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64469
本书先说明韩愈的时代、生平、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诗歌特色;而后依韩愈生活年代,将韩诗分成三期:早期平正古朴,中期雄奇变怪,晚期清新蕴藉。韩诗现存四百余首,本书选注其中一百多首,约占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每选注一首,都说明其写作背景、典故出处,再加以作法赏析。期望本书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韩愈的诗风。
调张籍(节选)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渌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龟背戏
韦道安
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
行路难(三首之一)
行路难(三首之二)
行路难(三首之三)
跂乌词
笼鹰词
放鹧鸪词
感遇(二首之一)
感遇(二首之二)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巽上挖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巽公院五咏
净土堂
曲讲堂
禅堂
芙蓉亭
苦竹桥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构法华寺西亭
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茅檐下始栽竹
本书依据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的次序,选注韩愈诗一百余首,约为其现存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1957年,钱仲联先生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书,仿照宋人集解、间诂一类的纂述方法,采集多家论说,重新系年编排,当年即获好评。钱锺书先生曾对此书提供一些意见,更推崇仲联先生此书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此后学界赞誉声不断,肯定有嘉,迄今亦无更完整的善本。台北世界书局1966年再版此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至2007年间也数度再版。本书考释详备,依年代排列诗作,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从了解韩文公的生平入手,进而了解韩诗的内容、作法,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究其“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以及如何酝酿出才力充沛、想象雄奇、奇僻险奥的诗作风格。
在选注本书的过程中,选注者特别参考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代李汉编《昌黎先生集》,此外还有明代蒋之翘注《唐韩昌黎集》、清代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及日本学者清水茂注《韩愈》(岩波书店1958年)、原田宪雄《韩愈》(集英社1965年)等书,据此做了些文字校释和选取诗篇的工作。
韩诗的分期与主要内容
韩诗大致可分为三期,汤贵仁《韩愈诗选注·前言》的说法是:“贞元八年(792)韩愈中进士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留下的不多,艺术上也还不够成熟,但已显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力。从贞元八年到元和五年(810)授河南县令,是韩愈一生的中期。这个阶段是韩愈仕途坎坷不定的时期,也是他政治思想和诗歌创作日趋成熟的时期。……从元和六年(811)入京任职方员外郎至长庆四年(824)冬逝世,是韩愈一生的后期。……这一时期,他跻身于上层统治集团,政治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写作,除了坚持反对藩镇割据这一思想外,早期和中期的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逐渐减弱,但也不乏较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篇章如《泷吏》《华山女》《过鸿沟》等。”