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3734
CONTENTS
前 言……………………………………………………………….001
一 关于本书的使用…………………………………………….. 007
二 孩子们为什么要学瑜伽………………………………….. 011
三 积木式的儿童瑜伽课程………………………………….. 019
四 儿童瑜伽哲学基础…………………………………………. 033
三身五鞘……………………………………………………….. 037
三 德…………………………………………………………… 041
“业”理论……………………………………………………. 045
瑜伽哲学在儿童瑜伽中的应用……………………….. 047
五 儿童瑜伽课程阶段与分类………………………………. 051
六 成功开启儿童瑜伽公开课………………………………. 055
七 成功开启儿童瑜伽系列课………………………………. 079
儿童瑜伽系列课分类……………………………………… 080
拜日系列课素材宝库……………………………………… 082
拜日系列课排课…………………………………………….. 147
八 儿童瑜伽课程注意事项………………………………….. 161
九 儿童瑜伽课程禁忌…………………………………………. 167
十 常见问题问答集…………………………………………….. 171
向小画者们致谢………………………………………………… 183
为精进的孩子们点赞…………………………………………. 184
后记 “书”以致用………………………………………….185
“儿童瑜伽”总序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之根,某一种文化是构建在某种语言形成的语境之上的,语言影响并决定文化的特点。比如说中文,是一种以象形为源的文字,字形在先、字义在后,最后才是发音。所以,中文用于修行,书法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很多书法家都是高寿,活到九十多岁、一百岁很常见。因为,他们在书写的时候心跳速度非常慢,长期的慢心率以及平和的心境,会令一个人长寿。因此,中国的书法是可以用来修行的。梵文作为印度古文字,恰恰与中文相反,它的音为先、字义其次、字形最后。中国人为什么在全世界第一个发明了造纸、印刷,因为要把自己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必须有纸张来记录。而印度人把自己的经典转变为文字,时间是比较晚的,比如史诗《摩诃婆罗多》,直到19世纪初叶才被多国学者一起四处搜罗进行整体性的文字汇总。
中印两国语言各具特点,文化差异很大。从文化的传承学习方式看,印度的师徒传承中,更多是靠口耳相传。师徒之间,你念一句我跟一句,所以印度的梵语特别有韵律感。中国人发音多押尾韵,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但梵语几个音节就押一个韵,更便于记忆,孩子们直接通过声音去学习,效果非常快。举例来说,中文的汉语,能不能直接靠说话、唱歌的发音而获得能量呢?应该说比较难,起码我自己并未从中文的声音中感受过能量。中文一定要去理解文字及字义,你一旦理解了含义,就会感觉中文非常优美,文字表达的意境,如同画卷一般呈现在你面前。有人说梵语自带能量,因为它的发音以及产生的振动,能在人体中产生很好的能量流动及震颤,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可以说,从语言角度讲,两种文字各有短长。
因此,我们将声瑜伽作为儿童瑜伽习练的一部分。通过声瑜伽,在完全不理解含义、仅仅凭借声音的情况下,孩子就能够很好地进入一种放松、平静、快乐甚至睡眠的状态。但是如果用中文念一段词,在孩子不理解意思的前提下,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有困难的。比如,我们梯阶课上有一对夫妻学员,他们的孩子年龄很小,还不太认字,如果让她去理解字面背后的意义,就更难了。但是,给她一段简单的、有韵律感的声瑜伽颂歌(她能唱出完整版象鼻神梵歌),仅仅通过声音,不需要向她解释意思,就能带给她所需要的放松、能量与喜乐的感觉。这样的工具和方法,应该说是我们文化里所缺失的,但它对孩子们是有益的,我们就可以用于我们的儿童瑜伽课程中。
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也完全可以融入进儿童瑜伽课程,国学及中华文化的知识可以直接作为儿童瑜伽通识课的内容。2016年的一个学期中,我们通识课的主题是“国学200问”。我们总结出200个关于国学的问题,每次用20到30分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整个学期贯串此主题,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通识课。我们要讲自己的文化,也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讲自己文化的同时,告知孩子们文化间的异同及互补。我们的一位受训老师,本学期的儿童瑜伽备课教案中,通识的部分基本上是用国学串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讲给我们的孩子们,只是要考虑内容占比。在学校教育、包括一些国学课堂、日常生活中,对我们自己文化了解的渠道比较多,而我们既然是儿童瑜伽课,就不能把它变成一个纯国学课堂。儿童瑜伽课,基础是瑜伽。就像种了一棵树,根是瑜伽,倘若你把它换样之后就不纯粹了。如果开设儿童瑜伽课程,实际内容却是国学、天文或者物理,仅仅用几个儿童瑜伽的体式呈现出来;或者,基于幼儿教育、音乐舞蹈为根基的内容,用幼儿游戏的方式,把几个瑜伽体式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来的儿童瑜伽,根系不对了,不是纯粹的瑜伽之根,就很难说是植根于瑜伽的课程,这样的儿童瑜伽只有枝和叶是瑜伽的。我们要确保根是瑜伽根,又可以联结古今中外各种好的文化精髓,以此丰富我们的儿童瑜伽之树。
