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4648丛书名: 无
☆物质条件不好的家庭配不配有养育孩子的权力?婴儿或幼童,是否可以成为被买卖的商品?孩子被上流社会的家庭收养会比待在穷困的亲生父母身边更好?这个故事引发了全美国的反思。
☆知晓一个社会的灵魂,就看这个社会对待孩子的方式,即使这个世界陷入疯狂,仍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东西。
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七口之家,一夕之间被硬生生拆散;一个为孤儿找到归宿的孤儿院,背后隐藏着什么阴暗秘密?两个家庭,相隔数个世代,令人心碎的不公不义而发生永难愈合的改变。
☆故事改编自一桩基于美国真实社会的丑?闻:美国“田纳西儿童之家”收养组织专门掳走贫穷家庭的孩子卖给富人家庭,书中的小女孩的家庭从幸福美满到变得支离破碎,她的心路历程以及收养组织的心狠手辣,在本书中都一一呈现,并*终让这些令人振奋的故事提醒我们这些丑陋从来不会被忘记。作者借此让这段罕为人知的历史重见天日。
☆亚马逊近万人给出平均4.7分好评!美国“豆瓣”Goodreads年度选择奖桂冠作品。
☆北美卖出110万册,横扫欧美各大畅销榜单!狂卖出36国版权。
☆《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出版人周刊》年度畅销书。
☆?比《使女的故事》更现实,比《孤儿列车》揪心。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的雪花,互不相识。但落地后便融为一体,结成冰化为水,永不分开。
1939年,福斯一家七口住在密西西比河的船屋上。一个暴风雨之夜,妈妈难产,爸爸紧急将她送往医院,临行前叮嘱12岁的长女里尔照顾好四个弟弟妹妹,怎料这一别便是天人永隔。隔天警察强行带走五个孩子,送往“田纳西儿童之家”,他们成为待领养的孤儿,里尔从此与手足天各一方……
2017年,律师艾弗里返乡照顾父亲,却在造访养老院的时候,被一个和奶奶长得十分相似的老妇人误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展开一系列调查,赫然揭开了一段隐秘的家族史,以及美国历史上一桩真实而黑暗的慈善丑闻……
序章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
1939 年8 月3 日
我的故事始于一个闷热的8月夏夜,发生的地点是我永远不愿再回首的地方。那间屋子只有在我想象中才有一丝生机。每当我想到它的时候,总觉得它很宽敞。墙壁洁白干净,床上的被褥像落叶一样干爽。这间单人病房里的一切都精致绝伦。窗外只有一丝微风,知了在高大的树上没完没了地叫着,它们藏身的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就在这间病房的窗台下方。头顶的吊扇吱呀作响,百叶窗也随之朝屋内摆动,然而湿热的空气像凝滞了一般,不肯流动。
一阵松木的香气飘进病房,有个女人躺在病床上,此刻正被几个护士牢牢地按住,一阵尖叫声从她的胸腔中迸发而出。密密麻麻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和四肢奔流而下。如果此刻她看到自己这副样子,一定会被自己吓到。
她长得很美,一看便知是一个温柔而脆弱的人。无论如何,她这样的人都不可能刻意造成眼前这桩刚刚揭开一角的悲惨事件。根据我多年的生活经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与人为善,没有人想故意伤害他人。悲剧也只不过是人们在挣扎求生的过程中无意间酿成的。
从最后一次拼尽全力去生产,到之后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她的错。她生下来的,是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一具安静的肉体来到了人间—那是一个小小的、满头金发的女婴,像洋娃娃一样美丽,可惜身体发青,没有一丝生机。