孙昌武《韩愈选集·前言》提出的分期看法与上述大同小异,但更能追探韩愈诗风转换的原因:“如果综观韩愈创作风格的演变就会发现,无论是诗还是文,早期作品平正古朴者居多,‘尚奇’特色并不显著。雄奇变怪的追求是在贬阳山之后才明显起来的。而到了晚年,随着境遇心情的转变,诗文风格又渐趋平缓。特别表现在诗作上,元和十年(815)以后雄肆奇古的长篇古诗很少写作了,而多写清新蕴藉的小诗。这个事实表明,韩愈尚奇,首先决定于他的思想意识。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郁结下的愤懑之气无可发泄,加上他又具有争奇好胜、不安凡庸的个性,这都促使他在创作中形成奇崛不凡的美学特征。”
检视汤、孙二人的说法,似以孙说为胜。盖贞元八年之前韩愈诗作太少,实难与后来比拟。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内心愤慨不平,对其诗风的影响十分明显。宪宗元和六年韩愈虽返京任职,但生活依然困穷,至元和九年始位居要津,心境日趋坦然自适。以此时为后期的分界,较合乎韩诗风格转变的实际情形。罗宗强等《隋唐五代文学史》第六编第二章第五节《尚怪奇——韩愈的诗(二)》也说:“韩愈那些追求怪奇代表性的作品基本上都出现于贞元后期到元和年间,此前他的诗风是以叙述写实为主的。”此处肯定韩诗“怪奇”诗风出现于贞元后期,故汤贵仁关于中期开始于“贞元八年”的说法,不如孙昌武、罗宗强“贬阳山之后”的说法来得恰当;而其结束于元和年间的说法,则汤、孙、罗三书说法相近。
综合上述说法,显然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势必产生许多抒发个人怨愤的作品。他对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带给百姓的苦难有深刻的感受,反映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也成为他诗歌的一大主题。如《龊龊》《归彭城》写东郡水灾,《赴江陵途中》写关中旱情,《宿曾江口示侄孙湘》写三江水区百姓的困境,表现了对百姓的同情和“排云上阊阖”“上陈人疾苦”的意愿。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写出地方官作威作福,使一些正直臣子返京无望,为自己宦海浮沉的遭遇长歌恸哭。《咏雪赠张籍》以委婉深沉的笔触批判德宗末年的弊政,《永贞行》明白指斥二王革新集团的不当作为。其他如《丰陵行》不满皇帝葬仪的奢靡,《华山女》揭露道教清修的虚伪,《送灵师》抨击迷信佛教的蠹国败俗。这类诗作伴随其一生,数量多,只是晚年稍减而已。
韩愈诗文的雄奇怪变,既然深受一生际遇的影响,因此争奇好胜不仅表现在字句形式方面,更主要的是奇在内容,奇在境界。这一点可于描写壮丽山河的歌咏看出,这一类诗作是韩诗中写得很有特色的篇章。钱仲联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前言》中举例说:“《南山诗》洋洋大篇,写终南山全貌;《送惠师》《送灵师》《此日足可惜》《谒衡岳庙》《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岳阳楼别窦司直》《答张彻》《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等篇中有描写天台观日、瞿塘遇险、黄河夜渡、雾后登岳、湘山夜景、洞庭风浪、华山绝陉、太行瀑布的片断,用雄伟瑰异的笔墨,在读者面前展现了魅人的画卷。”其实,那掀天的巨浪(《洞庭湖阻风》)、燎原的大火(《陆浑山火》),以至嶙峋神秘的高山(《岣嵝山》)、人迹罕至的古刹(《山石》),景象的如此不凡,正流露出诗人不平静的心声。其中《岳阳楼别窦司直》以大笔重彩写洞庭湖的汹涌波涛,善于描绘惊心动魄的奇异景象,以之衬托对时政的感慨和内心之不平。《山石》诗大笔淋漓,形象鲜明,而文意流畅,不见斧凿痕迹,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韩愈诗作的第三大内容,应是一些叙琐事、写微物的短小诗篇,这类作品,刻画事物形象生动,描绘情态体贴入微,于青壮年时期偶有佳作,至晚年更多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具有“一往清切,愈朴愈真,耐人吟讽”(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特点。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前言》举例说:“《郑群赠簟》《赤藤杖歌》赞颂了手工艺者的精制,《听颖师弹琴》表现音乐的形象性和它强烈的感染力,都是这方面的佳作。