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袋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61221丛书名: 管理类联考用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是针对参加管理类联考的考生推出的逻辑图书,此书旨在让考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将复杂的逻辑理论日常生活化。逻辑虽然看似复杂难懂,但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书将逻辑理论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逻辑知识,让考生轻松掌握考试要点。
第二,用精选例题帮助考生高效复习。书中除了必要的逻辑知识点讲解外,还配备了精选习题,帮助考生深刻理解逻辑知识,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减轻考生复习中的负担,让其少走弯路。
第三,以动态的思维过程呈现解题技巧。本书分题型为考生讲解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并将解题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书中,让考生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运用,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购买本书可扫码看中公名师视频直播课,快速获取逻辑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掌握作答技巧。且本书随书附赠《管理类联考轻松学·逻辑练习题》,供考生自行测试练习,提高能力。
内容简介
《中公版·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本书含两册,上册为《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下册为赠品《管理类联考轻松学·逻辑练习题》。
《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分三部分:*部分为复习指南,包括认识逻辑和复习策略两章;第二部分为逻辑基础,分为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四章;第三部分为题型精讲,分为翻译推理、真假推理、分析推理、加强削弱、相似比较、原因解释、论证评价、理解推断八章。
《管理类联考轻松学·逻辑练习题》分别是《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第三部分的八章所对应的练习题,可供考生自行复习检测。
《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分三部分:*部分为复习指南,包括认识逻辑和复习策略两章;第二部分为逻辑基础,分为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四章;第三部分为题型精讲,分为翻译推理、真假推理、分析推理、加强削弱、相似比较、原因解释、论证评价、理解推断八章。
《管理类联考轻松学·逻辑练习题》分别是《管理类联考轻松学·综合能力的奥秘(逻辑)》第三部分的八章所对应的练习题,可供考生自行复习检测。
本书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中的逻辑知识化繁为简,为考生提供了高效、有技巧的复习策略。考生将通过此书更好地掌握逻辑知识,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目 录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指南
第1章认识逻辑(2)
第2章复习策略(9)
第二部分逻辑基础
第1章概念(12)
第2章判断(22)
第一节?直言判断(22)
第二节?模态判断(27)
第三节?负判断(29)
第四节?联言判断(30)
第五节?选言判断(31)
第六节?假言判断(34)
第3章推理(46)
第一节?演绎推理(46)
第二节?归纳推理(63)
第三节?类比推理(76)
第4章论证(95)
第一节?论证结构(95)
第二节?论证谬误(102)
第三部分题型精讲
第1章翻译推理(144)
第2章真假推理(167)
第3章分析推理(181)
第4章加强削弱(208)
第5章相似比较(249)
第6章原因解释(261)
第7章论证评价(272)
第8章理解推断(286)”
第一部分?复习指南
第1章认识逻辑(2)
第2章复习策略(9)
第二部分逻辑基础
第1章概念(12)
第2章判断(22)
第一节?直言判断(22)
第二节?模态判断(27)
第三节?负判断(29)
第四节?联言判断(30)
第五节?选言判断(31)
第六节?假言判断(34)
第3章推理(46)
第一节?演绎推理(46)
第二节?归纳推理(63)
第三节?类比推理(76)
第4章论证(95)
第一节?论证结构(95)
第二节?论证谬误(102)
第三部分题型精讲
第1章翻译推理(144)
第2章真假推理(167)
第3章分析推理(181)
第4章加强削弱(208)
第5章相似比较(249)
第6章原因解释(261)
第7章论证评价(272)
第8章理解推断(286)”
免费在线读
第?1?章?认识逻辑
逻辑是什么?很多考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一,逻辑跟语文的阅读理解差不多,难度不大;其二,逻辑听起来很高大上,因为没有接触过而感觉很难。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逻辑既不同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同时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考试只是日常生活的试题化。
本章将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通过解读考试大纲以及分析试题等环节来介绍逻辑,帮助大家形成初步认知。
一、逻辑与生活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让大家认识一下逻辑:
┃?例1?┃?相声《走二环》
郭德纲:北京有一个主干线叫二环,你(于谦)走过吗?
于谦:走过啊!
郭德纲:那我问一下,走二环有没有学历的要求?趁多少钱才能走二环?
于谦:别瞎琢磨,都没关系,大家都可以走二环。
郭德纲:可为什么他们不让我走二环?我自己能躲着车呀!撞死我活该啊!
