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687588
翻译家沈念驹、姚锦镕联袂翻译
“森林哑语翻译者”“发现森林的*一人”比安基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趣味科普
比故事书更精彩,比童话书更有趣
俄文原版插图
《森林报》是苏联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被称为“一本关于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3月21日是春分,这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样长。这天,是森林里的元旦佳节——喜迎春天的到来。
太阳击退了寒冬,积雪变得松软,冰柱化成水滴,麻雀们在水洼里欢天喜地地扑腾着翅膀,柳树开始发芽,小草慢慢变绿……
森林里的一切变化都预示着:春天来了……
致读者
本报首位驻林地记者
森林年
森林年历
No. 1 苏醒月(春一月)
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首份林区来电——只蛋——雪地里吃奶的小兔儿——先绽放的花——春天里的应对之策——冬季客人纷纷上路——雪崩——潮湿的居室——奇特的茸毛——在常绿的森林里——鹞鹰和白嘴鸦——第二份林区来电
都市新闻
房顶音乐会——走访阁楼——争房风波——无精打采的苍蝇——苍蝇啊,提防流浪汉!——迎春虫——林区观察站——圣彼得堡州次农庄儿童代表大会决议——圣彼得堡州少年自然界研究者代表大会决议——为鸟准备好住房吧——小蚊子飞舞——先现身的蝴蝶——公园里——新森林——春天的鲜花——水塘里游进了什么动物——款冬——空中传来号角声——节日通行证——第三份林区来电(急电)——开始发大水了
农庄纪事
集体农庄新闻
拦截出逃者——个新生儿——乔迁之喜——绿色新闻——救助挨饿者
狩猎纪事
伏猎丘鹬——松鸡情场——林中剧院——黑琴鸡的情场
天南地北
无线电通报
圣彼得堡广播电台——北极广播电台——中亚广播电台——远东广播电台——西乌克兰广播电台——冻土带、亚马尔半岛广播电台——新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广播电台——外贝加尓草原广播电台——高加索山区广播电台——这里是海洋,这里是北冰洋广播电台——黑海广播电台——里海广播电台——波罗的海广播电台——中亚沙漠广播电台
射靶:竞赛一
公告:征房启事
哥伦布俱乐部:月
No.2 候鸟回乡月(春二月)
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候鸟万里大迁徙——戴脚环的鸟
林间纪事
道路泥泞时节——雪下露出的浆果——为昆虫而生的圣诞树——葇荑花序——蝰蛇的日光浴——蚁窝动了——还有谁也苏醒了——水塘里——林中清洁工——它们是春花植物吗?——白色寒鸦——罕见的小动物
鸟邮快信
洪水——树上的兔子——小船上的松鼠——鸟的日子也艰难——意想不到的猎物——后的冰块——大小江河和湖泊上——冬天里,鱼都忙什么
祝钓钓成功!