《汴泗交流赠张仆射》《雉带箭》写击球打猎,而归结到习战杀贼的谋略,或兼喻赋诗作文的构思;《短灯檠歌》通过长檠短檠及有关人事的对照,表现了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石鼓歌》刻划斓斑古色的文物,隐含着对陋儒的嘲弄和对中朝大官的讽刺。”这些都是前人诗集中罕见的内容。他如《戏题牡丹》的朦胧隐约,《榴花》、《池上絮》的含蕴隽永,《闲游》《独钓》的清新细腻,《落齿》《杏花》《李花二首》《叉鱼》《桃源图》《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南溪始泛三首》,莫不因事物起兴,别有一番由小见大、追求悠闲生活的风味。韩愈晚年诗风转变甚大,许多律绝明白流畅,不仅景物形象饱满,生活态度也优裕自如,全无老气横秋的迟暮习气。游国恩等《新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九章节《韩孟诗派》说:“可惜前人对他这一类作品注意得不够。”从中期至晚期,无论刻意锤炼,或是妙手偶得,韩诗皆有不同的艺术成就。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柳氏始祖可上溯至春秋时期鲁国的展禽(柳下惠),禽食采柳下,遂姓柳氏。秦并天下,柳氏迁河东,始居解县。
柳氏先祖多任朝官。入唐以来,宗元堂高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于高宗朝。高祖子夏,任徐州长史。曾祖从裕,任沧州清池令。祖察躬,任湖州德清令。父镇,以文章垂名当世,天宝末,高第明经科。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后徙于吴。乱平,上书言事,擢右卫率府曹参军。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以事触窦参,出为夔州刺史。参败,还,复侍御史,卒官。为人刚直,所交皆当世名人。
代宗大历八年(773),宗元生于长安。由于先人多在外任官,柳氏早已迁离祖籍,在长安购置田产庄园,而且自宗元五世祖楷以下,坟墓均在京兆万年县,长安可说是宗元真正的故乡。
宗元四岁居长安西田庐中,父镇奔丧赴吴,由母亲卢氏教古赋十四首,皆能讽诵。嗜好音乐,尝自学十年。十一岁起,随父之官职而游历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增长见闻,开拓眼界。十二岁居夏口时,与杨凭女定婚。
德宗贞元五年(789),宗元十七岁,至京师求进士,未成。次年,举进士,未第。至贞元九年(793)二月,二十一岁,登进士第,同榜有刘禹锡等人。同年五月,父镇卒于长安亲仁里第,宗元居家守丧。
贞元十四年(798),宗元二十六岁。是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正式步入仕途。“正字”系为朝廷校勘整理图书的官职,有机会饱览群书,却不能真正施展政治抱负。三年后,宗元调任京兆蓝田(在今陕西)县尉,由近京畿的地方官做起,这算是一种磨炼。贞元十九年(803)因御史中丞李汶之荐,宗元自蓝田调回朝廷,任监察御史里行。同时有韩愈、刘禹锡、韩泰等,也因李汶引荐而拜为监察御史。从此,宗元进入政治圈的核心,也和当时的名人俊彦建立深厚的情谊。关键的是他得到王叔文、韦执谊的赏识,成为其政治集团的骨干,同时也种下日后连遭贬谪的苦因。
贞元二十一年(805),宗元三十三岁。这一年正月,德宗皇帝崩殂,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深得顺宗信任的王叔文被任命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掌有大权。同时擢升韦执谊为宰相,王伾为左散骑常侍,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刘禹锡、吕温、韩泰、凌准、韩晔等人,都获得重要职位。
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不能说没有政治理想与治绩。在接掌大权之后,他们迅速推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除弊兴利,期望做到利国利民。例如贞元末,宦官权势高涨,欺压百姓,创“宫市”,以贱价强买百姓之物,巧取豪夺,百姓苦不堪言。王叔文集团大力废止其,使百姓大悦。其他如免租税、罢进献、废五坊小儿、出教坊女妓、降低专卖盐价,乃至于收回宦官把持的兵权、藩镇把持的财赋大权等,都是果敢明快之举,史称“永贞革新”。