那个女人无法知晓孩子的命运,即使当时知道,在药物的作用下,相关的记忆也会在第二天变得一片模糊。她在吗啡和东莨菪碱的作用下不再那么痛苦,渐渐安静下来,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她需要彻底解脱,后来她的确做到了。
医生这时候在帮她缝合伤口,护士在做清理工作,他们满怀同情地聊了起来。
“发生这样的事真叫人伤心啊。一个生命刚来到这个世上,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就没了,真是祸从天降。”
“有时候事情真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当他们这么渴望有一个孩子的时候……”
他们说着就把一块白纱铺了下去,小小的眼睛就这样被盖上了。它们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
那个女人听得到他们的谈话,但听不清具体内容。所有的声音都飘忽而来,又消失无踪。她挣扎着去听,就好像努力去追赶退潮的大海,但海水从她紧攥的指缝中流走了,最后她就跟着海浪一起漂向深渊。
产房旁边有一个男人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也许就在门外的过道上。这个男人身上有一种高贵气质。他似乎非常不习惯这种束手无策的状态,本来他今天应该当上外祖父的。
然而热切的期盼却化成了无尽的痛苦。
“先生,非常抱歉,”医生从产房中闪身而出的时候说道,“请您相信,我已经尽我所能去缓解您女儿分娩的痛楚,也尽了全力去挽救小宝贝的生命。我非常理解这个打击对您有多残忍。听说小宝贝的父亲人在海外,等您能联系上他的时候,请一定代我们向他表示哀悼。经历了那么多次失望,您和家人这次一定是带着极大的希望而来的。”
“她将来还能再怀孕吗?”
“我们不建议她这样做。”
“那她这辈子就完了。如果她母亲知道这件事,她母亲这辈子也跟着完了。克里斯蒂娜是我们唯一的骨肉。小脚丫啪嗒啪嗒地……新一代的开始……”
“我理解您,先生。”
“如果她……会有哪些危险?”
“会有生命危险。而且您的女儿几乎不可能再完成足月的妊娠。如果她执意要再试一次,那结果就是……”
“我明白。”
医生说完之后,伸出手去安慰这个心碎的男人,至少在我的想象中是这样的。他们注视着彼此。
之后这位医生把目光越过他的肩头,确保护士们听不到他俩的对话。
“先生,我有个建议不知当说不当说?”他压低了声音,一脸严肃地说道,“我听说在孟菲斯有一个女人……”
豆瓣读者评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儿童之家和社会权贵名流之间的关系姑且可以说是卖家与买家之间的暗中交易,卖家以善的名义蚕食世人的同情心,买家以爱的名义蒙蔽良知的眼睛。也正因为这阴暗的关系,使得这披着救助孤儿的幌子的拐卖组织平安无事地经营了将近30年之久。
——Sugar.C.B
基于真实的故事,那就令人毛骨悚然了。
——Sunny
头一次知道美国版的“拐卖儿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领养,十分触目惊心。小说两条平行线同时展开,一边是被迫被领养的小孩的心理历程,一边是当事人的孙女在多年之后探究真相的过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好小说。
——蘑菇
三代人的命运纠葛,娓娓道来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推荐给所有有了儿女的朋友们。
——Esperance
读起来就停不下来的小说。过去那条线很抓人,但是有时候又沉重到不敢看下去希望赶紧切到现在。
——zhouxiaochuan
近几年读过的非常温暖的故事。
——德金未央
媒体评论
你知道吗?在这片号称自由的土地上,号称勇者家园的地方,竟存在着巨大的婴儿贩卖市场?那些几经易手的交易凭证……并不仅仅是一张张印着名字、保证能分到一定财务红利的纸,还是一个个咿咿呀呀、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婴儿。
——摘自1930 年2 月1 日《星期六晚间邮报》上刊登的《婴儿市场》一文