于谦:啊?你走着上二环呀!
思考:你能告诉我上述相声的笑点在哪里吗?
上述相声的笑点在于郭德纲所说的“走二环”和于谦所理解的“走二环”意思不同,这其实就是逻辑上所讲的混淆概念。所谓混淆概念就是指把意思不同的两个概念误作同一个概念。郭德纲所说的“走二环”意思是在二环上步行,而于谦所理解的“走二环”意思是在二环上驾车行驶。正是这种冲突造成了可乐的效果,而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一个逻辑问题。
例1属于比较简单的情形,大家也许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那你是否能发现例2中的逻辑问题呢?
┃?例2?┃?《非诚勿扰》上
男嘉宾:“台上24位女嘉宾有的是漂亮的。”
女嘉宾:“你的意思是,有的女嘉宾不漂亮?”
思考:你认为从男嘉宾的话能得到女嘉宾的话吗?
从男嘉宾的话不能得到女嘉宾的话,你答对了吗?估计很多同学有不同意见,理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这么说话的。日常生活中都这么说,就意味着是正确的吗?不一定。
男嘉宾断定“有的女嘉宾是漂亮的”,这里的“有的”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可能把它理解成“部分”,但这种理解是不符合逻辑的。在逻辑上,“有的”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个,即≥1。其中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只有一个;其二,有多个;其三,全部。当男嘉宾所说的“有的”指的是只有一个或有多个时,从男嘉宾的话可以得到女嘉宾的话。但是,当男嘉宾所说的“有的”指的是全部时,明显从男嘉宾的话不可以得到女嘉宾的话。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这样思考,也未必是正确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日常思维并非总是符合逻辑的。而在某些情况下,不符合逻辑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法官断案。下面的例子就是法官断案的故事,其中涉及很多逻辑问题。
┃?例3?┃?很久以前,在浙江省句章县,有一妇女杀死其丈夫之后,害怕官府追究,就将房屋烧掉。然后她号啕大哭地告诉别人,房屋不慎失火烧死了丈夫。丈夫本家质疑,告到县衙。县令张举让人捉两头猪,杀死其中一头,然后将一头死猪和另一头活猪同时放到点燃的柴堆里。火灭后,取出两头猪查看:杀死的那头猪,嘴里没有灰炭;活活烧死的那头猪,嘴张着,口中有灰炭。于是,张举宣告:“你丈夫不是失火烧死的。因为凡被烧死的人,死前在火中烟熏火烤,呛得喘不过气来,迫于呼吸,口中势必吸进一些灰炭。而你丈夫口中为什么是干净的呢?……”
思考:张举破案了吗?如果破了,又是如何破的呢?
毫无疑问,张举肯定是破案了。他破案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进行推理的过程。
首先,张举是如何得到结论“你丈夫不是失火烧死的”呢?他是由“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和“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这两个条件通过假言推理得到的。
其次,在上述推理中,“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是一个事实,而“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这个条件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
最后,类比的前提“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它是由活猪和死猪的对比实验得到的。
上述分析是从结果倒推回去梳理了张举断案的过程。如果我们从头梳理可以发现:张举通过活猪和死猪的对比实验得到结论“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进而通过类比推理得到“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再加上一个事实性条件“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通过假言推理得到“你丈夫不是被火烧死的”。张举在断案过程中使用了假言推理、类比推理和对比。假言推理、类比推理和对比都属于逻辑上的知识,在考试中都会出现,后面的部分会具体讲到。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对逻辑是不是有了全新的认识?逻辑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随时在使用它,却不自知,有时用错了也发现不了。而我们的考试就是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逻辑通过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那是如何考的呢?这需要了解一下考试大纲。
二、认识大纲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综合,以及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试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概念
1.概念的种类
2.概念之间的关系
3.定义
4.划分
(二)判断
1.判断的种类
2.判断之间的关系
(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4.综合推理
(四)论证
1.论证方式分析
2.论证评价
(1)加强
(2)削弱
(3)解释
(4)其他
3.谬误识别
(1)混淆概念
(2)转移论题
(3)自相矛盾
(4)模棱两可
(5)不当类比
(6)以偏概全
(7)其他谬误
以上呈现的就是考试大纲中逻辑推理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逻辑推理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呢?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能力,但是这种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可能并不清楚,比如《非诚勿扰》女嘉宾的思考就是不符合逻辑的。那该如何保证这种思考是正确、合理的呢?唯有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
