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6130丛书名: 无
关于诗歌的记忆,会成为一个人的气质。
1、蒋勋专为青少年修订,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文辞更加凝练简约,更能体现蒋勋先生的语言之美;
美学家蒋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唐诗宋词,一度成为潮流,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更多青少年爱上诗词,《蒋勋说唐诗(少年彩绘版)》《蒋勋说宋词(少年彩绘版)》便是为打造青少年气质准备的诗词启蒙读物。
2、参照新课标,新增37个延伸阅读、92首诗歌详解、42幅历代书法和绘画名作以及30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契合的手绘插画,知识与审美双在线;
新增诗词原文、注释,让背诵、阅读两相宜;新增诗人简介,加深阅读印象;关联知识小解答,扩展知识面,让诗词学习更加轻松愉悦。上百幅全彩插图,涵盖传世名画、名人真迹、千年文物、手绘场景……让唐诗、宋词变得“可视”,更有助于理解唐诗、宋词的时代背景,形成自己的“诗词记忆”。
3、装帧精美,四色彩印,颜值高,内容硬,可馈赠,可收藏。
4、《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陈更诗词启蒙读物,中国古典文化学者叶嘉莹、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推荐。
延伸阅读:
《蒋勋说宋词(少年彩绘版)》
《蒋勋说文学:从到陶渊明》
《蒋勋说文学:从唐宋散文到现代文学》
《蒋勋说红楼梦》(1-8辑)
在中华几千年的传承中,留下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更是其中翘楚,凝缩了古人的智慧与文化成就,流传千年却愈加隽永。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体会到诗词之美,美学大师蒋勋写出了自己几十年读诗词的感悟,从生命情怀与历史背景角度解读唐诗宋词之美。
2012年,《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系列成员推出,得到广大书友的喜爱和关注,迄今销量逾百万册。现如今,为更好的回馈读者,尤其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别推出《蒋勋说唐诗(少年彩绘版)》与《蒋勋说宋词(少年彩绘版)》,重塑经典,精修内容,精心设计装帧、排版形式,为诗词爱好者提供更好的阅读和收藏感受。
在《蒋勋说唐诗》中,蒋勋先生以其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蒋勋说唐诗(少年彩绘版)》较之前版本,不仅保留了蒋勋先生淡雅脱俗、明快晓畅的语言表达,而且围绕新课标,对内容进行大幅度修订,调整文章结构,新增37个延伸阅读、92首诗歌详解、42幅历代书法和绘画名作以及30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契合的手绘插画,让青少年读者在和蒋勋先生一起细读文本的同时,更深层次地体会唐诗与唐代的艺术之美,感受深藏在文字中的诗意与挚情,透过唐诗,参悟诗人所在时代的真实世界。
“蒋勋说唐诗”打破青少年对唐诗教科书般的生硬记忆,成为唐诗入门的不二之选。《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曾说,蒋勋先生对唐诗的解读,是她的诗词启蒙读物,也是她爱上唐诗的原因。关于诗歌的记忆,会成为一个人气质,而《蒋勋说唐诗(少年彩绘版)》与《蒋勋说宋词(少年彩绘版)》便是为打造青少年气质而准备的诗词启蒙读物。爱上唐诗,你也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一章 大唐盛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像一粒珍珠
唐代是诗的盛世
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水到渠成的唐诗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诗人的孤独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游牧民族的华丽
唐诗里的残酷
侠的精神
唐朝是一场精彩的戏
第二章 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汉文化的短暂度假期
生命的独立性
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
生命的本质——空
宇宙意识的爆发:时空的沉重感
人间的情
移情入诗
不存在,变成了永恒的存在
生命的归宿
完美的诗歌需要土壤
诗是一个遗忘的过程
第三章 王维诗情画意山水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无人”
山水中生命的状态
《洛阳女儿行》:贵游文学的传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逢意气为君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四章 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诗歌的传统与创新
角色转换
生命角色的巨大转换
生命中的定格
浪漫诗的极致
盛放与孤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最贵重的是生命的自我反省
诗存在于生活中
“诗仙”和“诗圣”
柔情与阳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忧伤与豁达
我本楚狂人
美到极致的感伤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第五章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社会意识的觉醒
记录时代的悲剧
人世间不可解的忧愁
离乱与还乡
晚年自伤
第六章 白居易已与天然万古新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文学中有对生命的丰富关怀
《长恨歌》——本事
《长恨歌》——梦寻
《琵琶行》——音乐
《琵琶行》——深情
第七章 李商隐别开生路,自成一家
唯美的回忆
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繁华的沉淀
抽象与象征
深知身在情长在
更持红烛赏残花
人间重晚晴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生命的荒凉本质
寻找知己的孤独
典型情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
泪与啼
晚唐的生命情调
最深的情感
蒋先生的感觉非常敏锐,不但细致,而且非常深刻,尤其他能够把这种细致深刻的感情用很有学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学者)
蒋勋先生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学,还照进生活,能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自己的引导。
