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64141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
腾讯官方正版授权
政府与企业公益慈善事业推荐读本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公益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全球瞩目。
本书由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陈一丹等创作,以腾讯研究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撰写而成。本书回顾了中国互联网公益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从互联网公益的本质、国内及国际典型国家的创新与实践、新科技与公益结合的未来场景等方面,首次对互联网公益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为广大公益性社会组织转型、政府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管理乃至未来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书不仅有大量国外一手资料,也有网络平台负责人、典型慈善组织理事长等许多行业专家的访谈内容,对于希望了解、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企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本书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一本***书。
楔子 被“画”卷入公益活动的你
一个普通用户被“画”刷屏之后
互联网公益爆款诞生:“小朋友画廊”
爆款背后互联网公益的力量
互联网公益的三个问题
国内篇 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潮起
章 中国互联网公益大史记
从互联网的发展说起
公益随互联网而演化
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十个标志性事件
第二章 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兴起
社交到公益:人人可见
购物到公益:时时可捐
生活服务到公益:事事可参与
第三章 公益机构的互联网“阵痛”与“转型”
公募基金会:转型变革中的公益生态枢纽
非公募机构:生态站位提升,活力不断增强
第四章 企业与公众的被“激活”
企业:公益融入企业经营
公众:公益融入个人生活
第五章 政府的支持与规范
慈善立法的慢与快
关于互联网公益重要条文的“五变”
互联网公益的三个问题
推动“互联网 民政服务”整体升级
世界篇 善举之国的互联网公益之路
第六章 美国:志愿精神和科技创新
美国公益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美国公益发展的制度基础
美国公益发展历程
美国互联网公益主要模式
互联网公益的美国特色
第七章 英国:公益传统和政府支持
英国公益环境的土壤
英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现状
英国互联网公益的影响
英国互联网公益发展总结
第八章 日本:从政府主导走向官民共治
日本公益发展历程
日本互联网公益发展情况
日本特点及对互联网公益的影响
内涵篇 互联网公益重塑原子化社会连接
第九章 公益的意义
何谓“公益”
现代公益的发展
现代公益对社会的作用
第十章 社会原子化的影响
原子化社会
科技的副作用
传统公益面临挑战
第十一章 互联网公益重塑社会连接
互联网公益的必然
重塑社会连接
让公益插上科技之翼
未来篇 互联网公益将走向何方
第十二章 中国公益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科技的应用
信任的构建
文化的沉淀
第十三章 科技:技术快速转化为社会福祉
高效
真实
可信
向善
第十四章 机制:公益治理体系走向多元与完善
用户参与机制
透明机制
竞争机制
公益机构组织
管理机制
第三部门与、第二部门的协作机制
第十五章 文化:塑造“感理融”三重文化内核
中国自古以来的公益文化
中国现代的公益文化
中国公益的三重境界
互联网公益迈向理性时代
尾声 理性公益,久久为功
附录 中国互联网公益大事记(1995—2018)
注释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陈一丹先生及腾讯研究团队创作的《中国互联网公益》立足于总结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历程,并拓展分析国际大势,定位重塑原子化社会连接,揭示“感–理–融”三重文化内核,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中国与全球互联网公益的未来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探索,是公益领域不可多得的专著,必将对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徐永光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互联网公益从web1.0开始——通过机构官网或门户网站,以很低的成本向公众广播公益信息,又经历了web2.0——“传播 募捐”,在线募捐的“选择性、便捷性和透明性”为所有慈善机构插上飞向世界的翅膀,现在到了web3.0——“传播 募捐 公众参与”的泛行动时代。有了数据分析和运用,互联网公益3.0可以创造一个人人可参与的生动活泼、公开透明、高质量有效运行的慈善新生态。这是《中国互联网公益》一书为我们呈现的互联网公益的美好状态,书中介绍的许多案例也支持了这样的判断。
薛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当代互联网已经渗入到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公益事业也不能例外。作为专职投入公益事业的腾讯创始人之一,陈一丹也许是*能参透互联网时代与公益事业融合秘诀的人了。由他领衔的《中国互联网公益》通过回顾中国互联网公益大潮的兴起与国际互联网公益多元发展的历程,为我们生动刻画了互联网重塑社会连接的内在机制,展现了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逻辑,揭示了互联网公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中推进社会建设的巨大潜力。《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出版必定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宽诚讲席教授
公益不是作秀不是娱乐,是尊重生命是人心向善。人与人之间从来不该是弱肉强食的关系,人类的群体属性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守望相助。我们对公益事业的付出或许不能改变事情本身,但至少会让我们的内心发生改变,爱与善传播起来的能量,会让世界更美好而温暖。《中国互联网公益》中的方法论让公益变得“人人可见、时时可捐”。腾讯用互联网技术赋能公益,唤醒越来越多人内心的善,让更多人感受到爱,让更多人思考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是技术创新驱动的社会福祉,书中的每一个行动,都值得尊敬!
为中国互联网公益事业写一本书这个念头,已经在心里埋了两年,长成一盆芜草。
从2007年发起成立互联网行业内家公益基金会,到今年“99公益日”活动三天2800万人次捐出83亿元,加上爱心企业和基金会配捐,善款总计超过1414亿元,我与互联网公益一起走过11年。其间或有林林总总的纷扰,更多的是恳切的关心和建议。年轻的科技在古老公益事业中展现出的爆发力,一次又一次震撼各界。不独中国如此,英美日也有类似经历。互联网与公益事业的这些年,值得写一本书,也撑得起一本书。
选在此时动手拔草,大概有三个目的。
一是记录。封国际求助Email、笔移动支付小额捐款、次网络个人救助、款互联网公益条款,互联网与公益携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由一粒种子破土长成栋梁。这一过程远非一帆风顺。互联网对公益并非一味地支持和称赞。某些关于公益事业尖锐的批评和有影响的负面消息,就是从网络空间开始的。这些曲折迂回的历史、精彩的历程、标杆性的人和事,值得好好记录。
二是整理。十余年的互联网公益发展历程,经验教训无数。大环境的建立总比微观实践慢一点,所以直到两年前,《慈善法》才有了互联网公益条款。公共平台规则建设也总比海量用户汇集的速度慢一点,“小步迭代”舞曲是伴着用户快板的催促,一步步跳起来的。在项目透明机制建设中,煽情和盲从一点点让位于理性思考。这些经验教训具有一般性,对新科技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有参考意义,值得好好整理。
三是再出发。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才刚刚迈出一小步,或有左右摆动,但前进的大方向是对的,应该坚持。归根到底,手机不应该是一个被异化的,互联网不应该是疏离社会关系的排斥剂。互联网公益所温暖的,还是人心。整理后的再出发,朝向找回互联网的主人翁精神,而不是被它主宰。
本书的写作,得到腾讯研究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鼎力支持。
小友吴朋阳、周子祺、马天骄三位研究员组成的调研团队,走访了国内外数十位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业内人士,他们当中不乏网络热点事件的当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兼腾讯研究院理事长郭凯天,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翟红新、副秘书长孙懿,腾讯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刚,对文稿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刘琼、孙怡、徐思彦三位研究员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从搜集材料到成书,时间不到一年。仓促之下,行文和观点或有不够妥帖和成熟的地方,欢迎批评和指正。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互联网公益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陈一丹
2018年10月11日
于深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