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2647
这可能是互联网时代很值得期待的汉语文字。
美国《时代》推崇的作家李傻傻,沉寂十年重新写作,告诉我们好文字依然存在。
李傻傻(蒲荔子)在沉寂十年后重新写作,带给我们对于好文字的信心,以及爱这个残缺世界的能力。所有我们经历过的人和事,见过的光,看过的书,后,都是空虚,都是光荣;后,都会在时间里足以令我们感觉到虚荣和满足。
后,爱这个世界的能力,才是我们的虚荣。
这就是蒲荔子这本书要说的,只有一句话:爱是空虚,爱是光荣。
无论写女人,写朋友,写青春,写阴暗的心理、窘迫处境、温暖细节,都不过在说一个字:爱。
30个故事,30种情感,30个回忆的出口,不过是在说一个人爱这个世界的可能。爱她的白天,也爱她的夜晚;爱光明新鲜,也爱自己暗黑的阴影。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但只要你有过青春,有过记忆、疼痛,尤其是有过爱,
那么,让这些故事带领你回到过去不可磨灭的生活;让这些故事证明,好的文字依然存在,她打动人心,并且一直打动。
书中30篇故事,不仅保留了作者流传甚久的成名作《火光》《女人》《被当作鬼的人》《虚构:铜鼓潭》《打口古都》等,还新增添了这十年中新写的篇章,如《不知道有没有人给她写这样的情书》《我见过广州的白天和夜》等。在一本书中,我们看到从李傻傻到蒲荔子的成长,也看到一代人的青春纪念,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自己。
序言
爱是空虚,爱是光荣
辑
我难忘的一双女人的手
我难忘的一次“偷窃”
不知道以后有没有人给她写这样的情书
诳语
第二辑
火光
妈妈
我把对一个女人的思念写出来
第三辑
让人感到满足和安慰的
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
女人
第四辑
这样
无名之地
被当作鬼的人
虚构:铜鼓潭
闹马山
云
飘满鱼的天空
溺水记
两个少年
一个喜爱出走的朋友
鸡毛鸭毛
第五辑
一只懒鸟的神庙
一九九三年的马蹄
下半夜
三百块和一寸黑白免冠照片
他们去抢劫
西安、流行病和青年
打口古都
第六辑
我见过广州的白天和夜,和每一刻
苏东亮退学一事
我有一个老师
脸红的流氓
附 录
如果有一天,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
爱是空虚,爱是光荣
一
二○一四年,我做的很多事都不记得了,不记得其中有什么情绪。有一件小事还很清楚。
那时我和朋友欧亚做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邀请了小说家朱文来分享。其实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不写小说,改拍电影了,他来分享的也不是小说,而是新片《小东西》,但我还是愿意叫他小说家。
毕竟,除了美艳妖娆的姑娘,没有几个男小说家是我想见的;如果是导演,就更没有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我觉得,看过朱文的小说的人,应该不会不想见他,那个把日常生活写得波澜起伏,把平凡者写得沟壑密布的写作者,那种要胀破的才华,还有荷尔蒙的气息、欲望和生命之中的光。就像看过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人不会忘记这个开头:“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看过《尖锐之秋》,看过《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看过《段丽在古城南京》,看过《看女人》,看过《我爱美元》……人们不会不想:靠,这个作家在哪里啊,真想见他一面。
后他来了。因为是组织者,忙得满地鸡毛,除了在酒店打个照面,作为一个迷弟,都没空去听他说了什么。走的那天,我在他上车前请他签名,他签上“幸会 朱文”。我记得那天的情形是:君悦酒店的空调很冷,其他人像空气一样,我忘了是谁。那天我很紧张,说话有点发抖。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那本《金蔷薇》里写了俄罗斯的诸多作家,很多都是一副迷弟的模样,诸如“我们都生活在他的天才的轻微的反光之中”的巴别尔,诸如写出“那么,放大胆子/永远和我在一起”的亚历山大·勃洛克。但当我按图索骥去看这些作家,很多时候并没有他所描述的那样战栗的感觉。我想是因为,除了被翻译丢失的那部分生气,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因此我们在书里看不到他所沉迷的事物;令我们沉迷的,是帕乌斯托夫斯基,那个穷其一生在灰烬中捡筛出金粉铸造一朵金蔷薇的作者。
除了杀时间之外,艺术的功用,不过就是在世界之外找出自己没有发现的同类,找到别人说出自己未能描述的灵魂。
