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9554
前言1
凡例1
一、 晚清驻朝鲜使臣致朝鲜大臣金昌熙尺牍
二、 金兆蕃致曹秉章尺牍
三、 叶景葵致盛宣怀尺牍
四、 蒋抑卮致叶景葵、徐新六尺牍
五、 叶景葵友朋往来尺牍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丁小明整理
袁世凯
一
壬午秋,于役朝鲜,识石菱少宰,能文能诗能书,尤能娴熟中原故事、东方利弊,余每以智囊许之。及甲申春,读其所著《谭屑》,见其性理精纯,牖世
有方,辄掩卷而叹曰:“甚矣!石菱之多才也,岂能以智囊蔽石菱耶!”然其设词每高一着,见理必透一层,又非智者其孰能之?则智囊虽未足以蔽
石菱,而石菱却不愧乎为智囊!余仍以智囊方石菱也可,余即以智囊方此书也亦无不可。光绪十年孟春三日项城袁世凯志。
连日俗事纷纷不能文,且不能文何足沽高明大作?聊志数语,特唐塞欠债,万不可附刊,只作闲文为幸。此请石菱仁兄大人升安。弟凯顿首。
二
连日为公私所迫,不但未着笔,并未及披读,将何以报命邪?如不能待,仍将大作送还,不必以抹鸦反玷圭璋,如何?方命之咎,总乞原亮。日内如
有片时之暇,必勉凑以副雅嘱。此请石菱仁兄大人升安,弟凯顿首。
三
来示敬悉已详,于来单不赘矣。刻成可否赐一部为座右铭,如何?此请石菱仁兄大人升安,弟凯顿首。
四
此书为道德仁义,非为爵也。谨就其平日文章年齿优长者为首,依次排列。万不可置鄙人于前,反嫌俗人之势利,切不可也。
五
新建亲军须枪架五十四座,乞饬木匠来阵看其样式,只求坚固而已。三军府只前一门开之。各门应闭者,即乞饬泥瓦匠闭之。或有门扉者,即锁而封
之。此请石菱仁兄大人升安,弟凯顿首。
六
总理东征前敌营务处中书袁世凯此为名刺。相势办理,均无不可。或牛或马,谓于四十辆车外尚须五十四也。恐十一日商移,须马牛更多也。此请石
菱仁兄大人升安。
七
军米须用乙百二十包,今日先领二十包。乞于赴下都监营前派人等候,俟南军来即领去。赴舍内领米二十包可也。此请石菱仁兄大人升安,弟凯顿首
。
八
示以起居欠安,乞假调理,不胜驰念怅神。容俟少闲即当过访问疾。近日操事甚忙,不克日内趋谒也。乞恕至幸。敝军公事甚冗,致使阁下积劳抱病
,此心何安也。静养数日,方可从公,甚盼。此请石菱仁兄大人升安,弟凯顿首。
九
马匹无处安置,乞饬宫外马号借用数间屋为幸。金大人阅,慰廷顿首。
一〇
前托代制毡帽五百顶,如有已制成者,即速送来。或一百顶或二三百顶可先送来,至幸。此请石菱仁兄升安,弟凯顿首。
一一
尚有右中两哨花名未呈来,如在尊处,即携来一查,至幸。此请石菱仁兄大人升安,弟凯顿首。
张謇
一
石菱参判者,金匮之华裔,而鸡林之故家也。往缘公事,来傧王师,昕夕戎旃,从颂诸论。故都廿代,能说其替兴;道辖八区,从咨夫险易。多闻识
要,赡智庸愚。朝鲜多材,兹其楚已。即岁孟夏,载赋东征,寻旧垒之燕栖,赓队欢于鸿雪。感慨人事,怊怅功名。既窾袌于咏歌,复进商其著录。
《谭屑》二卷,则参判有得之微言,而冥通于释老者。夫五浊世界,在在贪痴;三乘便门,谁谁觉悟。参判以维摩之善病,工蒙庄之寓言。满谷满山
,道冈坠而不着;在鸟在兽,词缘物以成声。十力枢轴于轮心,诸注波澜于海口。张无碍辩,参上乘禅。蒲团不穿,梅子便熟。古所谓声闻菩萨,忍
辱仙人,其在斯乎?其在斯乎?謇慧业未修,钝根犹在,霏霏木屑,滋惭乎于佳言;落落松枝,庸当于后事?聊以即佛之旨,微契觉人之心。敬摹一
说,用告大众。凡夫观者,幸勿空入宝山;猗磋斯人,岂应束置高阁。光绪九载七月九日江苏通州张謇撰。
