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30223
1.吴地为文物之邦,故家藏书,时有流散,可与北京琉璃厂相媲美。
2.苏州文学山房夙为书林翘楚,已有一百二十年历史。
3.江澄波先生经营古籍近八十年,以亲历者身份见证了苏州古旧书林百年沧桑,被称为苏州一宝、书林活字典。
4.作者精于古籍版本鉴定和古籍修复,书中介绍古籍珍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5.江先生曾与郑振铎、谢国桢、李一氓、阿英、黄裳、黄永年等相往还,书中记叙了大量名人轶事。
《吴门贩书丛谈》将江澄波先生历年所撰写的文稿,无论长篇短什、已刊未刊,均网罗其中,分类编排,汇集于一处。江先生作为版本学家和古旧书籍经营者,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挖掘、整理和保存祖国文化遗产的事业中。书中记录了其所经手的古书信息,传播了古籍鉴定知识,并回顾了与当代藏书家和文化名人的交往经历。
“序
版本目录之属
怎样鉴别古籍版本
宋元时期江苏地区的刻书概述
晚清江苏的三大官书局
——金陵·江苏·淮南书局刻书概述
民国时期苏州地区民间刻印图书概述
范仲淹著作版本源流考
沈德潜著作汇考
明清江苏印谱考略
江苏明清丛帖考略
苏州戏曲志专著提要
贩书经眼之属
古刻名抄经眼录
石韫玉与《花间九奏》
韦光黻与《寒山寺铜佛像题咏汇编》
嘉庆刊本《涧上草堂纪略》
稿本《吴郡文编》
朱梁任校跋本《阳山志》
明万历刊本《四书绪言》
王芑孙手跋本《类编标注文公先生经济文衡》
明万历刊本《类编草堂诗余》
吴骞评校《宋四家外纪》
劳格校抄稿本《恬裕斋藏书记》
乾隆刻本《华山书》
叶德辉手校《观古堂藏书目》
书林旧闻之属
苏州古旧书业简史
书林琐话五则
记卅年前上海古旧书业的一次标卖
记吴江费善庆、苏州管礼耕、叶昌炽三家藏书的流散
过云楼藏书归公亲历记
书人书话之属
《苏州图经》流落何处
绝世孤本《杜陵诗史》百年沉浮记质疑
教化遗墨
——关于范仲淹的教科书
明代王氏三槐堂刻书
许自昌与梅花墅
钱谦益的藏书轶闻
沈德潜与教忠堂
百宋一廛和铁琴铜剑楼
黄丕烈与士礼居
袁学澜与双塔影园
江山刘履芬和他的手抄
赵宗建和旧山楼
古籍秘藏——旧山楼
常熟翁氏六世藏书海外回归
自收自散的苏州藏书家许博明
丁祖荫的访书、藏书和刻书
忆八年丛编
读书小识之属
两个李日华和两个张大复
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
太湖莼官:邹弘志
清代精刻古书的苏州地方官
晚清苏州三鼎甲墨迹
周天球《荆溪阻雨诗》扇
丘逢甲轶诗四首
郑文焯与徐明甫手札
张一麐佚文——苏州平江弈社记
吴中探梅说古今
苏州红豆树
清代苏州戏馆略述
书札忆往之属
购书小札——陈乃乾致江静澜
旧札新注(王佩诤)
顾颉刚先生访书
郑振铎的访书和编辑出版活动
替阿英找书
阿英的苏州情缘
忆李一氓苏州访书
访书便札(李一氓)
怀念赵万里先生与我的古籍书缘
附录
三世云烟翰墨香 百年丘壑腹笥藏
——江氏文学山房创设百十周年纪念
编后记“
“序
戊戌长夏,老友澄波兄自吴门来书,谓其近著《吴门贩书丛谈》行将付梓,欲丐一言,以为推介。
按吴门文学山房主人江君杏溪,原籍浙江吴兴织里镇,其父椿山迁苏州,为阊门扫叶山房店员。杏溪则在嘉兴旧书铺习业,光绪己亥,老父弃养,由嘉返苏,自创文学山房书肆于嘉余坊口。
吴地为文物之邦,故家藏书,时有流散。旧刻名抄,每为江氏所得,今略举一二,如宋刻蜀本《陈后山集》,毛氏汲古阁抄本《复古编》,何焯、黄丕烈跋明抄本《古今岁时杂咏》,明刊本杨循吉《南峰杂著》等。一九二四年,又编印《江氏聚珍版丛书》四集二十八种,均属清代名家著述,稀见而难得者,一时纸贵洛阳,不胫而走,后又重印《望炊楼丛书》/《心矩斋丛书》等。
建国初,杏溪病殁,由其子静澜、孙澄波嗣守其业。澄波擅目录之学,精鉴别,耳濡目染,能与其先祖后先辉映。今将其平素所撰文字,勒为一编,倘亦为多闻君子所乐闻乎!
