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7744
你是否有过,自我欺骗?
欺骗自己,也是不诚实吗?
你是否曾被自己的思考吓一跳?
原来,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习惯是如此扭曲、变态。
如果“是的”,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你瞥见了真理之光!
看不到事实与本质,
并非由于我们不懂逻辑或缺乏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而是受制于头脑中固有观念、思维模式的局限。
即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固有观念投射出的表象,
它们覆盖在事物的真相、本质之上。
本书讨论的正是,如何对头脑中固有观念保持觉察,
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和活动,从而超越它们的局限。
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在了解到“自己”正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关键障碍之后,
你就走上了超越自己头脑里的观念的道路。
一边阅读,一边观察自己的内心,
真正的思考,即有意识的思考,就从此刻开始!
导读 3
自序 4
目录 7
思考习惯一:让思考慢下来,越慢越好 13
一、请主动探索问题的整体 13
二、你想停止自己的思想吗 14
三、向内心感受学习 16
四、紧紧抓住问题本身 17
五、不断就问题进行提问 20
六、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身上 22
思考习惯二:思考要深挖一口井 24
一、勿将向往和期望当作现实 24
二、独立思考,不听从权威 25
三、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 27
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29
五、行动才能带来彻底的变化 31
思考习惯三:随时指出:“这不是同一个问题” 35
一、是谁在问这些问题 35
二、重视问题本身 36
三、随时随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38
四、观察是随时随地的 41
思考习惯四:探索问题,请从未知开始 44
一、认识到局限就已超越局限 44
二、远离思想,接近客观事物 47
三、倾听是一种学习 49
四、人的意识问题,与逻辑无关 51
五、单纯地观察自己的思想 53
思考习惯五:寻找答案,请向内看 55
一、我们都是“笨皇太子”吗 55
二、从自身建立竞争优势 57
三、不断追问 60
四、对问题负责 63
思考习惯六:不要用概念思考 66
一、不要迷失在语言和文字构成的名称中 66
二、寻找和印证知识的对应物 68
三、立即的行动产生于真实的感受 71
四、探索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全部 73
思考习惯七:认识自己的认识 76
一、解决头脑中的认识 76
二、被创造出来的问题 78
三、挑战、批判自己,需要真正的勇气 79
后记 82
我们在此书中将要探讨的并不是外在的观点和知识,更不是这些观点和知识的正确与否、正义与否,而是我们头脑中的思考过程,即探讨我们头脑中的观点和感受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将要深入到思考的内部,来看看思考运作的过程和本质,这就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我们不是出于兴趣而讨论思考的问题,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给我们带来了压力,我们迫切的需要改变和摆脱它们,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在焦虑地寻找着解决方法。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人际关系中,观察头脑中的思想活动,同时,观察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从而使我们有能力化解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某一天的某一个瞬间,也许是在与某人谈话时,也许是在路上行走时,也许是在吃饭时,我们是否突然看到了自己当时的思考过程呢?我们是否被自己的思考吓一跳,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是如此的扭曲和变态。
不过,这是一个好消息,我们瞥见了真理之光。
如果想深入到思考的内部只有一个方法,即对自己内心活动、思考过程的观察,而关键是进行纯粹的观察。纯粹的观察是指在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思考过程时,不带有任何的判断和评价,而只是看到它们而已。纯粹的观察是不易做到的,有时我们只能意识到我们何时没有进行纯粹的观察,而这就是纯粹的观察开始。
我们共同探索:
头脑中的每一个思考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呢?
思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什么?
什么是产生某个观点的根源?
我们的头脑中装着哪些固有的观念?
我们是否看到了产生某个观点的底层的一个原因?
我们是否看到了原来以为不是观念的观念了?
在纯粹的观察之下,思考不再是我们头脑中不被看到的制高点了,它被纯粹的观察看到了,因此,它就有了被改善的机会。
另外,当我们真的深入到思考的内部以后,就会发现:正确、有效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必须依赖于人们美好的品德,比如,纯真、正直、诚实、热忱、勇气等,反之,美好的品德会帮助我们建立起正确有效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
难道我们没有发现过,在自己的头脑中经常进行着自我欺骗的思考游戏吗?欺骗自己难道不是不诚实的表现吗?
因此,我们也试图观察这些美德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具备了这些美德不是为了别人,首先是为了我们自己,不是吗?
也许我们会认为,假如我们的问题是正确的,那么就必然会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是否想过,解决方法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我们知道解决方法后就能按照解决方法去做吗?
