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111702
这本书zui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用科学证明,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人们有必要回归真实的、充满轻松和满足感的生活,而不是在普世认知中疲于奔命,既错过成功,也错过了幸福。
用前沿的科学,给成功加速。
给追求卓越的路上疲惫的你!
基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把你从努力到死的魔咒中解救出来!
☆美国《企业》(Inc.)杂志2016年5本必读商业书籍之一
☆极具影响力和创新精神的人都在实践的6大成功秘诀,助你提高心理恢复力、创造力、专注力和工作能力
☆研究成果服务于国会议员、退伍老兵、世界银行、职业运动员、在校学生、普通职员,以及脸书、谷歌等财富500强企业,被拍摄成纪录片《解放心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盛赞,里克·汉森、丹尼尔·西格尔、亚当·格兰特、苏珊·凯恩、丹尼尔·平克、海蓝博士、赵昱鲲等鼎力推荐
☆被译成14种文字,《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赫芬顿邮报》《福布斯》《今日心理学》《哈佛商业评论》《芝加哥论坛报》《波士顿环球报》《大西洋月刊》《商业内幕》等知名媒体大篇幅报道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达不到目标?为什么好不容易做到了却没有想象中快乐?是成就不够大还是努力不够多?
斯坦福大学艾玛·塞帕拉博士说:都不是,是你那些关于成功的观念根本就是错的!通过“用力过度 透支自己”来追求成功,只会让我们离成功和快乐越来越远!
本书是塞帕拉博士数十年的研究所得,她利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向我们证实:快乐不是成功带来的结果,而是获得成功的因素!在书中,她总结了6种创造快乐和满足感的方式,帮助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发掘潜能,让你轻轻松松过上更有意义和目标的生活,快速获得成功。
前言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透支,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
你是否被这6种“成功谬论”洗脑过?
乐乐呵呵才能成功,真的不是“鸡汤”
把握六大快乐要诀,成功轻而易举
本章注释
第一章 从斯坦福大学的高自杀率谈起
天才学生“老鼠赛跑”的日子
斯坦福“鸭子综合征”
心理学家告诉你,“加班”为什么会上瘾
哈佛研究告诉你,梦想实现了,也未必开心
成功人士散发“独特魅力”的秘密
5个练习,让你既开心又高效地把工作干完
本章注释
第二章 走出“超速”生活
“有压力才有动力”是真是假?
所以压力到底是好是坏?
科学证实:你的心理弹性真的不如狗
“邮件沟通”和“老板谈话”,哪个让人心理压力更大?
为什么负面新闻更容易扩散?
3种zui常用,但zui没用的减压方式
跟自己说“哎呀,不要有压力”——没用
告诉自己“我没事儿,忍忍就过去了”——没用
“巧克力能让人快乐,酒精能消愁”——没用
阿富汗战争“战术呼吸”的启示
既想有战斗力,又想不费力?
天天喘气,但你真的会呼吸吗?
深呼吸
交替鼻孔呼吸
放松你的身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被小看的平静
你是否患上了职业性倦怠症?
你为什么总觉得那么累?
高能的情绪——你的兴奋度,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自我控制——你的意志力,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高强度的消极思维——灾难化思维,偷偷“吃掉”了你的能量
有关疲劳的信念
静心——能量管理的秘诀
如何运用静心来保存能量?
为什么静心是轻松自控的秘诀?
静心是如何减少对思绪的影响的?
如何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
如何恢复精神能量?
不忘大局观
学会感恩
休息的时候就要远离工作
本章注释
第四章 什么都不做才能做更多
会“闲”的人才会创造
至关重要的灵感
无为是如何激发创造力的?
我们的创造力去哪儿了?
通向创造性闲散的3条途径
丰富生活,分散注意力
腾出时间拥抱平静,保持安静
把快乐重新注入生活
不工作的时间怎么过?
丰富你的活动
腾出时间静思
纵情玩乐
本章注释
第五章 你与自己的关系影响你的潜力
辍学的耶鲁“美女学霸”
天赋决定成就吗?
自我批评=自我伤害
相信努力还是相信天分?
自我同情与感恩
如何做到多给自己一点同情?
本章注释
第六章 良善者的优势
坚信适者生存的,真能活到zui后吗?
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的人,zui后获得了什么?
自我聚焦会带来盲点
自我聚焦会毁掉你的人际关系
自我聚焦会让你在面对失败时更加脆弱
自我聚焦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
以同情之心取得成功
同情心如何带来成功?