要有倚靠全球文化背景进行学习的态度。我们既然做儿童瑜伽传播,自己对瑜伽的理解一定要深厚。对于文化的融合,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也能看出你的“我”有多大。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一切都是我唯一拥有的,相当于,你给自己界定了一个身份。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打过来了,这个时候你还说自己是中国人吗?你肯定认为我是地球人,我要保卫地球!我们如果把瑜伽看成只是印度的瑜伽,那么你会在中国和印度文化之间产生一种对立。如果你把自己看成地球人,世界的文化都是我们的文化,全世界的文化都可以纳入到我们认知和学习范围之内,那你很可能成为很厉害的人。
要建立贯通的思维方式。李开复与西方的一些学者,谈到中国IT芯片这类产业未来的时候,讲了一段话。李开复认为,中国未来的机遇非常大,中国企业会越来越强大,甚至会超过美国的众多企业。但是,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企业有短板。什么短板呢?他们说,谷歌公司创立初期,员工来自30多个国家,会40多种语言,而中国企业永远是中国企业,文化太过单一。仅仅因为这一点,谷歌可以生产出全球性的产品,而中国,可能只能做出中国人的产品。我相信大家都理解这个意思,只有创造者是有全球文化思维的,才能创造出属于全球的产品,公司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公司。中国企业全球化时的确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由于思维定式所限,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时候,很难把自己变成全球化的公司,因为公司的体制、管理模式和领导者管理方式,是基于纯粹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外国人很难适应并融入。那是不是只有让外国人参与进来,我们才能理解外国文化?当然这是一种方式,但不全是,文化是可以学习、了解与融通的。孩子们属于未来,我们的儿童瑜伽课是为了我们的未来而做的。因此,我们儿童瑜伽课程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也有其他国家的东西,有很多印度文化的信息,也有来自西方的文化信息。我们课堂上也经常做一些分析,比如,分析中美贸易战背后,历史和现实的前因后果,有什么背景,对于未来的走势,我们怎么判断?再比如,有一节课的通识,老师给孩子们分析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与国外亲子关系有何异同。我们也会给孩子们讲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甚至会讲西方文学家莎士比亚、雨果等。这样的课程上,尤其是通识部分,孩子们接收的信息是全球化的。我们说瑜伽(yoga)是联结,什么是联结?联结就是把所有东西都放在一起、联在一起。季羡林先生说,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们要让孩子们成为贯通的人。作为老师,不管我们有没有能力贯通,但起码我们要在思想上贯通,思想如果不贯通,能力贯通是没有用的。如果思想贯通了,那么可能一通百通,能力的贯通,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了。
最后,大家要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当年如果没有玄奘,如果没有鸠摩罗什,佛教不可能传到中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出现了什么结果呢?佛教在印度已经消亡,也就是说,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想要去找地道、正宗的佛教,不是去印度,而是来中国,佛教已经变成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外国优秀的东西变成了中国的东西。
大家如果回看中国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大唐盛世,还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中国任何一次腾飞和发展,都是融合全球文化的结果,绝不是关起门来“唯我独尊”。我们学习优秀的外来文化,将之融入中华文化里面,并非任他国文化侵略我们,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主动学习吸收。阿育王四处散播佛骨舍利,从他的角度来说,是想让佛教传遍全球。最后,佛教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为中国文化之树的一部分。那么,瑜伽也是可以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文化一定都有长处和短板,我们将其他民族别人的优秀文化融合入我们的文化,一旦融合成功,就会成为我们文化有机组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大家要放开思路,提高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来看待这个事情。
