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687656
翻译家沈念驹、姚锦镕联袂翻译
“森林哑语翻译者”“发现森林的*一人”比安基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趣味科普
比故事书更精彩,比童话书更有趣
俄文原版插图
《森林报》是苏联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被称为“一本关于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12月——天寒地冻的时节。
河水停止了流淌,雪花纷纷扬扬,大地和森林银装素裹,太阳躲到了乌云背后,白昼越来越短,黑夜正在慢慢变长……
严寒的冬季来了……
致读者
本报首位驻林地记者
森林年
森林年历
No. 10 小道初白月(冬一月)
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冬季是一本书
它们怎么读?——它们各用什么书写?——简单地书写和书写时耍的花招——小狗和狐狸,大狗和狼——狼的花招——冬季的森林——在白雪覆盖的草甸上
林间纪事
缺少知识的小狐狸——可怕的爪印——白雪覆盖的鸟群——雪地里的爆炸和获救的狍子——在雪海的底部——冬季的中午
农庄纪事
集体农庄新闻
大雪纷飞——按冬令作息时间生活——绿色林带
都市新闻
赤脚在雪地行走
国外来讯
埃及的熙攘——在连科兰近郊——发生在南部非洲的慌乱
基塔维里坎诺夫讲的故事
米舒特卡奇遇记
狩猎纪事
带着小旗找狼——在白色小道上解读——围猎——在黑夜里——次日清晨——驱赶——猎狐
天南地北
无线电通报——圣彼得堡广播电台——北冰洋远方岛屿广播电台——顿河草原广播电台——新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广播电台——卡拉库姆沙漠广播电台——高加索山区广播电台——黑海广播电台——圣彼得堡广播电台
射靶:竞赛十
公告:“火眼金睛”称号竞赛(九)
哥伦布俱乐部:第十月
No.11 忍饥挨饿月(冬二月)
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森林里冷呵,真冷!——吃饱了就不怕冷——跟在后面吃剩下的——冬芽在哪儿过冬——小屋里的山雀——我们怎么打了一回猎——老鼠从森林出走——法则对谁不起作用——应变有术
都市新闻
免费食堂——学校里的森林角——树木的同龄人
祝钓钓成功!
狩猎纪事
带着小猪崽猎狼——在熊洞上——对熊的围猎
射靶:竞赛十一
公告:“火眼金睛”称号竞赛(十)
哥伦布俱乐部:第十一月
No. 12 熬待春归月 (冬三月)
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能熬到头吗?
严寒的牺牲品——结薄冰的天气——玻璃青蛙——睡宝宝——穿着轻盈的衣服——迫不及待——钻出冰窟窿的脑袋——抛弃武器——冷水浴爱好者——在冰盖下——茫茫雪海下的生灵——春天的预兆
都市新闻
大街上的斗殴——修理和建筑——鸟类的食堂——都市交通新闻——返回故乡——雪下的童年——一位新来者的诞生——神奇的小白桦——初的歌声——绿色接力棒
狩猎纪事
巧妙的捕兽器——活捉小猛兽的器具——狼坑——狼陷阱——地上坑——熊洞边的又一次遭遇
射靶:竞赛十二
哥伦布俱乐部:第十二月
附录 答案
致读者
寻常的报纸刊登的只是关于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事的报道,可小朋友们也很想了解飞禽走兽和昆虫的生活。
森林里发生的事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得干活,也过欢快的节日,也会遇到悲惨的事件。森林里也有英雄好汉和盗贼匪徒。可是,城市里的报纸很少报道这些情况,所以森林里的事并非人人都了解。
比如说吧,哪个听说过,在我们圣彼得堡州,严冬里,从泥土里会钻出还没长翅膀的小蚊虫,光着脚丫子在雪地上东窜西跑?你在哪张报纸上看到过林中巨人——驼鹿斗殴,看到过候鸟大搬家的报道?看到过长脚秧鸡凭着双腿徒步走过整个欧洲的有趣消息?
