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小说社会万籁俱寂的那一天

万籁俱寂的那一天

犹如一把刺穿心灵的尖刀一样的那种诗就萦绕在这部小说中,这不是一部能让人轻易忘记的小说

作者:[英]约瑟芬·哈特 著,张叔强,叶逢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ISBN: 978753277684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2.99

类别: 社会 SKU:5d817965b5d8bf2c4c185f76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76849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约瑟芬?哈特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想象力和诗意的一位小说家。(《星期日邮报》评语)

2.一出贯串了艺术障眼法的时代剧,《情劫》后哈特又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

3.新浪潮电影导演路易?马勒、布克奖得主艾瑞丝?默多克都是哈特的粉丝。

为何要改编哈特的小说?你我心中都有一处风景、一张灵魂的地图。我们往往穷尽一生,只为追逐那地方的原始气息和神秘模样。——新浪潮电影导演让-路易?马勒

这不是一部能让人轻易忘记的小说。——艾瑞丝?默多克

洛尔卡曾经说过的那种“至今写就的、犹如一把刺穿心灵的尖刀一样的那种诗”,就萦绕在约瑟芬?哈特的作品里。——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丈夫诗人泰德?休斯

4. 哈特的小说《情劫》曾新浪潮电影大师让?路易?马勒拍成同名电影,曾荣获威尼斯金狮奖、1992年戛纳金棕榈等共33座奖杯并18次入围提名,名震影坛。他请到当代优秀朱丽叶?比诺什、杰瑞米?艾斯朗、米兰达?理查森同台飙戏,使整部电影在爱欲橫流中弥漫一股肃栗气氛。用团队打造出疯狂的经典情感电影。哈特已有两部作品被拍成经典大片,另一部小说《罪恶》也被购下电影版权,正在拍摄中。

5. 本书是24开精装小画册的装帧形式,正文前附有上世纪末两位象征主义大师费尔南德?克诺普夫和奥迪隆?雷东绘制的十多幅绘画作品,这些画作中上世纪末那种颓废、孤独、彷徨的情调,给作者创作这部小说带来了灵感。

 

内容简介
乡村小学有位美术老师贝塞斯达•巴奈特,她和残废母亲住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宁静小镇上,日复一日作画并教绘画。镇上来了一位男教师马修,他带着怀孕的妻子住在贝塞斯达家隔壁。马修给贝塞斯达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她无可救药地迷上他。她偷偷在镜子上画马修的肖像,乐此不疲。接着,在一个如以往一样沉寂的日子里,贝塞斯达做出一个惊人举动,彻底改变了周围人的生活。她也因此丧失了原先具有的娴雅气质,成了习俗与复仇这两座祭坛上的牺牲品。这部1998年出版的小说是约瑟芬•哈特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故事穿插在离奇的画面中。闪现在女主角眼前、心中、梦里的画面未必张张清晰,情节线索忽隐忽现,随着故事的发展也越来越难以捉模。虔诚的自白向着镜子倾吐,瞬息间的暴虐鲜血淋漓,难言的欲望呼唤着朦胧的身影,梦呓痴言飘浮在白茫茫的水面上。也许难懂的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画面和情节。欲望是什么颜色?绝望又是什么颜色?美术教师贝塞斯达将用她一生的绘画、直至她*后那幅杰作来告诉你这一切。
作者简介
约瑟芬?哈特(1942-2011),爱尔兰裔英国作家。当过英国剧场出品人和电视节目策划主持。曾担任黑马克特(Haymarket)出版社总编,是“诗人艺廊”(Gallery Poets)和“西区诗会”(West End Poetry Hour)的创建者。曾为世界戏剧舞台中心、伦敦西区制作多部作品,包括伦敦标准晚报奖得奖作品《贝纳达?阿尔巴之屋》(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她一生发表过六部小说,一鸣惊人的作品为《情劫》,此书被法国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改编成同名经典电影,由奥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朗斯和法国文艺片女王朱丽叶比诺什主演,1991年荣获戛纳金棕榈奖。哈特的小说《重建者》(The Reconstructionist),是她第二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說。拍摄期间,哈特亲自飞往西西里探班打气。
前  言

她的人生好是一场梦 乡村小学里有位美术老师。在她宁静、单调的生活中,她借以认清自我的,只是天天挽在颈后的那个一丝不苟的发髻。一天,在倾盆大雨之中,一个陌生男子出现在她眼前。突如其来的欲望即刻吞没她的灵魂。她禁不住要解开自己的发髻,为他抹去脸上的雨水……万籁俱寂的那一天,不可思议的那一天,为期已经不远了。

