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29751

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挫折复原力:成功者都具备的隐藏素质》这本书讲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挫折不可避免,成功路上的阻碍重重累起,只有拥有“复原力”的人才能战胜挫折,化阻力为动力,奋勇前行!德国病理心理学博士、欧洲出色的心理韧性训练专家丹尼斯·穆蓝纳用多年在不同球队和企业积累的实战经验,为我们上一堂受益终生的心理培训课,让大众,特别是新入职场的人士,经得起挫折,并学会利用挫折让自己成长。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具有非凡挫折复原力的典范
01 抵达凤凰城 002
02 最黑暗的心理风暴 005
03 黑暗风暴中的灯塔 007
04 真正成功人士的隐藏素质 011
第二章 你的挫折复原力指数有多高?
01 挫折复原力,你当然拥有 016
02 以海绵为例 018
03 挫折复原力的研究之始 021
04 七大挫折复原力要素 023
05 总结 040
第三章 获得真正成功的基本条件
01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044
02 五种人类基本心理需求 047
03 基本心理需求和挫折复原力 061
04 满足基本心理需求而导致的不平衡状态 062
05 基本心理需求的外敌 064
06 基本心理需求之间的竞争关系 066
07 对基本心理需求的过度处理 069
08 神经生物学新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073
09 总结 077
第四章 提升你的挫折复原力—值得一试的10种技巧
01 爱它、改变它、离开它 082
02 检查自己的影响力 086
03 塑造观念—改造你的思想 098
04 审视自己情绪的变化 110
05 融化心中的冰山 119
06 避开思维陷阱 130
07 发现事物的正面性 139
08 专注于当下 152
09 建立与他人的连接 166
10 做仁爱之人 174
第五章 乔布斯的挫折复原力如何?
01 乔布斯与七大挫折复原力要素 182
02 乔布斯较强的挫折复原力要素 184
03 乔布斯较弱的挫折复原力要素 189
04 乔布斯与五项人类基本心理需求 195
05 来自心理教练的建议 200
第六章 不写结语,说说我的祝愿
前德国橄榄球国家队队长说在前面的话
—穆斯塔法·君格(Mustafa Güngör)
几年前,我与丹尼斯相识并通过他第一次接触到“挫折复原力” 这一概念。那时,我是德国15人制橄榄球队队长,正代表德国出战15人橄榄球队甲组的淘汰赛。3天后即将进行小组赛的最后一场,与西班牙国家队进行比赛。在之前的小组赛里,我们的球队战绩不佳,几乎输掉了所有的比赛,这意味着迎战西班牙队的比赛将异常艰难。若想保住球队的赛级不被降级,我们必须得领先对手足足12分。当时的主教练鲁道夫·芬斯特(Rudolf
Finsterer)尽其所能,全力支持国家队。当我们被告知,我们将和一位心理咨询师、一位退役橄榄球运动员共同训练30个小时的时候,队员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很多曾在国外和心理咨询师共事过的老队友大呼赞同,但也有略欠经验的球员直白地表达:“我们根本不需要心理学家!”我的立场其实比较中立,无论如何这都不会带来什么坏处嘛。于是,我开始对与这个心理咨询师相见有些期待,也很好奇,他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初次见面,丹尼斯用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成功破冰,开始了这次团队活动。首先,他让我们回忆自己曾经获得最好成绩的比赛,并让我们思考,自己当时之所以能表现得那样出色,是该归功于球技、体
能,还是心理状态?接下来,他又让我们回想一场糟糕透顶的比赛,并请我们说出比赛失败的原因。根据我们给出的答案显示,高达八成的球员认为成败的关键全在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教练对于“运动心理学”这一领域知之甚少,就更不用说我们这些队员了。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除了自身体能、技术和作战策略之外,确实有一些因素在决定着一场比赛的胜负—我们和教练称之为“心理强度”或“赢家心态”,而且并非每位运动员都有这种心理特质。当然,如果运动员的体能或者技术不佳,那么即使他拥有这种心态也很难赢得高水平的比赛,反之亦然。如果一个球员,乃至整支球队都有出色的体能、技术与战略,却心理强度不佳,那么
他们也无法在比赛中胜出。根据我自身的比赛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橄榄球这种对速度要求极高的比赛中,有丝毫的迟疑或者闪失,没在瞬间做出正确判断,就可能会失球而让对手赢得一球。我们要像在很多其他要求速度的比赛中一样,在刹那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我看来,心态对一场比赛胜负的决定作用至少占到了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德国篮球教练德克·鲍尔曼(Dirk Bauermann)曾在2011年接受 《南德意志报》的采访时也说过像我这样的话。德克·维尔纳·诺维 茨基(Dirk Nowitzki)率领球队夺得NBA冠军时也在采访中曾清楚地讲明了这个道理。诺维茨基在七回合总决赛最后一场开始时表现得很不理想,记者在采访当时德国队的主教练鲍尔曼时向他提问,在这场关键的比赛中,诺维茨基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是什么?鲍尔曼回答说:“是诺维茨基强大的心理素质让他在经历了上半场球赛低落的表现之后耐心地等待,最终找回了自己的节奏。这并不容易,诺维茨基很沉稳,在如此强压下这绝对是了不起的能力。”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挫折复原力”,它也是本书要向你介绍 的内容。这样一种心理特质,不只是关乎成败,也可以让个体在困难