——陈更(《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
唐代是诗的盛世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的高峰绝对在唐代,唐诗的形式已经完美到了极致。唐代不仅在美术史上是一个花季,在文学史上也是一个花季。我们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其实也是满满的无奈——后无来者,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杰出的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一样先后诞生。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个时代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给诗人们提供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如果反观现在,就会发现白话文运动之后的汉语言文学,绝对不是处在黄金时代,而是魏晋南北朝初期。
有些人大概会认为汉语言文学只存在于中国境内,其实不然。我曾去马来西亚的几个大城市讲课,没有想到的是,当地的汉语言文学如此兴盛。汉语言文学在当今世界文学版图中已经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你想想,在这个世界上,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的是汉语,如果这股力量和电脑、网络统合起来,必然会产生惊人的效果。当我在马来西亚南部、邻近新加坡的城市新山演讲时,很多新加坡的华人来听演讲,我当时就感觉中国的语言与文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将来很可能成为世界文学的新起点,因为它的市场太大了。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地理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断裂,这是中国文化长期累积的成果,而这一成果很可能只是某个大成果的一小部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些人之所以要进行语言和文字的改革,是因为当时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已经僵化到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表达需要了。那时的文人如鲁迅、徐志摩等,大概心中有很多新的感受要去表达,旧的语言形式已经不够用了。在徐志摩的时代,用诗句“愿逐月华流照君”去表现恋爱的感受实在有点奇怪,可是这句诗在唐代绝对是与时代相符的。这句诗从唐代一直流传到徐志摩的时代,说明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高到变成一个概念和一种形式,但也变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可见,文学比艺术对我们的影响要更加深刻。我们从来不会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词句是唐朝的语言。
每个时代都对中国文学做出了贡献。以诗来说,从《诗经》开始的“四言诗”如何变成后世的“五言诗”,“五言诗”又如何变成“七言诗”,千百年间,诗的演变不过就是在解决这些小问题而已。可是,这些小问题一旦解决,就会一直影响我们。我一直不希望文学脱离我们的生活,所以我常常建议大家最好随身带一个小录音机(当然这得征求彼此的同意),聊天的时候录下彼此的讲话,即便是不经意的闲谈,当你回头去听录音时,就会发现,人的讲话有很多时候是四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的表达,这就是诗这一文学形态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力。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说明我们已经将它们完全吸收消化了(“脱口而出”这四个字本身就是成语),当诗变成了成语、格言时,会对人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就像唐诗的形式太完美,所以大家一直在用。虽然宋代之后,文学有小小的变迁,但唐诗在民间已经变成根深蒂固的美学形式。清代以后,童蒙学子几乎人手一本《唐诗三百首》;甚至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可以经由看戏接触到诗的语言形式,譬如过去的戏曲,但凡人物一出场,就要念“定场诗”。可见,唐诗不仅影响了读书人,也通过戏剧在文盲的世界里产生了影响。
诗人的孤独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1〕台〔2〕歌
前不见古人〔3〕,后不见来者〔4〕。
念天地之悠悠〔5〕,独怆然而涕下〔6〕。
〔注释〕
〔1〕幽州: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燕曰幽州。”燕,指战国燕地,即今北京、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2〕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的黄金台。
〔3〕前不见古人: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不见来者: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5〕念天地之悠悠: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独怆然而涕下: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为什么长久以来没有人发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为什么是陈子昂说出这两句诗?唐代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代,其实这里面又有无尽的哀伤与孤独。立于历史的高峰之上,陈子昂把时代的声音传达出来,我甚至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专业领域里的文学。我曾经好几次在戏台上看到一个老生出场,袖子一摆,口中念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是在讲苍凉,讲历史上的苍凉时刻,其中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孤独感。