同情心是我们的底线
同情心可以提升你的地位和可信度
同情心可以带来忠诚度和参与度
同情心对你的健康有益
锻炼你的“同情肌”
本章注释
鸣谢
前言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透支,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
在我大学还没毕业时,有一年暑假,我到法国巴黎的一家知名国际报社实习。当时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习生,所以特别地忙——每天从下午2点到晚上11点,连续9个小时穿梭于报社大楼的二层和地下室之间,来来回回地跑腿、送文件、传信息……也正因如此,我有机会接触到整个报社的人,上自总编辑,下至印刷工。报社大楼的二层和地下室,各自像一个小世界,泾渭分明:高管和领导们有自己的玻璃隔间单独办公室,属于“领导层”;美国籍编辑和撰稿人有自己的工位和电脑,属于“白领层”;而地下室的印制间,是法国籍印刷工人的世界,属于“蓝领层”。
每当我往返于二层和地下室,感觉简直在穿越两个世界,氛围完全不同。在二层,你会觉得空气中都透着紧张。整个楼层静得可怕,只能听见键盘敲字和打印机的声音。工位上的编辑们,大部分都顶着两个熬夜留下的黑眼圈,外加一身长期久坐攒下的赘肉,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啃一口外卖送来的比萨就是晚饭了。而在地下室,工作氛围就来了个180度大逆转,简直天天像在过狂欢节——随时有法国葡萄酒、奶酪、面包摆在一张巨大的办公桌上,印刷工人们互相讲着段子,真是太欢乐了。要知道我每次来二层办差,除非是交代工作,否则同事绝不会跟我多说一句话;而到了地下室,我感觉自己真是太受欢迎了。很快,我开始更喜欢地下室的欢乐氛围。
每天在这“两个世界”来回穿梭,我就开始想一个问题——同样是在一个报社工作,无论是二层的编辑和撰稿人,还是地下室的印刷工,都是在为同一份报纸努力——大家都是连夜工作,目的都是保证天亮之前报纸能正常发行。当然,这两个楼层的人有着不同的职务,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无论哪个工种,大家都要面临每日“截止时间”的压力。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第二天报纸发行延误。夜复一夜,大家都扛住了压力和挑战,都成功地完成了各自的本职工作。但是,大家在工作中的状态就迥然各异了——“楼上的世界”充斥着压力和紧张,工作人员各个筋疲力尽,一脸不健康的菜色;而“楼下的世界”却充满快乐、活力和好心情。
我相信,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更喜欢像法国印刷工人那样的工作心情——我们既希望有一份好工作,又希望在工作中能开心快乐。我们渴望成功,也偏爱快乐。成功和快乐,是否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已经随着信息流一路狂奔——无论你是CEO,还是自由职业“接活儿”的美工,生活都是一个“截止日期”接着又一个“截止日期”——随时随地拿着手机,忙着回复不断蹦出来的“zui新邮件”,忙着刷朋友圈的“好友动态”,忙着点开手机看“今日头条”……然后同时问自己的大脑3个问题:“今天晚上吃什么?哪条路不会堵车?晚上的电话会议准备好了吗?”每个项目的缓冲处理时间,都被信息化的“即时回复”压缩到了几近真空的状态——顾客希望得到“24小时在线”的即时服务,你的老板希望得到“24小时不下班”的瞬间答复。
为了跟上生活的诉求,你可能连睡觉时也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晚上闭眼睡觉前的zui后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查邮件”,第二天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还是“打开手机查邮件”。你的朋友圈彻底移到了“线上”,推特、脸书……点开一个个冒出来的“未读消息”,点开朋友发来的一个个“不可不看的视频!删前速看!”此外,为了让朋友们知道你“还活在地球上”,你还不能忘记更新自己的状态和自拍。然而,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刷不掉朋友圈“未读消息”的那个红点,也看不完不断涌进来的“未读邮件”。终于,你画掉了每日“工作任务表”的zui后一项内容,用尽zui后一丝力气把自己的身体扔到床上,沉沉地睡去。第二天,脑袋醒了,身体却不愿意醒来。
到了周六日的“休息日”,你也真的很难“休息”——外面的工作忙完了,家里的事儿又来了:把衣服送干洗店,去超市或商店买一星期的吃穿用度……好不容易到了节假日,本来在一年中就是少得可怜的几次假期,又得忙着去旅行、去串亲戚……在滚回来上班之前,能真正睡一两次懒觉已经很知足了。然而,就算你在度假,你也很难对工作完全“离线”——哪怕坐在游泳池旁边,也得拿着手机——万一有工作电话或邮件呢?