二〇一八年七月上浣,沈燮元谨序,时年九十有四。“
“钱谦益的藏书轶闻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藏书家。他的学问渊博,在当时文坛上也是声华烜赫,无与为比的。他的诗词文章如《牧斋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至今仍是研究古典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这和他的善于访书、藏书和读书有很大关系。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别署东涧遗老、绛云老人、石渠旧史、海因弟子、江村老友、莪眉老行僧、彻修和尚等。苏州府常熟县人。早年已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被魏忠贤目为“浪子燕青”,见于《东林点将录》。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太子中允、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因与温体仁争权革职,后又入狱,释放后回常熟。南明福王立,起用为礼部尚书,与马士英勾结。清顺治二年(1645)降清,任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在职六月即返乡,以文学标榜东南,后进奉为坛坫。他的早期诗文《牧斋初学集》一百十卷,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时,由他的学生瞿式耜为之校刻行世。写刻俱精,向负盛名。南明时及入清后所作,则在他身后,于康熙甲辰(1644)年,有邹铉序刻五十卷本。后二十年又有金匮山房刊五十一卷本。另有其侄孙钱曾所作《初学》和《有学》二种诗集的笺注本。他还辑明人诗为《列朝诗集》(附有作者小传)由汲古阁主人毛晋刻成,惜乎到了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因其内容语涉诽谤被禁毁,直至清末始有印行。
钱谦益嗜书成癖,且有惊人的记忆力。秀水曹溶在《绛云楼书目题辞》中说他读过的书皆“能言旧刻如何?新版若何?中间差别几何?验之纤悉不爽。”他涉猎广博,于书无所不读。他在青年时代就喜欢结交文人学士,只要听到哪家有书有学问,他就与之交往。为了求得古本、珍本,他到处访书,不久,他家门口几乎天天都有书商前来卖书,甚至“奔赴捆载无虚日”。为了求得秘本,他不惜重金购买,不辞辛苦四出寻访。
高诱注《战国策》一书,经过前人校对疑误,采用正传补注,是极为珍贵的版本。钱谦益得知后,“叹其佳绝”,悬重金征购,未能如愿。经过多年搜访,终于在无锡安国子孙那里找到了这部书。他一见此书,舍不得放手,遂以二十千购得之。他事后高兴地对人说:“得到此书,比获得一船珍珠还要宝贵呢!”
钱谦益酷爱古书,他所收藏的,主要是宋元版本,对明刊及抄本,尚不重视。唐朝元稹所著《微之集》是他非常喜欢读的书,但他仅藏有明代翻刻本和明人抄本,文章内容缺字很多。因而他一直在寻找宋刊本。后来他终于得到了宋版的《元微之集》,看后才知道抄本和翻刻本都出于宋本,但因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脱落不清,所以只得空缺。对此他深以为憾。他决心继续探访宋刻的初印本。明末战乱一结京,他就到处访求,有一天在京城的一座破殿里,发现了宋版初印的《元微之集》,急忙带回家中,和旧藏书对校,发现诸本所缺之字,这一本上全部完整无缺。他欣喜若狂,立即把诸本中的空缺字补齐。得意之馀,信笔作跋,有云:“……乱后余在燕都,于城南废殿得元集残本,向所缺误,一一完好。暇日援笔改正,豁然如翳之去目,霍然如疥之失体。微之之集,残缺四百馀年而一旦复完。宝玉大弓其犹有归鲁之征乎!著雍困敦之岁皋月廿七日,东吴蒙叟识于临顿里之寓舍。”著雍困敦为戊子年,皋为五月,作跋时间实为清顺治五年五月。他正侨寓苏州临顿里(一说是拙政园)。
元代赵孟頫旧藏宋版《两汉书》,明代藏书家太仓王世贞以卖掉良田一庄的代价从书商手中换得。后又散落民间。为能够得到这部书,钱谦益花费了几年时间到处寻访。真是精神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发现了它的下落,以一千二百金的高价买了下来:但是后汉部分已缺去二册,未免美中不足。谦益遍嘱书商欲补其缺。后来有一书商去乌镇,停船河下,自己上岸买面,看到面店主人在败簏中拿出两本书,撕开了包面,细看竟是宋版《后汉书》,大为惊喜,连忙出数文钱买下来。但又发现首页已缺,问主人,店主不以为意说:“刚才对面人家裹了面去了,要回来好了。”终于并首页获全。书商连夜赶往常熟,谦益见后欣喜若狂,款以盛筵,予以廿金,是书终成完璧。(见(《牧斋遗事》)
