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496331
“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
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
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给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课
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
中国的读者(家长、学生、老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育中加入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元素,就是在培养“混血虎”!
中国的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梦,但往往无法为自己的孩子选一个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本书的特点是侧重介绍和分析美国天赋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还附有多个天赋教育的教案,从而使得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很强。作者强调,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通过各种补习班和才艺班将孩子制造成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价值,应该通过家长、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我教育,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致,培养“大智慧”的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方向。
章造就天才是不是梦001
第七章美国的神童教育“神”在哪里151
第十三章“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不教是为了教”299
我们都来写历史(代前言)
母亲是在抗战期间读的中山大学,主修历史。后来,到柳州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在著名的中山大学读历史,却当了中学教师?”
母亲说:“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我当时听不懂。
许多年以后,我到了美国。有一次,在搬家时我无意中看到20世纪80年代《作家》刊载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小皇帝”》,人们都在忙进忙出,我“躲”到厕所里,一口气把它读完。对其中一段话颇有感触:“眼下的独生子女们,在二十年以后都将纷纷走上工作岗位,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我们的一大批年轻父母们时下所做的不仅仅是哺育孩子,多多地做新衣服,买巧克力,每天不辞辛劳送孩子去幼儿园,我们同时也是在缔造历史!”
培育孩子就是在写历史。说得很深刻!
我们每一个养儿育女的父母,教书育人的教师,实践自我教育的孩子,都是在续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然而,我们续写的这段历史到底怎么样呢?这些年来,不管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还是作为孩子已经成为“历史”的“初为人父(母)”者,或是普通的教育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重新翻开这段历史,重新审视我们亲手缔造的这段历史……
1979年中美两国教育考察团互访的段子已广为流传,关键是双方的预言: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超美国。
38年过去了,历史证明,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向何处去?
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不能承载世界一流大学?
科技的摩天大厦、诺贝尔奖台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
凡此种种,非常值得我们这些亲手缔造这段历史的父母、老师、孩子去启疑,去深思,去反省!
这也是我——曾经作为“历史”被缔造,后也参与缔造历史的一员,并且有机会跨视角地审视中美两国教育的非“旁观者”,试图在这本书里与读者一道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
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
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国人的情结。但是纵观世界各地,凡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均有诺贝尔奖得主。因此,国人的两个情结也可以合二而一。
中国要办世界一流大学,缺些什么?
我在与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的文章里指出:难的是,一流的学生哪里来?
矿矿申请大学时,我们带着孩子去看了好几家大学。有一天,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个硕大的中央广场上,矿矿竟然碰到了他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时期、不同学区和学校、不同天赋教育计划里的同学……
我猛然意识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基本都来自美国各地的天赋教育班。那么,美国天赋教育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呢?这种只面向2%到5%的高智商孩子的教学是不是卓有成效?是不是名副其实?
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浪得虚名的东西。
某日,某位曾与我一道访华的美国朋友请我们吃饭,提前两周在某酒店订座。
朋友说,儿时若浪费粮食,父母就威胁:再不珍惜粮食,就送到中国去。在他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饿肚子的地方。谁知,到了中国,看到人们一天吃到晚,让他不敢相信。某周六,我请他喝“早茶”(中国南方的“早茶”比美国的正餐还丰盛),当舞台灯光亮起,歌手开始唱歌,服务员推着各式精美点心来来往往……他看看手表:“刚起床,好像又该夜晚了!”
回美国后,他要在这家“有名”的酒店回请我们。
他买的单,但菜都是各人自点的。酒水我不懂,看他留在桌上的小费,我们估算平均每人不下60美元,比一般上点档次的饭店约翻一番。
其实,吃的无非就是海味、牛排之类,与其他饭店差不多,主要是气氛典雅些,烛光昏暗些,音乐轻柔些,男服务生穿燕尾服,女服务员穿比较凉快的晚礼服。仅此而已。
如若美国的天赋教育也像这家酒店一样徒有虚名,与其花60美元吃一块牛排(天赋教育),不如花5美元买一块汉堡包(一般教育)来得实惠。
我原来也以为美国天赋教育浪得虚名,不过尔尔。后来,随着对美国天赋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个教育,并且慢慢由衷地认为,它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精髓,是一项非常有益、十分值得推广的教育。
当我读到贾尼丝·萨博的关于“聪明的孩子”与“智慧的学生”的对比,当我明白美国天赋教育是把“聪明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真有醍醐灌顶的震撼!
当我像嗜武者发现“武功秘籍”一样如痴如醉地钻研美国天赋教育的教学资料时,我信服了——这是一种极其先进、科学的教学!
