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中小学教辅中小学阅读晏子春秋全鉴

晏子春秋全鉴

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别具一格的一部古书

作者:东篱子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ISBN: 9787518047000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3.99

类别: 中小学阅读 SKU:5d82056b5f98494ed5c2b400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47000

编辑推荐
《晏子春秋》是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是别具一格的一部古书。《晏子春秋全鉴》是对《晏子春秋》的解译、赏鉴。《晏子春秋》大概成书于战国末期。该书主要记录了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晏子的一言一行。晏子辅佐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一生致力于国家社稷,有一套比较全面的治国主张,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简介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晏子春秋全鉴》是对《晏子春秋》的解译、赏鉴。
作者简介
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  录
《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 2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 4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 6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 7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 8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 12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 13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 15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 17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 20

景公欲废嫡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 21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 23

景公怒封人祝之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 26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 27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 30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 31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 33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 35

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 / 37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 38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 39

景公将伐宋梦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 42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 44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 46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 47

  《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 

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 / 50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第二 / 52

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第三 / 56

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第四 / 57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 / 58

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第六 / 59

景公为邹之长途晏子谏第七 / 60

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第八 / 62

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第九 / 63

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第十 / 64

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第十一 / 65

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第十二 / 66

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 / 67

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 / 68

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 / 70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第十六 / 72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 / 73

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悦晏子谏第十八 / 74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第十九 / 76

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第二十 / 77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 / 80

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 / 82

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第二十三 / 84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 / 85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 / 88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 

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晏子对以行也 / 90

庄公问伐晋晏子对以不可若不济国之福第二 / 91

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 / 92

景公伐斄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谋胜禄臣第四 / 93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 / 94

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 / 96

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第七 / 98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 / 100

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第九 / 102

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 / 103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 / 105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 / 106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 / 108

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 / 109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 / 111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 / 112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 / 113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 / 114

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 / 115

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第二十 / 116

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 / 117

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 / 118

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 / 120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 / 121

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冦仇第二十五 / 122

景公问欲和臣亲下晏子对以信顺俭节第二十六 / 123

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 / 124

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以报以德第二十八 / 125

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 / 126

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 / 127

  《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 / 130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 131

景公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 133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 134

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 / 135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 / 136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 / 136

景公问国何如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 / 137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 138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 / 139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 / 140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 / 141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 / 143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以节俭第十四 / 144

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 / 145

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 / 147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 148

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 151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 / 152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 / 154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 / 156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 / 157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 158

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第二十四 / 159

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 160

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 / 161

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 162

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 163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 164

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 / 165

  《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 

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 / 168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 / 169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 172

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 / 174

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第五 / 176

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 / 177

景公欲堕东门之堤晏子谓不可变古第七 / 178

景公怜饥者晏子称治国之本以长其意第八 / 179

景公探雀弱反之晏子称长幼以贺第九 / 180

景公睹乞儿于途晏子讽公使养第十 / 181

景公惭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称直请赏之第十一 / 181

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第十二 / 183

景公使进食与裘晏子对以社稷臣第十三 / 185

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 / 186

晏子饮景公酒公呼具火晏子称诗以辞第十五 / 187

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侍而折其谋第十六 / 188

景公问东门无泽年?而对以冰晏子请罢伐鲁第十七 / 190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 191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 / 192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 / 194

晏子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 / 195

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 / 196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 / 197

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 / 198

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损晏子荐以为大夫第二十五 / 201

泯子午见晏子晏子恨不尽其意第二十六 / 202

晏子乞北郭骚米以养母骚杀身以明晏子之贤第二十七 / 203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 / 205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 206

晏子居丧逊畣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 / 207

  《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 

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不止晏子请先内勿服 / 210

齐人好毂击晏子绐以不祥而禁之第二 / 211

景公梦五丈夫称无辜晏子知其冤第三 / 212

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晏子识其妄第四 / 213

景公成柏寝而师开言室夕晏子辨其所以然第五 / 215

景公病水梦与日斗晏子教占梦者以对第六 / 216

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 / 218

晏子使吴吴王命傧者①称天子晏子详惑第八 / 219

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 / 221

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第十 / 222

楚王飨晏子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第十一 / 223

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田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第十二 / 224

田无宇请求四方之学士晏子谓君子难得第十三 / 226

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 / 227

子尾疑晏子不受庆氏之邑晏子谓足欲则亡第十五 / 229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 / 230

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第十七 / 232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 / 233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 / 234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 / 235

