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7720
你是否身处一个艰难的、互害的、冷漠的商业世界?
人心都是一样的。你的自私心,别人也完全能感受到。
未来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那些敏感而体贴的公司!因为,他们得到了人心。让我们从人性、人心的角度去观察企业及其运作,耐心体会人们内心细微处的活动,不断丰富产品、服务中的精神因素。
爱和正义从来都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只不过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过而已。
一个小气、自私、狭隘的企业,绝不会去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事情,它迟早会被消费者和员工抛弃。只有当企业告别自私、野蛮,转向善良、爱,才会赢得消费者的爱戴、信赖、追随!
本书主要是我对企业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如果说它们有些微末作用的话,也就是让我们共同走过一段从人性、人的内心的角度去观察企业及其运作的思想旅程。也许能为企业尤其是国内企业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提供一点帮助。
当从人性、人的内心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企业问题时,经营和管理中的正义、良知、正直、仁慈、善良、责任、尊重、洞察力、创造力、艺术和美、智慧等便不经意间浮现而出,并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核心。
这样的人和企业一定是敏感而体贴的。他能体察到人们心里细微的感受、情感、想法和需求,并且绝不会轻慢、忽略或粗暴对待,而是以自己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艺术性的素养和正直、善良的美德下的产品或服务,关心、抚慰着人们劳累、辛苦、挣扎、苦闷、焦躁、忧愁、乏味、空虚、压抑的心。
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一家敏感而体贴的公司。因为他们得到了人心。他们的活着,就是给世界带来了美和爱,就是在为人们创造着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祝福有越来越多人和企业成为敏感而体贴的人和公司吧!并祝福他们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而不断发展壮大!
本书不仅是写给大企业、老板、高管们的,也适合普通的员工、工人,以及医生、教师、艺术工作者、非盈利组织人员等职业,乃至在校大学生、个体摊贩、家庭主妇和作为消费者的每个人。因为这不过是我们在彼此的心里柔软、温和之处的一次相遇而已。
无私的品牌才能常青
很多品牌都在经历一个从出现到建立,然后又走向消亡的过程。就如人的生死一样,这很正常。谁都想着长生不死,不过谁也未曾实现过。品牌呢?恐怕也一样。
幸好,大多数品牌的一生短于人的一生,因此我们有机会深入探索它们生死的根由。当然,这与人的生死截然不同,毕竟品牌不像人一样有着自我意识、觉察能力的生命体。
我们以一个人的成名为例,可以看得更清晰。即看看一个人从无名到成名,再到名声败坏而被人们抛弃或忘记的过程。
比如一个老师、讲师,好是一个可以上大众媒体做讲座的老师。由于他讲的某一个课程非常的精彩,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产品的目标消费者一样,这也许只是刚好喜欢这个课程及其所讲的内容、定位、深浅程度或讲演风格的那部分大众。如果是如可口可乐那样的大众产品,他的讲座也许就会吸引绝大多数的大众)。一个课程也许要一个月才讲完,人们慢慢地熟知了他,并开始喜欢他。
何为喜欢?即喜欢的表现是什么?他半年后又推出了一个新的讲座。人们再次跟踪着去听、看。这些人中,很多人也许并不喜欢这个课程的主题,或不太感兴趣,但是因为是他讲的,所以才喜欢看。然后,人们都知道他的名字,开始谈论他,关注他的私人事情。
此刻,他成了明星。从产品的角度说,成了品牌。人们知道他,并喜欢他。
后来,他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讲课。当然,也许是出于他对利益的追求,也许是在别人的包装下,也许只是感到这是社会的惯例,所以他也这么做了。总之,课程越讲越多,应酬、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此时,问题出现了。他的课程质量开始下降了,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原因:一是由于他进入了不熟悉或者未曾深入研究过的领域,毕竟每个人都是术业有专攻、精力有限的(就如品牌的延伸和企业的多元化);二是时间、精力受到影响,没有深入、充分地准备新课程。
但是,人们依然喜欢听他的课程。虽然感到课程不那么好听了,感到粗糙了、不深入了,有很多内容和观点都太普通了。慢慢地,随着人们对不那么好听的感受加深、强化,终于有一天,人们开始清晰地认识到他讲的课程不好听了,还是开始的一两个课程好听。人们就不再有兴趣、有激情想要继续听他的课程了。
他开始被人遗弃和淡忘。作为产品来说,他的品牌消失了。虽然人们仍然记得他,但是不再继续跟踪、喜欢、听他的课程了。对于品牌来说,它又回归到一个商标名称了,虽然还是一个知名的商标。人们知道它,但是对它不感兴趣,也不想买它的产品。
一个品牌是怎么消失的?例子中看到了消失的根本原因了吧?
