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14715
★茅式父子共创方太,家族企业现代化转型和代际传承的典范!后创始人时代,基业长青的必读之作!
★从红海中起步,历经产品的迭代、营销的变革、文化的探索、定位的升华、边界的摸索……任何想要领先的企业,都会在方太的创业故事中找到突破的线索。
★西方标准,中国文化,方太将成为根植于本土的中国式管理的典范!
★储小平(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李新春(中山大学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苏勇(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郑敬普(海川视野咨询创始人)
作序推荐!
家族企业在创业早期表现出极大的活力,而后期却又成为“封闭”“落后”和“低效率”的代名词。中国家族企业如何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后创始人时代,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茅理翔和茅忠群父子共同创办了方太,为企业传承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方太的传承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带三年:另起炉灶,约法三章。淡化家族制,实现弯道超车。
帮三年:父亲主外,儿子主内。用“口袋”理论避免了家族股权矛盾,组建了职业经理人团队。
看三年:父亲彻底交权,儿子全面掌舵。共同梳理了方太精神和价值观。
茅理翔交给茅忠群的不是一笔不菲的财富,也非一个可能被时代淘汰的企业,而是将自己毕生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在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中与儿子交流、碰撞、检验和实践,继而创造出一家价值远超此前的公司。
创业式传承的关键,是企业家精神的代际传递!
丛书推荐序 四十不惑立潮头
总序 记录一段重要历史
推荐序一 创业式传承与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典范
推荐序二 立人达人胸怀天下
推荐序三 家业长青,事业长兴
推荐序四 创业式传承:格局与智慧赢得天下
前言
章 从发展到传承:民营企业成长新阶段 / 1
家族企业现代转型: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 3
研究背景:民营企业的创业与发展 / 15
案例研究方法 / 22
第二章 创办方太之前的茅氏父子 / 27
慈溪的地域特性 / 29
茅氏家族的经商基因 / 35
“病痛夺走了我的青春岁月” / 39
三十奔波尘与土 / 42
人生的三次危机 / 52
第三章 带三年(1996 ~1998年) / 57
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 / 59
定了!回乡创业 / 63
父子之争和家庭会议 / 67
方太的“四明山会议” / 74
超越时代的大胆选择 / 76
淡化家族制 / 85
避免两个中心 / 90
第四章 帮三年(1999~2001年) / 94
只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 96
口袋理论 / 102
用人之道 / 105
营销变革 / 112
明确三大定位 / 117
父亲主外,儿子主内 / 120
第五章 看三年(2002~2004年) / 125
文化是父子俩共同的坚持 / 128
放弃快速扩张,专注做精、做强 / 132
产品延伸,品牌进化 / 134
父亲彻底交权,儿子全面掌舵 / 140
家业长青的系统思考和第三次创业 / 142
第六章 方太的成长之路(2005年至今) / 147
方太成长轨迹 / 149
专注与聚焦的力量 / 154
以客户为导向的持续创新 / 161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 169
方太文化与超越利润的追求 / 173
长期导向的企业家精神 / 184
第七章 创业式传承模式可以复制吗 / 187
创业式传承过程中茅氏父子做对了什么 / 189
创业式传承是一系列事件 / 201
学习方太,尽早启动传承规划 / 212
后记 / 219
附录A 本书写作过程中的相关访谈明细 / 222
附录B 成功的传承经常是被逼出来的 / 223
附录C 方太的管理原则 / 230
参考文献 / 249
◆前言◆
本书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书中的一本,然而准备本书素材的缘起要更早。从2016年开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酝酿写作一部《茅理翔传》,作为典型家族企业的企业史/企业家传记创作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我们也希望用这本传记作为向茅理翔这位一直支持和坚守家族企业研究的著名企业家致敬的研究成果。茅先生本人也正在酝酿他的自传—《风雨五十年》,我们原来与茅老的约定是浙江大学的传记写作和他本人的自传写作平行进行,互相补充但是互相独立。
2007年11月9日,我在和茅理翔父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听茅老谈到,慈溪农民于1965年开始创办社办企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简单农具的制造和修理,而国内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书籍都忽视了这段虽然卑微、隐蔽但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茅理翔本人就是这个改革开放前史的亲历者。那天我就建议茅理翔应该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这段历史,这样的先行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值得探讨。从1965年(茅理翔参与创办长河人民公社综合性服务社和综合性厂)到1985年(创办慈溪无线电元件九厂)是茅老24~44岁为风华正茂的年龄,这20年的光阴及其磨难对于他后来每十年一个周期的连续创业影响巨大。当然,这将是未来茅老《风雨五十年》的精彩内容。
因为传记的进度只进行了一半,所以征得系列书其他作者的同意,我们围绕茅理翔先生生平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1996年1月与儿子茅忠群共同创办方太的十年经历来写一本书,即如今摆在读者朋友眼前的这本书。我们认为,茅氏父子通过共同创办方太,同时完成了企业家精神和事业的代际传承,这种创业式传承的模式是一种创造,同时对于很多处于传承过程中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我们把这一传承过程看作是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也就是说,茅氏父子通过共同创办方太集团同时完成了传承、创业和转型。
这是一个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深度案例,也是改革开放40年涌现出来的一个商业家族的企业史记录。作为家族企业的研究者和冷静观察者,我们首先力求客观和真实地记录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读,同时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我们也会受到茅氏父子和方太人的深深感动和感染。我们用企业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有着一般历史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我们可以和亲历者进行直接接触并不断地追问。这样的做法有可能会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诟病或批评,但是我觉得,处于快速发展的现实历史时期,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为后人留下记录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亲历者。