不要很快的得出结论,我们只要回顾平时的做法就知道了。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并不是在讨论解决方案,当然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法,而是试图在字里行间、在大家阅读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共同的探索。
后,有一个阅读方式的建议:一边阅读,一边观察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在读到文字的同时,将文字的含义对照自己的内心活动。这种阅读方式的核心是不用逻辑思维去理解文字的含义,而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为实践去观察。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减少争执和冲突,多一些和谐与共识,这将会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啊。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思考的内部之旅吧!
你是否认真地看过一个人的脸、头发、皮肤、眼睛、牙齿、眉毛,以及在那一刻他脸上的表情,不是长久的凝视,那样做需要经过被观看人的允许,我是指你是否瞬间在一个人脸上看到所有的这一切。当然,你看到了,但是,我的意思是说,你是否在那一瞬间看到那个人毫无油性而干枯的头发,以及从黑发中四处冒出的白发;他土黄色的脸上早已布满沧桑,皮肤干裂、没有弹性;他的眼睛木然呆滞、眼白干涩;他说话时面无表情,声音虚伪、不真实。
如果你的头脑是安静的,那么在一瞬间你会看到这一切。而且,你还会看到自己当时内心产生的感受。看起来这个人其实很年轻,但是,为什么他脸上的一切都变得那么饱经风霜,他的内心必然也是沧桑的。他由于太忙、压力太大,而无暇关心自己的内心和外表,他将这样度过一生。我真的很同情他,我有想要帮助他的冲动。
就如在一瞬间就看到一个人脸上所有的一切,以及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一样,我们是否看到过一个问题的全部呢?
我们是否看到过一个完整的问题呢?
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自己平时很少看到过一个问题的全部呢?
我们是否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一个完整的问题呢?
那么,我们在此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呢?
假设有一头大象站在那里,然后来了四个盲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大象,想摸一摸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说大象长得像扇子,摸到鼻子的盲人说大象长得像一条蛇,摸到身子的盲人说大象长得像一堵墙,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长得像一根柱子。然后他们四个人开始辩论,到底谁说的才是大象真实的样子?这就是熟知的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
当我们看不到问题的整体时,难道不是像那个四个盲人一样吗?
那四个盲人由于不能用眼睛看到大象,只能通过手的触摸来了解大象的样子,但是,他们四个盲人为什么在摸到大象的一个部分后就停止了呢?
他们为什么不继续摸索了呢?
他们为什么一触到大象的一个部分就跑掉了呢?
当然,这是此寓言创造者的安排,但是,我们在此问这几个问题的真正的目的是想引申出个假设:是不是因为在完全的黑暗中,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养成一个习惯,即不管摸到了什么,就会马上在头脑中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从而忘了继续探索下去了呢?
因为一直处于完全的黑暗中,在盲人的意识中就很难存在整体和局部之分。也就是说,盲人并没有整体和局部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既没有整体,也没有局部,或者说任何一个局部就是整体。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不存在探索整体的意识,他们认为摸到的就是摸到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它自己,摸不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人告诉盲人有关事物的整体和局部的概念,他们很难自己意识到。
在这种意识状况下,他们的实际行为就是:从来不去探索事物的整体。他们不是没有能力探索整体,也不是不愿意探索整体,他们只是不知道要去探索一个事物的整体。当然,他们就更加不知道探索事物整体的重要性,以及只看到局部所产生的谬误,并由认识的谬误而导致的不利的行为后果。
难道我们在思考问题时的思维习惯不是跟那四个盲人一样吗?假设我们生活在意识的黑暗中,也就是说,我们从来就不知道事物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我们的头脑中从来没有区分整体和局部的意识,我们从来就没有寻找整体的意识,那么,我们在思考问题及与他人谈论问题时,也就会自然地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每个人抓住一个局部然后争论不休,而我们每个人却不知道我们只是站在各自局部的角落里。我们在意识混沌模糊的状况下思考和讨论问题,与盲人摸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我想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会进行认真的思考,也会进行激烈的辩论,我们深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深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理,就如那四个盲人一样。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也许自己看到的只是问题的一个局部,谁也没有看到问题的整体。也就是说,谁也没有看到真正的问题。
我们如此认真和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我们深信自己的观点,而之所以我们如此深信自己的观点,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意识不到自己的观点可能只是问题的一个局部,也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习惯受到这种模糊意识的影响而变得片面和偏执。总之,我们根本不知道应该主动去探索问题的整体。
当我们有了某个观点时,我们不会问自己:
我的观点是不是只是说明问题的一个部分呢?
我是不是应该再多看看、多问问、多想想,把问题的整体全部找到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