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367191
《十八史略》日本藏有明初刊本,元和以后,出版了覆刻五山版的活字本。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对《十八史略》的讲习逐渐兴盛,各藩官学多采用《十八史略》作为童蒙之书,传播既广,影响渐大。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注本多达数十种。此后大量不同版本的《十八史略》不断出版,以“史略”为名的日本历史读物纷纷涌现,对日本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
此次影印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东京山中市兵卫刻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永青文库选印四种之一。
清方濬益序 五
十八史略序 九
史略叙 一三
史略音释凡例 一七
点注十八史略校本目录 一九
卷一 二一
太古 二一
三皇 二二
太昊伏羲氏 二二
炎帝神农氏 二四
黄帝轩辕氏 二四
五帝 二六
少昊金天氏 二七
颛顼高阳氏 二七
帝嚳高辛氏 二七
帝尧陶唐氏 二八
帝舜有虞氏 三〇
夏 三二
夏后氏 三二
殷 三六
周 四三
春秋战国 五五
吴 五六
蔡 五九
曹 六〇
宋 六〇
鲁 六一
卫 七〇
郑 七二
晋 七二
陈 七四
齐 七五
赵 八五
魏 九六
韩 一〇一
楚 一〇三
燕 一〇五
秦 一〇九
原书第二册封面 一二一
卷二 一二三
秦 一二三
秦始皇帝 一二三
二世皇帝 一三一
西汉 一三七
汉太祖高皇帝 一三八
孝惠皇帝 一六九
孝文皇帝 一七一
孝景皇帝 一七六
孝武皇帝 一八〇
孝昭皇帝 一九五
孝宣皇帝 二〇〇
孝元皇帝 二一三
孝成皇帝 二一八
孝哀皇帝 二二一
孝平皇帝 二二一
孺子婴 二二二
王莽 二二三
原书第三册封面 二三一
卷三 二三三
东汉 二三三
世祖光武皇帝 二三三
孝明皇帝 二五四
孝章皇帝 二五九
孝和皇帝 二六〇
孝殇皇帝 二六二
孝安皇帝 二六二
孝顺皇帝 二六六
孝冲皇帝 二六八
孝质皇帝 二六八
孝桓皇帝 二六九
孝灵皇帝 二七八
孝献皇帝 二八二
三国汉 附魏吴二僭国 二九二
照烈皇帝 附魏吴 二九三
后皇帝 附魏吴 二九五
西晋 三〇六
世祖武皇帝 三〇七
孝惠皇帝 三一一
孝怀皇帝 三一八
孝愍皇帝 三二〇
原书第四册封面 三二五
卷四 三二七
东晋 三二七
中宗元皇帝 三二七
肃宗明皇帝 三三三
显宗成皇帝 三三六
康皇帝 三四一
孝宗穆皇帝 三四二
哀皇帝 三四七
帝奕 三四七
简文皇帝 三四八
烈宗孝武皇帝 三四九
安皇帝 三五四
恭皇帝 三五九
南北朝(南朝宋) 三五九
高祖武皇帝 三六〇
废帝荥阳王 三六一
文皇帝 三六一
孝武皇帝 三六五
废帝子业 三六五
明皇帝 三六六
后废帝昱 三六六
顺皇帝 三六七
南北朝(南朝齐) 三六八
太祖高皇帝 三六八
武皇帝 三六九
废帝郁林王 三六九
废帝海陵王 三六九
明皇帝 三六九
废帝东昏侯 三七〇
和皇帝 三七一
南北朝(南朝梁) 三七一
高祖武皇帝 三七一
太宗简文皇帝 三七六
元皇帝 三七八
敬皇帝 三七九
南北朝(南朝陈) 三八〇
高祖武皇帝 三八〇
文皇帝 三八〇
废帝临海王 三八一
宣皇帝 三八一
后主长城炀公 三八二
隋 三八五
高祖文皇帝 三八五
炀皇帝 三八七
恭皇帝 三九一
原书第五册封面 三九五
卷五 三九七
唐 三九七
高祖神尧皇帝 三九七
太宗文武皇帝 四〇六
高宗皇帝 四二一
中宗皇帝附则天武氏 四二四
睿宗皇帝 四三一
玄宗明皇帝 四三二
肃宗皇帝 四四三
代宗皇帝 四四七
德宗皇帝 四五一
顺宗皇帝 四五九
宪宗皇帝 四六〇
穆宗皇帝 四六五
敬宗皇帝 四六五
文宗皇帝 四六五
武宗皇帝 四六九
宣宗皇帝 四七三
懿宗皇帝 四七六
僖宗皇帝 四七七
昭宗皇帝 四八〇
哀皇帝 四八四
原书第六册封面 四八九
卷六 四九一
五代梁 四九一
太祖皇帝 四九一
均王 四九五
五代唐 四九八
庄宗皇帝 四九八
明宗皇帝 五〇二
闵帝 五〇四
