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17043丛书名: 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一本通》,严格依据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的特点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共涵盖十篇内容。
本书在内文中设置不同版块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易错警示”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提醒考生留意命题陷阱,对比记忆,攻破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对内文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帮助考生加深理解,深化记忆;“案例分析”主要见于法律篇,将具体的法律知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对比分析,生动形象。
在知识点呈现形式上,文中采取图表结合的形式,便于考生更快速更直观地记住重要知识点。
本书正文部分对部分重要知识点还设置了视频讲解,考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讲解。
本书在内文中设置不同版块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易错警示”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提醒考生留意命题陷阱,对比记忆,攻破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对内文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帮助考生加深理解,深化记忆;“案例分析”主要见于法律篇,将具体的法律知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对比分析,生动形象。
在知识点呈现形式上,文中采取图表结合的形式,便于考生更快速更直观地记住重要知识点。
本书正文部分对部分重要知识点还设置了视频讲解,考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讲解。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一本通》共包含十篇内容,分别是地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与生活、人文与历史、管理、公文、国情与地理、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主观题。本书在正文前面放置了“入编,你准备好了吗”模块,内含10道单项选择题、5道多项选择题,帮助大家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基础水平。同时,本教材在正文*后放置了“事业编,我来了”模块,帮助大家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同时,本书在每节内容后还设置了“本节小测”,帮助考生通过一些小练习来查缺补漏。
目 录
入编,你准备好了吗?(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3)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16)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6)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独创理论(18)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20)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4)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5)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6)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0)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30)
第二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点)(32)
第三节习近平著作摘要(34)
第一章市场经济(41)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41)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3)
第二章微观经济(48)
第一节市场体系(48)
第二节市场机制(49)
第三节市场结构(51)
第三章宏观经济(54)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54)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56)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58)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60)
第四章国际经济(62)
第一节开放经济(62)
第二节国际金融(63)
第三节世界经济组织(64)
第一章法理学(70)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70)
第二节法的概述(72)
第三节法律关系(74)
第四节法的运行(75)
第二章宪法(78)
第一节宪法基本理论(78)
第二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80)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2)
第四节国家机构(84)
第三章监察法(86)
第一节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86)
第二节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87)
第三节监察程序(88)
第四章民法(91)
第一节民法总则(91)
第二节合同法(100)
第三节婚姻法(101)
第四节继承法(103)
第五章刑法(105)
第一节犯罪(105)
第二节刑罚(109)
第六章行政法(114)
第一节公务员法(114)
第二节行政行为(116)
第三节行政复议(118)
第七章诉讼法(120)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120)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125)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29)
第八章经济法(135)
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5)
第二节个人所得税法(136)
第九章社会法(139)
第一节劳动法(139)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140)
第十章商法(142)
第一节公司法(142)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144)
第一章科技常识(149)
第一节三次科技革命(149)
第二节高新技术(151)
第三节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156)
第二章生活常识(159)
第一节物理常识(159)
第二节化学常识(161)
第三节生物常识(164)
第四节医学常识(167)
第五节安全常识(169)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72)
第一节计算机概述(172)
第二节Word2010(174)
第三节Excel2010(175)
第一章人文常识(179)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179)
第二节中国名家名篇(185)
第三节外国名家名篇(195)
第二章历史常识(202)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02)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214)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225)
第一节管理概述(225)
第二节管理职能(226)
第三节决策(231)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33)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233)
第二节公共政策(234)
第三节公共决策(236)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237)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38)
第一节政府职能(238)
第二节行政组织(239)
第三节行政领导(241)
第四节行政执行(242)
第五节行政监督(243)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247)
第一节公文简介(247)
第二节公文行文规则(250)
第三节公文格式(252)
第二章公文处理(258)
第一节公文拟制(258)
第二节公文办理(259)
第三节公文管理(260)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62)
第一节决定通知(262)
第二节公告通告通报(264)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265)
第四节函意见(267)
第一章国情概况(271)
第一节我国的自然环境(271)
第二节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275)
第三节我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278)
第二章地理概况(280)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280)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286)
第一章事业单位概况(291)
第一节事业单位概述(291)
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92)
第三节事业单位改革制度(299)
第二章公民道德建设(303)
第一节公民道德概述(303)
第二节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304)
第三节职业道德(306)
第一章归纳概括(311)
第一节归纳概括综述(311)
第二节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312)
