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152405
章 放下痴妄,知足常乐
以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人 / 003
以平常之心看待每一件事 / 006
以清醒之心应对金钱的诱惑 / 010
不因名利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 014
架子摆得越高,受的尊重越少 / 018
做人做事,不宜操之过急 / 022
世上有很多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 / 026
贪念太重容易一无所有 / 028
不做自以为是之人 / 030
为人处事顺其自然,切莫走 / 032
第二章 放下邪念,宅心仁厚
不对他人心怀歧视 / 037
自省更有助于自我超越 / 041
你以什么心态面对生活,看到的生活就是什么样子 / 044
损人利己之事不能为 / 047
比起身心健康,恩怨不值一提 / 050
别让怒火压过本来的理智 / 053
要想心静,必须净心 / 057
对他人宽容,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 / 060
坦然应对人生逆境 / 063
第三章 放下姿态,大智若愚
能忍辱负重者必成大事 / 069
进退有致是智慧的处世之道 / 072
学会宽容,博得赞美 / 075
时刻保持谦逊姿态,这是你将来的财富 / 078
忍是一种高超的处世之道,也是保存实力的一种手段 / 081
时时发挥自己的长处,时时弥补自己的不足 / 084
踏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是成功的基础 / 087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 / 091
认准一个目标努力下去 / 094
第四章 放下虚妄,轻松自在
事无大小,每一件都值得用心和坚持 / 099
绕道而行不如正面对待困难 / 102
的战胜不是将对手打败,而是能与对手成为朋友 / 104
不论什么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 / 107
想要什么生活,就要用什么姿态对待生活 / 110
把握好眼前的开心,愉悦地度过每一天 / 113
从不止步向前,终究会驽马夺标 / 117
能成大事者一定要敢于站出来 / 121
积极行动,努力开拓自己的事业 / 123
劳逸结合为健康身体打下良好基础 / 126
第五章 放下贪念,悠然自适
追求想要的东西时要懂得适可而止 / 131
懂得舍弃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 135
以平和之心对待万事万物 / 139
别把烦恼和快乐想得太复杂 / 141
不肯放下,如何解脱 / 145
用豁达之心对待生活琐事 / 149
每个人都有快乐幸福的资源 / 152
心无杂念之人才不会被干扰 / 155
常记他人的恩惠,人生的路会越走越轻松 / 157
乐观心境让快乐无处不在 / 162
第六章 放下浮躁,从容自得
内心从容不迫,人生路更开阔 / 169
淡看生离死别 / 172
沉不住气,何以取胜 / 176
睚眦必报之人难相处 / 179
生死面前,笑容如常 / 182
爱的目的不是索取回报而是本能 / 184
自信之人必将全力以赴 / 188
不因事情的好坏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 191
得失有道,欲望有极 / 195
自然真实为美 / 198
第七章 放下强求,随遇而安
不让一时的错误为长久的幸福买单 / 203
没人能控制或夺去你的态度 / 206
真诚是好的告白 / 209
发现快乐,挖掘快乐,创造快乐 / 212
感觉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对的 / 214
找到内心的那盏灯 / 218
心灵的宁静为可贵 / 220
爱让生命更美好 / 223
人贵有淡泊之心 / 226
善待生命,善待活着的每一天 / 228
第八章 放下狭隘,助人为乐
吝啬之人难被爱敲门 / 233
真正的善行从不畏惧 / 236
舍己也是利己的大智慧 / 239
知他人之喜忧,不虚度此生 / 243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 245
莫失小节,勿伤大雅 / 248
无关巨细,助人为乐 / 251
阳光能照耀的远不止一个人 / 255
助人更助己 / 258
以平等之心
对待每一个人
众生平等是一种心态。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太多的人过于计较得失。得意时满面春光、沾沾自喜,看不起任何人。失意时,整天抱怨社会的不公平,闷闷不乐。终日处于痛苦纠结当中,惶惶度日。这又何苦呢?用平常心对待平常事才是正道。
