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39692
追寻天才科学家的历史足迹,颠覆传统世界观的灵感源泉
精选爱因斯坦的自述和其书信,真实反映他的生活经历、事业理想
全新呈现天才科学家的喜怒哀乐及其特立独行的的辉煌一生
★新语文教材,“读”字当先
2016年9月,全国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开始使用新语文教材。新教材格外注重课外延伸阅读,提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语文教学通常讲“听说读写”,哪一样*重要?“读”*重要。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阅读习惯要从小养成,改变“浅阅读”之风
在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针对国内大学生图书借阅量和发散度均低于美国的现象,指出必须对大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加强引导,尤其要强化哲学、思想、文化类图书的阅读教育,改变浅阅读的习惯。教育相关部门也明确提出,所有高考科目都将对语文的素养持续考察,要提升试卷的阅读量,以鼓励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全民阅读”要从学生开始,更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在他们人生的初级阶段就种下阅读的种子。
★“中小学生阅读文库”,时间历练的经典
“佳作不厌百回读”,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中小学生阅读文库”针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阅读要求,精选了古今中外流传已久,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的众多名篇佳作。既有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冰心的《繁星•春水》、老舍的《骆驼祥子》、丰子恺的《缘缘堂》、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吴强的《红日》等文坛经典,也有《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飞向太空港》等当代作家充满想象力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收录了《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童年》《鲁滨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物种起源》等众多脍炙人口国外名著,内容涵盖散文、小说、诗歌、传记、寓言、科普、历史、哲学等,针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要求,注重对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提升,力求为读者提供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的至臻读本。
《爱因斯坦自述》通过爱因斯坦的自述和其书信,真实地反映他的生活经历、事业理想、喜怒哀乐、特立独行及其辉煌的一生。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很高天赋和独特风格的德语写作家、音乐爱好者、哲人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丈夫、父亲、儿子、情人、良师、益友、犹太人、世界公民、社会良心、和平主义者、业余小提琴手、统一场理论的独行侠……总而言之,是“生活在他自己世界里的个古怪天才”。
前言
篇 爱因斯坦自述
1946年的自述(片段)
1955年的自述(片断)
第二篇 世界各地的演讲
告欧洲人书
理论物理学的原理
探索的动机
我们的共同目的是民主
以太理论和相对论
关于相对论
几何学和经验
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的影响
战斗的和平主义
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
学术自由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话
经济抵制
文明和科学
教育和教育者
教育与世界和平
爱萨克·牛顿
保卫言论自由
论教育
道德衰败
目标
道德和感情
科学和宗教
科学的共同语言
人类生活的目标
关于脑力劳动者的组织
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
坚决反对美国准备进行预防性战争的阴谋
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第三篇 信件
给凯撒·科赫舅舅的信
致玛丽·温特勒的信,保丽娜·爱因斯坦附笔
致玛丽·温特勒
课程介绍
写在安娜·丝柯密达的签名纪念册中的诗句
玛丽的来信
致爱尔莎
致爱尔莎
致爱尔莎
致爱尔莎
儿子的来信
我的未来计划
写给母亲的道歉信
诉说近况
生活和工作的感受
罚款通知书
城市公民资格申请表
致瑞士专利局
致马塞尔·格罗斯曼
致苏黎世州教育委员会
致保罗·格鲁纳
致伯尔尼州教育局
学生挽留爱因斯坦留在苏黎世大学的请愿书
致海因利希·赞格尔
致米歇尔·贝索
致斯特恩夫妇
致玛丽·居里
普鲁士科学院来信
致赞格尔
为反战斗争给罗曼·罗兰的信
给A.索末菲的回信
反对一切战争的理由
关于黄金问题
经济问题与和平问题
失去了的天堂
商业利益和战争
不回德国的声明
给普鲁士科学院的信
科学家对政治问题不应当明哲保身
要依靠武装力量来保卫自己
知识分子和政治问题
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信
他们为什么要仇视犹太人?
为建议研制原子弹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客观世界的完备定律
哲学家和政治
美国科学家应当拒绝政府的不义要求
给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
七十岁生日时的心情
读《伽利略在狱中》后的感想
科学家的道义责任
用什么保证人类的未来
消除战争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西方科学的基础与古代中国无缘
法律和良心,谁更权威
为什么建议制造原子弹
第四篇 悼念科学界的朋友
悼念恩斯特·马赫
悼念卡尔·施瓦兹希耳德
悼念T.A.爱迪生
悼念保耳·朗之万
悼念麦克斯·普朗克
悼念贝索
第五篇 发表的文章
我对反相对论公司的答复
什么是相对论?