在本书中,我们还试图从家族企业现代转型的分析视角来看待方太案例。茅理翔与茅忠群父子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地开创了我们称之为“创业式传承”这一独特的传承模式,成为中国家族企业解决传承难题的重要典范之一。所谓创业式传承,是指两代人通过共同创业来完成家族企业的传承。我们研究方太案例之后发现,方太成功的关键是在茅氏父子共同创业过程中完成企业家精神的挖掘和传承。也就是说,“创业式传承”的灵魂在于企业家精神的传承。
在我国民营企业面临传承与转型双重挑战的状况下,及早启动传承规划,选择两代人认同的项目作为共同创业的实施对象,整合家族资源,跨代合作,共同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失为走出家族企业困境、寻求现代家族企业转型的一种选择。由此,方太案例和由此总结提炼的“创业式传承”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在我们身边,由于种种原因,各自为战、孤独无援且相互埋怨的家族企业两代人真是太多了,我建议他们耐心地阅读和学习茅氏父子的经验和心得。我把这本书献给正在传承进程中的中国家族企业两代人,希望本书中有关茅氏父子创业式传承的描写和分析,对他们有所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书是一个单案例的企业史研究,但是由于以下原因,我们能够尽量避免在单个案例的研究分析中,作者可能出现的主观和武断。
,笔者在过去的二十余年的研究中接触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因此本书的分析充分考虑了与方太同时存在和发展的很多平行案例作为对比和参照。笔者一直用长时段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并发表和出版了多部著作和论文,其中2007年出版的《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和2011年出版的《中国家族企业的社会角色: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这些著述的代表作。
第二,感谢茅理翔先生在多年的交往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也给研究小组分享了茅氏家族的历史资料,这使得我们的案例研究得到了更长时期的历史感。感谢茅忠群先生作为方太的共同创始人和现任的董事长兼总裁对于我们研究的重视和支持,他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关发展状况的企业资料。
第三,我们研究方太的优势是,笔者可以和当事人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做了什么,还可以认真探讨他们当时是怎么思考的。我们遇到茅理翔是非常幸运的,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是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在繁忙的创业和经营企业过程中的少许空闲时间
◆推荐序◆
丛书推荐序
四十不惑立潮头
改革开放40年之际,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的精兵强将对五位重量级优秀浙商的创业历程与企业家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集结成丛书出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现任院长魏江教授邀请我为这一套丛书写序,我欣然应允。一来是我曾在浙江大学工作,担任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深知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这套丛书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是一项很好且有意义的研究;二是这套丛书研究的几位浙江企业家以及浙江的企业环境,我非常熟悉。我希望通过对优秀浙商的创新创业历程进行总结,启发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家。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改革和企业家精神的一些看法。
五千精神
蓦然回首,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40周年,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体到现代工业经济体的双重转型,改革的艰巨性世所罕见。要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极其需要智慧。40年的成就,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偶得,而是无数改革者、建设者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勤劳坚持奋斗的结果。在这40年的发展中,企业家的作用很重要,比如,浙江企业家自下而上推动改革,虽走过不少弯路,但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这套书研究的鲁冠球、宗庆后、沈爱琴等企业家,他们都亲历了40年的改革历程。这一组作品既是梳理和回顾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的亲身经历,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企业家更好地把握方向,不忘初心,持续前进。
按照中央的要求,我正在总结40年的改革经验,目前完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同行》《亲历六次中央决议和改革建言的回顾》三部著作。整理这些著作,恰好对我写这篇序言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考,这个时候再来回顾浙江企业家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浙商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中秀的特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勇立潮头。你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浙江人,他们善于寻找市场,勤于学习,敢于实践。我认为,浙江人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五千精神”:千辛万苦来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头万绪抓根本。