林木种间大战
农庄纪事
农庄里植树造林
集体农庄新闻
新城——好日子——猜不透干什么用的坑——修指甲——开始农忙了——奇妙的芽儿——顺利飞来的鱼儿
都市新闻
植树周——林木储蓄箱——彩蝶翩翩——七星虫——户外的生命——城市里的海鸥——飞机上长翅膀的乘客——蘑菇雪——“咕——咕”——少年米丘林工作者大会——致圣彼得堡州全体少先队员和小学生的公开信
基塔维里坎诺夫讲的故事
我的十次观察经历
狩猎纪事
在马尔基佐瓦湿地猎野鸭
集市上——在马尓基佐瓦湿地——出卖同类的野鸭和穿白袍的隐身人——水上的房子——猎天鹅——杀戮——第二天
射靶:竞赛二
公告:“火眼金睛”称号竞赛(一)
哥伦布俱乐部:第二月
No.3 歌舞月 (春三月)
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欢乐的五月
林间纪事
林中乐队——过客——田野蛙鸣——海底奏鸣曲——护花使者——林中小夜曲——鹤舞泽地——后飞临的一批鸟——长脚秧鸡徒步来到这里——谁该笑,谁该哭——松鼠爱吃肉——我们的兰花——找浆果去!——这是什么甲虫——毛脚燕的巢——白腹鹟的巢
林木种间大战(续前)
农庄纪事
帮大人干活——新森林
集体农庄新闻
逆风来帮忙——今天头一次——绵羊脱下棉袄——哪个是我的娘——牲口群越来越兴旺——重要的日子到了——在“新生活”农庄里——帮帮六只脚的朋友吧
都市新闻
圣彼得堡的驼鹿——鸟说人话——海上来客——海洋深处的客人——试飞——斑胸田鸡在城里昂首阔步——采蘑菇去!——有生命的云——圣彼得堡州新出现的野兽——欧鼹——蝙蝠的回声探测器——给风力定级
狩猎纪事
坐船进入春水泛滥的水域——放诱饵
射靶:竞赛三
公告:“火眼金睛”称号竞赛(二)
哥伦布俱乐部:第三月
附录 答案
致读者
寻常的报纸刊登的只是关于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事的报道,可小朋友们也很想了解飞禽走兽和昆虫的生活。
森林里发生的事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得干活,也过欢快的节日,也会遇到悲惨的事件。森林里也有英雄好汉和盗贼匪徒。可是,城市里的报纸很少报道这些情况,所以森林里的事并非人人都了解。
比如说吧,哪个听说过,在我们圣彼得堡州,严冬里,从泥土里会钻出还没长翅膀的小蚊虫,光着脚丫子在雪地上东窜西跑?你在哪张报纸上看到过林中巨人——驼鹿斗殴,看到过候鸟大搬家的报道?看到过长脚秧鸡凭着双腿徒步走过整个欧洲的有趣消息?
所有这些趣闻在《森林报》上都能读到。
我们把12期的《森林报》(每月一期)合编成一部小书。每一期《森林报》都刊有编辑部的文章、我们驻林地记者的电报和信件,此外还登载有关狩猎的故事。
我们驻林地记者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小朋友,是猎人,是科学家,是林业工作者——他们全是常到森林里去、对飞禽走兽和昆虫的生活感兴趣的人,他们把森林里发生的形形色色事件记录下来,寄给我们编辑部。
早在1927年,《森林报》就结集成册出版发行了。
我们派过一位特派记者,去采访一位鼎鼎大名的猎人——塞索伊塞索伊奇。他俩一起打猎,常常在篝火旁休息的时候,塞索伊塞索伊奇给他讲述自己的历险故事。我们的特派记者把他讲的故事记录下来,寄给我们编辑部。
每期《森林报》都附有一种答题游戏,我们管它叫“射靶”,游戏中读者可以竞赛,看谁答得正确,谁看《森林报》仔细,哪个能轻轻松松回答得出大部分问题。每“射中”一个目标,就可得两分。
我们建议本报的读者组成一个个小组,大声念出问题,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条上——写在各自的纸条上。许多问题——譬如说吧,问你:“长脚秧鸡有多高”这样的问题,好不要张嘴就答,可以按规定期限,过几天再答不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上草地走走,仔细观察秧鸡,看看它到底长得怎么样。
《森林报》诞生在圣彼得堡,是在那里出版的,所以是一种地方性报纸,所报道的事件,差不多都发生在圣彼得堡州内,要不就在圣彼得堡市内。