所有这些趣闻在《森林报》上都能读到。
我们把12期的《森林报》(每月一期)合编成一部小书。每一期《森林报》都刊有编辑部的文章、我们驻林地记者的电报和信件,此外还登载有关狩猎的故事。
我们驻林地记者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小朋友,是猎人,是科学家,是林业工作者——他们全是常到森林里去、对飞禽走兽和昆虫的生活感兴趣的人,他们把森林里发生的形形色色事件记录下来,寄给我们编辑部。
早在1927年,《森林报》就结集成册出版发行了。
我们派过一位特派记者,去采访一位鼎鼎大名的猎人——塞索伊塞索伊奇。他俩一起打猎,常常在篝火旁休息的时候,塞索伊塞索伊奇给他讲述自己的历险故事。我们的特派记者把他讲的故事记录下来,寄给我们编辑部。
每期《森林报》都附有一种答题游戏,我们管它叫“射靶”,游戏中读者可以竞赛,看谁答得正确,谁看《森林报》仔细,哪个能轻轻松松回答得出大部分问题。每“射中”一个目标,就可得两分。
我们建议本报的读者组成一个个小组,大声念出问题,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条上——写在各自的纸条上。许多问题——譬如说吧,问你:“长脚秧鸡有多高”这样的问题,好不要张嘴就答,可以按规定期限,过几天再答不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上草地走走,仔细观察秧鸡,看看它到底长得怎么样。
《森林报》诞生在圣彼得堡,是在那里出版的,所以是一种地方性报纸,所报道的事件,差不多都发生在圣彼得堡州内,要不就在圣彼得堡市内。
可是,咱们的国家幅员是那么辽阔:在北方边境上,暴风雪还在肆虐,人的血管里的血都冻凉了,可在南方边陲,热辣辣的太阳已普照大地,百花盛开;西部边区的孩子们刚躺下睡觉,而东部边区的孩子们已经睡醒正起床哩。所以《森林报》的读者不但希望从《森林报》上了解到圣彼得堡州内的事,而且还想知道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在《森林报》上开辟了本报记者发自苏联各地的一个栏目,叫“天南地北”。
我们转载了许多塔斯社有关小朋友们的工作和成就的报道。
我们开辟了一个叫“公告”的栏目,通过这个栏目在我们的读者中征聘优秀的、跟踪能力强的“火眼金睛”。
我们还邀请生物学博士、植物学家、作家尼娜米哈伊洛芙娜帕甫洛娃给我们《森林报》撰稿,讲讲我国那些有趣植物的故事。
我们的读者应该了解自然界的生活,这样就可以去改造自然,按自己的意愿左右动植物的生活。不是吗,我们《森林报》的读者长大之后,就能亲手培育出惊人的植物新品种,管理森林生活,为国家造福……
但是,首先要热爱并熟悉祖国的土地,了解大地上的动植物和它们的生活习性,这样才不会弄巧成拙,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经过又一次审订和增补的新版——第九版的《森林报》中,我们刊出了“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一节,采用了生物学博士H.?M.帕甫洛娃的大量报道,丰富了“农庄纪事”栏目的内容。我们还刊载了本报战地记者从林中巨兽的搏斗现场发来的消息。我们为垂钓爱好者开辟了“祝钓钓成功!”一栏。此外,我们从我们年轻的作者基塔维里坎诺夫的四篇小说中选登了一种新游戏,其答案刊登在书末。本报每期的后部分,为中年读者报道有关本报编辑部附属的少年自然界研究者小组——哥伦布俱乐部的惊人发现和历险。
维·比安基是发现森林的*人。
——苏联科普作家 尼·斯拉德科夫
比安基有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一双善于捕捉生命奇迹的眼睛,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支擅长探触大自然幽微的笔。
——儿童文学作家 韦苇
一年——分十二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十二月——天寒地冻的时节。十二月为严冬铺路,十二月把严冬牢牢钉住,十二月把严冬别在身上。十二月是一年的终结,是严冬的起始。
河水停止了流淌:即使汹涌的河水也被坚冰封冻了。大地和森林都已银装素裹。太阳躲到了乌云背后。白昼越来越短,黑夜正在慢慢增长。
皑皑白雪之下,埋葬着多少死去的躯体!一年生的植物如期地成长、开花、结果,然后它们化为齑粉,复归自己出生的土地。一年生的动物——许多小小的无脊椎动物也如期化作了齑粉。
然而植物留下了籽,动物产下了卵。太阳仿佛有关死公主童话中的漂亮王子,如期用自己的亲吻唤醒它们回复到生命,重新从土壤里创造出鲜活的躯体。而多年生的动植物善于在北国整个漫长的冬季维护自己的生命,直至新春伊始。要知道严冬还未及开足马力,太阳的生日——十二月二十三日已为期不远!