《云在天,水在瓶》中讲:朗州刺史李翱与惟俨禅师两人之间的一段对话。李翱是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是思想独立的政府官员。当时惟俨禅师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住持寺院,法席很是繁盛,与李翱居官的朗州(今湖南常德)相邻。李翱听别人说惟俨禅师的佛学渊博,便多次以父母官身份派人去请惟俨禅师下山沟通禅理,但惟俨总是给予拒绝。李翱实在是想不通,便亲自进山拜访禅师。刚见面时,惟俨禅师只顾专注读经,目不斜视,一点打招呼的意思都没有。身旁的随从和他说:“太守在此。”李翱个性急,身份又相当于如今的市长,面对惟俨禅师的故意怠慢,火气一下就来了,但还是稍加克制地说:“见面不如闻名。”(即:虽然你名声大,但见面一看也不过如此。)此话刚说完,惟俨禅师便大叫一声:“太守!”李翱条件反射地立马应了一声。惟俨禅师反问道:“何得贵耳贱目?”(你怎么当了官就学会了摆架子,只喜欢听恭维的话,低看他人?)李翱急忙拱手道歉,便问道:“道是什么?”惟俨禅师指了指天上地下,说:“明白吗?”李翱说:“不明白。”惟俨禅师说:“云在天上,水在瓶中。”李翱听后瞬间大悟,笑容满面,很是开心。
惟俨禅师的话句句平常自然,即所谓的“在平常自然状态下,保持平常心”。李翱后来专门写了两首七绝诗送给惟俨禅师。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一般来讲,身居职场的官员,如果自身有大学问,难免会有沾沾自喜的表现,即使是面对与世无争的僧人,也不会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正因为是学问家,所以知书识礼,感悟性高,对手聪慧,也能欣然领受,虚心以待。
贵静禅师是宋代人,与当时著名学士曾会相交甚笃。
一天,两人在淮水边偶遇。曾会问道:“禅师,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贵静禅师说:“云水僧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钱塘去可以,到天台去也可以。”
曾会说:“禅师若要去灵隐寺,我把我的方外之悟生禅师介绍于你,他是方丈,必定会好好接待你。”
于是,贵静禅师带着曾会的信函去了灵隐寺。到了目的地,他就像普通僧人一样挂单住进了僧房,并没有把曾会的信函给悟生禅师。就这样天天上殿、过堂、参禅、早起早睡,整整过了三年。
第四年春天的一日,曾会有事来到浙江,顺便去灵隐寺探访贵静禅师,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将整个寺院问了一遍,也没有一个僧人知道。就连悟生禅师也不是很清楚。
听曾会这么一说,悟生禅师便到各个僧房去寻找,寺内有僧人一千多,他一一辨认。找到贵静禅师后,曾会便问贵静禅师道:“你在此这么长时间,为何不去拜见一下悟生禅师呢?难道是把我的信函丢失了?”
贵静禅师说:“我是个云水僧,一无所求,岂可打扰别人?”说着,就把信函递给了曾会,二人相视大乐。
无独有偶,慧智禅师是一位平心处世,藐视名利、权势之人。
一天,慧智禅师正在讲经,梁武帝驾到。众人慌忙起身迎接,下跪叩拜圣上。唯有慧智禅师纹丝不动。梁武帝的近侍叱喝慧智禅师说:“圣驾在此,为什么不拜见?”慧智禅师坦然答曰:“法地如果动摇,一切都会不安的。”
根据当时的习俗,帝王驾到众生都得起身迎接跪拜,以此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但这并非是佛场中事。在梁武帝看来,以信佛礼佛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帝位或长生不老之类的欲望,这仅是一种交易,并不遵从人人平等的理念。
佛家讲:“众生皆平等,人人能成佛。”倘若让佛法屈从于帝王威势或者其他人,便是法地动摇。慧智禅师看出了梁武帝的私心,便以佛法大于帝法给予回敬。
所谓“众生平等”,不仅仅是指别人平等待你,更重要的是你要以平常心平等对待他人。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从来都是有差别、有等级之分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因此“众生平等”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然而,在佛家看来,想要世界变得平等,先要自己学会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
以平常之心
看待每一件事
“平常心”是道,是悟禅的境界。在白居易曾经当职的某个地方,有位鸟居禅师,因为像鸟儿一样在树上建房子而居,便得名叫“鸟居禅师”。一日,白居易向其请教佛法,禅师却讲得很简单,说:“诸善奉行、诸恶莫做。”即遇到好事就去做,遇到不好的事就不要做。白居易对此讲法很不满意,便说道:“这个道理连三岁孩童都懂得,还用大师您来讲?”“鸟居禅师”笑笑回答说:“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岁老翁行不得。”这就是讲禅的精神重点在于“实践、落实”。道理不一定多深奥,而在于你能否坚持并实践。
凡事有两面,人生亦如此。有苦也有乐。苦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快乐;快乐的时候,要想起苦。平常心处世,你就会活得淡定、平静。
一日,慧铮弟子问慧铮禅师:“师父,我见您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啊,但为什么您总是能潇洒自在地生活呢?”