于是,我想把这种教学介绍给曾经养我育我的那片热土上的人们——只要按这种理念去实施教学,我们就打下了承载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生!
“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我“蛰伏”两年,有人以为我“金盆洗手”,不写了。
某日,想到后院的森林砍些柴,烧烧壁炉减低取暖的账单,就当了一回“樵公”。踩着厚厚的落叶,闻着微微的木腐味,深入密林。走着走着,大黑狗“吉吉”围着一堆毛茸茸的野菌慢慢地转着、嗅着……妻子笑称那堆菌像我长毛的“野心”。
美国的天赋教育只面向极少数拥有高智商的孩子。我的“野心”确实不小,如果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把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中国就能从“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野菌也许是堆“牛屎菌”,也许是灵芝。怎么能“颠覆”美国这种只面向少数人的天赋教育,使之面向中国的每一个孩子,使得素质教育真能对整个民族的素质有所提高?这是我在写这本书时日夜思考的问题……
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的梦。但是,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孩子选一颗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然而,我们可不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神童的教育?怎么为数不胜数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出路——借鉴美国的天赋教育?这个挑战使得我不得不常常掩卷沉思……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向何处去?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以教师为核心、以灌为主、以考为本的填鸭式教学的积淀太沉重。怎么去重新认识教学的真谛?怎么去执行“新课改”?是千千万万的教师、万万千千的学生及家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国中小学的天赋教育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精华,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曾得益于这种教育。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有着许多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的地方。
怎样借鉴美国天赋教育去推动“新课改”?
怎么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
怎么改变我们的孩子“起跑领先,终点落后”的状况,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跑道上越跑后劲儿越足?
……
使得深夜“嘀嘀”的敲键盘声,更有了贾岛的“推敲”意味。
读者的重托
如果说,封笔两年是因为思考“颠覆”美国天赋教育的课题,那么,为什么读者无法访问我们的网站?读者收不到我回复的电子邮件?关于前者,我也多方咨询,不得要领;而后者,则是因为原来的邮箱公开后,每天都因垃圾邮件堵塞得几近瘫痪,这里只好向众多热情的读者深深地致歉!没有读者,就没有作者。尽管交流有些障碍,但读者时时都在我心中。
有一次,我到武汉,讲座结束后,一位老先生颤颤巍巍地从后面挤上来,拉着我的手,说是从武汉以北遥远的地方赶来的,代表祖孙三代谢谢我,让我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教育……
我点点头,久久说不出话来。
就凭这点,我退不出江湖。
一些和出版界有关系或关心我的写作的人都问我:什么时候写完新书?
我说:我想的不是写完,而是写好。写完是容易的,写好则不容易了。
国内某出版社曾出了一本《我培养天才》的书。封面封底都用了我和矿矿的照片,书内不但有许多一字不漏又不注明出处的我的原话,还大量照搬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内容和原话,只不过把人称“我”改为“黄全愈”而已(封面却堂而皇之地标明“X X著”),而且歪曲我的观点为“我培养天才”,并且把我称为“天才父亲”。矿矿不是天才,我更不是天才。由“天才”的家长去培养“天才”的孩子,歪曲我的教育理念,误导视听!出版社征求我的意见后,请律师与有关方面打交道。据律师说,对方已同意登报道歉。后来,对方又通过关系与有关方面私下和解。隔着大洋,我只能长吁短叹。虽然事情已不了了之,但我心里产生了要阐述我的天赋教育理念的想法。都是这个“不了了之”惹的“祸”。
“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这本书的基础观点。
然而,我不想在 “为什么”的论述上过多地纠缠。我打算更多地展现美国的天赋教育具体是“怎么”做的,都有些“什么”内容和细节。
许多读者跟我说:“《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前,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论界争论不清,普通读者更是一头雾水。您的书好就好在用清楚明了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素质教育’……”
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博士买驴,全纸无驴”——找完全书,找不到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论阐述和定义。
“无字碑”虽无字,但意味无穷。
我希望广大读者也能在借鉴和参考美国天赋教育的“怎么做”和“都做些什么”中悟出自己的“实用性”道理和自己的“操作性”教育经验来。但切忌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刘涛够漂亮啦,如果身边有千千万万个一模一样的刘涛,也蛮可怕的。
当然,真要悟出自己的道理,书里的有些内容可能要反复读;有些要重点读;有些看似枯燥的资料要细细咀嚼才能读出味道。特别是家长,更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怎么把一些学校教育的内容转化、移植、融汇到家庭教育的“补课”中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