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212748
近年来,一方面在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越来越重视古典名著知识的考查,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古典名著的题目,另一方面由于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特别是应试教育导致的过重学*担,使能够阅读古典名著的青少年越来越少。
“名家解读古典名著”丛书是我社请原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侯忠义教授,将我社曾荣获一九九三年中国图书奖的“古代小说评介丛书”中古籍研究专家评介古典名著的作品抽取出来,专门为当下没精力、没时间阅读原著的读者打造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它从时代背景、作者身世、成书过程、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文学成就、流传演变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包括《历史小说》(上、中、下)、《神怪小说》(上、下)、《侠义公案小说》(上、下)、《世情讽喻小说》(上、中、下)和《话本与文言小说》(上、下)五种十二卷,具有以下特点:
◆ 名家撰写,集历年研究成果之大成。
◆ 品种齐全,涵盖了我国绝大多数古典名著。
◆ 解读全面,全方位解读古典名著的方方面面。
◆ 原文选摘,使读者不会错过原著的精彩片段。
◆ 语言通俗,知识性和趣味性俱佳。
《侠义公案小说》解读《水浒传》
本书综合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究了《水浒传》的作者之谜、史实依据及其故事演变,解读了《水浒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解开了为什么“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的千古疑团。
解读《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什么小说?是侠义小说还是公案小说?为什么说它堪与《红楼梦》媲美?它的内容和作者与《红楼梦》有哪些相似之处?它有哪些成就和不足?本书为你一一解读。
解读《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堪称艺术水平的一部侠义公案小说,本书介绍了《三侠五义》中描写的审案故事,解读了书中描写的包公、展昭形象,分析了书中人物塑造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探究了《三侠五义》系列的成书过程。
《侠义公案小说》 解读包公系列小说
本书从历史上的包公讲起,生动有趣地解读了描写包公的小说——从早的三篇宋元话本到短篇包公小说集、中篇包公小说《清风闸》、长篇包公小说《万花楼演义》到影响*的《三侠五义》,不但介绍了它们的内容,评析了它们的艺术特色,而且梳理了它们的源流和演变。
解读海公系列小说
“海瑞罢官”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历史上的海瑞与小说中的海刚峰有哪些不同?海瑞的故事如何发展成《大红袍》《小红袍》里的故事的?小说里的海公案与海瑞判案断狱有没有关系?海公案在公案小说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与其他公案小说有何不同?本书进行了细细解读。
解读《施公案》与《彭公案》
世道不公,人们幻想清官;世事不平,人们盼望侠客,于是侠义、公案小说长盛不衰。从《施公案》与《彭公案》起,清官与侠客开始合作,于是侠义、公案小说开始合流。作者从内容到形式对《施公案》与《彭公案》作了历史的、辩证的解读,揭示了千百年来的“清官梦”与“侠客梦”的深层文化现象。
名家解读古典名著.侠义公案小说(上)
解读《水浒传》
一 丰碑一座文气凌千古——一代奇书《水浒传》
二神州何处觅踪影?——《水浒传》作者之谜
三瓦舍勾栏唱彻忠义魂
——水浒题材的史实依据及故事的流传演变
四青史万年播俊豪——梁山五大英雄解读
五刀笔书剑续新篇——《水浒传》的后续著作
解读《儿女英雄传》
一“自承与《红楼梦》争胜”
——《儿女英雄传》的历史地位
二八旗宦家——《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文康
三 “世情”杰作——《儿女英雄传》
四艺术采珠——《儿女英雄传》的艺术成就
五白璧微疵——《儿英雄传》的不足
解读《三侠五义》
一侠义公案两相益
——《三侠五义》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
二清代说书人——《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昆
三妙笔润色成佳章——《三侠五义》等书的由来
四拨开云雾见真情——《三侠五义》中的审案故事
五忠君贤臣传古今——《三侠五义》中的包公形象
六除暴安良显诚意——《三侠五义》中的侠义故事
七名缰利索总牵心——《三侠五义》中的展昭形象
八平话的风格,杰出的艺术
——《三侠五义》的艺术特色
九《续侠义传》 《小五义》与《续小五义》
——《三侠五义》的续书
名家解读古典名著.侠义公案小说(下)
一 丰碑一座文气凌千古——一代奇书《水浒传》
(一) 《水浒传》唱了一支什么样的歌?
《水浒传》唱了一支什么样的歌?是忠奸斗争的悲歌?农民革命的颂歌?市井细民的心歌?还是混声合唱的英雄交响乐歌?不管人们给这支歌下什么样的定义,它那声震霄汉、昂扬激荡的美妙旋律,都使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为之心醉神迷、折服倾倒。明代散文家袁宏道就曾记录下一个十分生动的事例:
一位好读书的秀才缄默了十年。有一天,他忽然拍案狂叫起来:
“异哉,卓吾老子吾师!”听者大吃一惊,连忙发问,他回答:
“人言《水浒传》奇,果奇。予每检《十三经》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浒传》之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若无卓老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与读者,千古俱成梦境。”
(《东西汉通俗演义序》)
这位被圣贤之书折磨得头脑昏沉、精气枯竭的儒生,借助于李卓吾批点的指引,在《水浒传》美妙乐声的震颤下,竟然使封闭十年的心海,一下子奇迹般地动荡豁朗了起来。那么,使这位读书人如此痴狂的李卓吾所揭出的“一段精神”又是什么呢?
明、清两代众多的《水浒传》批评家中,有两位大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位就是被封建文坛视为异端之尤的明代卓越思想家李贽(字宏甫,号卓吾),他开创性地高度评价了《水浒传》。针对封建卫道者“诲盗”
“倡乱”的恶声诬骂,李贽以反传统的超凡识见和勇气,突出强调了《水浒传》 “忠义”的思想内容。他认为:
“《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愤慨于宋朝“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颠倒混乱的时政。因此梁山义士不是造反的强盗,而是被驱逼的“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
(《忠义水浒传序》)。
李贽在这里已经指出了《水浒传》 “乱自上作”
“逼上梁山”的这一思想倾向。不过,他把“逼”和“被逼”双方的矛盾,仅仅归结为“贤”与“不肖”的冲突,是忠于君国、有才有识的热血义士与欺君罔民、妒贤忌能、贻祸国家的奸佞肖小的斗争。所以,他把蓄意招安、至死不忘效忠君王的宋江,奉为“忠义”的典范。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