但这场雷厉风行的政治革新,实际上只维持了一百多天。王叔文得志自矜,亢傲以待异己,是其失败的主因。在王叔文计划夺取宦官兵权时,宦官俱文珍等也已结集同党与保守派者,拥立皇太子监国。是年八月四日,保守派迫使病势沉重的顺宗退位,拥立太子李纯继位,即宪宗。宪宗继位后,立即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王伾为开州司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同被贬为各州司马。这十位罪臣,史称之为“二王八司马”。
正值壮年的柳宗元遭此打击,可说有志难伸,郁郁寡欢,也从此远离政治核心,成为政治的边缘人。当时的永州(治今湖南永州)仍属南方荒凉偏僻之地。司马一职,是个虚衔,既无职责也无官舍可住。朝廷论处其罪,还特别强调“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可见其处境的凄凉孤绝,令人同情。
柳宗元被贬永州一共十年(宪宗元和元年至十年,806~815)。这期间,宗元母亲卢氏卒于永州,女儿和娘夭亡,挚友凌准、吕温先后亡故。宗元与韩愈多次书信往来,谈诗论文;又与巽上人等僧徒交游,开始钻研佛理。而广读史书典籍、泛览永州山水,更是宗元排遣愁闷的方式。但他内心期望的,仍是得到朝廷的赦免,并早日调回京城,重新开始仕宦生涯。他曾经写信给翰林学士萧俛、李建,京兆许孟容等,向他们陈情,请求除罪移官。然而宪宗甚恶王叔文党,保守派势力强大,萧、许等也不敢冒险进言,因此宗元的希望一再落空。沉痛的心情,加上南方瘴疠为虐,宗元的身体也日益孱弱。他曾说:“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用南人槟榔余甘,破决壅隔大过,阴邪虽败,已伤正气。行则膝颤,坐则髀痺。”(《与李翰林建书》),真可谓“残骸余魂,百病所集”(《寄许京兆孟容书》),境况惨然。
宗元在永州的日子,身心俱疲,苦不堪言。那渴望赦免还京的心声,语调极其卑微可怜,使人可以想见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在仕宦之途上的限制与苦痛。所幸,除了以屈原自比,仿《离骚》赋诗明志之外,“永州八记”更记载了宗元心境上的转变,使人们得以深刻认识这位文学家因痛苦而伟大的心灵。
元和十年(815),宗元四十三岁。前一年十二月,宪宗终于下诏追王叔文党赴都。于是宗元在次年正月登程赴长安,沿途皆有诗,充满喜悦兴奋之情。尤其是挚友刘禹锡亦奉诏北归,二人至襄州会合同行,仿佛将获得政治新生命。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朝中虽有宰相武元衡极力支持宗元等人,但宪宗及保守派仍不肯松手,三月,宗元等人不但没有除官复职,反而再被贬为远州刺史。刺史官阶在司马之上,但所授辖地,却更加偏远,根本就是明升暗贬,雪上加霜。这次,宗元被调迁柳州刺史,辖区在今广西柳州,比永州更为偏僻,乃真正的蛮荒之地。
当时刘禹锡被授为播州刺史,宗元以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地远,禹锡母老不能远行,自请以柳易播。此事经中丞裴度力谏,宪宗终于首肯,改授禹锡连州(在今广东省)。宗元这番诚恳的友情,相当令人感动,由此也可知宗元实乃性情中人。随后宗元启程赴柳州,禹锡一路偕行,到湘水边两人才赋诗分别,诗云:“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词情剀切,隐含无奈与辛酸。
元和十年六月,宗元到任柳州刺史。刺史比司马较有权责,在惨淡的心情下,宗元仍善尽地方父母官之职,整治柳州,因俗施教,政绩卓著。譬如改革当地的奴婢制度,改以佣工抵偿,使百姓儿女得以赎身,即其一大德政。衡湘以南的进士,都以宗元为楷模。柳州居民也相当敬重他,在他死后,还建祠祭祀。
宗元在柳州前后五年,后死于任上,得年四十七,时元和十四年(819)十月(或说十一月)。在这五年中,宗元的健康耗损更大,甚至一度感染霍乱。亲友方面,随宗元来此地读书的堂弟宗直病逝,宗一也离别而去;宗元所抚养的甥女崔瑷病卒,次姊婿裴墐、岳父杨凭也先后亡故。这些都使得宗元十分伤感。所幸与贾鹏山人、浩初上人等高僧的交往,使其于佛理更为通透了悟,而遨游山水、莳花植木,也稍稍慰解其困顿的心灵。因此,其柳州时期的诗文在情调意境上,就比永州时期较为疏朗平淡,显示了宗元自我调适的心理过程。
宗元病重时,尝留书给好友刘禹锡、韩愈,安排自己去世后子女的抚养问题及编纂文集诸事。宗元有子、女各二人,长子周六,当时只有四岁,次子周七为遗腹子,宗元卒后所生。宗元被贬永、柳州时,颇挂念柳氏家族的香火后嗣。因为原配杨氏早亡(亡于婚后四年,时年二十三岁),所以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屡屡以“茕茕孤立,未有子息”为念,希望能够北迁,以便“就婚娶,求胤嗣”。但宗元似乎未正式续弦。周六、周七可能是侧室所生,周七据说由韩愈抚养。柳氏一支至此,可说家道衰落,令人不胜唏嘘。宗元卒后,到了第二年的七月,始归葬于京兆万年县祖坟。系由舅弟卢遵治其丧事,桂管观察使裴立行资助归葬,韩愈为其作墓志铭。文集则由刘禹锡编纂而成,题为《河东先生集》。