正如其建立品牌的原因一样,失去了品牌就是因为其产品(即其赖于被建立起的核心的因素)消失了、退化了。我们要探索的核心是,它为何会退化?它难道不能常青吗?
内心中的利益,这就是核心所在。
我有名了,已经是品牌了,大家喜欢,争相购买,因此,为了多卖,我就需要多生产、多分销、多配送。但是,一下子不能满足这么多的需求。在融资、购并等以扩大生产的行动的同时,产品的品质及相关的服务等开始下降了。因为在快速加大的需求面前,顾不上了。何为顾不上?因为怕失去利益才会感到“顾不上”。
假设换一个想法。比如这个品牌的拥有者视声誉、名誉、品质的诚信、待人以善的服务为核心,而不是利益,那么他就不会牺牲这些而忙于扩大生产。他会想,虽然人们会因为产品常常短缺而不满意,我也会损失利润,但是我仍然不会让人们说我是“唯利是图、言而无信的人”。他此刻不会有“顾不上”的感觉。
这样的人的品牌当然不会走由于重利而走向消失的道路(他也许还是会消失,可能是因为企业大了以后,管理出现了问题。这不是我们在此讨论的重点)。
更深层的问题是,并不是在品牌建立后企业才开始追逐利益的,而是在企业建立之初,就是以追逐利益为核心的。那个利益之心,早已在那里了。这个人就是利益、私心严重的,只是在品牌红火之后表现出来了而已。
在刚刚开始时,总是会说:“我们要坚持、要艰苦奋斗,不能享受、不能急功近利。”但是,这是因为自己很清楚现在无钱可赚,为了将来赚钱,现在必须艰苦努力。这不是私心、逐利、贪婪之心吗?当然是。与品牌红火后完全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因此,我们会看到这个结论:一个以利益为,一个逐利的人和品牌,他必然会走向衰落(衰老的起点正是刚刚成功之时),而且其成功期是极其短暂的。相反,一个常青的企业和品牌,必然是没有将私心和逐利放在位。
可是,我们不能整体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即短视、急功近利、肤浅、实用主义,永远无法看到这个事实。比如在短视、实用主义眼中,当下的行为不是为了将来赚钱努力,就是抓紧赚现在的钱,他看不到这样的行为会带来必然的品牌、公司的衰败。他在想“有钱赶紧赚,谁知今后会怎样”。
所以 ,生死一幕就一直会上演。
在逐利下,满足消费者需求、顾客是上帝、品质、人性化、让员工满意、企业价值观和愿景、慈善事业等,都是利益的行动,都是披着高尚、慈善外衣的自私、利益、争斗。大家感受不到吗?不,知道。因此,他的行为就是掩耳盗铃。他欺人,然后自欺“别人不会识破”。
所以,品牌和企业常青的核心在于,在短视、急功近利、肤浅、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的转化上,而不是在品牌管理、企业管理、经营、营销、人才、战略、资金等上。
即人的转化才是根本所在。
如果我们看到了上述的事实,看到了自私、逐利导致品牌的短命的事实,看到了逐利之心在自己内心潜伏并主导着自己的想法和行动的事实,看到了这其中的欺诈、残忍、冷漠、争斗,就在这一刻,转变就此发生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