潞王 五〇四
五代晋 五〇五
高祖皇帝 五〇六
出帝 五〇八
五代汉 五一〇
高祖皇帝 五一〇
隐帝 五一一
五代周 五一三
太祖皇帝 五一三
世宗皇帝 五一五
恭帝 五一九
宋 五二〇
太祖皇帝 五二〇
太宗皇帝 五三六
真宗皇帝 五四二
仁宗皇帝 五四九
英宗皇帝 五六〇
神宗皇帝 五六一
原书第七册封面 五七九
卷七 五八一
哲宗皇帝 五八一
徽宗皇帝 五九二
钦宗皇帝 六〇四
南宋 六一一
高宗皇帝 六一一
孝宗皇帝 六三一
光宗皇帝 六三七
宁宗皇帝 六三八
理宗皇帝 六四七
度宗皇帝 六七三
孝恭懿圣皇帝 六八一
端宗皇帝 六八七
帝昺 六九〇
该批捐赠多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从儒家到诸子,从历史到文学,类型多样,保存完整,中日刻本俱在,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例证。为纪念这次捐赠,我馆特举办“书卷为媒友谊长青——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展”,以中日两国纵贯千年、源远流长的书籍之路为主线,展示此批汉籍捐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我馆还在善本书库内设立永青文库捐赠汉籍专藏,向读者提供原件阅览服务;启动了捐赠汉籍数字化工作,秉承“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陆续面向公众提供数字影像查阅服务。
作为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我馆从捐赠汉籍中,遴选出四部代表性文献,委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以期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研究之用。
经部选用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宋刻本《尚书正义》。该书宋刻在中国失传,幸由日本熊本藩时习馆影刻得以流传于世,是日本刊本中的名品。
史部选用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东京山中市兵卫刻本《点注十八史略校本》。德川幕府时期,日本讲习《十八史略》兴盛,诸藩官学多据为童蒙之书,对日本社会文化影响广泛。
子部选用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群书治要》。此书为魏征主持编纂,用史事资政。该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被日本历代天皇及大臣奉为圭臬。由于该书在我国唐末时即已亡佚,直至九百年后的日本宽政八年(1796)才重为清代士人所知。中国改革开放后,习仲勋同志曾为《群书治要考译》一书题词“古镜今鉴”,明确此书的警世育人价值。《群书治要》的刊印,是中日文化交流千年的历史见证。
集部选用清刻朱墨套印本《御制圆明园诗》。这部汉籍原为清代宫廷画师为乾隆皇帝《圆明园诗》所作,每景一图一诗,反映圆明园全盛时期景象,印制精美,在我国存世稀少,借此次影印得以推广。
细川护熙先生为这次汉籍捐赠,曾经墨书题写“文章经国大业不朽盛事”,以宣明文化典籍的重要功用。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舟楫往还、文化互鉴的邻邦。这次精心甄选影印的四种汉籍,将继续谱写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佳话,希望能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喜爱。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二〇一九年三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