二柳宗元的文学成就
柳宗元作品类型繁多,包括诗歌、辞赋、寓言、论、说、传、山水记等各种体裁。而历代学者看重的是宗元在议论方面的长才,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就说宗元“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此等精神形诸辞章,便构成其“雄深雅健”的文笔风格,其作品在思想层面、篇章结构、字句锻炼等方面,都有大家风范。综合学者所论,宗元文学作品的优越成就有下列几点:
(一)思想深广,统合儒佛。宗元熟读经史诸子,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又兼学佛理,这和韩愈的排佛极为不同,但也更显现出宗元思想的活泼自由。宗元尊崇儒家学说,而他的《天说》《天爵论》《封建论》等文章,却重新厘清了历来儒家的“天人合一”“圣人之道”的观念,主张“以人为本”“顺人之意”。这和传统以及当时儒者的看法颇有出入,然以今观之,却相当具有自然哲学的概念,同时也较符合民主、民权的政治思想,和儒家的“仁政爱民”并不违背。宗元强调仁政爱民,还可以从《捕蛇者说》等杂文看出,在这类作品中,宗元每每借着庶民百姓指陈苛政,揭露社会的弊端,充分显露出其仁民爱物的胸怀。
在佛教思想方面,唐代文人与僧徒多有往来,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学佛修禅,蔚为风尚。为了佛教,宗元还曾经与韩愈辩论一番。宗元接触佛教,殆有家庭背景渊源,但他流放永州、柳州,则是促使他更深入浸淫其中的主要因素。习佛不仅使他调整了心态,从自怨自艾转为“乐住山林”,体会到山水自然予人的启示与舒适,同时对他的创作也多有助益。他的诗歌,含有佛理禅机,寓言作品则无疑受到了佛经譬喻故事的启迪,类此,都使其文学思想更加深刻,也显示了文学和佛学结合的效益。
(二)文章结构谨严,讲究修辞。宗元思虑缜密,故为文极重篇章结构,用字遣词皆能与文章主旨相应。譬如其短篇议论,习用三段论的结构形式,即由立案、驳辩而至断案,论之凿凿,铿锵有力。又如《封建论》以“势”字贯穿呼应,《捕蛇者说》以“毒”字连贯全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始”字前后呼应,可见其锻炼的功夫,也能够运用变化,形成独特风格。自韩愈称赞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以来,历代古文家也多赞美有加,例如: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季朴有言,柳醇正不如韩,而气格雄绝,亦韩所不及。吾尝论韩文如大将指挥,堂堂正正,而分合变化,不可端倪;柳则偏裨锐师,骁勇突击,囊沙背水,出奇制胜,而刁斗仍自森严。韩如五岳四渎,奠乾坤而涵万类;柳则峨眉天姥,孤峰矗云,飞流喷雪,虽无生物之功,自是宇宙洞天福地。其并称千古,岂虚也哉!”其《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巉岩崱屴,若游峻壑削壁,而谷风凄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刘熙载《艺概》:“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回也。”陈衍《石遗室论文》:“桐城人号称能文者,皆扬韩抑柳。望溪訾之甚,惜抱则微词,不知柳之不易及者有数端:出笔遣辞,无丝毫俗气,一也;结构成自己面目,二也;天资高,识见颇不由人,三也;根据具,言人所不敢言,四也;记诵优,用字不从抄撮涂抹来,五也。此五者,颇为昌黎所短。”
由上引可知,一般都以韩柳并称,但桐城派古文家则较欣赏韩愈,不过茅坤仍然肯定宗元的特点,以为各有所长。而陈衍则偏向宗元,并举出五点胜过韩愈之处。由第二、三则资料,更可了解宗元古文笔法的奇峻,确有过人之处。