其二,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以考逻辑学方向研究生的方式考查逻辑知识,而不是说我们的考试完全不涉及逻辑知识。不然,该如何理解大纲所说的试题内容——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呢?这些都属于逻辑知识。
其三,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试题的素材背景可能涉及各个方面,但是否了解这些背景不影响我们答题。
其四,试题内容所涉及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会在第二部分逻辑基础部分讲到。
大纲明确地指出考查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们对考试有了宏观认识。那么逻辑思维能力究竟是如何考查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考试题目。
三、认识试题
1.样题展示
┃?例4?┃?(2019年)李诗、王悦、杜舒、刘默是唐诗宋词的爱好者,在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中4人各喜欢其中一位,且每人喜爱的唐诗作者不与自己同姓,关于他们4人,已知:(1)如果爱好王维的诗,那么也爱好辛弃疾的词;(2)如果爱好刘禹锡的诗,那么也爱好岳飞的词;(3)如果爱好杜甫的诗,那么也爱好苏轼的词。
如果李诗不爱好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王悦爱好苏轼的词。B.刘默爱好苏轼的词。
C.杜舒爱好岳飞的词。D.杜舒爱好辛弃疾的词。
E.李诗爱好岳飞的词。
【答案】E。
?本题属于翻译推理。题干翻译:①爱王维→爱辛弃疾;②爱刘禹锡→爱岳飞;③爱杜甫→爱苏轼;④李诗不爱苏轼且李诗不爱辛弃疾。由④和①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李诗不爱王维。由④和③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李诗不爱杜甫。又由于每个人喜爱的唐诗作者不与自己同姓,故李诗不爱李白,因此,李诗爱刘禹锡。再由②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李诗爱岳飞。故E项为正确答案。
┃?例5?┃?(2019年)有一个6×6的方阵,它所包含的每个小方格中可填入一个汉。已有部分汉填入。现要求该方阵中的每行每列均含有礼、乐、射、御、书、数6个汉,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乐御书
乐
射 御书礼
射数礼
御 数射
书
根据上述要求,以下哪项是方阵底行5个空格从左至右应填入的汉?
A.数、礼、乐、射、御。B.乐、数、御、射、礼。
C.数、礼、乐、御、射。D.乐、礼、射、数、御。
E.数、御、乐、射、礼。
【答案】A。
?本题属于分析推理。由题目当中每行每列的汉都不能重复、不能遗漏可得,底行第五列不是“礼”,排除B、E两项;底行第四列不是“御”,排除C项;第三行与第四列交叉的位置,只能是“数”,因此,底行第四列不是“数”,排除D项。故A项为正确答案。
┃?例6?┃?(2019年)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游客可以跟团游,也可以自由行。自由行游客虽避免了跟团游的集体束缚,但也放弃了人工导游的全程讲解,而近年来他们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需求却有增无减。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基于手机平台的多款智能导游App被开发出来。它们可定位用户位置,自动提供景点讲解、游览问答等功能。有专家就此提出,未来智能导游必然会取代人工导游,传统的导游职业行将消亡。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论断?
A.目前发展较好的智能导游App用户量在百万级左右,这与当前中国旅游人数总量相比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市场还没有培养出用户的普遍消费习惯。
B.旅行中才会使用的智能导游App,如何保持用户黏性、未来又如何取得商业价值等都是待解问题。
C.好的人工导游可以根据游客需求进行不同类型的讲解,不仅关注景点,还可表达观点,个性化很强,这是智能导游App难以企及的。
D.国内景区配备的人工导游需要收费,大部分导游讲解的内容都是事先背好的标准化内容。但是,即便人工导游没有特色,其退出市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E.至少有95%的国外景点所配备的导游讲解器没有中文语音,中国出境游客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对智能导游App的需求比较强烈。
【答案】C。
?本题属于削弱质疑。论点:未来智能导游必然会取代人工导游。论据:智能导游App可定
逻辑是什么?很多考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一,逻辑跟语文的阅读理解差不多,难度不大;其二,逻辑听起来很高大上,因为没有接触过而感觉很难。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逻辑既不同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同时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考试只是日常生活的试题化。
本章将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通过解读考试大纲以及分析试题等环节来介绍逻辑,帮助大家形成初步认知。
一、逻辑与生活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让大家认识一下逻辑:
┃?例1?┃?相声《走二环》
郭德纲:北京有一个主干线叫二环,你(于谦)走过吗?