可是,咱们的国家幅员是那么辽阔:在北方边境上,暴风雪还在肆虐,人的血管里的血都冻凉了,可在南方边陲,热辣辣的太阳已普照大地,百花盛开;西部边区的孩子们刚躺下睡觉,而东部边区的孩子们已经睡醒正起床哩。所以《森林报》的读者不但希望从《森林报》上了解到圣彼得堡州内的事,而且还想知道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在《森林报》上开辟了本报记者发自苏联各地的一个栏目,叫“天南地北”。
我们转载了许多塔斯社有关小朋友们的工作和成就的报道。
我们开辟了一个叫“公告”的栏目,通过这个栏目在我们的读者中征聘优秀的、跟踪能力强的“火眼金睛”。
我们还邀请生物学博士、植物学家、作家尼娜米哈伊洛芙娜帕甫洛娃给我们《森林报》撰稿,讲讲我国那些有趣植物的故事。
我们的读者应该了解自然界的生活,这样就可以去改造自然,按自己的意愿左右动植物的生活。不是吗,我们《森林报》的读者长大之后,就能亲手培育出惊人的植物新品种,管理森林生活,为国家造福……
但是,首先要热爱并熟悉祖国的土地,了解大地上的动植物和它们的生活习性,这样才不会弄巧成拙,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经过又一次审订和增补的新版——第九版的《森林报》中,我们刊出了“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一节,采用了生物学博士H.?M.帕甫洛娃的大量报道,丰富了“农庄纪事”栏目的内容。我们还刊载了本报战地记者从林中巨兽的搏斗现场发来的消息。我们为垂钓爱好者开辟了“祝钓钓成功!”一栏。此外,我们从我们年轻的作者基塔维里坎诺夫的四篇小说中选登了一种新游戏,其答案刊登在书末。本报每期的后部分,为中年读者报道有关本报编辑部附属的少年自然界研究者小组——哥伦布俱乐部的惊人发现和历险。
维·比安基是发现森林的*人。
——苏联科普作家 尼·斯拉德科夫
比安基有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一双善于捕捉生命奇迹的眼睛,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支擅长探触大自然幽微的笔。
——儿童文学作家 韦苇
首份林区来电
白嘴鸦揭开了春之幕
白嘴鸦揭开了春之幕。一群群白嘴鸦聚集在雪融后露出土地的地方。
白嘴鸦在我国南方越冬。它们现在正匆匆忙忙回到北方,回到它们的故乡。一路上,它们屡屡遭遇猛烈的暴风雪。途中,几十、几百只白嘴鸦都因体力不支而死去。
先飞到目的地的是强壮的。现在它们在休息。它们在所经的道路上大摇大摆踱着方步,用结实的喙刨土觅食。
乌云,原本黑压压、沉甸甸的,遮天蔽日,现在都已消散尽了。蔚蓝的天空上飘荡着大雪堆般的浮云。批兽崽降生了。驼鹿和麅子长出了新角。黄雀、山雀和戴菊鸟在森林里唱起了歌。我们在等待椋鸟和云雀来临。我们在树根被掘起的云杉下找到了熊洞。我们轮流守候在熊洞旁,准备一见熊出来,就进行报道。一股股雪水悄没声息地在冰下汇集。树上的积雪融化了,森林里响起嘀嘀嗒嗒的滴水声。夜里,寒气又重新把水结成冰。
本报特派记者
只蛋
雪地里吃奶的小兔儿
田野里还是白雪皑皑,兔子已开始产崽了。
小兔儿一出娘胎就睁开眼睛,身上穿着暖和的小皮袄。它们一出生就会跑,吃饱了妈妈的乳汁后就东跑西窜,躲在灌木丛里和草墩下面,乖乖地趴在那儿,从不调皮捣蛋。兔妈妈跑得不知去向,可它们不叫唤,也不折腾。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兔妈妈在田野里跳跳蹦蹦,早把小兔儿给丢到脑后去了。可是小兔儿还是乖乖地趴在那儿。它们可不能瞎跑!要不,就会被鹞鹰看见,或者被狐狸跟踪。
这不,终于有只兔妈妈打旁边跑过来。不对,这不是它们的亲妈妈——是一位不认得的兔阿姨。小兔儿跑到它跟前央求:“喂喂我们吧!”“行呀,那就吃吧!”阿姨喂饱了小兔儿,走了。
小兔儿又回到灌木丛里去趴着。这时候,亲妈妈不知在哪里正喂别家的小兔儿呢。
原来兔妈妈们有这么一种规矩:它们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大家的。不论兔妈妈在哪儿,只要遇到一窝小兔儿,它都给它们喂奶。它才不管呢,亲生的,还是别的兔妈妈生的,都一视同仁!