(三)寓言深刻,传记生动。宗元的寓言作品,由于主题深刻,比喻生动,十分脍炙人口。此类作品,古代《庄子》《孟子》早已有之,宗元秉此精神,再加上佛经譬喻故事的启发,更将寓言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名篇如《黔之驴》,借“黔驴技穷”以讽刺虚张声势的人,篇中描摹老虎与驴的神情心态,更是细腻传神。这些寓言作品,不仅在写作技巧上较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更成熟进步,在主题思想上,更能够发挥讽喻现实、提示人生哲理的作用。宗元的寓言作品,当是中国寓言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广义的传记可包括:墓志、行状、碑传等。宗元的文集中,约有七十多篇此类作品。但此类作品大多系应酬人情之作,为达官贵人作传,少见精彩的描述。倒是像《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这类颇似传奇小说的作品,更引人入胜。这些作品的主角,皆是平民百姓,名不见经传,但宗元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呈现出这些独特的人物形象。传记以记叙为主,但宗元或议论或抒情,甚至借题寓意,诸多技巧合用,反而创造出传记的变体,使传记更平易近人,也更能凸显作传者自己的心声。这一点也是宗元不可忽视的文学成就。
(四)山水游记,照耀古今。山水游记是宗元作品中尤为突出的一类,对中国游记文学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这类作品大多作于贬官之后的永州、柳州时期,“永州八记”尤可称为个中。“永州八记”诸篇的写作特点是:精心描绘各地优美景色,且能凸显各处特有的风貌;而在客观的描述山水之中,寄寓个人主观情感,更是前人少有的作法,宗元运用得相当圆熟自如。篇幅短小,文笔简洁,也是一大特色。这显示出宗元对语言的锤炼之功,以及布局谋篇的独运匠心。在永州,宗元借游览山水以抒发郁闷,而荒僻的永州山水亦因之而扬名后世,可谓相得益彰。试引述古文家对其山水游记的评赏,以明其成就:
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五《复王旸谷乞文书》:“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子厚材固隽,然亦以朝夕钴、愚溪间,故得以恣其盘溪邃谷飞泉峭壁之好,而肆焉以为文。”《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八《复陈五岳方伯书》:“仆平生览古之善记佳山水,惟柳子厚为。虽奇崛如韩昌黎,当让一步。《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三:“愚窃谓:公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以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魏禧《魏叔子文集》卷八《孔正叔楷园文集叙》:“五经之文,五岳也。屈原、庄周、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五丘也。天下之山必五岳五丘,非是不足名山。及读柳子厚黄溪、钴潭西小丘、袁家渴诸记,则又爽然自失。其幽峭奇隽之气,未尝不与五岳、五丘并名天壤,然则先生之文之传无疑矣。”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卷十四《游雁荡记》:“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林纾《柳文研究法》:“山水诸记,穷桂海之殊相,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昌黎偶记山水,亦不能与之追逐。古人避短推长,昌黎于此,固让柳州出一头地矣。……凡记亭台山水,有经巨人长德,营构题咏游涉之处,则后来为之记者,殊易为力。若公在永州,一荒昧不辟之区,必待粪除,其胜始出。是永州诸胜,均系诸公之一言,则非极力描摹,山容水态,亦不易流传于艺苑。集中诸文皆佳,而山水之记尤为精绝。虽大同小异,然各有经营。韩公犹望而却步,何论其它。”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①。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题旨]
城南:指长安城南。十六首诗非一时之作,约宪宗元和十年(815)后完稿,各自单独成篇,不作组诗处理。《晚春》为其中第三首,《赠同游》为第八首,《楸树》为第十五首。
[注解]
紫:草树之花。斗芳菲:比美。②榆荚:榆树未生叶时,先在枝条间生榆荚,这些子实,在细枝间成串,形圆如钱,俗称榆钱。榆荚老时呈白色,随风飘落。杨花、榆钱花色白,与万紫千红相比便黯然失色,有如缺乏文采,故谓之“无才思”。无才思:没有才情。
[赏析]