这部《两汉书》是南宋时重刊北宋本。字大如钱,纸洁如玉。共八十四册,锦套十函。从赵孟頫家散出后,一度为苏州人吏部尚书陆完所藏。再为太仓王世贞以一庄易得。谦益从徽州富商家里购得,存放在常熟城中方桥老宅,收藏了二十多年。在崇祯十六年(1643)转让给了他的学生宁波人谢三宾。事后他说:“床头金尽,生平第一杀风景事也。此书去我之日,殊难为怀。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别宫娥,一段凄凉景色约略相似。”
此书在清雍正年间贡入内府。乾隆皇帝见到后,十分喜爱,亲笔御题,评曰:“内府藏旧刻书甚夥,而前后汉书雕镌纸墨并及精妙,实为宋本之冠。”可惜这部稀世之宝在嘉庆二年(1797)武英殿火灾时焚毁。现在只能在《天禄琳琅书目》宋版史部著录的提要中窥见它的面貌。
钱谦益中年时曾筑拂水山房以存放藏书。后又先后收得了苏州刘风、钱榖,常熟杨仪、赵用贤四大藏书家的旧藏,故又在红豆山庄建造了绛云楼,把自己所收书籍重加整理,分类编目,装满了七十三个大书柜,储藏于楼中。娶柳如是后,常与柳坐绛云楼中展读书卷,柳为钱查找书籍,每查必得,用事差误,多能随口辨正,与士大夫谈论,亦面无难色,因而钱谦益十分看重她,常称为柳儒生。谦益一生于官场很不得志,到了暮年更是百感交集。但是图书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常对着满楼古书,高兴地自言自语:“吾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同时人曹溶在《绛云楼书目题辞》中说钱氏的藏书“所积充韧,几埒内府。”一家人藏书,几乎可与皇家内府相比,可见其收藏之富了。到了顺治七年(1650),一天夜里,他的小女儿和乳母在楼上嬉闹,不当心让烛火烧着了废纸,引起了大火,几乎把绛云楼的藏书全部烧毁。相传当时他痛不欲生,悲愤地高呼:“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此后他一面整理少量烬馀图书,一面继续收藏,直到他八十三岁去世之前,才把自己的诗文定稿和绛云楼烬馀之书,全部赠给了他的族孙钱曾。就是这些烬馀,珍本仍不少,《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中著录的一大部分,都来自那里。抗战时期在苏州发现的惊人秘笈——《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钱谦益著《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手稿本,残存卷五、八、九卷,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经我亲眼目睹的绛云楼烬馀之物,有元和管礼耕旧藏的严君平《道德指归论》。抗战胜利前夕,售于文物收藏家张珩(葱玉)。虽已事隔数十年,我仍念念不忘,想知道它的下落。前几年遍检《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见著录,认为可能已流往国外。最近有幸得见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书跋俱在,如见故人。为此特将钱谦益和管礼耕原跋录出,以存苏州文献。
“嘉兴刻《道德指归》,是吾邑赵玄度本,后从钱功甫得乃翁叔宝钞本,自七卷至十三卷,前有总序,后有“人之饥也”至“信言不美”四章,与总序相合,其中为刻本所缺落者尤多,焦弱侯辑《老氏翼》亦未见此本,良可宝也。但未知与道藏本有异同否?绛云馀烬乱帙中得之,属尊王遣人缮写成善本更参订之。辛丑除夕牧翁记。”(钤有“牧斋”印记)
“乱帙中简出《道德指归》,专人驰去,此夕持此残书商榷,良可一卢胡也。诸俟献岁面言。谦益再拜。”
“黄氏士礼居题跋云:‘郡城顾氏.为任蒋桥分支而迁居濂溪坊者,有书欲销,余往观之,于丛残中检得严君平《道德指归论》,系钱东涧手跋本,内粘附与尊王札一条,想经尊王缮写既成而倩东涧跋之,以原札附入之本也。后书主欲并他书总去,为他人所得。余踪迹是书所在,假归复勘,中有一二误字及脱校处,复用朱笔正之。时嘉庆甲戌重阳日也’。则兹书为黄氏所欲收而未得者,其宝贵可知。钱跋及原札黄亦录出,而跋中‘道德’下多‘真经’二字,札中‘再拜’作‘再笔’,盖传写偶异耳。咸丰庚申之乱,我家旧藏都半散佚,此册幸无恙。光绪甲申重付装治。原札几为书贾遗失,迨装来数日检阅始知。亟从其败纸中取得补粘。因喜书数语于后,大雪日元和管礼耕识。”钤有“礼”“耕”联珠印。
管礼耕字申季,号操?,元和县学恩贡生,肄业于正谊书院。为冯桂芬所器重,助校《说文段注考证》及《苏州府志》,与王颂蔚、叶昌炽齐名。
1994年10月14日《苏州日报》第四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