第二章综合分析(315)
第一节综合分析综述(315)
第二节综合分析的一般应试方法(316)
第三章提出对策(320)
第一节提出对策综述(320)
第二节提出对策的一般应试方法(321)
第四章文章写作(324)
第一节题型概述(324)
第二节审题和立意(326)
第三节标题的写法(337)
第四节开头的写法(338)
第五节文章布局(341)
第六节文章论证(348)
第七节结尾的写法(356)
事业编,我来了!(35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6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3)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16)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6)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独创理论(18)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20)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4)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5)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6)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0)
第一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30)
第二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点)(32)
第三节习近平著作摘要(34)
第一章市场经济(41)
第一节市场经济体制(41)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3)
第二章微观经济(48)
第一节市场体系(48)
第二节市场机制(49)
第三节市场结构(51)
第三章宏观经济(54)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54)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56)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58)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60)
第四章国际经济(62)
第一节开放经济(62)
第二节国际金融(63)
第三节世界经济组织(64)
第一章法理学(70)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70)
第二节法的概述(72)
第三节法律关系(74)
第四节法的运行(75)
第二章宪法(78)
第一节宪法基本理论(78)
第二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80)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2)
第四节国家机构(84)
第三章监察法(86)
第一节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86)
第二节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87)
第三节监察程序(88)
第四章民法(91)
第一节民法总则(91)
第二节合同法(100)
第三节婚姻法(101)
第四节继承法(103)
第五章刑法(105)
第一节犯罪(105)
第二节刑罚(109)
第六章行政法(114)
第一节公务员法(114)
第二节行政行为(116)
第三节行政复议(118)
第七章诉讼法(120)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120)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125)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29)
第八章经济法(135)
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5)
第二节个人所得税法(136)
第九章社会法(139)
第一节劳动法(139)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140)
第十章商法(142)
第一节公司法(142)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144)
第一章科技常识(149)
第一节三次科技革命(149)
第二节高新技术(151)
第三节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156)
第二章生活常识(159)
第一节物理常识(159)
第二节化学常识(161)
第三节生物常识(164)
第四节医学常识(167)
第五节安全常识(169)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72)
第一节计算机概述(172)
第二节Word2010(174)
第三节Excel2010(175)
第一章人文常识(179)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179)
第二节中国名家名篇(185)
第三节外国名家名篇(195)
第二章历史常识(202)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02)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214)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225)
第一节管理概述(225)
第二节管理职能(226)
第三节决策(231)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33)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233)
第二节公共政策(234)
第三节公共决策(236)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237)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38)
第一节政府职能(238)
第二节行政组织(239)
第三节行政领导(241)
第四节行政执行(242)
第五节行政监督(243)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247)
第一节公文简介(247)
第二节公文行文规则(250)
第三节公文格式(252)
第二章公文处理(258)
第一节公文拟制(258)
第二节公文办理(259)
第三节公文管理(260)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62)
第一节决定通知(262)
第二节公告通告通报(264)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265)
第四节函意见(267)
第一章国情概况(271)
第一节我国的自然环境(271)
第二节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275)
第三节我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278)
第二章地理概况(280)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280)
第二节世界地理概况(286)
第一章事业单位概况(291)
第一节事业单位概述(291)
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92)
第三节事业单位改革制度(299)
第二章公民道德建设(303)
第一节公民道德概述(303)
第二节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304)
第三节职业道德(306)
第一章归纳概括(311)
第一节归纳概括综述(311)
第二节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312)
第二章综合分析(315)
第一节综合分析综述(315)
第二节综合分析的一般应试方法(316)
第三章提出对策(320)
第一节提出对策综述(320)
第二节提出对策的一般应试方法(321)
第四章文章写作(324)
第一节题型概述(324)
第二节审题和立意(326)
第三节标题的写法(337)
第四节开头的写法(338)
第五节文章布局(341)
第六节文章论证(348)
第七节结尾的写法(356)
事业编,我来了!(35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62)
免费在线读
入编,你准备好了吗?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备战事业单位考试的你,是不是也很想了解自己的基础水平呢?是不是也很想知道自己还需加强与提高的模块呢?是不是也很好奇如果裸考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来吧,静心完成这套15道题的迷你试卷,认清自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备战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不包括()。
A.市场体制的开放性B.市场活动的自主性
C.市场交易的竞争性D.市场运行的法制性
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A.权利B.权力C.义务D.权利和义务
4.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B.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C.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
D.资源分布不均
5.《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①广州②天津③厦门④福州
⑤南京⑥定海⑦宁波⑧上海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⑦⑧C.④⑤⑥⑦⑧D.①③④⑦⑧
6.()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A.《望天门山》B.《梦游天姥吟留别》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望庐山瀑布》
7.夏日雷雨过后,人们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其主要原因是()。
A.雷雨过后,空气湿度增加
B.雷雨过程中雷电导致空气中的臭氧分子增加
C.雷雨过程中气温快速下降
D.雷雨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随雨水降落到地面
8.下列生活常识中说法错误的是()。
A.在选择洗衣粉时应尽量选择含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体环境