乔治娅·坦恩一再表示,他们都是一张张白纸。他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洁白无瑕的,如果从小就被收养,在美和文明的熏陶下成长,那么他们就能长成你所期望的样子。
——摘自芭芭拉·比桑茨·雷蒙德所著《偷婴儿的贼》
说一本书“写得精彩”几乎是陈词滥调,但这句话显然适用于丽萨·温盖特的小说《守护者》。这个关于孩子们通过绑架或欺骗从他们的父母那里被带走,然后以一定的代价被收养的故事,显然是从温盖特的心里倾诉出来的……在这部近乎完美的小说中不可能不被人追捧。它从首页就抓住你的心,在读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留在心中。很少有小说家能达到这个故事所要求的平衡,但温盖特确实做到了。今年夏天有很多书会吸引你的眼球,有些是来自我们认识的一些作家。但确保这一本在你的选书雷达上。不可错过。
——《赫芬顿邮报》
具有影响力的新小说。
——《纽约邮报》
根据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现实生活丑闻改编而成,孟菲斯一家收养组织的负责人乔治娅·坦恩绑架贫困儿童并将其卖给全国各地富有的家庭。丽莎·温盖特引人入胜、令人痛苦并*终令人振奋的故事提醒了我们,即使我们走的路能导致许多人的平静。是的,心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属于哪里。
——《图书馆期刊》
这个故事很真实,特别是当温盖特从年轻人的角度探讨家和家族的概念时。
——《历史小说评论》
乔治娅·坦恩和她的孟菲斯田纳西儿童之家实际上是存在的,它会瓦解无数儿童的生活,偷走他们的过去,改变他们的未来。
——保拉·麦克莱恩,《纽约时报》畅销书《环绕太阳》作者
一个关于家族、手足、保守秘密和分享秘密的强有力的故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仍然沉浸其中,对真正的罪犯感到震惊,对这些似乎拥有不朽灵魂的人物的旅程感到敬畏。
——杰米·福特,《纽约时报》畅销书《苦与甜的角落酒店》的作者
难以忘怀的作品……这部抓人的小说会让你心碎,丽萨·温盖特是一个讲故事的大师,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抱有希望的东西。
——苏珊·梅斯纳,《迷人生活的秘密》的作者
合上书之后,你或许会想,这个故事到底有几分是真实的呢?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很难回答的。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挖掘婴儿农场、孤儿院、领养程序变更、乔治娅·坦恩,以及跟孟菲斯市的田纳西儿童之家协会有关的丑闻等方面的信息,以下资料可以为您提供非常详尽的内容:维维安娜·A.泽利泽(Viviana A.Zelizer)所著《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1985 年);琳达·托勒特·奥斯丁(Linda TollettAustin)所著《婴儿待售:田纳西儿童之家收养丑闻》(1993 年);凯瑟琳·瑞夫(Catherine Reef)所著的《独自在世:美国的孤儿和孤儿院》(2005 年);芭芭拉·比桑茨·雷蒙德(Barbara Bisantz Raymond)所著的《偷婴儿的贼:乔治娅·坦恩—败坏收养行为的婴儿贩子大揭秘》(2007 年),书中还包含了受过乔治娅·坦恩迫害的若干位当事人的采访。有关丑闻公之于众的详情,可以参考原始资料《呈戈登·布朗宁州长之报告:田纳西儿童之家协会谢尔比县分部概况》(1951 年),这份文件可以通过公立图书馆系统获取。此外还有许多报纸和杂志刊登文章报道这则丑闻刚被揭露之时以及亲生家庭若干年后重聚的情况。另外,《60 分钟,未解之谜》其中有几期节目,“调查探索频道”的《毒妇》节目等都对这则丑闻有过报道。以上所有的资源对我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研究资料。