慧铮回答道:“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吃得心安,睡得舒心。”
弟子又问道:“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
慧铮又说:“从表面上看是一样的,但其实质不是这样。我吃饭的时候就是简单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简单睡觉,凡事都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舒心。试问芸芸众生,有多少人是这样呢?恐怕是少哦,吃饭的时候想其他的事,睡觉的时候又在想其他的事,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怎么能吃得心安,睡得舒心?”
弟子立马感悟道:“原来如此,平常的生活平常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真正的禅!”
一日,有人为追念亡父,便请了一位法师主持法事。法事完毕,法师便归寺。就在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之后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事情是这样,在请法师来做法事之前,此人在佛坛的一个抽屉里放了100两银子,法事完毕后,银子便不见了。此人心想,佛坛只有法师一人进出过,并没有他人,此时银子不见了,必定是法师。于是他很是愤怒。便于第二天上山到寺院向法师要银子。
法师听明白他的来意后,轻声对那个人说:“对不起,怎么出了这样的事。”顺便拿了100两银子让他带走。此人见银子失而复得,法师态度不错,便不再追究回家去了。
时隔不久,此人的儿子外出办事回家,他将此事告诫儿子。殊不知,儿子听后大吃一惊。原来当时办事紧急,没来得及与他说明,便匆匆取了放在佛坛rmn抽屉里的银子。此人听后倍感惭愧,亲自上山给法师道歉并如数归还银两。
法师的胸怀真可谓宽广。
其实,“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些令人烦恼、气愤的事发生后,与其追究什么,不如任其发生。真理自有明辨的时候,事情的真相总有说明白的时候,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有一个孩童,虔诚地请求慧德禅师拜师出家,道:“收我为徒吧,我也想象大师一样能救度众生。”
慧德禅师说:“这禅宗门里,不是银轮王的嫡子,就是金轮王的孙子。都是正统血宗,为不损坏宗门风气。你这凡间小童怎能入得了这宗门?你还是走吧!”
孩童听后,讲:“禅师乃佛法人士,怎会不懂得万物平等之理?禅师若以我出身不高贵而拒收我做徒,恐怕有违佛法。”慧德一听,此童颇有慧根,便收之。
佛法讲究“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皆有佛心”。众生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从诞生至命末,每个人都是平等无异的。请听下面这则“禅师似驴”的故事。
妙能禅师和寂空禅师的一段对话。
寂空问:“你来干什么?”
妙能回答:“参见禅师。”
寂空就问:“你看见禅师了吗?”
妙能回答:“看见了。”
寂空又说:“你看禅师像不像一头驴?”
妙能回答:“我看反正也不像佛。”
寂空又问:“你说不像佛,那像个什么?”
妙能答道:“如果说像,那还是一头驴。”
寂空听后,大笑地说:“凡和圣都已忘掉,妄情除尽,实体显露。我用这个话来检验弟子们,洞察他们的心理状态。时经许久都没有人能辨明了悟。只有你,有这个清醒的看法呀,要保持下去。”
事后,寂空常对人夸妙能,说:“此人是肉身佛。”
宋代有位禅师讲:“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是说游戏人间,便能体会永恒。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只是游戏人间,却不能了解人世后的实质。有人认为世间太过肮脏,便躲进深山老林中,从此不问世事,每天长叹万古长空,如何能融入到一朝风月当中呢?“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开悟是内心世界产生变化,人依旧生活在世间。并不是一旦开悟,就成了一个“圣人”,这是没有平常心的。“平常心是道”,开悟后应更加平常才是正常的。所谓到了经过人生境界第二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跨越到人生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佛家不讲崇拜偶像,不分凡人和圣人,认为平常就是禅,本心就是佛。寂空把自己比作是驴,不是一种自嘲自谑,而是在他看来万物皆平等,驴不卑贱,人也不高贵。同时妙能能悟得“凡圣两忘”的禅理,认为“禅师似驴”,没有什么不妥。此二人才为真正的智者。他们打破对佛的神化说法,还原其平凡的原本实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