〇认识诗人|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后来被权臣武三思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存诗共一百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代表作有组诗《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李白也是如此。李白的诗篇洋溢着骄傲,可是同时又充满着自怜与孤单。“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之一)说的是和自己影子相对的孤单感觉。唐朝很多诗人都有这种特征,就是自负与孤独并存,这当然也是时代的特征。陶渊明写过“斗酒聚比邻”(《杂诗》),一斗酒就把邻居都叫来一起喝,可是盛唐的时候你看不到这种情景。当时的诗人自负的感觉不是在人间喝酒,而是不断地往大山高峰上走,把自己置于孤绝的巅峰之上。那是诗人的荒凉与孤单,也是他们和宇宙之间的对话。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里面有一篇文章,谈到了唐初的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也谈过唐诗的宇宙意识,分析了初唐的诗人有一种把自己放在宇宙里面去讨论的格局。
这种格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形成。魏晋南北朝后期,宫体诗盛行。这是一种在宫廷中形成的文体,非常华丽,讲究辞藻的堆砌。可到了唐朝,格局变大了。可到了唐朝,诗人的格局变大,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诗人的眼光无所不及、笔触无所不包,不是在和山川大地对话,就是在和日月星辰对话,整个主体的生命意识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之中,诗篇满含着骄傲、悲壮的宇宙意识,同时又蕴含着对辽阔的生命的苍凉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是把自己置放在时间的洪流当中,看不到前面的人,也看不到后面的人。他讲的不仅是人,更是自己视觉、知觉上的辽阔。只有在辽阔的氛围中,才会感到自己的生命状态与平常不同。如果置身于喧闹繁华的都市中,在人群拥挤的环境里,你会陷入很多是非里,纠缠在是非中,哪有心情去想辽阔的生命意境呢?如果把自己投放到荒漠中,有的人会感觉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哪来的豪气冲天?而诗人又会怎样呢?我们平常很少有这种经验。我曾经从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往南走到戈壁,前后大概有四天时间,在荒漠当中完全看不到人为的建筑,所有的风景几乎是一种停滞的状态,那个时候就会感觉到唐诗里的苍茫与辽阔。
唐代初期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非常重要。因为唐代在开国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在北方边疆用兵,而唐代又是从山西这个地方发展起来的,按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所说,这里刚好是农业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大唐帝国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有许多知识分子不断地跟随军队奔赴塞外,所以有很多诗都是描写塞上、出塞。文人随军,大多是做一些书记、外交等工作,比如王维《使至塞上》诗写的就是他作为一个使节到了塞外。盛唐时期,诗人的视觉与生命经验来自辽阔的土地。在南朝的时候,中国文人的梦想是回到田园,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田园有温暖、有人情,但是这种人情温暖让诗人缺乏面对宇宙时的孤独感。而唐代文学与南朝文学并非一脉相承,而是来自北方。当时的诗人把真正的生命经验带到了荒漠当中,处于荒漠中的人则是用另外一种宇宙观去看待生命的状态。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来,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视觉体验。“大漠孤烟”描述的是看到辽阔的地平线上一缕轻烟升起来,这就是唐诗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感觉——空间和时间的扩大。
〇学点知识|宫体诗和边塞诗
宫体诗是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辞藻靡丽。代表诗人有萧纲、徐干、庾肩吾、徐陵等。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空间和时间的扩大,使原本定位在稳定的农业田园文化的汉文学忽然被投放到与游牧民族关系较为密切的流浪文化中。唐代诗人最大的特征几乎就是流浪,李白最为突出。在流浪的过程中,生命的状态与农业家族的牵连被切断了,孤独感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不再和亲属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状态。杜甫在流浪之后,则又重新回到了田园。
在安史之乱以前,李白与王维的诗篇都有很大的孤独感,都在面对绝对的自我。在整个汉语文学史上,面对自我的机会非常少,我们从小到大的环境,要面对父母妻儿、兄弟姐妹,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充满人的情感联系状态里。我们不要忘记,人情越丰富,自我就越少。读唐诗时,我们能感受到那种绝对的自我快乐,“自我”真正跑了出来。李白是彻头彻尾地面对自我,在他的诗里面读不到孩子、妻子,甚至连朋友都很少。他描述自己和宇宙的对话:“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的诗篇有不少在讲他寻“仙”。“仙”是什么?其实非常抽象,我觉得这个“仙”是他心目中完美的自我。只有走到山里去,他才比较接近那个完美的自我。但是,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依旧茫然,他也不想再回到人间。因为回到人间,离他想要寻找的完美自我更遥远。因此,他宁愿孤独,在孤独里他还有自负;如果他回来,没有了孤独感,他的自负也就会消失。诗人李白,一直在天上和人间之间游离。他从人间出走,先是感受到天地间巨大的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种属于“仙人”的完美型自我,可是他并没有找到,大多数时间里,他依旧茫然。
初唐时期就是在为李白这种诗人的出现做着准备。其中还有前面提到的边塞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边塞诗非常重要。中国文人很少有机会到塞外去,也很少有机会把生命放到旷野上去冒险,去试探自己生命的极限。宋朝以后,文人写诗大多是在书房、庭院里。我觉得唐诗当中有一种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当时的诗人到塞外是非常特殊的经验,因为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危险,在危险当中,诗人们同时也激发出自己生命的巨大潜能。今天也是一样。一个在温室般的环境中长大,一直受到很好保护的孩子,与一个经常行走于高山大川、经受风吹雨淋的孩子,其人格特质绝对不一样。初唐诗的内在本质,很大一部分是诗人与边塞之间的精神关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