诗题原作“游城南”,可知描写内容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花卉争奇斗艳的“群芳谱”,却写到杨花、榆荚因风起舞,化作雪飞。仅此寥寥数笔,就带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有关。“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与杨花、榆荚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设想甚奇。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努力向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它们没有红紫美艳,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其实,“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或有怜惜之意,或许是比况当时诗坛孟郊、贾岛奇僻瘦硬的诗风。朱彝尊《批韩诗》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若从“无理而妙”的角度设想,或许能对此诗做出正确的诠解。
赠同游
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①。无心花里鸟,更与尽情啼②。
[注解]
①“唤起”二句:唤起窗全曙:谓唤起同游朋友时,天已大亮。(参见释惠洪《冷斋夜话》)唤起、催归:黄庭坚认为是二鸟名。也说:“二鸟名,若虚设,故人不觉耳。”唤起,又名春唤,声如络丝,圆转清亮,每年正月、二月作声,报知春晓。催归,即子规鸟,一名杜鹃。曙:明亮。②“无心”二句:谓出游快乐,未注意到花丛中的小鸟,后来听闻其声,发觉鸟群正尽情啼叫。无心:似说人无心,无意间听闻鸟叫声;也似说鸟无心,自顾自地啼叫,与尘世无关。更与:相与,一起。
[赏析]
前人对此诗“唤起”、“催归”是否为二鸟名,尚有争议。然而首联写结伴出游耗尽整日,尾联写鸟群鸣声上下,又与出游心情相契合。是能出之于平淡,而复归之于恬淡的作品。
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①,嘉木开芙蓉②。清香晨风远,溽彩③寒露浓。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④。尝闻色空喻⑤,造物谁为工?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锺⑥。
题 旨
本诗描写芙蓉亭边芙蓉花之美,又借以思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
注 解
① 槛:朱红色的栏杆。
②芙蓉:落叶灌木,干高四五尺,叶掌状浅裂,花有红白黄各色,大而美艳;又称木芙蓉。
③溽彩:色彩浓艳。指芙蓉花。
④此二句谓芙蓉木姿态俊逸,花开时更增添艳丽。异容,指其花朵美艳。
⑤色空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⑥此二句谓留连芙蓉亭下,欣赏芙蓉之美,不觉秋月已上升多时,远处传来阵阵钟声。晏,或作“夜”。锺,同“钟”。
赏析
芙蓉清香艳丽,令人流连忘返。但以修道者而言,若耽溺于此色香,岂不是执着于世间的名相?但佛家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以美色为美色,便能超越名相。否则,这美丽的芙蓉,又是为谁而盛开呢?从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柳宗元在芙蓉木踽踽独行,若有所思。结句以景宕开,摆脱说理的色彩,更有“禅”味。
苦竹桥
危桥属幽径①,缭绕穿疏林。进箨分苦节②,轻筠抱虚心③。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④。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⑤。谅无要津用⑥,棲息有余阴。
题 旨
描写苦竹桥及其周围景致,有清新之意境。
注 解
①本句谓苦竹桥连接了两端的小路。危桥,形容其细窄难行。属,相连属。
②此句谓新生之竹由根节处迸出。箨,竹皮、筍壳。
③此句谓竹节中空。筠,竹外青皮。抱虚心,竹体直中空,故云。
④此二句形容站在苦竹桥上所闻见的情景。
⑤此二句形容山鸟于林中参差飞翔,发出啁啾鸣声。差池,不齐貌。嘲哲,状声词,形容箫管乐器声,此处状鸟鸣声。
⑥此句谓想必苦竹不能做筏,所以利用为桥。要津,重要渡口;要津用,谓为筏也。
赏析
汪森《韩柳诗选》云:“五诗极能因名立意,洗剔见工。”合前四首以观,此五咏确实能就题发挥,情、景、理融和为一。这首《苦竹桥》描写山林幽静的景致,也点出苦竹“不材之材”、“无用之用”的妙处。虽然不能当大渡口的筏渡,但棲息山林,享受大自然,也是一大幸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