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904074
本书以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古文观止》为蓝本,收录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分12卷,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每篇文章后附注释、译文和赏析,赏析时打破长篇大论的传统模式,注意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每个段落陈述一个主题,使得阅读变得更轻松,指向更明确。该书按照《古文观止》的编选为序,以时代为*层目录,以作品为第二层目录,将注释、译文与赏析相结合,融工具书与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以求能帮助读者读懂、读通,在阅读中领会古代散文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
《古文观止》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
此书所辑,上起先秦,下迄明末,长达二千余年,共收录文章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编排体例,则以时代为经,作品为纬,经纬交织,以时代先后为序。
此书所收文章,以散文为主,兼及骈文、辞赋。其中,又以《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史记》等汉代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韩、柳、欧、苏的散文为重点,约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
这些文章,大部分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有不少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作名篇;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题材、文章式样和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概貌;而且这些文章大多篇制短小,内容精悍,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阅读、吟诵,便于揣摩、学习,也便于携带、收藏。所以,《古文观止》自刊行问世以来的三百多年,能风行海内,流传不衰,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中国是诗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散文的国度。而散文在社会上的使用范围和它的覆盖面,又往往比诗歌更加广泛和普遍。我们纵观历史,从先秦到晚清,绵绵数千载,中国古代散文真是源远流长,作家辈出,作品充栋,美不胜收!那古色斑斓的《尚书》《周易》,那擅长记言记事、简练而富文采的《左传》《国语》,那铺张扬厉、雄辩滔滔的《战国策》,那语约义丰、畅达自然,或则曲奥、或则质朴、或则幽深、或则明快的诸子散文,那雄深雅健的《史记》,那清新俊逸的六朝抒情散文,那恢宏瑰丽、蔚为壮观的“唐宋八大家”的传世之作,那独抒性灵、超尘脱俗的明代小品……以及那些如耿耿星辰照亮中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如司马迁、班固、贾谊、诸葛亮、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袁宏道……这里展示的,正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古老民族心灵历史的一部分;这里所凝聚、积淀的,是时代的精神火花。它将永远留传和感染后人的思想、感情、观念和意绪,使我们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古文观止》一书,以名家名篇的珍品意识,面对这硕大无朋的古代散文的精神文化果实,逐代剔拔,举凡论辩、序跋、奏议、书信、赠序、诏令、碑志、箴铭、传状、颂赞、辞赋、哀祭等多种门类,一概涉及搜求,编选范围极为广阔。同时,在思想上推崇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为遴选的尺度,追求所选文章思想意识的纯粹、庄重和正大;在艺术上,则注重文章的构思、结构、谋篇、辞藻、情感、手法的精巧圆熟,讲求语言艺术的表现,基本上是从“文”的角度而不是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编辑此书的。所有这些,都使得《古文观止》这本选集,有如一位颇具艺术眼光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将近三千年来中国古代散文中为珍贵的部分精华集于一屋,使读者能登堂入室,概览全貌,从而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散文,有一个虽则笼统但并不模糊的印象。显然,这对于爱好古代散文并具有一定古文基础的广大读者,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散文,更加深入地熟悉和掌握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提高阅读、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散文作品的能力,丰富思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无疑是大有帮助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古文观止》不失为一本有价值、有意义的优秀的古文选本,其启蒙和普及的作用,不可抹杀。
毋庸讳言,《古文观止》也有其不足和局限。
《古文观止》所辑,大多是以论议擅胜的文章,儒家经书、诸子散文、纯粹的人物传记均不入选,这一点多为后世所诟病。不过,这种选材标准似乎已成为古代选家的一种基本模式。梁太子萧统早于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一千余年,他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就不收经书、子书和人物传记。金圣叹评选《才子古文》,约早于二吴的《古文观止》三十余年,所选篇什,亦复如此。虽然其间自有古人遴选的标准和眼光,但以“观止”论之,却不能不让今天的读者感到是一种遗憾。此外,《古文观止》的个别文章,表现出维护封建正统和封建礼教的迂腐落后的思想意识,则是应当加以批评和扬弃的。
《古文观止》虽存不足与局限,但从总体上看,此书所选的大部分文章特别是那些传世名篇,其思想性和艺术价值,都无可争议,值得肯定。作为一部繁简适中、精当畅达的古代散文的普及读本,它当之无愧,并必能传之久远。这,正是我们注释、翻译和评析《古文观止》的根据和价值之所在。
在本书中,每篇文章均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四个部分。《古文观止》的版本较多,原文时有歧异,本书的原文以中华书局1959年版《古文观止》为蓝本,并根据文义分出段落。标点和文字以现行规范为准,但通假字、古今字基本照旧,必要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注释部分重在解说“今译”难以解决的古代典章、器物、礼仪及有关人物史实,同时兼顾难以理解的语词。译文尽可能忠实原文,以利读者文白对照。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为了使译文尽可能畅达,翻译时自然不可处处拘泥原文,所以也免不了采用意译的办法。赏析部分旨在阐明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兼及必要的文史知识,严格从文本出发,力求简明、准确,不做更多的引申和考证,期待读者自己去阅读、领悟和思考。
本书的译注虽充分吸收了前贤与时人的研究成果,但限于译注者水平,谬误在所难免,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JY,2〗译注者
〖JY,2〗2018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