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51697丛书名: 考研西医综合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考研西医综合:考点精粹掌中宝》是由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组织专业师资,依据考试大纲,对历年考试真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精心编写而成。本卷将考点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使考生在紧张的冲刺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与提高。本卷由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团队依据近几年真题进行科学研发,涵盖历年高频考点、近年热门考点、冷门趋势考点等,使广大考生在备考阶段查漏补缺,有的放矢。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考研西医综合:考点精粹掌中宝》本书依据全国硕土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西医)科目的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人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按星级区分历年考频。使用本书,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此外,双色印刷、重要知识表格呈现等特点,可给考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西医)科目的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深人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甄选高频考点,按星级区分历年考频。使用本书,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梳理考试重点强化记忆。此外,双色印刷、重要知识表格呈现等特点,可给考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目 录
第一部分生理学(1)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5)
第三章血液(10)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第五章呼吸(28)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36)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45)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48)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54)
第十章内分泌系统(68)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74)
第二部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77)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78)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80)
第三章酶(83)
第四章糖代谢(86)
第五章脂类代谢(91)
第六章生物氧化(96)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98)
第八章核苷酸的代谢(102)
第九章非营养物质代谢(104)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107)
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111)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13)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116)
第十四章细胞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117)
第十五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18)
第三部分病理学(119)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20)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124)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26)
第四章炎症(130)
第五章肿瘤(131)
第六章免疫病理(136)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39)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144)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149)
第十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156)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158)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疾病(162)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169)
第十四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170)
第四部分内科学(177)
第一章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8)
第二章支气管哮喘(180)
第三章支气管扩张(183)
第四章肺部感染性疾病(184)
第五章肺脓肿(186)
第六章肺结核(187)
第七章间质性肺疾病(190)
第八章肺血栓栓塞症(191)
第九章肺动脉高压(193)
第十章胸膜疾病(196)
第十一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9)
第十二章呼吸衰竭(201)
第十三章心力衰竭(203)
第十四章心律失常(208)
第十五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210)
第十六章高血压(213)
第十七章心肌疾病(216)
第十八章心脏瓣膜病(218)
第十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220)
第二十章胃食管反流病(222)
第二十一章慢性胃炎(224)
第二十二章消化性溃疡(226)
第二十三章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230)
第二十四章炎症性肠病(233)
第二十五章肠易激综合征(235)
第二十六章肝硬化(237)
第二十七章原发性肝癌(240)
第二十八章肝性脑病(242)
第二十九章泌尿系统疾病总论(243)
第三十章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与IgA肾病(245)
第三十一章尿路感染(249)
第三十二章急性肾损伤与慢性肾衰竭(253)
第三十三章贫血的概述(257)
第三十四章缺铁性贫血(258)
第三十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260)
第三十六章溶血性贫血(262)
第三十七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64)
第三十八章白血病(266)
第三十九章淋巴瘤(269)
第四十章多发性骨髓瘤(272)
第四十一章出血性疾病的概述(275)
第四十二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76)
第四十三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77)
第四十四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82)
第四十五章库欣综合征(285)
第四十六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88)
第四十七章嗜铬细胞瘤(289)
第四十八章糖尿病(291)
第四十九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95)
第五十章风湿性疾病(296)
第五部分外科学(299)
第一章无菌术(300)
第二章外科患者体液与酸碱平衡失调(301)
第三章输血(304)
第四章外科休克(306)
第五章疼痛治疗和围术期处理(308)
第六章外科患者的营养代谢及治疗(311)
第七章外科感染(312)
第八章创伤和烧伤(315)
第九章麻醉(317)
第十章胸部疾病(322)
第十一章颈部疾病(323)
第十二章乳房疾病(326)
第十三章腹外疝(333)
第十四章腹部损伤(337)
第十五章腹腔感染(340)
第十六章胃十二指肠疾病(342)
第十七章小肠疾病(345)
第十八章阑尾疾病(347)
第十九章结、直肠与肛管疾病(349)
第二十章肝疾病(353)
第二十一章胆道疾病(355)
第二十二章消化道出血(364)
