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9235
◆澄静的故乡篇章,深刻的人生道理
◆入选众多权威选本,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内容深厚广博,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温暖美好,素朴澄静,真挚平和,灵动精致
本书是知名散文家周伟从二十多年的作品中精心挑选的一部散文集,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被全国性选刊转载、入选众多权威选本,并有二十多篇作品一百多次被大中学生语文读本收入和全国高考、中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作为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收入本书中的作品是作者写故乡“鸟鸣声”的经典篇章,温暖美好,素朴澄静,真挚平和,灵动精致。内容深厚广博,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读起来让人感叹、唏嘘和震撼。
辑一 溪水兰香
一地阳光雨露002
草有千千结006
溪水兰香010
看见的日子014
从前的美丽018
一个字的故乡022
阳光的味道027
阳光故乡路030
山坡上的云朵034
辑二 乡村之光
声响040
乡村之光045
明月乡关何处049
望乡曲052
进得祠堂057
清心茶铺061
秀发已逝064
生命的秧田068
谁都想留住些什么072
辑三 春风化雨
车来车往的父亲078
陪娘看病086
开枝散叶090
春风化雨093
乡间词韵097
乡间的和弦102
乡村女人的风景107
乡村男人的世界112
乡村孩子的日记117
辑四 白水点灯
一闪念一辈子124
向下的飞翔133
女人的村庄在天边137
白水点灯142
“鸡蛋世界”147
我的根儿裸露149
乡野的春天153
清秋小令159
阳光水荷163
木心素简171
辑五 月亮之眼
清淡二题182
活在光的春天里187
安静的石头197
你的眼里有春天200
耕堂荷韵布衣人206
人间草木211
永恒的背影216
长河不尽流221
月亮之眼228
安心云乡处233
春上古楼吃茶去239
秋到插柳善寨245
附录 短评
咀嚼农村的甜美与苦涩鲁之洛 / 250
乡村人文理想张建安 / 253
谁还记得乡村的风景李晓虹 / 257
一个字的故乡
序一 树立自己的散文之乡
周 伟
我一直深爱着我的乡土,我一直在乡土世界里行走,我一直在思考行进中的乡村。沉静下来,我的散文之乡渐渐地清晰起来,树立起来。它是我的话语之乡、回忆之乡、情感之乡、生命之乡、灵魂之乡。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散文从某个方面来说,甚至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乡村有乡村的话语体系,乡村语言有它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对方言土语,应该既有尊重的态度,又有鉴赏的眼光;既要生活化,又要文学化;既有地域性,又有民族性;既要具独特性,又要具大众性;既要来自心灵,又要来自大地。作家要回到话语之乡,精练准确、朴素大美、清新明快、亲切感人,永葆乡村语言的纯正性和生活魅力。用一些普通的字词,串起乡村的烟火人生和生命之河,使作品能于平淡中见不平淡,深含生活的经验和哲理。
关于回忆之乡。据精神分析学讲,一个人的记忆分为进入意识的记忆与非意识的记忆。进入意识的记忆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是简单、清晰的,也是抽象的。尽管非意识的记忆也许只是一些印象痕迹、一桩小事,甚至是一些缺少前因后果的情景、声音与气息,或者是一刹那的氛围或感觉,但是也只有这些非意识的记忆才会唤醒对经验的回忆——蜿蜒起伏的大山、清清流淌的小溪、长在水田里青青的秧苗、躺在草丛中的憨态大冬瓜,还有老屋檐下飞出的小麻雀和总在村头晒太阳的老黄狗……这些乡村土味,这些从前的美丽,还有那些重压下却从不屈服的乡村生命,令我们回想无穷。
再说情感之乡。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深切的生命的体悟。为读者、为乡土,我们要满怀真情地写作,感动了你自己,才能感动广大的读者。