的情形下、在重重压力的考验下,保持沉稳、镇定,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我经常在脑海中回想我所认识的那些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有与我并肩作战的队友,也有曾经赛场上的对手,事实确实如此。如果要说他们的共性,就是他们都能保持沉着冷静,然后逆转比赛局势,奋起直追。
无论是对于我,还是对于整个团队来说,认识到自己拥有超强的挫折复原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否则,你们根本打不出现在的水平”,丹尼斯这样说。每一个竞技运动员都期待自己能表现得更好,所以对他们来说能够知晓有一些不同的因素—比如我们的乐观精神、对情绪的控制,或者目标的设定就能让我们有所超越,而且这些影响因素 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那么他们一定很感兴趣。人们都期待一个特别的、甚至前所未闻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专业表现,但当他们知道,能让我们超越自己、提升挫折复原力的办法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事时,也许会有些许的失望。不过,这些方法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比如,面对一场艰难的比赛时,不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手的优势和自己的短板上,而该回想自己的强项,那些自己曾有优秀表现的辉煌时刻,这样就能激发运动员正面、积极的能量。比赛时让自己只沉浸在比赛中,心无旁骛很重要。要只关注此时此刻的活动,不让自己受到任何沮丧或者骄傲自满情绪的干扰。而中场休息时间,运动员也要学会忘记比赛的压力,让自己的头脑、身心短暂的休息,这样比赛时身体和大脑都能处于最佳状态。此外,参赛的运动员也应提醒自己,输赢并不是比赛的全部意义所在,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的水平,自信满意地走下球场也一样重要。这样的心态往往能帮助球员赢得即使是最高级
别的比赛。在我看来,这就是“挫折复原力”,它不仅影响着体育竞技运动,在求学、职场和生活等方面一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以上的这些也是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挫折复原力”这一主题的原因。橄榄球在德国算不上热门的体育运动,但是我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的训练对我的人生有关键的影响。橄榄球就像人生的一门功课,这跟很多体育项目相似。在这其中,人们不仅学习掌握技巧,也学会了克服自身的恐惧,作为团体的一部分在艰难时刻团结一致。因此,在这样的训练下,人们也学会了如何“获得真正成功的人生”。当我有机会仔细阅读,并思考本书中提到的七个挫折复原力要素时,我发现这与我在橄榄球中所学到的知识不谋而合。在橄榄球运动中,我们要求青少年学习团队精神,帮助、支持队友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一词一句、一个微小的动作被判离场,最后都有可能让球队输掉比赛。我们还会培养运动员分析、解读比赛的能力,让他们准确地找出比赛居于下风或者失败的原因:球赛失利是因为裁判判罚有误,还是我还可以再争取一下,做得更好?我也是不公的受害者,是否该主动担负起输球的责任?我们想让球员更加乐观、自信,希望他们明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敢于冒险的勇气为
球队带来决定性的贡献。他们要紧握的不仅是手里的球,也是自己的人生。我们也希望,年轻的球员们能为球赛和自己的人生都设立目标,用自律与自信—而非骄傲—前后一贯地坚持达成这些目标。总之,我们希望能够提升青少年的挫折复原力,让他们在未来不仅成为优秀的新生代球员,也成长为幸福、成功的成年人。
后来,我们在和西班牙那场比赛中发挥得很好,在赛场上几乎追上了悬殊的比分差距,甚至在比赛接近尾声时小有领先,但最终还是以微弱的差距落败并降级。而后,丹尼斯出任了由我担任队长的德国国家七人橄榄球队(奥运会赛制)心理辅导教练一职。2011年,得益于丹尼斯对我们在挫折复原力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在海德堡举行的橄榄球比赛中我们戏剧性地逆转获胜,最终出乎意料地重新晋级欧洲国家杯第一级别联赛。到了2012年,我们已经具备相当高度的专业水准,并在一级联赛中稳定地保住了席位。
你即将在这本书中读到的内容也许并不全是新知识,但是这些心理学知识却会让你在面对竞技比赛和生活问题时拥有一个全新的策略与方向感。这也是这本书除了带给你有趣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那么,就请大家跟随本书的作者,踏上这场有趣且有益的“挫折复原力”学习之旅吧!