于谦:走过啊!
郭德纲:那我问一下,走二环有没有学历的要求?趁多少钱才能走二环?
于谦:别瞎琢磨,都没关系,大家都可以走二环。
郭德纲:可为什么他们不让我走二环?我自己能躲着车呀!撞死我活该啊!
于谦:啊?你走着上二环呀!
思考:你能告诉我上述相声的笑点在哪里吗?
上述相声的笑点在于郭德纲所说的“走二环”和于谦所理解的“走二环”意思不同,这其实就是逻辑上所讲的混淆概念。所谓混淆概念就是指把意思不同的两个概念误作同一个概念。郭德纲所说的“走二环”意思是在二环上步行,而于谦所理解的“走二环”意思是在二环上驾车行驶。正是这种冲突造成了可乐的效果,而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一个逻辑问题。
例1属于比较简单的情形,大家也许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那你是否能发现例2中的逻辑问题呢?
┃?例2?┃?《非诚勿扰》上
男嘉宾:“台上24位女嘉宾有的是漂亮的。”
女嘉宾:“你的意思是,有的女嘉宾不漂亮?”
思考:你认为从男嘉宾的话能得到女嘉宾的话吗?
从男嘉宾的话不能得到女嘉宾的话,你答对了吗?估计很多同学有不同意见,理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这么说话的。日常生活中都这么说,就意味着是正确的吗?不一定。
男嘉宾断定“有的女嘉宾是漂亮的”,这里的“有的”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可能把它理解成“部分”,但这种理解是不符合逻辑的。在逻辑上,“有的”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个,即≥1。其中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只有一个;其二,有多个;其三,全部。当男嘉宾所说的“有的”指的是只有一个或有多个时,从男嘉宾的话可以得到女嘉宾的话。但是,当男嘉宾所说的“有的”指的是全部时,明显从男嘉宾的话不可以得到女嘉宾的话。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这样思考,也未必是正确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日常思维并非总是符合逻辑的。而在某些情况下,不符合逻辑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法官断案。下面的例子就是法官断案的故事,其中涉及很多逻辑问题。
┃?例3?┃?很久以前,在浙江省句章县,有一妇女杀死其丈夫之后,害怕官府追究,就将房屋烧掉。然后她号啕大哭地告诉别人,房屋不慎失火烧死了丈夫。丈夫本家质疑,告到县衙。县令张举让人捉两头猪,杀死其中一头,然后将一头死猪和另一头活猪同时放到点燃的柴堆里。火灭后,取出两头猪查看:杀死的那头猪,嘴里没有灰炭;活活烧死的那头猪,嘴张着,口中有灰炭。于是,张举宣告:“你丈夫不是失火烧死的。因为凡被烧死的人,死前在火中烟熏火烤,呛得喘不过气来,迫于呼吸,口中势必吸进一些灰炭。而你丈夫口中为什么是干净的呢?……”
思考:张举破案了吗?如果破了,又是如何破的呢?
毫无疑问,张举肯定是破案了。他破案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进行推理的过程。
首先,张举是如何得到结论“你丈夫不是失火烧死的”呢?他是由“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和“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这两个条件通过假言推理得到的。
其次,在上述推理中,“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是一个事实,而“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这个条件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通过类比推理得到的。
最后,类比的前提“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它是由活猪和死猪的对比实验得到的。
上述分析是从结果倒推回去梳理了张举断案的过程。如果我们从头梳理可以发现:张举通过活猪和死猪的对比实验得到结论“活着烧死的猪口中有灰炭”,进而通过类比推理得到“如果是被火烧死的人,那么口中有灰炭”,再加上一个事实性条件“你丈夫口中没有灰炭”通过假言推理得到“你丈夫不是被火烧死的”。张举在断案过程中使用了假言推理、类比推理和对比。假言推理、类比推理和对比都属于逻辑上的知识,在考试中都会出现,后面的部分会具体讲到。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对逻辑是不是有了全新的认识?逻辑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随时在使用它,却不自知,有时用错了也发现不了。而我们的考试就是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逻辑通过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那是如何考的呢?这需要了解一下考试大纲。
二、认识大纲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综合,以及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试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概念
1.概念的种类
2.概念之间的关系
3.定义
4.划分
(二)判断
1.判断的种类
2.判断之间的关系
(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4.综合推理
(四)论证
1.论证方式分析
2.论证评价
(1)加强
(2)削弱
(3)解释
(4)其他
3.谬误识别
(1)混淆概念
(2)转移论题
