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楚,放养不是放任孩子像野草似的野蛮生长,而是在随意的表面背后包含着对孩子发展和教育方法的了解和熟悉。
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有很多不喜欢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有些父母是这样做的:孩子小时候不喜欢自己走路,就常常抱着走;孩子上了幼儿园,因为不喜欢离开家,就经常让孩子晚来早走;上学后因为孩子不喜欢学习,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父母就让老师换个孩子喜欢的方式教学;孩子不喜欢老师布置的作业,父母就允许孩子不写,或者帮着他完成……
那么孩子喜欢什么?不用问也知道,喜欢自由自在,喜欢随心所欲,喜欢吃喝玩乐,喜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孩子所喜欢的这些,很难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并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生存能力。
所以,为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绝对不能事事由着孩子,要让孩子明白,不是他不喜欢的事就可以不做,人生会有很多的不如意,要学会勇敢面对。
到底要不要放养?怎样的教养才是科学育儿?
下面我们拿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周建业,一个15岁的男孩,本来应该是初二的学生,却因打架导致同学重伤,在赔偿了同学大量的医疗费之后,辍学在家,开启了他另一段的“游荡”生活。这是一个从小被放任长大的孩子,需要指出的是,周建业的父亲也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在周建业刚满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故意伤人入狱,母亲则在将他丢给奶奶之后,不知所踪。后来,父亲虽然出狱回家,但平时对他也是非打即骂。不幸的是,奶奶也一样视他为负担,在他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另嫁他人。
自此以后,周建业生活里可以依靠的,只有他自己。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人关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更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开始,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只是觉得周建业比较偏激执拗、不合群,后来渐渐地发现他脾气暴躁,喜欢欺负弱小,且下手狠戾,内心不但没有感恩,反而对老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充满仇视。尽管很多同学都离他远远的,仍旧免不了被他当成出气筒。老师几经教育后,甚至对老师也大打出手。
家庭问题造成了这个孩子性格的扭曲,而放任使他任意妄为,不计后果。
据统计,“放任”型学生一般来自于不和睦家庭、单亲离异家庭和问题家庭等。这类家庭的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亲子关系多不正常,孩子在情感上被忽略。父母不和,会拿孩子当出气筒进行辱骂或殴打,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对子女缺乏适当的监督和养护。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心情多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状态,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但可能患有饮食、睡眠、呼吸等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对自己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这类孩子一般都有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周建业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另一个家庭的教子经验,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李旭,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是一名高中教师。在儿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李旭的父母就对儿子的人生进行了完美的规划:除了正常的幼儿启蒙,几岁学钢琴,几岁学围棋,几岁学英语,几岁练乒乓球都已一一计划好,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东东,孩子没有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利,没有一丝自由可言。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涉猎很广的孩子,后来的发展却与父母的期望大相径庭。父母预期中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活泼开朗、兴趣广泛、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可是现实中,孩子怯懦、孤僻、不爱说话、痴迷游戏。
两个案例中的父母是两种极端教育的代表,一个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一个事无巨细,包办一切。很多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人生进行规划,却从来不了解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不知道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该要接受怎样的培养才是最利于孩子发展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清楚以下几点:
“放养”并不是不教养
有的父母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只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一概不管不问。我们的教养,要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但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
放养并不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自己做甩手掌柜,这样的父母完全没有尽到引导、支持孩子成长的义务。野草一样长大的孩子固然是自由的,但却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正如树木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修剪,任其枝叶随意生长,它们就会失去了本该成为栋梁的机会。
放养也需张弛有度
当我们试着放养时,决不可放任,为孩子设定简单明了的规则尤为重要。孩子必须要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活动,在这个尽可能大的活动范围内自由地嬉戏、玩耍。孩子不必每天都跟在父母身后走,不必遇见风雨就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若管理失当,父母必漫山遍野地去找孩子,孩子们也会因边界不清而找不到回家的路,迷失自己。
现在的很多孩子,几乎每一分钟都是暴露在父母的掌控之下的,当父母发现这样的管理压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选择松手时,孩子便像被释放的囚徒一样,奔向自由天地,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父母的放养要有限度地给孩子自由,做到张弛有度。
一个和美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善于创造家庭生活中极宝贵的财富——互相爱恋,这也就是说,要在家庭中创造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
爱恋是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在充满欢乐、友爱、幸福的情境中,就会产生快乐感、幸福感,就会萌发爱恋的情感;相反,在充满矛盾、口角、打骂的环境中,就容易产生悲哀和痛苦,很难产生爱恋的情感。
那么,一个和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究竟有多重要呢?