此外是生命之乡。乡土散文的写作,首先是从个体生命经验出发,要尽可能活生生地呈现着这些个体生命的同时,也呈现出这些人的群体性的生命经验。对待乡村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事都要极其真诚,始终以悲悯之心,尊重生命的个性情怀和思想素质,将更多乡亲的生命形态及命运特点真实呈现出来,还他们以真实的血肉之躯和生命原像。在感悟生命的同时,切入当下的生活,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在记录心灵轨迹的同时,汇合到时代的洪流中,展示出乡村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后一点,也是重要的——灵魂之乡。我认为要把散文当作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家园来回归。乡土散文的终目的,就是灵魂回到泥土。在人们的心中,也许故乡永远是美的,因为它把持着你的情怀,牵动着你的梦恋。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灵魂回归大地,这是多么美妙的皈依。从这个方面来说,乡土散文是泥土的述说。泥土等同于大地,来自于大地的书写,无论是写乡村民俗、风情,还是写村庄普通人的命运,写时代变迁给泥土留下的痕迹,都要来自大地现场,来自内心境界,要把灵魂注入大地。乡土散文创作的问题,就是灵魂的缺席,而胸怀和境界是散文写作者面临的考验。我们要安静地写作,深入大地的写作,灵魂在场,精神在场,艺术地展现当下乡村现实与精神困境。
(原载2016年5月2日《文艺报》)
序二 一个字的本味
袁姣素
认识周伟从一个字开始。
在他的散文《一个字的故乡》里,寥寥几字就非常绝妙地道出故土风情,人生至味,这是我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周伟,将一个“真”字演绎到了极致。真性情、率真、真实、真切、真诚、逼真、认真、较真、真知灼见、返璞归真……这些能归纳他作品的“真”,其实亦是能归纳他本人的。
你看,在他下班归来的路上,遇上了朋友的崽娃,伸手捏一下那嫩嫩的小脸蛋,嘿嘿一笑说,:“喊伯伯,喊了就给你买东西吃。”几岁大的娃娃就仰起头来,打量一番他光光的脑门和那几根稀疏的头发,说:“看起来有点儿老,就喊‘老周伟’。”娃娃的大人在一旁急坏了,不想他却哈哈大笑,说:“老周伟,就老周伟吧。娃娃嘛,从小就得敢于讲真话,讲真话好!”
凡是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好那么几杯。他的酒量并不大,几盏下肚性情就来了,喝到毛毛醉,他就口无遮拦。能说的不能说的,竹筒倒豆子一样全倒出来,不管你爱不爱听。尽管说的都是真话、人话、大实话,他却总是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这样的时候,大家就哄笑着说:童言无忌。
有人说,率性、简单且富孩子气的周伟,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许多的不尽人意就吃亏在这里。
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知道,善良而清明的奶奶从小就教会了他一个“善”字。
一些生活窘迫的作家总喜欢找他,在他耳边说一通生活的艰难,谈一谈对文字的敬畏。说到动情处,眼睛一红,眼泪还没掉下来时,他就像列宁同志一样立马大手一挥,说:“不要紧的,这事就交给我了!”他说到做到,跑上跑下,软磨硬泡,终是切切实实解决了他们生活中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
说到古人的“孝”,在他身上也是生了根的。一次,母亲生病住院,他请了年假不离左右,陪护在病床前。快出院的时候,朋友看他辛苦,特意请他喝几杯,说就在医院附近找个店子,准备了他喜欢的五粮液呢,没想到他坚决回绝。他说:“母亲病刚愈,我就去喝酒,要不得!”
他就是这样。他本来有多次调离这个小小的县城的机会,但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弱智的弟弟,他都一一放弃了,至今无怨无悔。
记得台湾作家杨树清还乡寻亲,曾委托朋友和有关部门,几十年未果。他与树清先生只一面之交,听闻之后,夜不能寐,马上安排人悉心查寻。然后又带人去树清先生的老家,给他的亲人合影,并用微信传递了喜讯,圆了树清先生两代人八十三年之久的追根寻亲之梦。其时正逢中秋佳节,树清先生从台北发来感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立即复言:大地无乡,两岸同庆。
周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心,用情,用爱;至简,至真,至朴。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因为善良而变得更美丽;生活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纯真而显得更加富有诗意。
有道是:大道至简,大美至真。大家都说周伟的文字很纯,干净到无可挑剔,那种朴素的美,原生态的纯,如清风扑面,自然天成。那种用生命去体验与追求的本真生活,让我们感受这个在世界里,大地静美,人间清明。他的文字和为人,只一个字就让人记住,记住那些平凡的经典,简单的美好,真实的感动,在心里扎根,开花,生暖。