作为一名儿童瑜伽老师,或者说,作为一个自我修习的瑜伽士、瑜伽人,想要成为懂得文化融合之人,想把瑜伽之根与我们中华文化的根系放在一起,共同吸收来自大地的营养成分,就应该两种文化都懂。不仅要懂瑜伽文化,也要非常懂我们中华文化,你说《瑜伽经》没有办法像老师一样,眼睛看着就读出来甚至背出来,那《道德经》呢?《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典籍,你是否能够从头到尾背下来?或者每一句你都精读过?每一句的含义你都懂得吗?中国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我们是否好好学习过呢?印度有《吠陀》,中国有《诗经》,《诗经》也是可以诵读的,《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你是否能熟读熟诵?能够掌握并带给孩子们呢?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把这些东西教给孩子们,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功夫到底过不过硬。能把外来文化很好地融合到自家文化的人,比如玄奘,自身中华文化的基础与功力一定是极其深厚的,否则他不会译经译得那么好。如果翻译一本书,只懂梵文、只懂英语,要将其译成中文,不一定能译好。试想一下,想要把钛金属与镁金属融合为合金,是不是既要懂钛金属的特质,也要懂镁金属的特质?所以,我们既然立志做文化传播使者,既然要把多元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孩子们,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精进,需要有多元文化的视角和格局,需要具备融合的能力。
相信我们当中有一些同学,正不断努力精进地把两者进行理解并通过实践去融合。这样的老师,孩子们跟着你学习一定会有进步的,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是如何精进地自我修习和努力。我们可以给孩子们传递“术”和“道”,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老师,你可以给他们传递精神,老师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和品质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们,我们应当怎样在这个世间去做事、做人,应当以怎样的精神去运用自己的能力。我相信,如果大家通过儿童瑜伽帮助到很多孩子建立起全球的文化视野,懂得可以把古代的东西用于今天的生活,懂得可以用印度的智慧来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儿童瑜伽课程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的心胸越宽广,脚步才会越坚定。如果孩子们懂得了这些,其实也就懂得了联结之道,也就真正懂得了瑜伽。
成功的公开课是儿童瑜伽课程走出的第一步,是儿童瑜伽的老师们与孩子及家长们的第一次握手。一次公开课的成功不代表我们儿童瑜伽课的成功,毕竟我们不可能永远只开公开课。通过一次成功的公开课,老师们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得到家长们的肯定与信赖,有助于家长们放心地将孩子们交给我们,以开启儿童瑜伽的学习之旅——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儿童瑜伽系列课分类
儿童瑜伽系列课可以分为学期制课程、寒暑期课程以及固定排期的阶段课程三个大类。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从课程持续性有利于孩子们持续受益,还是从老师的课程管理及经营的便利性角度考虑,儿童瑜伽系列课是要求孩子们持续坚持、每课必到的。报名系列课,就像报名语文、数学、围棋或小提琴一样的兴趣班,要持续学习的。不能像有些瑜伽机构开设的会员课那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及课表挑着上课。儿童瑜伽是教育,儿童瑜伽的系列课是“课”,既然是正式的课,就不能够随意的、无缘无故地缺席或逃课。
以下是三种主要的系列课的介绍及注意事项:
当老师确定开设怎样的儿童瑜伽系列课后,就像一位优秀的厨师准备烹制大餐,绝不能一上来就直接炒菜,烹制大餐的第一步应该是原材料的选用及搭配。儿童瑜伽的课程也是如此。下面,让我们以儿童瑜伽“拜日”系列课程为例,排出一个12节课的儿童瑜伽系列课。
首先,我们最先做的是课程内容的准备,也就是儿童瑜伽系列课的“备料”环节。
拜日系列课素材宝库
儿童瑜伽的课程是综合性的、积木式的,我们备的料就不能是单一的体式。以“拜日式”为例,如果我们仅仅教体式,能教几节课呢?孩子们能深爱吗?在此,我们向大家展现通过积木式的备课方式,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儿童瑜伽“拜日”系列课程呈现给大家。
为了便于学习及使用,我们用另一个代码TSC代表儿童瑜伽系列课,其为Traika Series Class的首字母缩写,例如:TSC 2代表我们的知识内容部分,TSC 2-01就是知识内容的第一组,等等。每一节排课,大家可以看到一串代码的组合,回查内容,就可以方便地用于排课了。
儿童瑜伽“拜日”系列课的内容总表如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拜日式的素材库是确保我们上一个系列的内容丰富的儿童瑜伽课的保证。当然,这仅仅是“拜日”系列的举例而已,是瑜伽之海中的一小汪水。当我们具有多个这样的素材库以及教授课程的能力时,就能一学期再一学期,一年再一年地,将瑜伽的珍宝传递给孩子们。
下面,让我们详细展开“拜日式”素材库吧!