你们以为小兔儿离了家人的照顾,日子就过不好吗?才不呢!它们身上穿着皮袄,暖和着呢。兔妈妈的乳汁又浓又甜,小兔儿吃了一顿,好几天都不饿。
到第八、九天,小兔儿开始吃草了。
先绽放的花
头一批花露面了。不过,别在地面上找,这不,地面还盖着雪呢。森林里,只在边缘一带有水淙淙流着,沟渠里的水满到了边沿。瞧,就在这儿,在这褐色的春水上面,光秃秃的榛树枝头,开出了头一批花儿。
一根根富有弹性而柔软的灰色小尾巴,从树枝上垂下来:人们称它们为葇荑花序,其实它们并不像葇荑花序。你把这种小尾巴摇一下,上面就会有许多花粉像云彩一样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怪的是,就在这几根榛树枝上,还开着别的花。这种花,有的成双成对,有的三朵生在一起,很容易被人当作花蕾。只是在每个“花蕾”的尖上,伸出一对又像细线,又像小舌头的鲜艳的粉红色小东西。原来这是雌花的柱头,它们能接纳从别的榛树枝上随风飘来的花粉。
风无拘无束地在光秃秃的树枝间游荡,因为没有树叶,也没有别的东西阻挡它去摇晃那些葇荑花序式的小尾巴,或接受随风吹来的花粉。
榛树的花到时候会凋谢,花序会脱落,那些奇异小花上的粉红色细线——柱头会干枯,而每朵小花后变成一颗榛子。
H.?M.帕甫洛娃
春天里的应对之策
森林里,温和的动物常常会受到凶猛动物的袭击,一旦被发现,就没命了。
冬天,浑身雪白的兔子和山鹑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就不容易被发现。可现在,雪在融化,许多地方露出了土地。狼呀、狐狸呀、鹞鹰呀、猫头鹰呀,甚至小小的白鼬、伶鼬这类小型食肉动物老远就能发现在化了雪的黑色土地衬托下的白色皮毛和羽毛。
于是,白兔和白山鹑使出了妙招:来个乔装打扮,脱毛换色,结果白兔子浑身上下换成了灰衣衫,白山鹑褪掉好多的白羽毛,换上褐色和红褐色带条纹的新装。经这一番改装换色之后,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有些攻击性很强的动物也跟着改装换色。伶鼬冬天里一身素装,白鼬也一样,冬天里浑身雪白,只是尾巴尖是黑的。这两种动物利用白色皮毛这样有利的条件,在白色雪地里轻而易举地靠近并袭击温和的小动物。可现在得换毛变色了,把自己变成了一身灰。不过白鼬的尾巴尖没有变,还是原先的黑色。但尾巴尖上这点儿黑斑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都碍不了大事,因为雪地上也有黑色的斑斑点点,那是尘屑和枯枝败叶之类的东西。要说地面上和草上,这种黑点更是随处可见。
冬季客人纷纷上路
在我们州的条条道路上,随处可见一群群白色小鸟,它们很像黄鹀。它们就是我们冬天里的客人——铁爪雪鹀。它们的老家在冻土带、北冰洋岛屿和海岸上,那里还要过很久才解冻哩。
雪崩
森林里开始惊心动魄的雪崩。
松鼠的窝就搭在一株高大的云杉枝杈上,这时候它正在自己暖和的窝里睡大觉。
猛然间,一团沉甸甸的雪从树梢头落了下来,径直砸中它的窝顶。松鼠蹿了出来,可它刚生下不久的孩子还待在窝里,孤苦无助呢。
松鼠立马扒起了雪。幸好雪团只是压住了粗树枝搭起来的窝顶,而铺着柔软暖和苔藓的圆窝安然无损。里面的小松鼠还睡着没醒哩。这些小家伙太小了,浑身光溜溜的没长毛,还没有视力,也没有听力,活像刚出生的小家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