太阳又返回人间。生命也跟随着太阳重生。
然而,仍然得熬过漫漫严冬。
平平坦坦的一层皑皑白雪覆盖了整个大地。现在,田野和林间空地就如一册巨大书本上平整洁净的纸页。无论谁在上面经过,都会写上:“某人到过此地。”
白天,雪花纷纷扬扬。雪下完以后,留下了洁白的书页。
清晨你走来一看:洁白的书页上盖满了许多神秘的符号:线条、句号、逗号。这表明夜里许多林中的居民到过此地,走过、跳过,还做过什么。
是谁来过这里?做了什么?
在冬季,这本书里每一位林中居民都用自己的笔迹、自己的符号书写了内容。人们正在学习用眼睛辨认这些符号。如果不用眼睛读,还能怎么读呢?
但是,动物想到了用鼻子阅读。比如狗就常用嗅觉来读冬天这本书里的符号:“狼来过这里”或者“兔子刚刚从这儿跑过”。
动物的鼻子学问大得很,怎么也不会弄错。
它们各用什么书写?
野兽多的是用爪子写,有的用整个脚掌写,有的用四个脚趾写,有的用蹄子写,也有用尾巴写、用喙写、用肚子写的。
鸟类也用爪子和尾巴写,但还有用翅膀写的。
简单地书写和书写时耍的花招
我们的记者学会了在冬季这本书里读出林中发生的各种故事。他们获取这方面的学问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原来并非每一位林中居民留下的都是简单的笔迹,有的在书写时是耍了花招的。
辨认和记住松鼠的笔迹既容易又简单:它在雪地上跳跃的动作,就如我们做跳背游戏。用短短的前趾作支撑,长长的后腿远远地向前跨越,分得很开。两个前趾留下的脚印小小的,印下两个圆点,彼此并排。后趾留下的脚印长长的,是拉直了的,仿佛一只小手连细细的手指一起打下的印痕。
老鼠的笔迹虽然很小,但也很简单,清晰易辨。老鼠从雪地里爬出来时,经常制造一个小圈套,然后才笔直跑向要去的地方,或回到自己的洞穴。雪地里留下了长长的两行冒号,两个冒号之间的距离相等。
鸟类的笔迹——就说喜鹊吧——也容易辨认。前面三个脚趾打在雪上的是十字形,后面第四个脚趾打下的是破折号(笔直的一条短线)。十字形的两边是翅膀的羽毛打下的印记,像手指一样,而且一定有个地方有它长长的梯级形尾巴擦过的痕迹。
所有这些痕迹都没有耍过花招,一看便知:松鼠就在这儿下了树,在雪地里跳了一段路,又跳回到了树上。老鼠从雪地里跳了出来,跑了一阵,转了几个圈儿,又钻进了雪地里。喜鹊停在雪地里,“笃、笃、笃”啄着雪面上硬硬的冰壳,用尾巴在雪上拖着,用翅膀打着雪地,然后——再见吧。
但是,辨认狐狸和狼的笔迹就不一样了。由于不常见,你一下子就懵住了。
小狗和狐狸,大狗和狼
狐狸的脚印和小狗的脚印相似,区别在于狐狸把爪子握成一团:脚趾握得紧紧的。
狗的脚趾是张开的,所以它的脚印比较松散和柔软。
狼的脚印像大狗的脚印,区别也相同:狼的脚趾从两边向里握紧。狼留下的脚印比狗的脚印长,也更均称。脚爪和掌心的肉垫打的印痕更深。同一脚掌的印痕上,前后爪之间的距离比狗的大。狼脚掌的前爪留下的印痕常合并成一个。狗脚爪的肉垫留下的印痕是相连的,而狼不是。(比较狗、狼和狐狸的脚印)
