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366927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丛书主要由导读、正文、注释、旁批、点评五部分组成。《荀子》的导读部分,作者考证荀子其人其书,阐述荀子的思想和学术,梳理《荀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由对荀子的姓氏、名字、生卒年的考证,勾勒荀子的生平轨迹。因而得知,荀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和末期,他的思想学说是在这一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荀子》的思想闪耀着“思辨”的光芒。《荀子》书以性伪之分、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天人之分、虚壹而静、兵以壹民附民为本、名以指实等说*为著名。其中,人性论是荀子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其思想体系中*富有性格的部分。
对《荀子》研究学术史的梳理,能够让读者看到历经千年的经典著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经典并不是一时一地成为经典,而是历经千年考验,在今时今日依旧闪耀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经典由历史的千锤百炼锻造而成。
读者通过导读,可以一窥荀子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荀子》一书在思想史上的发展脉络。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帮助读者更加轻松地阅读原典。
(二)文献勾连,整体理解
《荀子》不是孤立的典籍,每一个篇章也不是独立的存在。《荀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同时期的诸多经典著作,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的思想或互为印证、或相互碰撞、或相互交融,折射的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和文化*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之光。
《荀子》32篇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荀子亲手所著;二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三是荀子所整理、纂集的一些资料,其中也插入了弟子之作。这里的*类和第二类都是研究荀子思想和学说的主要依据,第三类则只是间接材料。
属于荀子亲手所著有:《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仕》《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等。尽管其中不免有错简等问题存在,但都是荀子围绕一个论题而撰写的论作,都真实地反映了荀子的思想。
在旁批和点评中,作者经常就荀子的某一观点旁征博引,论及《周易》《孟子》《礼记》《论语》等文献中相似或相悖的观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使用出土文献资料。比如,《不苟篇》“以慎其独者也”联系到两则出土文献材料。郭店楚简《五行》篇有:“‘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帛书《五行》篇有:“‘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这是学界*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本书的学术性。
(三)训诂考证,缜密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荀子》尤重字词训诂注释。理解字词之义是理解全文之意的基础。作者在两个方面用力较深:
1、同期或稍后文献中同一字词的比照理解。比如“多言无法而流湎然”中“多言”的解释:
多言:当据宋浙本作“多少”。“多少”,犹多、许多。《汉书·刑法志》:“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杜牧《江南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且人一日间此心是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把圣贤思量,不知是天地间做甚么也!”多少无法而沉湎然:做了许多无法之事而沉湎其中,坚持不改。
2、《说文》《尔雅》《方言》等训诂字书的释义。比如“非击戾也”中“戾”字的解释:
戾:弯曲。《说文•犬部》:“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荀子•王制》:“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杨倞注:“击读为觋,男巫也。”“伛巫”“跛觋”互文见义,男“觋”与女“巫”都有“伛”“跛”的特点。如此,“击”与“戾”义近,一是“伛”,一是“曲”,都是指身材弯曲,不能伸直。
“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中“犹”字的解释:
犹:通“庮”,旧屋朽木。《説文·广部》:“庮,久屋朽木。”段玉裁注:“久屋而后有朽木。”《玉篇·广部》:“庮,朽木也,久屋木也。”又指朽木散发的臭气。《周礼·天官·内饔》:“牛夜鸣则庮。”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庮,朽木臭也。”
(四)多用原文,亲近原典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荀子》节选《荀子》中较为重要的篇章17篇,均保留原文。原文采用的底本是现在*为通用的《荀子》版本。虽然此书定位于普及性读物,但没有采用通篇白话翻译的形式。只有原文才能真正呈现《荀子》语言的艺术,提高读者的阅读审美能力,拉近当代读者与古代典籍的距离。
(五)精彩点评,加深理解
点评的主要内容是对每一篇内容的归纳总结,其作用是疏通文意,升华主旨。在《性恶篇》的点评中,作者如是说到:
全面地看《性恶》篇,显然它不仅仅只是“一篇系统地阐明‘性恶论’的基本观点,批判孟轲‘性善论’的重要论文”,它还包含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也就是说,它还从人性的内在自然机制和后天的人为这两个方面论述了人性改造的深层原因。
这打破了读者普遍的既有认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荀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有更加深刻的体悟和广泛的思索。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丛书希望做到传统文化,服务大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荀子是先秦*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荀子》带领读者感受“思辨”的智慧,感受传统典籍的魅力。
一、荀子其人其书 ( 1 )
二、荀子的思想与学术 ( 14 )
三、《荀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33 )
荀 子
劝学篇第一 ( 45 )
修身篇第二 ( 60 )
不苟篇第三 ( 74 )
荣辱篇第四 ( 89 )
非相篇第五 (107)
非十二子篇第六 (123)
仲尼篇第七 (137)
儒效篇第八 (147)
王制篇第九 (173)
富国篇第十 (199)
王霸篇第十一 (223)
君道篇第十二 (252)
臣道篇第十三 (280)
天论篇第十七 (295)
解蔽篇第二十一 (309)
正名篇第二十二 (335)
性恶篇第二十三 (361)
主要参考文献 (379)
一、荀子其人其书
荀子的姓氏、名字,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史记》称其姓氏为“荀” ;《荀子》本书 和《战国策》、《韩非子》、《韩诗外传》、《新序》、《说苑》、《汉书》以及刘向《叙录》等都作“孙”。
“荀”与“孙”是什么关系呢?唐人司马贞、颜师古、杨倞等人都认为是因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才将“荀”字改写为“孙”。但证之于史实,难以成立。汉代不讳嫌名,而“询”之与“荀”,刚好是字形、意义不同而仅读音相同的所谓嫌名
清人胡元仪又提出孙、荀并为姓氏说,认为孙、荀为两姓氏,就象陈氏改为田氏、荆氏改为庆氏一样。其实荀孙与田陈、荆庆一样,并非两姓,而只是由于方音不同造成的一姓氏的两种不同写法而已 。由“语音之转”而导致书写有别,这就是荀子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既被称为荀氏,又被称为孙氏的原因。
(节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