科学家和爱国主义
对上海的印象
科学的国际主义
宗教和科学
善与恶
关于财富
社会和个人
我的世界观
厄运的十年
生产和劳动
科学和战争的关系
无线电的社会意义
主权的限制
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看法
生产和购买力
科学的困境
重新审查和平主义
希特勒是怎样上台的?
科学和社会
自由和科学
什么是:E=me2?
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文化给世界的和平提供了一个基础
论古典文学
文化衰落的症状
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空间一时间
我的世界观
对科学的一些议论
第六篇 访谈录
我对美国的初印象
与泰戈尔关于真理的讨论
为和平而牺牲
论伯特兰·罗素的认识论
关于科学和政治问题答客问
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
要原子战争还是要和平(续篇)
关于哲学和科学问题的谈话
物理学、哲学和科学
74岁生日答客问
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革命中,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的。
在任何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都有一个永远存在的问题,就是你看不清楚的东西中,哪个是值得你抓住不放,哪个是你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能分辨出这一点的本领,爱因斯坦特别厉害。
——物理学家 杨振宁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作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而对科学的追求使他摆脱了俗务的纠缠。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
——印度诗人 泰戈尔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习惯,甚至基本上不读书,就很难实践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自己的素养,阅读习惯是一生打底子的事情。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 温儒敏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科目要求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学生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语文科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光明日报》
新课改后的高考注重回归语文之本,强调“读书”和“生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本真滋味,懂得学习语文的本质其实就是阅读、思考和表达。
——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导师、广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王小槐
读书确实是需要能力的,这样的能力,谁都需要学习,需要锻炼和培养。而这样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首先需要跳出实用主义的泥沼,需要从孩子开始才行。
——作家 肖复兴
今年我67岁了,来日无多,现在坐在这里打算写点东西,就权当自己的讣告了。之所以要做这件事,除了希尔普博士的说服外,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也觉得这么做很有意义。我想,给那些奋斗中的人们讲一讲自己的人生体验必是一件好事,这些体验包括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当年努力和探索过的事情。不过,我在稍作考虑以后必须事先承认,不要对这种尝试的结果抱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期望与幻想,它肯定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因为要把一生中值得讲的东西讲清楚确实不是简单事,不论我工作的一生是怎样的短暂和有限,且不论其间经历的歧途是怎样的占优势,毕竟现在的我已完全不同于50岁、30岁或者20岁的时候了。由于任何回忆都会多少染上眼前的色彩,所以有些地方是能完全相信依靠的。诸如此类的考虑可能会使我产生畏难而退的想法,不过基于心中的一个信念,我觉得我值得一试。这个信念就是,一个人完全将自己的经验里的一些东西提取出来讲给别人听。
大多数人花毕生的时间去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希望和努力,这是一个我在少年时期就已深切意识到的道理。不久,我发现这种追逐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残酷。不过,这在当年,甚至今天,很多被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伪装起来。参与这种追逐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胃,这基本上是注定的。通常情况下,这种追逐很可能使他的胃得到满足。当然,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例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宗教便成了条出路,每一个儿童正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机构得到手宗教理论的。因此,我是一对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夫妇的儿子,但十二岁以前,我仍然深深地信仰着宗教。之所以十二岁那年我突然中止了这种信仰,是因为通俗的科学书籍引导了我。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开始质疑《圣经》里故事的真实性。其结果就是染上了一种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疑问:国家用谎言将年轻人欺骗了。这种经验给我带来延及终生的影响,那就是怀疑态度。我会对所有权威产生怀疑,敢于对任何社会环境里既存的信念完全持一种怀疑态度。后来,由于要更清楚地弄明白因果关系,我的怀疑精神失去了原有的锋利性,不过它从未离开过我。
有一点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我对“仅仅作为个人”这样桎梏的首次反抗,这是原始的感情、愿望和希望支配的结果,将实现自我救赎的一个尝试。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尽管它是一个高深而永恒的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人类至少可以部分地用观察和思维触及到它。这个世界深具魅力,有如争求自由、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的凝视深思。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详。我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浮现一个目标,那就是借助一切既有力量与条件,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的范围里,我们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外部世界。我不乏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囊括了古往今来的各个行业与国度,他们是一群充满真知灼见的人士。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是非常平坦和诱人的,而指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却不然。不过,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因为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