第二十三章胰腺疾病(365)
第二十四章脾切除术和周围血管疾病(369)
第二十五章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疾病(374)
第二十六章骨折的概述(378)
第二十七章四肢骨折与脱位(385)
第二十八掌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390)
第二十九章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394)
第三十章周围神经损伤(395)
第三十一章运动神经慢性损伤(396)
第三十二章股骨头坏死(397)
第三十三章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399)
第三十四章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403)
第三十五章骨与关节结核(405)
第三十六章非化脓性关节炎(408)
第三十七章骨肿瘤(409)
第六部分综合基础知识对比记忆(41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22)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5)
第三章血液(10)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第五章呼吸(28)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36)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45)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48)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54)
第十章内分泌系统(68)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74)
第二部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77)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78)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80)
第三章酶(83)
第四章糖代谢(86)
第五章脂类代谢(91)
第六章生物氧化(96)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98)
第八章核苷酸的代谢(102)
第九章非营养物质代谢(104)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107)
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111)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13)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116)
第十四章细胞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117)
第十五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18)
第三部分病理学(119)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20)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124)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26)
第四章炎症(130)
第五章肿瘤(131)
第六章免疫病理(136)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39)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144)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149)
第十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156)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158)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疾病(162)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169)
第十四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170)
第四部分内科学(177)
第一章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8)
第二章支气管哮喘(180)
第三章支气管扩张(183)
第四章肺部感染性疾病(184)
第五章肺脓肿(186)
第六章肺结核(187)
第七章间质性肺疾病(190)
第八章肺血栓栓塞症(191)
第九章肺动脉高压(193)
第十章胸膜疾病(196)
第十一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9)
第十二章呼吸衰竭(201)
第十三章心力衰竭(203)
第十四章心律失常(208)
第十五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210)
第十六章高血压(213)
第十七章心肌疾病(216)
第十八章心脏瓣膜病(218)
第十九章感染性心内膜炎(220)
第二十章胃食管反流病(222)
第二十一章慢性胃炎(224)
第二十二章消化性溃疡(226)
第二十三章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230)
第二十四章炎症性肠病(233)
第二十五章肠易激综合征(235)
第二十六章肝硬化(237)
第二十七章原发性肝癌(240)
第二十八章肝性脑病(242)
第二十九章泌尿系统疾病总论(243)
第三十章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与IgA肾病(245)
第三十一章尿路感染(249)
第三十二章急性肾损伤与慢性肾衰竭(253)
第三十三章贫血的概述(257)
第三十四章缺铁性贫血(258)
第三十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260)
第三十六章溶血性贫血(262)
第三十七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64)
第三十八章白血病(266)
第三十九章淋巴瘤(269)
第四十章多发性骨髓瘤(272)
第四十一章出血性疾病的概述(275)
第四十二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76)
第四十三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77)
第四十四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82)
第四十五章库欣综合征(285)
第四十六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88)
第四十七章嗜铬细胞瘤(289)
第四十八章糖尿病(291)
第四十九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95)
第五十章风湿性疾病(296)
第五部分外科学(299)
第一章无菌术(300)
第二章外科患者体液与酸碱平衡失调(301)
第三章输血(304)
第四章外科休克(306)
第五章疼痛治疗和围术期处理(308)
第六章外科患者的营养代谢及治疗(311)
第七章外科感染(312)
第八章创伤和烧伤(315)
第九章麻醉(317)
第十章胸部疾病(322)
第十一章颈部疾病(323)
第十二章乳房疾病(326)
第十三章腹外疝(333)
第十四章腹部损伤(337)
第十五章腹腔感染(340)
第十六章胃十二指肠疾病(342)
第十七章小肠疾病(345)
第十八章阑尾疾病(347)
第十九章结、直肠与肛管疾病(349)
第二十章肝疾病(353)
第二十一章胆道疾病(355)
第二十二章消化道出血(364)
第二十三章胰腺疾病(365)
第二十四章脾切除术和周围血管疾病(369)
第二十五章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疾病(374)
第二十六章骨折的概述(378)
第二十七章四肢骨折与脱位(385)
第二十八掌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390)
第二十九章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394)
第三十章周围神经损伤(395)
第三十一章运动神经慢性损伤(396)
第三十二章股骨头坏死(397)
第三十三章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399)
第三十四章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403)
第三十五章骨与关节结核(405)
第三十六章非化脓性关节炎(408)
第三十七章骨肿瘤(409)
第六部分综合基础知识对比记忆(41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22)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考点1体液及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体液及其组成