因而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重读朱文的书,每一次除了吃惊并惭愧于他的感觉要刺破空气的才华,我想更令我沉迷的是书中那个无处不在的人。我感觉那是自己,或者另一个我,或者我的另一个时空。无聊又想着改变,欲望膨胀却又不想行动,心存石破天惊的妄想却又拼命安于现状。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承认自己是这样一个人。又花了很长时间,我才稍微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全部的真实。严格来说,很长时间我都不认识自己,我作为各种角色在各种空间行动,经常有那种事后追悔莫及的想法;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洗涤剂,把我内心阴暗的部分洗净晾干;应该有一个完美的模具给我,使我追逐靠近,变成某一种人。庆幸的是,这么多年之后,我终于敢于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虚荣、怯懦、妄想、粗暴、冷漠、骄傲,以及我暂时未能想起的一些毛病。这并不是因为我变得自暴自弃,而是恰恰相反,我觉得这些不再是一种毛病而是一种存在,每种存在各有比例,每种比例总在变化,每种人后总是一个独有的配方。我想做的是看看自己内心的构成是什么,它有多亮以及有多暗;我不再想取悦那些不能理解我的人,不再想为莫须有的目标修改自己的信条,也不再为一些事失落,而是为所有的经历感到庆祝。
二
常常看的另一本书是《聊斋志异》。蒲松龄在开篇《聊斋自志》里后几句说:“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一介穷书生,天天招呼路人喝茶,收集鬼故事,估计被不少人视为怪物,可是他觉得有知音,在梦魂所历,在冥冥之中。我常常想着改动他几个字,终的结果当然是不可能。
到三十五岁,我才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我承认就是这种虚荣的事:与寂寞为伍,与黑暗同行,就是创造的刺激。就像爱是空虚,爱是光荣,就像爱是与生俱来的虚荣让人垂涎,作家们创造出了我们不能描述的灵魂,他们在山顶等着我们去看风景,我想和他们在那里碰杯——怀着这种想法,我在山脚徘徊了很久,现在准备上路。我想我会成为上山路上的一块砖,或者路边白骨及草丛,但一想起山顶的风,我就觉得高兴起来。
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知道写作是个什么玩意。大部分时候,它令你抓耳挠腮,抽烟喝酒无济于事,你想着去跑一身汗,去做一次爱,可是都不能解决词穷这种问题。当她终于来到,可能你却睡着了,于是你只能梦见,第二天起来早已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当她真的恰巧来到的时候,那种幸福的感觉,足以抵消这一切等待。
有一次,写到半夜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突然“啊”地一声大叫,惊醒了睡梦中的家人,吓得他们不轻;有时候和朋友喝酒,我突然消失了,因为她突然不请自来。慢慢地,你大概会知道她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因此你必须在那时候做好准备,严守你们之间的纪律,不然她就可能消失很长时间。
我浪费了好的时光,并且得到了浪费的快乐,现在我看看能不能有另外一种挥霍。我曾经迷恋夏天的篝火,和陌生姑娘们一起喝酒,围着火堆跳,像是在做一些把自己投进火里的准备工作,现在我准备走进去,走入火中。
没有这种更远更能唬住自己的远方,就感觉迈不开步子。也许我这是在骗自己。可是谁能说清楚,闪光的记忆中有哪些是自己制造的幻象;面对迷途,和头顶星空一样浩瀚的迷途,我们除了屏住呼吸告诉自己未来一片光明,又怎么压抑住慌乱往前走。
三
这本书很多文章写于二○○○~二○○四年,写于西安那个昏暗的6103宿舍和同样昏暗的图书馆。重看自己这么些年的零碎文章,就像看一个人的延时摄影,看自己内心秘密的局部细节图。像看别人的成长一样看书中的人,我常常觉得这个人很可笑,可是不得不承认,这个可笑的人就是我,就是此时此地。我想着什么样的人会在梦魂之中看到他自身的影子,就像我在那些莫名其妙的书中看到自己一样。
感谢有人还等待这本书。献给所有爱这个世界的人,你是我的虚荣。
重新写新小说《虚荣广场》,预计会有很多困难。感谢有人依然期待这本书。
还有很多感谢不一一具名,我相信你们都知道我的感觉。
“但作天籁,不为好音。”我已在书中暴露所有的黑暗和光明,你们已经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蒲荔子 2016年10月9日
一直很期待蒲荔子的新作品,他的文字混合了潮湿的雾气和粗烈的蛮力,有着浑然天成又出人意料的意象;他写生活的暗与黑,疼痛与放纵,笔触所及,又有写作者难得的坦率和真诚。
——苏童
蒲荔子的成熟和自信建立在更为经典的阅读之上。他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充溢着张力、迷惑和玄机。他的文字充满弹性,永远带着暗示意味。
——马原
“我们这种人,无论怎样,后总觉得要写点东西。”荔子这句话让我等了很久。好的文字,时间越久越见光彩;这本书里很多篇章写在十几年前,今天看依然无比动人,甚至更为动人。
——蔡崇达
如果有一天,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
“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筋疲力尽》
一
有一次给人推荐一本书,叫《四十大惑》,差不多是二十岁那年看的了。作者是默默。