这部1998年初版的小说是爱尔兰出生的英国女作家约瑟芬·哈特(Josephine Hart,1942-2011)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她一生发表过六部小说,部译成中文的是《情劫》(Damage,1991),2012年在中国大陆发行。《万籁俱寂的那一天》(The Stillest Day)是作者的第四部小说。和《情劫》一样,它也是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书。但与《情劫》也有不同,它不是一本一看就懂的书,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仔细念、用心想的书,因为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故事穿插在离奇的画面之间。闪现在她眼前、心中、梦里的画面未必张张清晰,情节线索忽隐忽现,随着故事的发展似乎越来越难以捉摸。虔诚的自白向着镜子倾吐,瞬息间的暴虐鲜血淋漓,难言的欲望呼唤着朦胧的身影,梦呓痴言漂浮在白茫茫的水面上。作者自己说,这是“不能想象的想象”。也许难懂的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画面和情节。然而触动我们反思人性的不也正是这种“不能想象的想象”?你能想象欲望是什么颜色?绝望又是什么颜色?请你读一读美术教师贝塞斯达·巴奈特的故事,用心去读她一生的绘画,直至她后的杰作,尤其是她后的那幅杰作。

象征主义

说来奇怪,绘画并不是约瑟芬·哈特特别钟爱的艺术形式。她在《情劫》再版前言中说过,她是一个在语言中成长的爱尔兰孩子,文学是她的生命线,自小倾心于阅读小说、诗歌和戏剧。绘画和音乐似乎对她没什么影响。可是有心的读者将会注意到,哈特引用了法国象征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1840-1916)的话来开始这部小说:“我把什么放进了画里……?我放入了一扇通往神秘之境的小门。”我们由此可以猜测哈特的灵感来自哪里,她的故事要为你打开一扇怎样的门,引你进入何等样的境界。哈特的作品往往强调比理智更原始、更奥秘、更执着、更有力的情欲。在《万籁俱寂的那一天》中,同样的主题以象征主义的美术理论为烘托。在她的六部小说中,只有这一部自始至终贯串着一套美术理论,那套理论充分体现在一系列富有象征主义特色的画面中。看来绘画对她的文学创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读者不妨兼带着观画的眼光来读这本书。

十九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象征主义(Symbolism)不仅限于美术,它是一种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冲突的美学潮流,在文学领域中接近唯美主义的颓废派,在绘画中推崇超理性的情感,尤其是由幻觉隐喻的情欲或预兆,着意在实像后的意向,视觉隐喻中的神秘感。应当说明,我们追溯哈特的构思,目的不是要把这本小说定性归类。但是,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个性与礼仪的抗争,可以从主客观两重性的角度去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归根结底是欲望的动物还是理性的动物?哪一种抉择是人生的悲剧?合上书,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象征主义”不该是标签,不必从这一页贴到那一页。作为绘画的底色,它提供朦胧的精神氛围。爱看画的,不会无视那种氛围。也可以说象征主义是块有色镜片。透过它,小说中的画面可以显得更细致一点,难懂的地方也许就不那么难懂了。

哥特式小说

贝塞斯达·巴奈特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环境,偏僻的乡村小学和孤岛上的修道院。学校里高耸的窗户和拱顶无时无刻不把师生的眼光和思绪引向上帝。修道院里的修女终日保持缄默,没有镜子引发任何俗念。学校和修道院都掌握在一位贵族领主的手中。从农夫到修道院的院长嬷嬷,几乎所有人的命运都由贵族大人主宰。这个故事是不是发生在中世纪?

不读到故事结尾,读者不会知道故事的年代。的线索是书中讨论的象征主义刊物和绘画,加上同时代的唯美主义颓废派文学作品。故事显然不是发生在中世纪。有意把近代、当代的情节放进近似中世纪的虚构场景,这是哥特式小说的一大特色。

作为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哥特式小说起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英国,迅速流行到欧洲大陆,影响延续至今。《万籁俱寂的那一天》便是一个例子。哥特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因为攻打罗马帝国,自古以来被视为欧洲的野蛮民族。西欧中世纪的天主教堂和城堡后来被统称为哥特式建筑。那种建筑,包括幽暗的密室、阴森的地窖、高耸的钟楼和凄凉的坟场,往往坐落在荒原或孤岛上。那里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罪孽,酝酿着凶险的复仇,怪诞的角色在命运的诅咒下疯狂或死亡。特定的哥特式场景烘托出笼罩一切的恐怖和绝望。

除了特定的场景,哥特式小说情节中还有其他常见的成分,例如被囚禁的女主人公、势力强大的领主、隐蔽的家史、多年后的复仇、残酷暴力以至怪力乱神、幽灵鬼魂,等等。这些成分在这类小说中反复出现,难免流俗。

哈特沿用了哥特式小说的套路,但她主要着眼于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不是阴森森的教堂和修道院。她的选景应该说是一种象征。常读恐怖小说的人读这本书,也许会出于习惯,到密室、地窟、钟楼和坟场去寻找刺激和惊险。《万籁俱寂的那一天》当然可以作为一部现代哥特式小说来读,但要提醒读者一句的是,哈特的场景是一种象征。她的主要用意不在于现场的恐怖。她要我们思索人性。

贝塞斯达·巴奈特没有罪。她只有一场不死的梦,从学校到修道院。故事迫使读者追问,“究竟是什么给她带来绝望,给读者带来恐怖?”解开发髻,抹去他脸上雨水的欲望难道便是她命中该受的诅咒?笼罩一切的是贝塞斯达·巴奈特的绝望和我们的恐惧。我们为她心中的绝望感到恐惧,因为遭受命运报复的是无辜的她。借景烘托不如直视人心。