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由
坦白来说,当我站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时,我真实地体会到了这个国家所带给人民的幸福感。或者,我们可以夸张地说,现在西方国家的公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我们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即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获得教育的机会;我们有完好的医疗保障系统,即使处于艰难的生活境况,也能获得保障;我们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即使辞掉一份工作也能很快再就业。一切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这样的生活和环境感到满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勤勤恳恳,他们认真生活。我原以为日子会这样长久地幸福下去,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人们会越幸福和满足,但事实是,人们慢慢忘却了自己的初心,他们关心的不再是生活的美好,而是物质的不足。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邻居的新车、
同事的升职、新出的手机和昂贵的奢侈品上,这些原本用来消遣和娱乐的工具渐渐成了我们生活的“主人”。
我们虽然过着优越的生活,但是大部分人都患上了心理疾病,比如焦虑症,再比如,抑郁。国家虽然为人民创造了成功的外在条件,但是幸福的内核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寻。其实我们几乎拥有所有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足以让我们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但现实是,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忧郁,越来越无望。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著作《占有还是存在》(Haben oder Sein)中,针对当下社会有着这样的论断:“我们这些现代人总是高度关注‘占有’的东西,到后来才发现,人生除了占有,还是‘存 在’的过程。”
提到人的“存在”,可能你会像我一样,马上想到笛卡尔的名句 “我思故我在”。请允许我稍微偏离笛卡尔的这句思辨的名言,我想讨论的是现代心理学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我们思考的方式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的存在状态。如果有人正身陷困境,暂时无法改变现
状,那么他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并且以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去和身边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困境不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与之相反,有些人在相似的境遇下能快速重整他的生活,自我激励,变困境为机遇。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对此深有感悟,他曾说:“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都是对的。”无数现实的例子可以向我们证明,这些不同的态度与个体实际经历的境况或者受到命运的考验并无关系,关键在你自己。
为何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会出现上述这样的深刻矛盾的现象?又为何近几十年我们明明努力创造了各种外在条件来让自己感受幸福和成功,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很多学者用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动力”来解释这一切,我以往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个观点表示绝对的认同,但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以后,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认为,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动力”让我们倍感压力,而是那些人们过去从未获得过的高度自由让我们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初心。
怎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在所有机会和大门都向人们敞开,个体的失败只能归因于我们自身没有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到最好,再也没有对妇女的压制、企业内的专制结构、大规模的社会性歧视或者战争这样的外在因素能够让我们推卸责任。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所说的那样:“人类最后的自由就是我们可以选择对待事物的态度。”与上述那些不公正的对待相比,“自由”这一概念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更丰富的维度。
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能如此自由地打造和决定自己人生的幸福或是不幸。相应地,人们也要进一步拓展自我、树立全新的自我意识。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如是说:“从猿猴到人类的演化阶段,这就是现在的我们。”
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人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足以获得幸福,而且能抵御那些媒体与外在环境所宣扬的价值观对个人的冲击。人们应关注生命的充实多于关注效益,就像德国心理学教授沃尔夫冈·罗特 (Wolfgang Roth)所说的那样:“要拯救人类世界,已不再是人类思考和行动的效益问题,而是要更多地关注生命的充实。不依赖于当下社会主流的消费文化,我们想要实现自我(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然而,当我们带着满满的勇气和乐观,坚定地在生活给予的千百万种可能中选定了一条自己的路,这样的自我意识也并不保证你的选择没有错误的风险。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ktet)早在近2000年前就提出过这样的哲学观点:“影响人们的不是那些事物本身,而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许多人会把这种自由看成沉重的负担,而非人生的机遇。甚至也有不在少数的人,想要重回那个选择较少的时代。那样的时代虽然少有选择的机会,但生活至少有明确的方向。也许你脑中偶尔也会闪过这样的念头,但是我真的不希望你长期抱着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生活。
当今的年轻人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条路才是适合自己的呢?是不是该理所当然地按照外界每天给我灌输的模式,去走一条大多数人都选择的路?媒体每天不停地向我们狂轰乱炸,指挥着年轻人要这样要那样,才能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不是那些投身于服务公众的人物,而是像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脸书(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艾 略特·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以及各大上市公司董事长这些上了杂志封面朝你微笑的企业家。