没想到十几年之后我对这本书依然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书里那个醉生梦死的人,属于让人喜欢的坏蛋。更可能的原因是:大学时我经常引用里面的句子和女网友聊天,一来二去就熟了。
整本书的三观在普通人看来有点问题,但普通人的看法有一些是不对的。这本书的大意是,惑是必然的,比起浑浑噩噩、蝇营狗苟,还不如醉生梦死。当你想醉生梦死时,不要影响别人;当你不想醉生梦死时,你要让自己活过来。
我曾经历很长时间的浑浑噩噩,也有一段醉生梦死的日子。
随波逐流,挥霍。彻夜饮酒。
逆流将我击退,而我美其名曰顺其自然。
我几乎放弃了写作,每当有人问,就说,以后再说。配上个傻瓜似的笑脸表情。
感觉每天都很忙乱,其实每天心里都很慌乱;感觉一切都很平静,其实每天都想一走了之。
不过,除了到书里去寻找莫须有的答案,我没咨询过我该怎么活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让你活得很惨,但很少人能代替或者指导你活得更好。
因为事实证明,悲观很容易传染,乐观却难以复制。
一个快乐的人看到悲伤的电影,会哭;可是一个悲伤的人看到快乐的电影,并不一定会笑;一个积极的人看到热血的话,会沸腾;可是一个悲观的人看到热血的话,会觉得说这话的人是个傻帽。
直到有一天,我想,既然只活一次,我总该做点什么。
二
其实想过很多次,并不是只有这天想了。暗暗下定决心然后又抛诸脑后这种事我很拿手。
把朴树那句歌词“我活得不耐烦,但是又不想死”改改,就能形容这种现象:我过得很不爽,但是又不想改。
只有这次,想了之后,我列了一个清单,列了20多项我想做的事。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因为我本来要求自己想破脑袋也要列100项的。
一项项删除,后剩下两项:写作、做一个有逼格又能赚钱的产品。
剩下的这两项,对我而言是一样的:暂时我将失去收入;我将投入持久的热情和精力;我要用力创造能让自己欣喜的东西。
总之,“仅仅一次,就可以干得一场完美。”(这不是我说的,是戈麦的诗)
不同的是,写作是一个人加一台电脑的事,而后者需要一帮志同道合的人。
在搞清楚要怎么取舍前,我曾经尝试两件事一起做。每个晚上,写完5000字后,换个频道,做APP原型。就这样分裂了1个月,写了5万字,再也分裂不下去了。即使把所有网线都拔掉,也难以静下心来。
我想我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只能专心做一件事。
要么专心做喜欢的,要么专心做想做的,我想我应该选择后者。
三
像深夜写小说一样,我在深夜画出了这个APP的原型。我想做更酷更有趣的社交民宿平台,比现有的任何一个都更酷更有趣一点。
泰戈尔的《飞鸟集》里有句诗:“我的地球,我登临你岸像异客,我住在你家像房客,我离开你家门时像朋友。”——我给这个APP起名叫“朋友家”。
因为我要找到那些自由的人,那些美好的房子;我能想到的好的住宿,就是“像住在朋友家一样”。
离开待了11年的报社,次做一个产品经理。就和次写小说差不多,大部分时候在模仿。但感觉像遇见一个陌生姑娘,她对我解开上衣的三颗扣子,开启了一个足够神奇的世界,足够让人产生一种被幸福地吞噬的感觉。
常常在深夜,我一个页面一个页面地翻看这个初生的东西,就像灯下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看喜欢的女人。虽然那时候它其实长得挺丑。比现在你看到的还要丑一些。
幸运的是,它被铂涛集团郑南雁先生看上了,还帮我召集了一帮愿意为之努力的朋友。
四
世界上有那种唯我独尊的写作者。《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或是“雷普利”系列小说的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都只是安静地写作,不愿在公众面前出现。
而我,其实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赏,私下的或公开的都可以。
被批评会脸红,被赞扬一样会脸红,既然都会脸红,那还是努力被赞扬好了。
你奋力前划,总有逆流斜出将你击退,但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这种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别人对你所创造的东西发出惊叹:“啊,竟然可以这样!”
那些对任何创造都没有感觉的人,不会发出这种惊叹,就像一个悲观的人不会对落日惊叹一样。
五
俞心樵有一句诗:“在我的祖国……只有你还没有爱上我。”我初很希望这样的奇迹发生,但现在反而不急了。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会真的爱上另一个人,所以只有很少的人会看完这篇文章,更少的人会受好奇心驱使,下载“朋友家”这个APP。
这样正好:我们只需要那1%真正爱我们的人,而不需要那99%看上去热情的过客。
写到这里,我有点激动。就以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结尾来结束这篇文章:“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铸就辉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那么请向我开炮。”
蒲荔子 2016年3月1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