福斯家的那些孩子,以及阿卡迪亚,都是根据一点一滴的想象和密西西比河混浊的水域虚构出来的。虽然里尔和她的弟弟妹妹们仅存在于本书中,然而他们的故事所对应的却是1920 年至1950 年间被人从家中拐走的那些孩子所讲述的真实经历。
乔治娅·坦恩和田纳西儿童之家协会孟菲斯市分部的真实故事,是一个既怪异又悲惨的悖论。不可否认这个机构把许多孩子从各种或悲惨、或危险的环境中营救出来,或者简单点说,就是直接接收那些被人弃养的孩子,然后为他们找到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不过毫无疑问,也有无数的孩子被这个机构从慈爱的父母身边抢走,没有任何理由,也未走任何正当程序,而且从此之后悲痛欲绝的血缘亲人再也没有见过这些孩子。根据幸存者们的讲述,怀抱空空的亲生母亲们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思念失踪的孩子,身心遭受重创,而且很多孩子后来被送进了收容所,在那里被无视,被猥亵,被虐待,被当成物品一样对待。
单身母亲,贫困的父母,精神病房中的妇女以及通过福利服务或产科诊所寻求帮助的那些人尤其容易被他们盯上。亲生母亲由于产后镇静剂的作用还处在昏昏欲睡的状态,就被人诱骗在各种手续上签字,被告知要将孩子移交给他们临时看管,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得到良好的治疗,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就简单地被告知她们的孩子已经死了。在儿童之家苛刻的监护条件下活下来的那些孩子—那个年纪的孩子通常对以前的生活还有记忆—讲到他们当初不是被人从家中的门廊上拐走,就是上学的路上被人从路边掳走,当然了,也有的是被人从河上的船屋里带走的。基本上,如果你是个穷人,不管你是住在孟菲斯市附近,还是在那里短暂停留,哪怕只是路过,你的孩子都有被拐走的风险。
像福斯姐弟这样的金发白人小孩在乔治娅·坦恩的组织中尤其受欢迎,这类孩子也经常成为在医疗机构或者公共援助诊所机构中任职的那些“侦察员”下手的目标。城里的普通居民虽然没有见识过乔治娅·坦恩对儿童之家的运营模式,但应该都见识过她的宣传手段。那么多年里,市民们大都能够在报纸上看到印着可爱的婴儿和孩童照片的广告,下面用大标题写
着:“联系我们,唾手可得!”“想要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圣诞礼物吗?”或者,“乔治想玩躲猫猫的游戏,但他需要一个爸爸”。乔治娅·坦恩被誉为“现代收养之母”,甚至就儿童福利问题接受过埃莉诺·罗斯福的咨询。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坦恩就是一位慈眉善目、一脸富态的妇女,一生致力于解救无助的儿童。有的孤儿被富有的名流家庭收养之后,她为这些孩子举办的庆祝活动,总体上有助于推广收养的概念,此外,孤儿不受欢迎、孤儿的内心有创伤等普遍流传的偏见也因此被打消了。乔治娅备受瞩目的领养家庭名单上包括纽约州州长赫伯特·雷曼这样的政治人物,也有琼·克劳馥、琼·阿利森及其她的丈夫迪克·鲍威尔等好莱坞名流。曾经在坦恩手下的孟菲斯孤儿院工作过的几位员工悄悄透露,有时一次有多达7个婴儿暗地里被分别运往加利福尼亚、纽约以及其他州的“寄养家庭”。实际上,这些孩子通常都被运往更有油水可捞的跨州收养家庭,其中高昂的运输费用绝大部分都落入了坦恩的口袋。在采访中被问到她的工作模式时,
乔治娅竟恬不知耻地说自己把孩子们从底层父母的手中夺走,是因为那些父母养不好孩子,因此才把这些孩子送给“高级”的人家去抚养,这种行径竟被她当成一种美德来赞颂。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很难想象乔治娅·坦恩以及她的团伙是如何数十年如一日、随心所欲地运营这个机构,也很难想象她究竟从哪里找到那些工作人员来为她工作,对于机构下设的儿童之家以及无证经营的寄宿公寓里惨无人道地残害儿童事件,这些工作人员竟然可以视而不见,里尔和她的弟弟妹妹们落入的就是无证经营的这类寄宿公寓,虽然不可想象,然而这一切还是真实地发生了。有一段时间,美国儿童局曾向孟菲斯市派出一名调查员来调查该市婴儿死亡率飙升的怪象。1945年,在流行性痢疾爆发的四五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有一名医生志愿提供医疗服务,但是在乔治娅管理的儿童之家里,还是有40至50名儿童因此丧命。然而,乔治娅坚持说只有2名儿童丧生。迫于压力,田纳西州立法机构通过了一项法律,强制