这是基础知识。
阅读狼的脚印写成的字行特别费神,因为狼喜欢布迷阵,使自己的脚印混乱。狐狸也一样。
狼的花招
狼在行走或小步快跑时,右后脚齐齐整整踏在左前脚的脚印里,左后脚则踏在右前脚的脚印里。因此它的脚印像沿着一根绳子一样,笔直延伸,排成一列。
你望着这样的一行脚印,就解读为:“有一头身高体大的狼从这儿过去了。”
你恰恰弄错了!正确的解读应当是:“这里走过了五头狼。”前面走的是头聪明的母狼,它后面跟着一匹老狼,老狼后面是三头年轻小狼。
它们是踩着脚印走,而且走得那么齐整,简直想不到这会是五头野兽的足迹。要成为白色小道(猎人如此称呼雪地上的足迹)上一名出色的足迹识别者,得练就非常好的眼力。
冬季的森林
严寒会冻死树木吗?当然,会。
假如整棵树直至中心部位都结冰了,它会死亡。在特别严酷少雪的寒冬,我们这儿不少树木会冻死,大部分是树龄较轻的那些树。要是每一棵树都不留一手,为自己保存热量,使严寒不能深深地透入体内,那么所有的树都完了。
吸收养料、生长、繁育后代,这一切都要支付大量的力量、能量,也就是支付自己的热量。所以树木在夏季就积蓄力量,快到冬季时就不再接受营养,停止吸收养料,停止生长,不再消耗力量去繁殖后代。它们变得没有生命活动,进入了深沉的睡眠状态。
叶子会呼出许多热量,那么到冬天就把叶子打倒!树木就从自己身上甩掉叶子,和它们断绝关系,以便在体内保存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热量。再说从树头坠落、在地上腐烂的树叶本身就提供了热量,预先保护了柔弱的树根免遭冰冻。
不仅如此!每一棵树都有保护植物的生命躯体抵御严寒的铠甲。在整个夏季,树木每年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备多孔的韧皮组织——没有生命的填充层。韧皮层不透水也不透气。空气滞留在它的细孔内,不让树木有生命的躯体散出热量。树龄越老,它皮下的韧皮层就越厚,这就是老而粗的树比年轻、枝干较细的树能更耐寒的原因。
光有韧皮层这副铠甲还不够。如果严酷的寒冷连这也能透过,那么它还会遭遇植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可靠防护。在冬季到来之前,树的液汁里积蓄了各种盐分和转化为糖的淀粉,而盐和糖的溶液是十分耐寒的。
不过,好的御寒物是蓬松的白雪罩子。众所周知,操心的园丁有意将怕冷的年轻小果树压向地面,并给它撒上雪,因为这样它们会暖和些。在多雪的冬季,白雪犹如给森林盖上了一条羽绒被,这时任何严寒都不会使森林感到可怕了。
不管严寒如何凶狂肆虐,它都冻不死我们北方的森林!
我们的鲍瓦王子在任何风暴和暴风雪面前都岿然不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