二
为伯龙书屏而误其一,顷从足下更求一帧也。天热,想起居珍卫。石菱参制兄,弟謇顿首。
三
小雨凉奕健人,想气体佳鬯为颂,赵翁诗卷草草以二绝题其卷端,足下视之,足当雅谑否?《谭屑》不见示阅何一部。石菱参制仁兄下。制张謇顿首
。赵翁亦念。
四
《谭屑》序谨为作就,不知有当作者之意否?云养、浣西、道园处《焦尾阁诗序》,便中幸草数行为我促之是感。敬颂石菱少宰仁兄起居,制张謇顿
首。
五
税驾次日奉告,想喜捡除屋宇,靡暇作答,日来烦冗,复不及一见,恨如之何?奉去折扇一握、麝墨一柙,聊用将敬。附为王工部征题其太夫人诗集
册子五叶,乞惠雅藻,并转于二三才俊中求之,知执事勿拒我也。何时能图一谈,念之无极,三吾内或走晤耳。石菱尊兄执事。张謇顿首。
六
周溪阁学扇、彦叔书联,一一奉缴,绫价并还且可感。《焦尾阁稿》,金、李诸人皆题记,足征顽叟之需滞也。呵呵。石菱参判仁兄足下,弟制謇顿
首。
七
做事只以勤慎平恕行,虽穷之九州四海而无不可,何用过虑?足下必非山巅水湄之人,且世受国恩,正宜勉力图报,或以论议,或以谏争,以得一当
,岂可授劾耶?今日饭时已言于大帅,说石菱雅熟掌故及一国形胜之要,大帅亦颇为然,足下但勤慎平恕处之,必无悔咎之道。军中有须迎接官之事
甚少,金仓山在此,有或一二次来耳。兵轮今明可到马山浦,度海之人,廿六、七日至此。西度之船,大约不出七月初三、四日。
八
玄琴一张,不复能使弦轸如故。足下有友人能鼓之,想必能之也。希转恳为我理好,今晚明早见还,尤感盼也。金大人石菱少宰仁兄,制謇顿首。
九
石菱仁兄参判少宰阁下:即昨以与慰廷商酌公事,枉过时未获倾谈,歉悚歉悚。此间肉桂闻不减于中国之黄桃,产购之肆上,答更不佳,奉去洋钱一
枚,乞代市一方,并于其钱内购零陵香数两,伏答何时能惠到耶?呵呵。敬颂平安。制謇顿首。
一〇
军中遇万寿礼亦简,容当与老帅商定以告,李又石归还不知也,中国各处有万寿宫,届时诣宫行礼,在行营则未深晓也。
万寿日设阙于训练院堂上,老帅率所部拜于堂下,前一日后一日均行礼。大王应在宫中行礼。
一一
迎接官金石菱参判惠启,季直手书。灵宝丹,红色,治霍乱、呕吐、中暑、中恶诸证,每服不可过七粒。卧龙丹,间有少许粉末而黑色者,嗅于鼻,
不可服也。孕妇忌服,小儿三粒。
一二
《石门游记》,光绪九载七月十日,江苏通州张謇读一过,时慕庐江将军之事。
一三
即送迎接所金大人,立候回讯。季直识。张謇。(名刺)
昨说新行当五钱不便于民,请试条举其故,务期详确,意盼盼。足下留心世事,希勿少。石菱少宰足下,弟张謇顿首。
一四
金大人刀鞘费神,感感,手示俱悉,当照为书成奉缴,知饯随报,即颂石菱少宰仁兄安,弟制謇顿首。(借片“吴承裕”)
一五
纸扇一柄、墨一柙送砖洞,金大人石菱甫台启。季直赋。前府尹金征题《焦尾阁遗稿册》。
一六
迎接官金大人大安。手示及新装刀收到,甚感,二联已写竟,明日奉上。惟彦升二联中,一为墨污,仍希照式另觅,一联当即写奉也。谨此为谢,即
颂。弟制謇顿首。(借片“金绮秀”)
一七
金大人,弟张謇顿首。手示并纸均收到,价亦缴给。讫尊体善卫为望,即颂石菱仁兄少宰安。(借片“方正祥”)
一八
迎接官金大人石菱参判仁兄安,请嘱,弟张謇顿首。务乞代购砧纸一百张,色纸、白纸各半,即昨所云,用以送人者,却万万不可送,送则不必更耳
,即此奉告。(借片“黄仕林”)
一九
此间有玄琴六弦者,闻制自新罗时,足下能考其始末、详其所用以见告否?穆麟德处顷知延陵子前已答拜。此后之去,诚未可必。《六策八议补》何
日惠示一部?天暑珍重。石菱少宰足下,弟张謇顿首。
