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458299丛书名: 天星教育·疯狂阅读·青春会客厅

★文人书生:6种风骨,60位诗词大家,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纳兰性德……仕与隐,进与退,情与思,才与命,立群山之巅,顾天下苍生。
★古典诗词:着眼于人物本身的主要经历及其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将人物生平与经典诗词融为一体,以诗文勾勒人生,以人生注解诗文。
想当年在金銮殿上,唐玄宗亲手为李白调羹,杨贵妃也斟酒请李白为自己题诗,古今中外又有几位诗人能享受到这种“皇家”待遇?李白也就真把自个儿当作大唐帝国“*诗人”了。谁料爬得有多高,跌得就有多重,若干年后居然成为阶下囚。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在他所处的时代,诗歌才华未被同代人所理解,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入选过当时流行的选本;而李白、高适、王维、岑参等当时的著名诗人,也极少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恰如杜甫感慨:“百年歌自苦,未有见知音!”直到晚唐,杜甫的“诗史”一名才传开。
——《杜甫:多情的诗圣》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韩愈: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中国有一个传统,许多英雄在事功上不能完成理想,就希望有一个红颜知己。可是辛弃疾却说,我从哪里找到一位红颜知己,拿着红色手巾,为我擦干英雄的眼泪?
——《辛弃疾:阑干拍遍》



嵇康:遥远的绝响
余秋雨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会如此不值钱。思考的结果是:看似不值钱恰恰是因为太值钱。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承袭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无论在实际的智力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乎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
相比之下,当初被秦始皇所坑害的儒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人格形象还比较模糊,而到了魏晋时期被杀的知识分子,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不一样了。他们早已是真正的名人,姓氏、事迹、品格、声誉,都随着他们的鲜血,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浩瀚史册。文化的惨痛,莫过于此;历史的恐怖,莫过于此。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
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
潘安,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中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
范晔,写成了皇皇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
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置他们于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够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对他们的死,大家都十分漠然,也许有几天曾成为谈资,但浓重的杀气压在四周,谁也不敢多谈。待到事过境迁,新的纷乱又杂陈在人们眼前,翻旧账的兴趣早已索然。于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成批被杀历来引不起太大的社会波澜,连后代史册写到这些事情时的笔调也平静得如古井静水。
真正无法平静的,是血泊边上低眉躲开的那些侥幸存活的名士。吓坏了一批,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这是自然的,人很脆弱,从肢体结构到神经系统都是这样,不能深责;但毕竟还有一些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重新思考哲学、历史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便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飘然而出。
嵇康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他虽与阮籍并列,又比阮籍年少,但就整体人格论之,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要比阮籍高出许多,尽管他一生一直钦佩着阮籍。我曾经多次想过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想来想去终于明白,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
他的人生主张让当时的人听了触目惊心:“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使他心醉神迷的人生境界。这个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罗宗强教授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说,嵇康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很有道理。嵇康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竟然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如果有人以酒肴作为酬劳他就会非常高兴,在铁匠铺里拉着别人开怀痛饮。
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竟然在打铁!没有人要他打,他是自愿的;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与那些远离人寰、瘦骨伶仃的隐士们相比,与那些皓首穷经、弱不禁风的书生们相比,嵇康实在健康得让人羡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