浙江改革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分不开,民营经济在创新中具有活力,这与浙江的“五千精神”分不开。我在兼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期间,发起成立了民本经济研究中心,希望总结、推广浙江经验。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有一次我在浙江大学开会,他知道我和杜润生在杭州,就特意宴请我们两个人。那次,我说“五千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就可以安心地通过创新创业富起来。老百姓富起来以后,向国家上交的税多了,政府就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当然,浙江的经验也要提升和创新。我说,浙江精神和经验不能光在浙江分享,还要在全国分享。所以要请支持,当场表示支持。我希望浙江的“五千精神”能够在全国推广,能够在全国生根发芽。
民本经济
1956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当时,我还在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工作,部里的招待所长期人满为患,其源头在于企业缺乏自主权,只能“跑部钱进”。我经常到各地调研,看到了一些经验,也看到了很多问题。我经常讲一个故事,沈阳有两个相邻的工厂,一个变压器厂(隶属一机部),一个冶炼厂(隶属冶金部),都是政府行政主导的企业,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由一机部从云南等地调到沈阳,而冶炼厂生产的铜则由冶金部从沈阳调往全国各地。一墙之隔的两个厂由于行政主导,没有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现在听起来挺可笑,但当时就是那样。
浙江为什么有今天?当时浙江的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后来发展得很快,老百姓很富裕,社会很稳定,因为老百姓都在创业。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对浙江经验调研多次后,我提出了“民本经济”的概念,即政府作为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和企业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对民营经济来说,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政府正确转变职能,百姓就有更多、更大的创新创业空间,浙江的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我们过去搞计划经济,政府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纳税人的钱集中到政府,政府再把这个钱分到各个部门。所以,我认为民本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我给十八大提出了三条建议,条就讲这个。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如何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落到实处,如何实现产权保护,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都需要大胆探索。其中,政府需要坚持三个创新: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的理念;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法律不禁止的,企业都可以干;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政府按照法律授权干好应当做的事情,不能有随意性。
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40年来,几乎所有重要改革的决议进程,我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提出建言,因此对改革的整个历程,我了解得相对多一些。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是什么?的财富是什么?我认为概括起来就是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从人治转向法治。这个转变过程是长期的,不能说一下子就转变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事业肯定会在过去的难点基础上有更大突破和更大作为。
进无止境
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倒逼改革。市场经济催生了企业家群体,企业家也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更新更好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讲话中谈及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想是解放思想。正因为解放了思想,改革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可以说,40年改革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面向未来40年,浙商要继续发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浙商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无论是之前在浙江工作还是后来到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一直对浙商很关心、很重视。他提出,希望广大浙商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完成浙商转型,使浙商群体真正成为具有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素质的企业家群体。
企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也无止境。浙商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自觉实践者。世界浙商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浙商精神就是浙商的魂,是新时代富有浙江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当前,浙商发展过程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总体稳中有进、稳中有变,浙商要发挥新时代精神,砥砺前行,也期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全球浙商研究院有更多研究浙商、关注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创新作品面世,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新的思路。
在我著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自序中,我写过下面这段话,与读者共勉,也把这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已经88岁了,为什么仍然要朝九晚五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新时代的改革开拓者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适用。改革是我这一生的追求,也是我这一生的牵挂。唯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直到永远。
2018年10月1日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