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约2/3分布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约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其中有组织液
、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九版外科学书中表示细胞外液中组织液约占3/4,血浆约占1/4。)
2.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
人体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因而各部分体液的成分有较大的差别,但各部分体液又相互沟通。其中血浆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因此是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3.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处的环境。
4.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也称为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2)内环境在一定正常范围内变化,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3)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比较[表解]
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定义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组
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调节
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部位准确、起作用快反应速度慢、作用部位不准确、持续时间长范围小、强度小、敏感性低
生理
意义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重要的形式维持机体生长发育的长期调节系统机体自身的快速调节,使机体适应局部的变化
常考
例子呼吸反射、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的应激反应、唾液分泌的调节血糖的调节、抗利尿激素对尿量的调节肾
血流量的调节、脑血流量的调节
拓展与速记
(1)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唾液的分泌完全属于神经调节。
(3)当肾动脉压在7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的方式保持稳定;当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化
时,脑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的方式保持稳定。该两点常考,须牢记。
3.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便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
神经-体液调节。
拓展与速记
(1)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刺激上行的神经传导通路进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胃液头期胃壁细胞的泌酸活动一方面接受神经系统的直接调节,另一方面,神经反射传出通路的分支还可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
泌素的释放,间接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
考点3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与正反馈的区别[表解]
项目负反馈调节系统正反馈调节系统
比例大多数通过负反馈来调节少数情况下通过正反馈完成
定义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受控部分发
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作用减弱和纠正控制信息加强控制信息
举例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HCl对胃酸分泌的调节、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等排尿反射、排便反射、血液凝固过程、
动作电位Na内流、分娩过程等
2.前馈控制系统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
前溃反馈具有“滞后”和“波动”的特点;而前馈则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点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比较[表解]
比较项目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
转运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载体需要通道蛋白的介导需要载体蛋白的介导
是否耗能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耗能
饱和现象无饱和现象无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
常考举例O、CO、N、NH、乙醇、尿素等物质的转运Na、K、Ca等带电粒子的转运葡萄糖、氨基酸从血液到红细
胞及其他普通细胞的转运
2.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比较[表解]
比较项目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方向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需要膜蛋白的介导需要同向转运体的介导
是否耗能需要耗能需要耗能(能量来自Na、H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
常考举例Na-K泵、质子泵、Ca泵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Na-Ca交换、Na-H交换
拓展与速记
(1)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依赖于原发性主动转运,即Na、H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间接利用Na-K泵或H泵分解的ATP供能。
(2)Na、K、Ca顺浓度梯度转运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3)Na、K、Ca逆浓度梯度转运为主动转运。
3.出胞和入胞[表解]
项目出胞入胞
概念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
进入细胞的过程
常考
举例内分泌腺细胞将合成的激素分泌到血液和组织液;外分泌腺细胞排放酶原颗粒、黏液到腺管的管腔;神经纤维末梢突触囊
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外某些团块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如部分多肽类激素、抗体、运铁蛋白、LDL、大分子营养物质等
考点2细胞的电生理(★★★★)
1.静息电位
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膜两侧的电位差越大,静息电位就越大。静息电位变
化,详见下表。
(续表)
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
极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2.静息电位值
静息电位值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3.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有:①细胞外液K浓度。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静息电位减小。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钠泵活动水
平。钠泵活动增强时,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极化。钠泵受抑制时,静息电位减小。
4.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表解]
分期特点
动作电位的升支膜对Na 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 的通透性。Na 向膜内易化扩散(Na 内移)
锋电位大多数被激活的Na 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
绝对不应期兴奋发生时大部分Na 通道已处于激活状态,不存在再激活的问题;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大部分Na 通道处于完