(原载2016年1月8日《湖南日报》)
一地阳光雨露
一个人,身边总拢养着一个人。看他睁开双眼,打量四周,活蹦乱跳,跃上枝头,喊住春天,憧憬秋实……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草露花开,香飘四季,风流云散。
奶奶就是。
奶奶一生没有生育,身边却总拢养着一个人。那会儿,是四哥。四哥是奶奶在匡家的第四个外孙。匡家是奶奶过去的婆家,家大业大,后来一声喊,说败就败落了,一个家四散开了。奶奶来我们周家时捎上了四哥。三岁的四哥皮包骨头,一身软塌无力,抻一下,再抻一下,如一根细线松紧般拉长又缩短,奶奶就觉得心一紧一松,一收一缩,隐隐地作痛。
不管四哥的身体如何的不争气,奶奶笃定要把他拉扯得直苗条条、高高大大。天天,奶奶把四哥拢养在身边,不停地按摩、拿捏着,奶奶总是有无穷的劲儿。家里没有什么舍不得的,能吃的吃,能换的换,能卖的卖。
看着地上堆雪人的四哥,奶奶见四哥整个儿一团雪。
好久,四哥起身,环顾天地,雪天一色;打量自个儿,全身披满雪花,热气腾腾。
奶奶立在不远处,冻成一蔸雪地里的白菜,郁郁葱葱。
四哥总爱玩水,奶奶总是担心。每回奶奶都必跟着。
奶奶总是先挑一处小溪。清清小溪,水在石上流,鱼虾水中游。奶奶总是先绾起裤腿下到溪涧试水,再把四哥剥了个笋白,然后用湿手在四哥胸口上拍三下,如此停当,方可放四哥入水。奶奶这时仍蹲在水中,定定地看着水中光溜溜的四哥。四哥玩得兴起,早已忘了身边的奶奶。水,被他旋成浪花朵朵,泼洒成一地碎银,水淋淋、湿漉漉地,飞溅了奶奶一头一身,奶奶笑了。
在四哥的记忆中,他儿童的天空里总是风雨较多。他常常见着奶奶在那样的日子里被牵到大队部去“听课”“做作业”。奶奶不像别人一样落魄邋遢,总是穿戴得齐齐整整、干干净净,手里总牵着他,镇定自若。
奶奶“听课”“做作业”时,总把他拢在身边,拿一本图画书让他描画。他清楚地记得那本毛边破损的书里有一幅美丽的画图,他描着描着,就像真的一样。
春天来了,灵性的油菜花开了,开了!明晃晃、懒洋洋的阳光下,大地被渲染成一望无边的金黄。四哥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嗡嗡飞呀飞的小蜜蜂,一朵朵,一簇簇,飞上这朵,又飞上那朵,再飞旋开去,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和中间。他不觉得累,他只感到美,美得华实,美得震撼;他只感到幸福,幸福得无边,幸福得眩晕。
四哥有水桶高的时候,奶奶特意为他打了一对小水桶。
有一天,奶奶说,从明早起,自己起来挑水。四哥晓得,他挑不挑水,家里都是有水喝的,每天五伯大清早都挑得缸满桶满。当然,奶奶定有奶奶的意思,他只管等着奶奶的絮叨。
果然,奶奶天不亮,就催他下床挑水。奶奶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踏着露水时,奶奶又说,看,粒粒珍珠呢。回挑水,四哥挑了大半桶,水总是淌出来。第二回,他就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挑起来,一路轻快,还是淌出来。第三回,奶奶开始絮絮叨叨,把桶子里的水满上,再看看。四哥依了,竟然没淌出来。奶奶说,看看,一桶水不淌,半桶水淌得厉害。
挑水回家,一身汗,四哥伸勺一舀,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手一抹嘴上的水珠。奶奶笑着问,甜么?四哥一回味,果真甜!以前怎没觉出甜来哩?奶奶像是替他解答:自己挑的就是甜。
四哥后来长得直苗条条、高高大,离开奶奶,走到天远地远的广州大亚湾闯世界,有好几年难得回来看奶奶。有人问奶奶,有没有四哥的音讯,晓不晓得四哥在那边的情形。奶奶就满院子里跑,跟这个跟那个,有鼻子有眼地唠叨,细数着四哥一日三餐的枝枝叶叶,夸张地形容着四哥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大家都惊讶于奶奶的梦幻。奶奶说,我有根线牵着呢,四毛伢子在外头只要稍稍地动一下,我能不晓得?!大家还能说什么,时时刻刻,那根无形的线,一直拴在奶奶的脔心尖尖上。
四哥在远离奶奶的日子里,常常半夜里无由地爬起来,久久地木坐在床上……他好像听到,有人一声声亲切地唤着他的名字……窗外,月光如水。
天上,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星的眼,漫天的星眼,眺望着,眺望着远处,万家灯火通明。
地上,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一个个人行走在路上,匆匆忙忙。但是,没有谁的心上不念想着一个亲亲的人和那方生命中美丽的天空?因为,生命深处的颤动,总是绵绵无绝期。
明天,月白日出,又是一地的阳光雨露。看啦,瓦檐上的几根小草,正在伸展着身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