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164569
接受教育和保障营养是一个国家青少年儿童*基本的权利,而消除饥饿则是实现这一权利的基本前提。良好的营养状态是儿童生存、成长、学习、玩耍的前提,为之后参与社会活动并做出贡献提供了保障。而营养不良则使儿童偏离了应有的成长轨道,并进一步对之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学校供餐实施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各项成效,也证明了教育与营养的有效协作可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进一步坚定了各国继续推行这一举措的信心。
学校供餐的定义虽然简洁,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初的需求分析与规划设计,到之后的政策执行与项目推进,再到后期的实施监测与效果评估,庞大的工作量单纯依靠某个部门是无法有效完成的。因此,正如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实施情况那样,学校供餐计划是基于多部门的功能进行设计的,是建立在诸如教育、卫生、农业、环境等部门的协作基础上推进的。要达到计划的实施目的,令学生和其家庭获得足够的利益,就需要了解哪些因素能够使他们在学校和社区的环境中生活得更好。评估框架的建立可以帮助了解这些因素,加深对学校供餐计划及其对实现教育公平、减少贫困及营养不良等方面的潜在贡献,并对如何促进该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出建议。本书借助供应链分析,厘清各环节的投入、过程、产出、产效及影响,对学校供餐计划的政策评估、影响评估以及实施效益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探讨。
目录
章 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意义及趋势 001
一、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背景及发展 001
二、实施学校供餐计划的必要性 008
三、实施学校供餐计划的紧迫性 015
四、实施学校供餐计划的积极影响 018
第二章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学校供餐计划实施状况 031
一、学校供餐计划的进展概况 031
二、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框架 032
三、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学校供餐计划 040
第三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实施状况 047
一、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任重而道远 047
二、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工作阶段 054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 060
四、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阶段性成效 077
五、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经验总结 079
第四章 学校供餐计划评估框架构建及分析 082
一、对学校供餐计划进行评估的意义 082
二、学校供餐计划的政策评估框架研究 085
三、学校供餐计划的影响评估框架研究 092
四、学校供餐计划的效益–成本评估框架研究 119
第五章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框架构建及分析 128
一、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框架的研究现状及必要性 128
二、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政策评估 131
三、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影响评估 143
第六章 我国营养改善计划的发展方向 160
一、提标扩面,加大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力度 160
二、借力大数据,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163
三、结合地方实际,推动计划可持续发展 165
四、加强“食育”工作,形成健康知识体系 167
五、开展假期供餐计划,保障学生持续营养 170
六、加强国际交流,有效提升供餐效益 172
缩略语 177
参考文献 179
章 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意义及趋势
一、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背景及发展
(一)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背景
接受教育和保障营养是一个国家青少年儿童基本的权利,而消除饥饿则是实现这一权利的基本前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发布的《2017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到2016年底约有8.15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截至目前,全球约有6500万学龄儿童每天饿着肚子上学(全球儿童发展基金会,2018)。尽管近年来世界经济及粮食产量均有所发展,但贫穷和饥饿依然是世界上为严峻的问题,甚至生活在诸如美国等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儿童群体中也依然存在有饥饿现象。近的一项调研报告指出,美国有约六分之一的儿童(约1300万儿童)要忍受饥饿;59%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自称要饿着肚子上学;75%的教师表示经常看到自己的学生饿着肚子来上学;92%的教师表示对饥饿给学生学习能力造成的后果表示担忧;部分教师每年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300美元为学生购买食物(不让一个孩子饥饿,2017)。国际上由饥饿造成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则更为严峻,虽然没有的权威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学龄儿童的饥饿和营养不良状况,但是5岁以下儿童的数据明确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2018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简称UNICEF)、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及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联合发布了《2018年儿童营养不良预测报告》,对2017年的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约有5100万儿童处于消瘦状态(其中1600万处于严重消瘦状态),约1.51亿儿童发育迟缓,约3800万儿童处于超重状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
良好的营养状态是儿童生存、成长、学习、玩耍的基本前提,为之后参与社会活动并做出贡献提供了保障。而营养不良则使儿童偏离了应有的成长轨道,并进一步对之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虽然营养不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目前国际上经过验证的有效干预途径基本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措施:,为孕龄及孕期妇女提供充足的营养;第二,提倡在生命的初两年采用母乳喂养;第三,保证儿童早期的营养和食物安全;第四,为儿童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基本卫生、饮用水及体育运动等。若要切实提高上述干预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教育手段从根本上提升人们对于营养重要性的认识,并提供有效途径扩大干预面。由于即便在偏僻的农村地区都有学校,尤其是小学,因此学校为大规模的营养干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将教育和营养进行有效结合;若能够与其他项目协同实施,更能发挥乘积效应,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需要进行长期规划,开展有效且可持续的多部门合作。