全失活状态
相对不应期一部分失活的Na 通道开始恢复,一部分Na 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
动作电位的降支Na 通道失活、K 通道开放(K 外流)
负后电位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 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 的外流
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5.动作电位的特点
动作电位的特点有:①“全或无”现象。若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后,动作电位不会随刺激强
度的继续增强而增加。②不衰减传播。③脉冲式发放。
6.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表解]
分期与动作电位的相应关系兴奋性机制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降至零钠通道开放后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逐渐恢复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超过正常钠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
低常期正后电位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使膜电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
7.局部电位[表解]
特点局部电位(局部反应、局部兴奋)
刺激较强,低于阈刺激
钠通道开放数量少,少量Na内流
电位融合叠加总和
全或无无“全或无”现象
传播形式点紧张传播,衰减性传导
不应期无
考点3肌细胞的收缩(★★★)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表解]
项目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典型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
突触类型化学性突触
传递过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Ca通道开放—Ca内流—突触小泡内Ach释放入突触间隙—Ach与接头后膜N型Ach受体结合—
终板模对Na通透性增高—终板电位—动作电位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N型Ach受体
作用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P(属于终板电位)
兴奋传递全或无式
2.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1)粗肌丝:包括肌球蛋白(肌凝蛋白),是横桥的主要成分。
(2)细肌丝:包括肌动蛋白(肌纤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要成分,与粗肌丝的横桥结合;原肌球蛋白或原肌凝蛋白,掩盖肌动蛋
白分子上的横桥结合位点,阻止肌动蛋白与粗肌丝的横桥结合。
(3)肌钙蛋白:与Ca结合使肌钙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引发横桥与肌动
蛋白的结合,导致肌肉收缩。
3.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影响,见下表。
项目前负荷后负荷
定义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肌肉在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
曲线图长度-张力关系曲线张力-速度关系曲线
曲线意义肌肉收缩存在最适初长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能和细肌丝接触的横桥数目成比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
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小负荷对横桥周期的影响
(2)肌肉的收缩能力:指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无关的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肌肉收缩能力提高可致长度-张力曲线上移
第一章绪论
考点1体液及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体液及其组成
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约2/3分布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约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其中有组织液
、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九版外科学书中表示细胞外液中组织液约占3/4,血浆约占1/4。)
2.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
人体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因而各部分体液的成分有较大的差别,但各部分体液又相互沟通。其中血浆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因此是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3.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处的环境。
4.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也称为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2)内环境在一定正常范围内变化,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3)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比较[表解]
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定义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组
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调节
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部位准确、起作用快反应速度慢、作用部位不准确、持续时间长范围小、强度小、敏感性低
生理
意义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重要的形式维持机体生长发育的长期调节系统机体自身的快速调节,使机体适应局部的变化
常考
例子呼吸反射、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的应激反应、唾液分泌的调节血糖的调节、抗利尿激素对尿量的调节肾
血流量的调节、脑血流量的调节
拓展与速记
(1)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唾液的分泌完全属于神经调节。
(3)当肾动脉压在7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的方式保持稳定;当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化
时,脑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的方式保持稳定。该两点常考,须牢记。
3.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便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
神经-体液调节。
拓展与速记
(1)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刺激上行的神经传导通路进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胃液头期胃壁细胞的泌酸活动一方面接受神经系统的直接调节,另一方面,神经反射传出通路的分支还可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
泌素的释放,间接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
考点3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与正反馈的区别[表解]
项目负反馈调节系统正反馈调节系统
比例大多数通过负反馈来调节少数情况下通过正反馈完成
定义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受控部分发
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作用减弱和纠正控制信息加强控制信息
举例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HCl对胃酸分泌的调节、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等排尿反射、排便反射、血液凝固过程、
