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53515

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指定阅读书目。
《昆明的雨》入选为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课文。
收入汪曾祺散文***名篇。
他是沈从文的高徒,他是黄永玉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好的”人。
他(汪曾祺)的小说(包括他的散文)可以称之为文化小说,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芬香。
——沙叶新
汪曾祺先生用汉语完美、生动地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文学命题,他告诉大家,我们不一定非要托尔斯泰化,不一定非得变成卡夫卡。
——李锐
毕飞宇说,汪氏语言所特有的“包浆”就是“士大夫气,就是文人气。它悠远,淡定,优雅,暧昧。那是时光的积淀,这太迷人了”。
汪曾祺先生有一双似乎总是含着梦幻的眼睛。我猜想他老人家在北*蒲桥边的小楼午睡时,一定会深深掉进秦少游描绘过的洞天福地中去的。
——胡河清
《昆明的雨》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经典散文的精选集,包含入选为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课文的《昆明的雨》,以及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散文名篇。
细细品读本书,跟随汪曾祺的笔触,你会看到作家的成长经历;会领略到路过作家生命旅途的或伟大或平凡的人物的可亲可敬;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家牵引着,去关心人间*寻常却又*自在的草木虫鱼;你会为纸上那天南地北的,家常却又活色生香的食物垂涎欲滴;你更会为作家时时流露的真心、真性而会心微笑,也会为作家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热忱而深深感喟。
人间草木
我的家乡/003
花园/010
昆明的雨/019
翠湖心影/024
关于葡萄/031
夏天/041
夏天的昆虫/044
北京的秋花/047
冬天/051
天山行色/054
皖南一到/073
水流云在
自报家门/083
多年父子成兄弟/095
七载云烟/099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111
金岳霖先生/121
老舍先生/127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132
哲人其萎
——悼端木蕻良同志/137
自得其乐
胡同文化
——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143
读廉价书/148
寻常茶话/155
自得其乐/160
故乡的食物/167
宋朝人的吃喝/183
吃食和文学/186
四方食事/194
昆明菜/202
豆腐/211
韭菜花/218
阅读测评/221
阅读拓展/225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过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多,也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