影响孩子的情商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离不开妈妈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妈妈或者妈妈被家庭折磨得整日以泪洗面,孩子通常是自卑和抑郁的。孩子3岁前,如果妈妈在不和睦的家庭中生活,其负面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过了婴幼儿时期,爸爸就应该担起更多的责任,用自己的父爱教给孩子信任、耐力、毅力、感恩等。家庭和睦才能促使父母默契地做好衔接工作,夫妻二人互相鼓励,共同给孩子最健康的身心。
影响孩子的婚恋认知
恐婚人群为什么存在?是他们自身出了问题吗?不是的,是他们没有从自己的家庭中感受到婚姻的幸福。从小看惯了父母的争吵打闹,所以对他而言,婚姻就是让两个人过得不幸福的源头,只有远离婚姻才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和睦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会勇敢地选择恋爱,而且他还会把自己父母的形象作为筛选另一半的标准。因为在他心里,父母是完美的,认为只有自己和他们一样才会幸福。
影响孩子为人处事的能力
以上所说的影响都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重要因素。和美家庭的孩子多是用乐观的心态在艰难中成长,而问题家庭的孩子却总是在用悲观的心态在本该的幸福中成长,两种心态会造就两极分化的表现。所以,我们会看到,生活中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有的人性格坚毅,能忍受所有的挫折,甚至会因为经历一次次打击而越战越勇;有的人却会因为老板的一句话就选择跳槽。
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心灵环境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是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和美的家庭环境能成就孩子美好的一生。和谐的家庭关系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心灵环境,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列举两个案例,让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孩子拥有和谐的心灵环境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悦悦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平时爱说爱笑,乖巧懂事,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为了能让悦悦掌握一技之长,4岁的时候,父母省吃俭用为她买了一架钢琴,并花重金为她请了钢琴老师,妈妈每周末都带着悦悦去老师那里上课。从此以后,每天练琴时,悦悦耳边总是充斥着母亲急躁的训斥和怒骂;上课时老师也难得满意一次。和谐的家庭气氛不见了,学琴成了悦悦最痛苦的事。但是,悦悦从小就非常懂事,她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她也懂得必须忍受的道理。于是,悦悦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慢慢成长。渐渐地,周围的人都注意到悦悦变了,变得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父母说话。
悦悦的变化,绝对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事实上,父母的期望往往也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岳母刺字的故事,不正说明了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孩子成长发展的动力吗?但孩子学习需要一定的心理氛围,而这种心理氛围则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态度。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心灵环境。
同样是个学琴的案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邻居家有个叫荣荣的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活泼可爱,可3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可急坏了他的父母,四处求医也没有结果。一次偶然间,荣荣的妈妈发现孩子的乐感很强,于是和孩子爸爸商议后决定让孩子去学钢琴。刚开始孩子兴趣很高,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有了畏难和抵触的情绪。这时,荣荣的父母没有对孩子强迫、命令和呵斥,而是从孩子心理发育的角度出发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为孩子创造浓厚的音乐氛围,带孩子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开展各种音乐游戏,并经常和钢琴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孩子畏难时,让孩子弹一些简单优美的旋律,重新调动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荣荣的父母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温馨、关爱和支持的心灵环境,为孩子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荣荣现在不但琴弹得好,人也变得自信了,而且通过双手的练琴开发了左右脑,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表达,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家庭是孩子出生和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和生存背景。所谓心灵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生活中长期占有优势地位的一种情绪性心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存在于人们相互间的言谈、行为、表情和要求之中,虽然不能明确指定,但确实能使人感受到其价值和作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在家庭中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灵环境呢?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是在孩子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上,提出一定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反而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家庭教育要特别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道理要讲,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可能更为重要。父母自身也要强调学习,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
每个孩子的天赋、爱好是不同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特长。如果父母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孩子的缺点上,他们就很难树立自信心,往往会灰心丧气,怕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更加焦虑。父母应当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指导。
教育孩子要用科学的方法。“棍棒底下出良才”有悖于科学教养原则。家庭教育最忌无故打骂孩子,父母要学会“忍”,每当遇到心情不好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不能迁怒于孩子;孩子犯错误时,应心平气和地说服,给孩子一个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包容。
建立和睦充满爱意的心灵环境
和谐的心灵环境应该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核心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和关爱。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受,它被称为“人性的结晶,宇宙的精华”。爱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居于首位,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
温馨的家庭生活,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夫妇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夫妻间的互尊互助是具有伟大教育力量的道德财富。”夫妻间的爱情、相互体贴、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的榜样是编织在一起的,而孩子正是把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他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
所谓平等和谐的环境,是指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注意发扬民主,注重发挥个性影响力。教育民主,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而且有助于他把父母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有助于父母自然而有效地发挥个性对孩子的影响力,最终使孩子充分自由地发展个性。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如果父母常常以长者自居,力求“长辈”的刻板形象,随便批评、惩罚孩子,都是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的,只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面对父母时也会带有焦虑情绪。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如果发现孩子的不同见解、独特创意,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消除孩子的顾虑,使他形成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和信念。
只有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家庭才可能是一个愉快的整体。父母对待孩子应该既是长辈又是朋友,父母应常跟孩子同玩同乐,要经常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孩子做错事,父母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能当众大声训斥;孩子遇到挫折,父母不能挖苦嘲笑,要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于孩子的出色表现,父母要及时、多次地表扬鼓励,并不断地向孩子学习。
创建学习型家庭
一个欢乐和谐的家庭,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学习型家庭所倡导的是父母带头学习,成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父母向孩子学习,建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合理配置学习时间,亲子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增加家庭文化投入,提高家庭成员知识含量。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财富,而在于拥有亲情、友情、爱情。学习型家庭是理想的家庭模式,充满着民主、平等、信任、友爱,充满着求知、探索、好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能使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又愉快。家庭的闲暇时光充实,富有意义,会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这是幸福之源、健康之本。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他认为: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莫扎特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和其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氛围及从小的音乐艺术熏陶不无关系;米开朗琪罗虽然出身豪门世家,但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乡下,寄养在别人家,他的保姆是石匠的妻子,所以他从小便爱上了锤子和凿子,这为他日后成为大雕刻家奠定了基础。
为了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该努力去追求积极合理的教养态度,为你的孩子去营造温馨和谐的心灵环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