TSC 1:开课问候与礼仪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应该就是每节儿童瑜伽课堂开幕的样子。老师与孩子们几天不见,孩子们期待满满地迎接新的课程,师生之间首先要迅速重建短暂中断的联结,开启一堂新的儿童瑜伽课。
通常来说,儿童瑜伽系列课的开场主要有三种方式:
1.固定的开课仪式及问候
儿童瑜伽课应该充满仪式感,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仪式感非常重要。这是孩子们个人修养、教养的体现,也是他们未来家庭和睦、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根基之一。
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瑜伽课程,按照瑜伽的传统礼仪,师生双方可以互致合十礼,相互问候——“老师好!”“同学们好!”也可以相互问候——“namaste”或“namaskāra”。
2.作为课程开启的日常性导引
老师和孩子们相处久了以后,彼此熟悉和信赖。短暂分别后,总会有一些可以寒暄的话语,比如:“哪个小朋友最近在学校被表扬了”,“哪个小朋友比赛获奖了”,“最近我们的城市有一个小朋友发生点事情,大家要注意安全”,等等。这种寒暄式问候,让孩子们与老师的距离迅速拉近,也能起到促进儿童瑜伽班上同学间彼此了解和互相鼓励与帮助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不是僵化固定的,要由授课老师灵活掌握与处理。
3.导引课程的“引子”
为了让孩子们迅速进入课程学习状态,老师要对今天要上的课给予一些引导。可以用回顾上次的学习做引导,可以用小提问做引导,也可以讲一段通识知识,作为吸引孩子们进入课程的“引子”,带引孩子们走进今天的课程。
TSC 2:关于太阳的通识
我们的主题是拜日,那么孩子们会问:“为什么要拜日呢?”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们讲清楚。对太阳的崇拜,是东西方文化里都有的。各文化传统中对太阳的崇拜有多种方式,有通过神话传说的,有通过文字的颂扬,有通过歌曲的唱赞,也有通过身体的动作仪式。瑜伽传统里的拜日式就是通过系列的身体动作表达对太阳的礼敬。
关于太阳有着众多的神话与传说,太阳还与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及气象学等很多知识相关。仅仅是关于太阳的通识知识,就数不胜数。
大家不要误以为通识知识仅仅是瑜伽课的辅料,瑜伽八支里的禁制和劝制,让一个人懂得遵守社会律条并具有个人美德。通过丰富的知识学习与积累,接受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教育,一个人会对他人、自然和宇宙保持敬畏,这对于一个人成为具有美德与善行的人非常重要。
下面列示我们在之前课程上讲述过的多个太阳通识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TSC 2-1:世界各文化中的太阳崇拜
希腊的太阳崇拜
希腊具有深厚的太阳崇拜传统,希腊有三位太阳神:第一位是12位提坦神之一的许珀里翁(Hyperio),他被认为是太阳意义之神,是警戒、智慧与光明的掌控者。第二位是赫利俄斯(Helios),他是月神塞勒涅(Selene)与曙光女神厄俄斯(Eos)之兄,他是太阳形象的化身和拟人化,高大魁伟、英俊无须。他身披紫袍、头戴光芒万丈的金冠,驾着太阳车在天空飞驰。他被认为是真正的希腊文明中的太阳神。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第三位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因为他的父亲是希腊众神之主宙斯,他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是宙斯与第六位妻子暗夜女神勒托之子。