B.甲醛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新装修的房子里甲醛一般会超标,所以不宜立刻入住
C.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刻盖上锅盖,隔绝空气
D.霉变的大米、花生、瓜子不能食用,因为它们含有的黄曲霉毒素会危害人体健康
9.下列著名诗人与其代表作对应有误的是()。
A.李白——《将进酒》B.白居易——《琵琶行》
C.王之涣——《登鹳雀楼》D.杜甫——《长恨歌》
10.公文语言的要求不包括()。
A.庄重B.灵活C.朴实D.严谨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1.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一致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1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A.个体经济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1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刑法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
A.罪刑法定原则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4.以下属于新能源的是()。
A.核能B.生物质能
C.海洋能D.太阳能
15.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文化史上,()都可以表示第一。
A.榜首B.问鼎C.夺魁D.伯仲
答案速查
自测点评
以上15道试题的难度都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如果你答对了12道题以上的话,说明你的基础还不错哟,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正确率没有那么高的话,也不要灰心哦,继续加油,翻开这本书,好好复习吧!
第一篇
政治
思维导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被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用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土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其代表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认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其代表观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人是机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其代表观点: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其代表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在事先。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1.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如下表所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理解、误区如下表所示:
3.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4.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意识
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三、唯物辩证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性如下表所示:
2.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为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指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备战事业单位考试的你,是不是也很想了解自己的基础水平呢?是不是也很想知道自己还需加强与提高的模块呢?是不是也很好奇如果裸考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来吧,静心完成这套15道题的迷你试卷,认清自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备战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不包括()。
A.市场体制的开放性B.市场活动的自主性
C.市场交易的竞争性D.市场运行的法制性
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A.权利B.权力C.义务D.权利和义务
4.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B.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C.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
D.资源分布不均
5.《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①广州②天津③厦门④福州
⑤南京⑥定海⑦宁波⑧上海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⑦⑧C.④⑤⑥⑦⑧D.①③④⑦⑧
6.()不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A.《望天门山》B.《梦游天姥吟留别》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望庐山瀑布》
7.夏日雷雨过后,人们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其主要原因是()。
A.雷雨过后,空气湿度增加
B.雷雨过程中雷电导致空气中的臭氧分子增加
C.雷雨过程中气温快速下降
D.雷雨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随雨水降落到地面
8.下列生活常识中说法错误的是()。
A.在选择洗衣粉时应尽量选择含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体环境
B.甲醛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新装修的房子里甲醛一般会超标,所以不宜立刻入住
C.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刻盖上锅盖,隔绝空气
D.霉变的大米、花生、瓜子不能食用,因为它们含有的黄曲霉毒素会危害人体健康
9.下列著名诗人与其代表作对应有误的是()。
A.李白——《将进酒》B.白居易——《琵琶行》
C.王之涣——《登鹳雀楼》D.杜甫——《长恨歌》
10.公文语言的要求不包括()。
A.庄重B.灵活C.朴实D.严谨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1.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一致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1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A.个体经济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13.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刑法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
A.罪刑法定原则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4.以下属于新能源的是()。
A.核能B.生物质能
C.海洋能D.太阳能
15.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文化史上,()都可以表示第一。
A.榜首B.问鼎C.夺魁D.伯仲
答案速查
自测点评
以上15道试题的难度都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如果你答对了12道题以上的话,说明你的基础还不错哟,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正确率没有那么高的话,也不要灰心哦,继续加油,翻开这本书,好好复习吧!
第一篇
政治
思维导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被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用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土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其代表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认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其代表观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人是机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其代表观点: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其代表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在事先。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1.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如下表所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理解、误区如下表所示:
3.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4.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意识
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三、唯物辩证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性如下表所示:
2.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为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指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