因为意识到这个问题,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即消灭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及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这些目标和指标被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简称MDGs),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为1990年时全球贫困水平的一半。各国在努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学校开展了多项举措,其中为在校学生提供营养安全的食物(以下简称学校供餐)成为一项经过时间检验的成功举措。该举措通过为儿童提供含有微量营养素的强化食品和驱虫药来消除饥饿,改善儿童的营养水平;激励贫困家庭把学龄儿童送进学校并让儿童安心留在校园学习,同时提高儿童受教育的程度;尤其是可针对性地惠及脆弱的群体,特别是女童和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儿童。此外,学校供餐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家的减贫目标,并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学校供餐实施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各项成效,证明了教育与营养的有效协作可带来更为可观的收益,进一步坚定了各国继续推行这一举措的信心。2015年193个国家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30发展目标中,把消除饥饿、促进教育公平、保障营养等工作列为关键点进行干预。与千年发展目标不同,所有各国政府都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做出了贡献,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为所有儿童提供充足的食物、营养和教育机会,消除儿童饥饿现象。
(二)学校供餐计划的定义
学校供餐计划,顾名思义,就是为在校学生提供某种形式餐食的政策计划。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资源及财政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在制定供餐计划时通常由于实际需求、实施目的及受益群体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实施方案。世界粮食计划署出版的《全球学校供餐状况2013》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学校供餐计划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将学校供餐定义为为在校学生提供食物(世界粮食计划署,2013)。目前常用的供餐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学校享用一顿营养早餐或午餐,二是在学校吃强化饼干或点心,三是为学龄儿童家庭提供“带回家的口粮”。其中前两种方式的食物供应是有条件的,只有入学的学龄儿童才能享受;同时必须保障学校餐食的营养能够满足成长期儿童的需求。对于“带回家的口粮”供餐形式,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实施结果显示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营养改善也具有积极影响。学校供餐计划直接的实施目的是通过为在校学生提供安全的食物,激励家庭送孩子上学并留在学校接受教育。除此之外,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学校供餐计划还具有多种不同优先级的实施目的,相应的受益群体的选定标准也不同,在第二章中将展开进一步分析。
(三)学校供餐计划的发展趋势
1.农校结合供餐计划提出的背景
21世纪初,全球粮食危机、燃油危机和金融危机开始凸显,学校供餐计划作为一种潜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多重效应。其中多种效应得到了各国实践验证,如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改善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营养状况,为学生家庭带来价值转移,可快速有效地形成社会安全网等。近年来,气候变化显著,自然灾害及人为冲突频发,为农民生活及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对学校供餐计划认识的不断深入,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将小农及地方社区纳入供餐计划的受益群体,以促进食物安全和多样化,以及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全球5.7亿个农场中有90%是家庭农场,约72%为小农场。这些家庭农场生产了世界大部分粮食,但世界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却也处于这些家庭中。学校供餐计划与小农生产的结合将为二者带来双重效益:学校供餐计划为小农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生产需求和可预期的家庭收入;从本地小农手中进行食材采购可以减少食材运输成本,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摄入新鲜食材及本地食材。由此产生的双重效应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农在供餐计划中的参与程度。由于小农缺乏优质的生产原材料、生产能力有限且缺乏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若要充分发挥农校结合供餐计划的实施效应,需要国家和地区在计划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给予小农一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2.农校结合供餐计划的概念界定
顾名思义,农校结合供餐计划即为将小农农业生产与学校供餐相结合的政策计划。各国根据当地生产环境及农民生产能力来确定农民的参与力度,确保在校学生在得到足够安全食物的同时能够摄入尽可能多的本地新鲜食材。此外,通过为小农提供稳定的生产需求及可预期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业发展。若进一步强调社区的参与程度,并为妇女及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工作需求及知识培训,有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将其定义为,“农校结合供餐计划是一种从本地小农手中采购食材,并为在校儿童提供安全、多样化且营养的食物的学校供餐计划”。定义中包含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从本地小农手中采购食材”,二是“安全、多样化且营养的食物”。“从本地小农手中采购”说明农校结合供餐计划需要做到:通过将学校与当地粮食生产联系起来,使小农获得利益;加强小农和社区生产粮食的能力;促进农村转型。“安全、多样化且营养的食物”意味着农校结合供餐计划需要:制定适用于新鲜食材及本地食材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并积极采用;支持作物和膳食多样化;将营养和健康教育纳入计划实施体系,发扬本地文化并促进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2018)。
农校结合供餐计划的发展经历了若干关键节点,对于计划的不断完善和扩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非洲各国决定将学校供餐计划与非洲农业发展计划中的小农发展计划进行结合,加纳、肯尼亚、马里、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塞内加尔、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政府启动了本国的学校供餐试点。2005年,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建议将“扩大当地学校膳食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本土食品”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快速影响举措之一。2009年,巴西政府对其学校供餐计划进行了改革,要求至少有30%的食物要从小农手中购买。201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出版的《粮食和农业状况报告》指出农校结合供餐计划是一种“双赢”的解决方案,可通过社会保护来支持家庭农业。2016年9月,在埃里温举行的全球儿童营养论坛宣言中指出,“政府应将农校结合供餐计划作为优先项目,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需求,保障给予适当的预算分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201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