要求田纳西州的每一个儿童寄宿公寓都必须拥有许可证。新通过的这项立法包含了一个小细节,即乔治娅·坦恩的办事处所把持的所有寄宿公寓均享有豁免权。
虽然本故事中墨菲太太和她的公寓都是虚构的,但里尔在那里的经历都是从幸存者讲述的内容里获得的灵感。另外还有很多很多人,由于被虐待,被无视,或者由于疾病以及匮乏的医疗护理,最终没能活下来,没能说出他们的故事。他们都是那个被贪婪和赚钱机会刺激而发展起来的无管制系统的无声的受害者。
据估计,在乔治娅·坦恩的管理范围内彻底消失的孩子,数目可能高达500人。另有数以千计的人作为机构的获利工具被人领养走了,为了避免亲生家庭找到这些孩子,他们的名字、出生日期和出生记录都被做了手脚。
鉴于这些可怕的统计数字,人们可能会认为乔治娅·坦恩的统治最终应该在公开披露、警方调查和法律诉讼的轩然大波中终结。如果《守护者》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我应该就会把结局写成那样,一场来得既迅速又恰当的正义审判。可悲的是,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乔治娅在收养生意上经营了那么多年,直到1950年才真正结束。那年9月的某次新闻发布会上,戈登·布朗宁州长绕开了这个令人心碎的人间悲剧,转而讨论起钱款问题—他讲道,坦恩小姐在受雇于田纳西儿童之家协会期间,一共非法获利将近1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美元)。尽管那时候坦恩的罪行已经被揭露,但还无法对她采取法律行动。就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的几天内,她就因为子宫癌在自家的床上死去。当地一份报纸的头版曝光了她的罪行,旁边的版块就是她的讣告。她的儿童之家关闭了,一名调查员被指派过去进行调查,不过他很快就发现有一帮有权势的人想方设法阻挠他的工作,这些人全都带着秘密,全都很有声望,其中有一些人,目的是要保护被收养的孩子。
尽管儿童之家的关闭给悲伤的亲生家庭带来了希望,但这些希望很快就被夺走了。立法者和政治权力掮客通过了若干项法律,连坦恩经手过的最值得质疑的那些收养事件也合法化了,并且他们利用法律将所有的记录都封存起来。坦恩死的时候,她的机构里尚有22 个孩子,其中只有两个——他们已经被收养的家庭退回了——回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上千个亲
生家庭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孩子后来怎样了。普通民众的看法是,这些孩子从饥寒交迫的家庭一跃而入特权阶层,不管他们被领养时的情况如何,眼下的状况也比之前好得多了。
虽然通过拼凑起来的记忆,或者从法庭档案中悄悄抽走的文件,甚至通过私家侦探的帮助,有些被收养的孩子,失散的兄弟姐妹,以及亲生家庭还能找到彼此,但乔治娅·坦恩的记录一直到1995 年才向她的受害人开放。简单来说,对于一辈子都因与亲生骨肉分离而痛不欲生的亲生父母和被人收养的孩子而言,一切都太晚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一家人的团
圆,虽然拖了太久,但总算开了头,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终于有机会可以倾诉了。
如果说要从福斯家的孩子们和田纳西州儿童之家协会的真实故事中概括出一个教训的话,那就是,婴儿和幼童,不管来自世界的哪个角落,他们都不是商品,也不是物体,更不是乔治娅·坦恩介绍她监护的那些儿童时常说的一张白纸;他们都是人,是有历史、有需求、有希望、有自己梦想的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