得知勒托怀孕后,天后赫拉怒火冲天,她残酷地迫害勒托。可怜的勒托最终在爱琴海上找到了一个在大海上四处漂浮的小岛。在小岛上,阿波罗诞生了。阿波罗不仅仅是希腊的太阳神,还被视为文艺之神、人类保护神、光明之神、预言之神、医药之神、航海者保护之神以及消灾弥难之神。他与赫利俄斯常常被混同,共同被奉为太阳神。希腊神话中,宙斯神为了确定“世界的中心”,从相反方向放出两只老鹰让它们相对飞行,并将它们相会的地方定为“世界中心”。这两只老鹰后来在德尔菲相遇,于是,德尔菲就被定为“世界中心”。宙斯委派他最疼爱的儿子阿波罗掌管这里,阿波罗神殿就坐落在这里,只是如今这里已经残败,只剩七根长短不一的石柱。
印度的太阳崇拜
印度的太阳神是苏利耶(Sūrya),他是无缚女神阿迪娣之子(Aditi),他的妻子是朝暮女神萨维德丽(Savit?)。太阳神的典型形象是坐在由众多神马驾着的太阳车上,不停地在空中飞驰。朝暮女神时刻伴随在苏利耶的身边,苏利耶的马车还没有行驶到东边的天际,朝暮女神已经为地球带来光芒;苏利耶的太阳车已经降落在西边的地平线下,朝暮女神才慢慢收起自己的五彩衣袖。
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里,有10首关于苏利耶的颂歌。印度各地也有众多的太阳神神庙,在这些神庙中,最著名的是建于13世纪的科纳拉克(Konark)神庙。科纳拉克主殿造型非常奇特,整个主殿看似一辆巨大的战车,全部用红褐色的石头雕砌而成。主殿长约50米,宽约40米,墙壁厚达2米。战车共有24个巨轮,每个轮子的直径大约有2米。战车的前面有7匹战马雕像,这7匹战马代表一个星期有7天,24个车轮代表一天有24个小时。战车外表刻满了花纹图案和雕像,由各种神像和传说中的人物像,也有表现打猎、经商、讲学、诉讼、牛拉车、妇女烹调、拔河比赛、士兵回家等民间社会生活的各种画面。
苏利耶在浩如烟海的印度史诗及往世书中留下了众多的故事。有故事中描述为什么黑夜会变为白天,是因为苏利耶像卷兽皮一样,将黑暗卷了起来。也有传说中将苏利耶描述为一只血红色的巨鸟,他的飞起和落下为地球带来白天和黑夜。还有传说将苏利耶描述为一个镶嵌在天空的宝石。这些众多的故事及描述,反映出印度人民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相比西方和印度,华夏文明中虽然也有一些关于太阳神的记述,比如上古神话中的炎帝,太阳女神羲和(羲和和帝喾生十日),屈原《九歌》中讴歌的太阳神东君,等等。但是,总体来说,相比其他文明,我们的文明中太阳崇拜的传统相对较弱。这很可能与中国人注重阴阳平衡有关,我们采用的历法也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为标准的阴历。关于太阳最著名的两个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太阳竟然都是反面形象。这部分内容,老师们可以查一下,扩展阅读,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
TSC 2-2:关于太阳的天文学知识
我们天天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它。在这里,我们以天文学的视角了解一下太阳。
太阳是恒星,是我们太阳系唯一一颗恒星。有些小朋友可能会问:“唯一的恒星?!难道还有多恒星的行星系统吗?”答案是肯定的。有的行星系有两颗恒星,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三体》里描述的由三颗恒星组成的行星系。在所有恒星当中,我们的太阳不大也不小,寿命不长也不短,温度不高也不低。或许,恰恰是太阳的“中庸”状态,让地球孕育生命变为可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