上帝和圣母

可以说,上帝和圣母在爱尔兰文学中几乎无处不在。信仰解脱信徒的苦难,带来狂喜;信仰压抑信徒的人性,逼他们疯狂。狂喜的信仰和疯狂的叛逆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这个主题不代表迷信和科学之间的争夺,而是演示寻求更高道义准则的内心挣扎。道德的权威终归于教规还是自我?这是现代人的信仰危机。

贝塞斯达·巴奈特见到那张淌着雨水的脸,她找到了她的上帝。当她的手按到他肩膀上时,她感到自己摸到的是十字架,因而得福。她要散开自己的头发,覆盖他的脚,像传说中的信女用头发为基督洗脚。信仰和欲望融合升华成诚挚的情感。何罪之有?

圣母领报,圣灵感孕。贝塞斯达·巴奈特在画她的绝命之作前问过,要是圣母不愿受报呢?她有否想过这个胎儿好送进另一个女人的身体?这是作者对天主教一条根本教理的质问。因为神的意旨漠然无视人世间珍贵的情感,所以上帝的影子掠过圣母,于是她便得子。圣母毫无选择,圣子同样毫无选择。何福之有?

权威存在,是因为我们容忍它。为什么不可以听从自己的心?哈特问世界上禁欲的修士修女们:珍贵的信仰来自教规还是来自自己坦诚的心灵?天堂不在心中,又在哪里?心中的天堂会不会是终身的炼狱?

文笔

哈特一生倾心于诗歌的魅力,称之为“声、意、情三位一体”,所以她在散文体中追求诗歌的音韵、意境和情感。这部小说能够扣人心弦,且不说情欲的主题,文字就能使你入神。哈特的英文原作,打开了就放不下,催你在一个晚上看完。译者希望中译本同样也是打开了就放不下,非一个晚上读完不可。然后你会思索一番,至少再读一遍,就像许多英语读者一样。

《万籁俱寂的那一天》是贝塞斯达·巴奈特的回望。她的回望对象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读者,与其说是回望还不如说是独白。独白的节律与陈述当然不一样。文笔无须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凭感觉就是,文字也就自由了。这样的自白,读者得追着听,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一行又一行地追着她倾吐的思绪和感情。女主人公的自述划断成一个接一个省略句或短句,时断时续地闪过读者的意识,带着顿音的节奏感。断然休止以后,会跳出另一个省略句,延伸前一句中的涵义或图像,长短不一的短句使故事听起来像散文诗。遗憾的是,原文的节律很难在汉语中忠实传达。这里只能提一下,留给读者带着想象的耳朵去捕捉。不过,你要是觉得自己在追赶贝塞斯达·巴奈特的自述,生怕漏掉一个字,那种感觉就接近原著的节奏了。

哈特有种几乎不可思议的能力,她能写出箴言警句般的句子,让读者为之一震。短短一句话,往往构思奇特,在读者预料不到的地方忽然揭示发人深思的哲理。她的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情劫》,在1991年发表以后,几乎所有评论家的文章中都马上注意她的这种遣词造句的特殊能力。诗的节奏加上格言一般的句式,现在已公认是哈特个人风格的两大特色。可是精雕细琢,过于用心难免会对读者的欣赏有所干扰。译者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哈特掌握的尺度不如《情劫》妥当,译文中因而相应会有一些生硬的地方。

了解一点主义、流派、教规和风格也许有助于理解。欣赏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简单的理解,这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每个读者在合上书以后不妨问问自己:是书中的恐惧、绝望还是执着的欲望在吸引着我?还是别的什么在吸引我?吸引你的大概不只是主义、流派、教规或风格。

贝塞斯达·巴奈特在故事开头劝告读者不要在她的故事中寻找你自己的现实,因为你不是贝塞斯达·巴奈特。她在故事的结尾说,她的人生好是一场梦。

张叔强、叶逢

2014年3月21日

媒体评论
哈特是我们这个时代富想象力和电影感、有诗人气质的作家。她的小说极具戏剧性的张力,一旦女主角贝赛斯达开始描述那个与世隔绝的世俗小镇的生活,就具有了一种类似奥斯汀的精确性——《星期日邮报》


★这是一部惊人、别具吸引力、美得令人心痛的小说,刻画了一个女性形象,她尝试跨越生活与艺术为她早已设好的界限,《万籁俱寂的那一天》能一下子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富有激情的灵魂的心中。

★哈特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心理学和情欲学的肖像,如此强有力,有那么一瞬间,仿佛吸走了空气中所有的氧气。对情欲的毫不留情的、令人寒彻心扉的刻画。——《洛杉矶时报》

★震撼而深刻的情与欲。—— 《滚石杂志》

抢先评论了 “万籁俱寂的那一天”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摆渡人(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EUR €24.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宇宙超度指南

EUR €24.99
评分 4.75 / 5
加入购物车

人间失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的自传体小说)

EUR €18.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第七天(2018版)

EUR €25.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