朱铭盘
一
《谭屑》,甲申元月泰兴朱铭盘为石菱祭酒书。(钤印:曼君[朱文])按:此即朱铭盘为金石菱所书《谭屑》一书之端。二
左方《谭屑》二卷,朝鲜金石菱少宰平生杂著之一。石菱嗜读书,善属文,于此邦名物象数掌故之事,靡不通究。此书乃自道身世、阅历有得之言。
夫世犹味也,身犹庖人也,苦辛酸甘之味,庖人不一一尝之不能一一知也。知之而能具道其所以然之故,则非易牙不能也。石菱之言,其犹易牙之于
味乎?余来此不及一载,与都人相交甚简。顾与石菱往往过从,俱能窥其所学。大都此邦数百年太平,不见兵革之事久矣。士大夫读书论道,类相与
崇尚清静,威仪之间,彬彬如也。观石菱之书,则庶几晓然于治平之道,固不仅在彼夫!光绪九年十月,泰兴朱铭盘读记。
三
余诵此书毕,既为漫记其端,暇时辄更酌细玩之。有所大可于余心者,辄墨其处。吾平生最喜食蟹,此书可吾意之处,不啻置大螯满前也。十月十四
日烛下书,曼君。
四
手书所告一切均知。反复陈词,益见忠爱之忱形于楮墨,有臣如此,亦贤王之福也。及询石菱祭酒足下大安,盘顿首。
五
石菱仁兄执事:昨日往送使节,想面别也。勋劳为念,附去留别诗三首,望以尊处活字活板付工人印百许张,中间不必有空行,其一切款式高低之处
,悉照奉去之纸。工程不大,想二三日可成也。应用何纸,弟实不省。大约较《谭屑》纸少胜则可矣。即望命工买纸速印。其纸价印价俟成时弟当俱
付印人,足下千万不可客气矣。专此,奉祈致询近安,不宣。铭盘顿首,廿八日。
六
石菱仁兄执事:承示一切,致谂。弟诗所用故实不出五经、《史》《汉》之外,贵国素号文物之邦,夙多博雅之士,自必通解。来示抑过甚,君子之
光,益为东人增色也。仰诵何已。至诗内道及时事,亦皆恭述皇朝绥远之恩勖,此邦贤人君子以尊王之义,似无烦详晰注明,贻贵国通人之诮,如何
如何?字句间已别有所改,阵中现有人印书,已付之为速刻,盖缘友人云宋体不雅,须用行书,故勉从之耳。此颂侍安,不宣。铭盘顿首。
七
惠物愧受,甚悚于怀。连日惟起居嘉胜为幸。玉丈诗十来卷,一握读过,一并送还君处,乞为转完。此老于诗道用功颇深,不似寻常口头之作,甚可
钦仰。兹送上屏二幅,烦为加墨赐书大诗,以光蓬窦,甚善。另外一卷,并乞送致玉丈,屏务乞速藻,亦望转告玉丈也。此请日安,不宣。铭盘顿首
。
八
诗屏送览,病腕甚弱,殊不足观。明日复可相见耶?石菱史部尊兄。十五日铭盘拜状。
九
弟在此尚有一月之留,勿念勿念。玉丈处尚有乌栏屏二纸,一为彦叔款,一为曼君,何尚未来,望告玉丈促之。此不必问,得玉丈函知矣。廿六日后
可以相见。石菱仁兄安,盘顿首。
尊屏“西度”二字中国大不可用,他日更请易也。
一〇
奉去乌栏屏三纸,一乞足下补书送弟行诗西渡、西行、西返、西归。等字皆中国禁用之文,乞勿用为幸。分二纸,一彦叔,一弟款,俱仍乞玉丈补书
。前日误写之幅至叨至幸。老帅位已为将去,只收三物,亦足以收意矣。石菱仁兄安,盘顿首。怡庵序中“重此军东戍”,刻本“重”误作“垂”,
须改。
一一
今日有晏会之举,不能如约果符石菱,恐我负约之言,莫可如何,悚悚曷任。石菱祭酒大安。铭盘顿首。
一二
石菱少宰仁兄足下:承教书对已付季公矣。奉去纸屏八叶,乞足下为书一纸,他七纸乞求知交中工书者写之,下款署其官某人最为近古,亮不笑,真
好奇也。此询大安。弟铭盘顿首。廿五日。能用官印尤古,如不能,即私印可矣。
一三
十一暑天伏承遭止多嘉,幸幸。奉乞求书之八屏,苦欲早致,异属速藻,无任欣祝企望之至。石菱侍郎尊兄足下,铭盘拜状。
…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