我们总是盲目地追逐,模仿这些成功的企业家,被他们的法拉利跑车、私人飞机和昂贵的定制西装迷得炫目。然后,直到某一刻,我们才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我们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某些诉求,或者发现自己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到最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对生活的控制,又或许我们已精疲力尽。在这一时刻忽然发现这条路自己已无法再继续下去,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为何要这样做,以后又要朝哪个方向前行。这里有一些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常遇到的案例:他们深感挫败,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些甚至像四脚朝天动弹不得的甲虫,再或者装死以自保,逃避现实。这无尽的选择自由让他们彻底屈服,不再为自己做任何尝试和努力。有些人甚至因为无法在众多保险政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选择置自己于无养老保险的险境中。这些人经常是自己所遭遇的不幸的塑造者,却并不自知,而这一切都不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难免隐藏错误的风险。选择越多,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样的规律也许就解释了为何全世界有千百万男女依旧保持单身。他们并不是没有选择的机会,而正是因为选择的机会太多,自身总期望着完美先生或者完美小姐就在下一个路口等着他们。但在几十年之前,这样多的婚配机会是没有的,过多选择的自由也与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相悖。
试问,这种困境要如何解决?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我们能迫使时光倒流吗?还是该限制选择的可能性与选择的自由?依我看,这些都行不通。活在当下,我们必须学习面对和处理好这种自由,视它为一种契机,让自己找到全新的、不一样的自我意识。
“挫折复原力”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正好可以发挥强大的助益,因为拥有强大挫折复原力的人显示出许多优秀的心理特质,他们能带着坚定的信心、从容淡定,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勇气、仁爱之心,能高度一致并自律地迎接现代生活带来的挑战。这些人不会盲目乐观地相信自己可以达成所有目标,而是平实地相信挫折与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些事物不会摧毁他们的自我意识,而是不断提供学习和进步可能的源泉,会引导他们下次换种方式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与他人交流、取经,辨识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有了这些经验做基础,他们便可以减少失败的可能,选择一条可以让他们得到“真正成功”的道路。同时,他们还能获得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他们暮年回首往事时,能对自己说:“你所做到的这些,真的很棒!”
请允许我在这里大胆预言,由凯伦·莱维奇(Karen Reivich) 博士和安德鲁·莎特(A n drew Shatté)博士提出的挫折复原值 (Resilience
Quotient,RQ)将会在未来数年内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一样重要。RQ不仅对个体很重要,对于企业来说也意义重大。许多企业和机构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能够对自我充分负责的员工,企业内部为了增强员工的主动性,也在遵循这样的培训目标。全球化给我们每个个体和
企业所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风险与威胁。它让某些企业能够快速开拓新市场,也让一些企业在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境遇。只有那些具备强大挫折复原力的企业才能积极地利用市场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我要提出我的第二个大胆预言,“挫折复原力”这一主题很快就将不只局限于员工心理健康辅导这一初期范围,而是被更广泛地应用在招聘和员工能力拓展领域,同时影响企业文化。这是为什么?因为一个具有强大挫折复原力的员工,肯定也拥有高度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不会像一个高度依赖于上级指示或夸奖的员工那样轻易地被别人左右。
这本书的第一个特色,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了解“挫折复原力”。为了让这本书更易被理解与接受,我几乎在这里放弃了科学 研究的写作方式。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以知名人士作为阐释和讲解“挫折复原力”的案例,在这些人身上至少具备一到两个,甚至全部挫折复原力的优秀特质。当然,我也并不完全认识所有这些大人物,对他们的了解大多还是来自他们的传记和新闻资料。但是,也请你不要认为我是何等的天真,竟然能仅仅用传记资料来证明挫折复原力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者,我本身重视通则性的研究方法,即以多个案例的实证作为基础,以实验作为检验来确认最后假设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同时,我也知道个别性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详细观察某个个案并思考:如果某人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功或者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何我不能?而且我的处境比他还要更好一些。在此,我想特别引用维克多·弗兰克尔教授的一段话:“有几个人用他们的行动证明,集中营的遭遇可以剥夺被关押者的很多东西,唯独一样无法被剥夺—人类最后的自由,就是在已给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弗兰克尔教授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在集中营虽然经历了惨绝人寰的苦难,却依旧保持了难能可贵的气度。
本书得以撰稿成型,还要得益于美国“挫折适应学习系统” (Frustration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机构以及我个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无数的心理辅导训练经验已经证明,“挫折复原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切实提升的。这些结论当然 不只来自我们自己的经验,也基于数十年来挫折复原力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比如神经生物学、高效认知行为疗法(Effectiv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以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onal behavior therapy)。
你或许会在本书中发现一些乍看很简单或者索然无味的内容,请你放心,结果并非这样!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安·玛斯滕(Ann Masten)教授曾在德国《明镜周刊》精彩并贴切地描述“挫折复原力”:“挫折复原力最让人惊奇的,就是看似很‘平常’的能力。思考、欢笑、期望、行动、求助、接受帮助以及赋予生活意义,这些能力看似平常,但可惜这看似平常的能力并不那么容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