(3)自相矛盾
(4)模棱两可
(5)不当类比
(6)以偏概全
(7)其他谬误
以上呈现的就是考试大纲中逻辑推理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逻辑推理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呢?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能力,但是这种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可能并不清楚,比如《非诚勿扰》女嘉宾的思考就是不符合逻辑的。那该如何保证这种思考是正确、合理的呢?唯有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升。
其二,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以考逻辑学方向研究生的方式考查逻辑知识,而不是说我们的考试完全不涉及逻辑知识。不然,该如何理解大纲所说的试题内容——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呢?这些都属于逻辑知识。
其三,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试题的素材背景可能涉及各个方面,但是否了解这些背景不影响我们答题。
其四,试题内容所涉及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会在第二部分逻辑基础部分讲到。
大纲明确地指出考查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们对考试有了宏观认识。那么逻辑思维能力究竟是如何考查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考试题目。
三、认识试题
1.样题展示
┃?例4?┃?(2019年)李诗、王悦、杜舒、刘默是唐诗宋词的爱好者,在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中4人各喜欢其中一位,且每人喜爱的唐诗作者不与自己同姓,关于他们4人,已知:(1)如果爱好王维的诗,那么也爱好辛弃疾的词;(2)如果爱好刘禹锡的诗,那么也爱好岳飞的词;(3)如果爱好杜甫的诗,那么也爱好苏轼的词。
如果李诗不爱好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王悦爱好苏轼的词。B.刘默爱好苏轼的词。
C.杜舒爱好岳飞的词。D.杜舒爱好辛弃疾的词。
E.李诗爱好岳飞的词。
【答案】E。
?本题属于翻译推理。题干翻译:①爱王维→爱辛弃疾;②爱刘禹锡→爱岳飞;③爱杜甫→爱苏轼;④李诗不爱苏轼且李诗不爱辛弃疾。由④和①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李诗不爱王维。由④和③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李诗不爱杜甫。又由于每个人喜爱的唐诗作者不与自己同姓,故李诗不爱李白,因此,李诗爱刘禹锡。再由②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李诗爱岳飞。故E项为正确答案。
┃?例5?┃?(2019年)有一个6×6的方阵,它所包含的每个小方格中可填入一个汉。已有部分汉填入。现要求该方阵中的每行每列均含有礼、乐、射、御、书、数6个汉,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乐御书
乐
射 御书礼
射数礼
御 数射
书
根据上述要求,以下哪项是方阵底行5个空格从左至右应填入的汉?
A.数、礼、乐、射、御。B.乐、数、御、射、礼。
C.数、礼、乐、御、射。D.乐、礼、射、数、御。
E.数、御、乐、射、礼。
【答案】A。
?本题属于分析推理。由题目当中每行每列的汉都不能重复、不能遗漏可得,底行第五列不是“礼”,排除B、E两项;底行第四列不是“御”,排除C项;第三行与第四列交叉的位置,只能是“数”,因此,底行第四列不是“数”,排除D项。故A项为正确答案。
┃?例6?┃?(2019年)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游客可以跟团游,也可以自由行。自由行游客虽避免了跟团游的集体束缚,但也放弃了人工导游的全程讲解,而近年来他们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需求却有增无减。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基于手机平台的多款智能导游App被开发出来。它们可定位用户位置,自动提供景点讲解、游览问答等功能。有专家就此提出,未来智能导游必然会取代人工导游,传统的导游职业行将消亡。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论断?
A.目前发展较好的智能导游App用户量在百万级左右,这与当前中国旅游人数总量相比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比例,市场还没有培养出用户的普遍消费习惯。
B.旅行中才会使用的智能导游App,如何保持用户黏性、未来又如何取得商业价值等都是待解问题。
C.好的人工导游可以根据游客需求进行不同类型的讲解,不仅关注景点,还可表达观点,个性化很强,这是智能导游App难以企及的。
D.国内景区配备的人工导游需要收费,大部分导游讲解的内容都是事先背好的标准化内容。但是,即便人工导游没有特色,其退出市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E.至少有95%的国外景点所配备的导游讲解器没有中文语音,中国出境游客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对智能导游App的需求比较强烈。
【答案】C。
?本题属于削弱质疑。论点:未来智能导游必然会取代人工导游。论据:智能导游App可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