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367870
一、刘知幾生平 ( 1 )
二、《史通》的撰述宗旨与表述方式 ( 4 )
三、《史通》的学术思想与历史价值 ( 11 )
四、《史通》的版本与本书编写说明 ( 31 )
史通
《史通》原序 ( 39 )
内篇 卷一 ( 47 )
六家第一 ( 47 )
内篇 卷二 ( 79 )
二体第二 ( 79 )
载言第三 ( 89 )
本纪第四 ( 96 )
世家第五 (104)
列传第六 (112)
内篇 卷三 (120)
表历第七 (120)
书志第八 (127)
内篇 卷四 (137)
论赞第九 (137)
序例第十 (148)
题目第十一 (157)
断限第十二 (165)
编次第十三 (177)
称谓第十四 (184)
内篇 卷五 (190)
采撰第十五 (190)
载文第十六 (197)
补注第十七 (207)
因习第十八 (218)
邑里第十九 (224)
内篇 卷六 (234)
言语第二十 (234)
浮词第二十一 (242)
叙事第二十二 (247)
内篇 卷七 (262)
品藻第二十三 (262)
直书第二十四 (267)
曲笔第二十五 (274)
鉴识第二十六 (284)
探赜第二十七 (288)
内篇 卷八 (296)
摸拟第二十八 (296)
书事第二十九 (303)
人物第三十 (312)
内篇 卷九 (320)
核才第三十一 (320)
序传第三十二 (329)
烦省第三十三 (336)
内篇 卷十 (345)
杂述第三十四 (345)
辨职第三十五 (360)
自叙第三十六 (370)
外篇 卷十一 (394)
史官建置第一 (394)
外篇 卷十二 (425)
古今正史第二 (425)
外篇 卷十三 (494)
疑古第三 (494)
外篇 卷十四 (500)
惑经第四 (500)
外篇 卷二十 (510)
忤时第十三 (510)
主要参考文献 (527)
一、刘知幾生平
(一)家庭教育与研治史学
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唐朝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因刘知幾之“幾”与李隆基之“基”读音相同,在李隆基为太子时,为避嫌名,乃自请改以字“子玄”行于世,新、旧《唐书》本传也以“刘子玄”为名。清朝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又被改称为“子元”。
刘知幾从祖父刘胤之曾与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共修唐朝国史和实录。其父刘藏器亦有词学,为人刚正不阿,笃守道义,对唐高宗也敢于犯颜直谏。刘知幾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喜诗赋,好文笔,对历史学更有浓厚兴趣和超常感悟力。十七岁时,大部分史书都已阅读完毕,对其中叙事的纲领原则、主要内容、古今沿革、著书义例和宗旨所在,皆有大致了解。他读书重视类聚群分,喜欢辨析事物的名称和道理,善于做归纳性的理论思考和个人独立思考,常常提出一些精到见解,虽然不被世俗所认同,但往往与前代著名学者张衡、范晔等人观点暗合,这坚定了他跳出成见,会通古今,“触类而观,不假师训”的治学路向,每有读书所得,即随时札记,“蓄诸方寸”(《史通·自叙》,以下仅注篇名),这成为他后来进行史学研究的基本素材。
二十岁时,刘知幾考中进士,被授以获嘉县(今属河南)主簿。虽十九年不得升迁,但他不以为意,而是“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自叙》)。不但要把传世的各种史书全部读完,还要进行比较研究,以精思善疑、独到分析,清晰通透地把握其得失利弊。
(二)身为史臣与撰写《史通》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刘知幾被调离获嘉,赴京师任职。长安二年(702),升任著作佐郎(从六品上),入史馆兼修国史,这是他第一次身为史臣。此后三年又历有升迁,虽曾短期暂停史任,但不久即兼修国史。至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后,他已是“三为史臣”(《自叙》),以太子率更令(从四品上)兼修国史。
刘知幾在史馆中,常常想用自己的史学理念来修史,可是每次都受到监修贵臣和同僚的掣肘,最后还被迫屈从,不能坚持己见,但仍然遭到他们的嫉恨。刘知幾非常愤慨,感到“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于是在神龙二年(706)十月,唐中宗由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还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时,主动请求留在东都的史馆中供职,暂不随朝廷西行。其目的就是尽量避开朝廷的繁重修史工作和人事干扰,静心撰写自己的个人著作,即“私撰《史通》,以见其志”(《自叙》),决心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为当时的历史编纂廓清迷雾,为史学的发展扫清障碍。
(节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