动作电位Na内流、分娩过程等
2.前馈控制系统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
前溃反馈具有“滞后”和“波动”的特点;而前馈则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点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的比较[表解]
比较项目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
转运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载体需要通道蛋白的介导需要载体蛋白的介导
是否耗能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耗能不需要耗能
饱和现象无饱和现象无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
常考举例O、CO、N、NH、乙醇、尿素等物质的转运Na、K、Ca等带电粒子的转运葡萄糖、氨基酸从血液到红细
胞及其他普通细胞的转运
2.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比较[表解]
比较项目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方向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需要膜蛋白的介导需要同向转运体的介导
是否耗能需要耗能需要耗能(能量来自Na、H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
常考举例Na-K泵、质子泵、Ca泵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Na-Ca交换、Na-H交换
拓展与速记
(1)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依赖于原发性主动转运,即Na、H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间接利用Na-K泵或H泵分解的ATP供能。
(2)Na、K、Ca顺浓度梯度转运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3)Na、K、Ca逆浓度梯度转运为主动转运。
3.出胞和入胞[表解]
项目出胞入胞
概念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
进入细胞的过程
常考
举例内分泌腺细胞将合成的激素分泌到血液和组织液;外分泌腺细胞排放酶原颗粒、黏液到腺管的管腔;神经纤维末梢突触囊
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外某些团块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如部分多肽类激素、抗体、运铁蛋白、LDL、大分子营养物质等
考点2细胞的电生理(★★★★)
1.静息电位
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膜两侧的电位差越大,静息电位就越大。静息电位变
化,详见下表。
(续表)
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
极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2.静息电位值
静息电位值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3.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有:①细胞外液K浓度。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静息电位减小。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钠泵活动水
平。钠泵活动增强时,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极化。钠泵受抑制时,静息电位减小。
4.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表解]
分期特点
动作电位的升支膜对Na 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 的通透性。Na 向膜内易化扩散(Na 内移)
锋电位大多数被激活的Na 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
绝对不应期兴奋发生时大部分Na 通道已处于激活状态,不存在再激活的问题;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大部分Na 通道处于完
全失活状态
相对不应期一部分失活的Na 通道开始恢复,一部分Na 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
动作电位的降支Na 通道失活、K 通道开放(K 外流)
负后电位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 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 的外流
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5.动作电位的特点
动作电位的特点有:①“全或无”现象。若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后,动作电位不会随刺激强
度的继续增强而增加。②不衰减传播。③脉冲式发放。
6.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表解]
分期与动作电位的相应关系兴奋性机制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降至零钠通道开放后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逐渐恢复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超过正常钠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
低常期正后电位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使膜电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
7.局部电位[表解]
特点局部电位(局部反应、局部兴奋)
刺激较强,低于阈刺激
钠通道开放数量少,少量Na内流
电位融合叠加总和
全或无无“全或无”现象
传播形式点紧张传播,衰减性传导
不应期无
考点3肌细胞的收缩(★★★)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表解]
项目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典型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
突触类型化学性突触
传递过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Ca通道开放—Ca内流—突触小泡内Ach释放入突触间隙—Ach与接头后膜N型Ach受体结合—
终板模对Na通透性增高—终板电位—动作电位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N型Ach受体
作用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P(属于终板电位)
兴奋传递全或无式
2.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1)粗肌丝:包括肌球蛋白(肌凝蛋白),是横桥的主要成分。
(2)细肌丝:包括肌动蛋白(肌纤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要成分,与粗肌丝的横桥结合;原肌球蛋白或原肌凝蛋白,掩盖肌动蛋
白分子上的横桥结合位点,阻止肌动蛋白与粗肌丝的横桥结合。
(3)肌钙蛋白:与Ca结合使肌钙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原肌球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引发横桥与肌动
蛋白的结合,导致肌肉收缩。
3.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影响,见下表。
项目前负荷后负荷
定义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肌肉在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
曲线图长度-张力关系曲线张力-速度关系曲线
曲线意义肌肉收缩存在最适初长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能和细肌丝接触的横桥数目成比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
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小负荷对横桥周期的影响
(2)肌肉的收缩能力:指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无关的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肌肉收缩能力提高可致长度-张力曲线上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