我们已经把“用力过度”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
我们用力工作,希望做一个好员工;用力陪伴孩子,希望做一个好家长;用力约会、用力去健身房、用力学做饭,希望做一个好妻子、好丈夫;用力去参加各种社交聚会,希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然后,我们发现自己早已用力过度,身心俱疲。
当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疲劳过度、压力重重的时候,我们也会陷入自责,觉得自己把自己逼得太狠了。但是想想周围的人,他们不也是这么熬过来的吗?不是说“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吗?不是说“只要坚持就能胜利”吗?于是我们又咬着牙,继续透支着我们的伤痛、极限,透支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我们知道,用这种“用力过度+透支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功,其实背后有很多痛苦;我们知道,虽然在一些时候我们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做到了“人前显贵”,可背后却伴随着隐形的高昂代价——体力不支、精神压力大、身心俱疲。而我们拼命工作的目的,不就是改善生活品质,让自己更快乐吗?我们渴望成功的原因,不正是成功可以带来幸福感吗?
塞帕拉博士将前沿的科学研究装进了一本节奏明快、便捷实用且寓意深刻的书里。很显然,幸福让人们感觉良好是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和工作事业顺遂。基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塞帕拉博士在斯坦福进行的突破性研究,她给我们提供了6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全面改善身心健康的同时,获得更大的成功。
——里克·汉森博士,著有畅销书《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
《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向我们宏观地展示了经过前沿科学研究证实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获得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方式。艾玛·塞帕拉站在崭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了成功。她阐述了想要活得深刻而有意义,同情自己和他人是基础之所在。
——丹尼尔·西格尔,医学博士、第七感研究中心执行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医学教授,著有畅销书《全脑教养法》《由内而外的教养》
《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以大量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为基础,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面对生活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深入的见解。这本书中的研究细心缜密,它以吸引人的视角去探索我们如何在不失去本真和理智的情况下改善自我。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著有畅销书《沃顿商学院zui受欢迎的成功课》
这本书像一阵清风,打破了我们需要做得更好、更多、更快、更高效才能获得快乐的固有观念。塞帕拉向我们展示了,放下永不停歇的奋斗与追求,我们将收获当下近在眼前的平静、喜悦和同情。
——克里斯汀·聂夫博士,著有《自我同情》
通过丰富的理论研究,艾玛·塞帕拉提出了关于释放创造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刻见解,颠覆了固有文化中对于成功的定义。塞帕拉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她的作品将对无数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彼得·西姆斯,硅谷公会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著有《小赌大胜》
幸福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难以琢磨的。塞帕拉博士的书用zui新的科学研究,向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的真正的道路,一条我们很多人并不认同的路。快做好准备改变你的生活吧,为了更好的明天。
——詹姆斯·多堤,医学博士、同情与利他主义研究及教育中心创始人兼主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著有《你的心,是zui强大的魔法》
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的方法,艾玛·塞帕拉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获得成长、取得成就,而且告诉我们如何保持自我并享受过程中的每一刻。
——苏珊·凯恩,安静革命项目联合创始人,著有畅销书《安静》
你那些关于成功的想法很可能都是错的——你需要这本《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它涵盖了艾玛·塞帕拉博士针对那些使职业和生活获得成功的非直观因素的探索。更值得欣喜的是,这些因素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丹尼尔·平克,著有畅销书《全新思维》《时机管理》
艾玛·塞帕拉告诉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才能成就有意义且成功的职业生涯,享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艾玛·塞帕拉的深刻见地正是这个世界长久以来所需要的。
——陈一鸣,谷歌“欢乐研究员”,著有《硅谷zui受欢迎的情商课》
艾玛·塞帕拉让我们相信,重塑思想以获得幸福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取得成功的途径。对于每个想要活得成功而充实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埃米·卡迪,哈佛商学院教授,著有《高能量姿势》
《休息时就要远离工作》为我们获得可持续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极具阅读性和科学依据的方案。这种成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的成功,是可以使我们健康地生活、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成功。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创想学院科学主任,著有《异想,天开》
长久以来,以拼命努力和承受高压来追求成功的方式,已经深入我们的文化中,由此带来的身心俱疲、焦虑、抑郁等问题比比皆是。事实上,数十年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这种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的方式恰恰阻碍了人们获得成就。因此我特别推荐塞帕拉博士的这本书,她用zui前沿的科学证实了快乐的价值以及幸福感对于长期成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翻开这本书,你将从“过度努力”中解放出来,收获生活和事业的双重幸福。
——海蓝博士,情绪管理与幸福专家,著有《不完美,才美》系列
艾玛·塞帕拉在这本书里把她自己多年来对幸福的研究,尤其是在冥想、亲社会、文化、情绪方面,与已有大量科学研究支持的幸福提升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系统地论述了人在现代社会下可以怎样克服那些常见的障碍,变得更幸福。本书涉猎的幸福提升范畴甚广,但每一个领域里都有引人入胜的案例和系统易行的方法,是一本集当前幸福科学之大成的好书。
——赵昱鲲,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著有《自主教养》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于注重效率、目标和结果的世界里。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一个zui重要的组成部分——人。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因为过度注重结果,已经把人本身、人的天性、人的成就撕裂开来。此书zui大的意义是用科学研究证实了在人获得成功的过程中,重视人的天性所带来的优势要比忽视天性大得太多了。成为一个放松的、自然的人,与成为一个社会的、有成就的人,这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知小更,治愈系个人成长引路人、微博百万粉丝博主
你是否被这6种“成功谬论”洗脑过?
在过去的10年中,我的身边围绕着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是与我在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同窗的学霸级人物;他们是与我在巴黎、纽约、上海、硅谷共事的全球行业精英;他们选举、从政、官场得意;他们是畅销书大作家,是文化名人;他们是百老汇的当红演员,星途璀璨;他们风风火火地做创业革新,摇身一变成为商界新贵;他们为全球的人道主义振臂高呼,成为无冕之王;他们是华尔街的大银行家,出手就是亿万美金的生意……然而,我却发现他们“人前显贵”的背后,是长期精神过度紧张、身体失调和亚健康。
放眼望去,上述的这些“成功人士”,哪个不是才华横溢,哪个不是智商过人?然而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他们却损失掉了自己zui大的财务资产——自己。他们自己如此,带着身边的人也如此,不断制造着这种“用力过度”的团队文化和公司文化。
也正是这过去的10年,我在留心观察自己身边这些“成功人士”的同时,在斯坦福大学读心理学博士,研究课题是“健康与快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health and happiness)。然而,我的研究进行得越深入,我就越是清晰地发现:我们这么多年的“成功秘诀”,这些被我们的文化深深认同,并且不断实践的“成功秘诀”——其实是错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上面说的那些“成功”的同学、同事,包括我自己在内,这种通过“用力过度”而获得成功的方式,其实都错了。
然而千百年来,我们是如此地相信这些“成功理论”——因为周围人都是这么做的。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如果想成功,就要做好眼前的所有事情,就要有坚定的目标和铁一样的原则——哪怕以牺牲快乐为代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我总结了6种流传zui广的“成功理论”(而实际上它们都被证实是谬论)。
谬论1: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比别人多做事——关注点永远在“做、做、做”,赶紧把它做完,再赶紧制订新的目标,做新的事情。成功就像是赛跑,你要想赢,就要比别人快,就要永远把目光放在“追上前面的人”上面。
谬论2: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忍受压力——要想有别人达不到的成功,就得顶住别人顶不住的压力。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想要取得成功,承受压力是必然的,承受苦难是必然的,甚至是必要的。
谬论3: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哪怕自己已经身心俱疲,也要顶住一切干扰、焦虑和外界诱惑,直到耗尽自己zui后一丝力气。
谬论4: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无论做哪行,都要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这个领域之中,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知道如何解决这个行业的各种问题。
谬论5: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调动自己的能量——成功是把自己的长处做到极致,而不是去弥补自己的短处。学会扬长避短,对自己严格要求。
谬论6:如果你想成功,你就要把自己放在首位——资源是有限的,想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多为自己争取,为自身利益争取,方有立足之地。
上述这些古往今来的“成功理论”,已经深深地植入我们的文化中,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被这些理论洗脑(“不要白日做梦!”“要一心一意!”“要更努力才行!”),然而当这些理论带给了我们巨大的影响,甚至是一代代的巨大影响时,没人反思它们是不是真的正确。
当我们当中的少部分人,沿用着这种方式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时,背后的隐形代价是巨大的——事实上,研究表明,上述这6种“成功理论”实际上阻碍了你成功的潜质的发展,也降低了你获得快乐的可能性。
这6种“成功理论”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与他人的有益沟通在减少;很多工作中的创意、灵感的泯灭;事事“用力过度”导致身心俱疲,反而无法发挥自己的zui佳水平……此外,这6种“成功理论”还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失败时,从脑力到心力都变得缺乏弹性。研究还表明,这样的“成功理论”其实更容易让我们中途放弃——因为过度消耗、孤立和孤独感加剧,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我们多年以来用于追求成功的老方式——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每一粒空气因子的社会文化“多拼多干才能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处于24/7(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高压状态下,自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成功——而事实上,走这条路无异于寅吃卯粮,是不能持久的。
“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这种鼓励我们去为了一个长期成功而牺牲掉短期幸福的“成功理论”,已经在我们的文化中获得了碾压式的成功,并且不断地给我们每个人施加压力。可谁知,这种“成功理论”非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反而还让我们绕了弯路,离成功更远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