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第二十一 / 236

景公毁晏子邻以益其宅晏子因陈桓子以辞第二十二  / 238

景公欲为晏子筑室于宫内晏子称是以远之而辞第二十三 / 239

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内爱女晏子再拜以辞第二十四 / 239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第二十五 / 241

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有参士之食第二十六 / 242

梁丘据自患不及晏子晏子勉据以常为常行第二十七 / 243

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第二十八 / 244

晏子病将死妻问所欲言云毋变尔俗第二十九 / 245

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命子壮示之第三十 / 246

   《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 

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 / 248

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谏第二 / 250

景公梦见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谏第三 / 252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 / 253

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 / 254

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谏第六 / 256

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 / 257

景公见道殣自惭无德晏子谏第八 / 260

景公欲诛断所爱橚者晏子谏第九 / 262

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第十 / 263

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第十一 / 264

景公筑长庲台晏子舞而谏第十二 / 268

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第十三 / 269

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第十四 / 270

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者晏子对以田氏第十五 / 271

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第十六 / 274

吴王问齐君僈暴君子何容焉晏子对以岂能以道食人第十七 / 274

司马子期问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对以不仁也第十八 / 276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 / 276

晏子再治东阿上计景公迎贺晏子辞第二十 / 278

太卜绐景公能动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晓公第二十一 / 279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 / 280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 / 282

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第二十四 / 282

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第二十五 / 284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第二十六 / 285

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第二十七 / 285

   《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第八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 / 288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 / 289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 / 291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 / 292

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 / 293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 / 294

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 / 295

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 / 296

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 / 297

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第十 / 298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第十一 / 299

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 / 300

景公谓晏子东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详对第十三 / 301

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 / 302

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 / 303

晏子死景公驰哭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 / 304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 / 305

晏子没左右谀弦章谏景公赐之鱼第十八 / 306

参考文献 / 308

前  言
前言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君臣对话的一部书。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共八卷(215篇),与《汉志》八篇之数相合。《晏子春秋》思想非儒非道,秦始皇时代曾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作,列为禁毁书目,但于今看来,可说是一款教化人廉洁无私、勤俭朴实、勤政为民、敢于谏言的智慧套餐。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他父亲晏弱为齐国上大夫,其父于齐灵公二十六年去世后,晏子开始继任齐卿,历经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达五十余年,其中辅佐景公四十余年之久,本书中记录的故事多为这个时期所发生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已经由盛到衰,当时诸侯纷争,各霸一方。在那种弱肉强食、各诸侯国都希望能得到治国贤才的动乱时代,晏子力挽狂澜,使齐国依然能站立在强国之位。之所以赞誉晏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智者”之一,可与齐桓公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齐名,这与他在齐国不断走向衰落、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晏子出任齐国宰相,依照当时的国情倡导严谨的治国思想。他深知民心向背是国家兴衰的根本,内外安定才是国力强盛的源泉,因此他劝导君王对外主张友好诸侯,反对侵略;对内主张减轻徭役税赋,节俭薄葬,免罚省刑;他提倡礼治,注重伦理;他提倡举荐贤能,反对谄谀奸佞;他直谏君王摒弃邪僻,爱民勤政,不可骄奢淫逸,倒行逆施。晏子的这些政治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治国安民所必需的。书中有着对封建社会贵族思想的揭露与批判,更有着对后世之人的警醒与启迪,可是说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一堂人生大课。《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毋庸置疑,不仅所讲内容积极上进,而且在语言风格上更是别具一格。其语言简洁明了,没有繁复冗长之感;辞藻虽不华丽,却能把质朴的君臣对话于传神之中蕴含出深刻的哲理。《晏子春秋》现今尚存的有元刻本《晏子春秋》八卷、明活字本八卷、明抄本四卷等版本,其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抄、漏刻的情况,但无伤大雅,内容基本一致。本书遵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参照吴则虞先生的《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等权威书籍的原文以及注释进行整理,在依从原文直译的基础上加以会意调整,使文章语言更为流畅,故事内涵更容易理解。为了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对于作品内容进行了精心编著,并加以注释、生僻字注音以及配以流畅的现代译文。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或许会有令您不满意之处,万望海涵,本人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编者2017年10月
在线试读
《晏子春秋》·卷一·

内篇谏(上) 

庄公矜①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原文】

庄公奋②乎勇力,不顾于行义③。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④不引过⑤,故晏子见公。

【注释】

①庄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名光,齐灵公之子。公元前553~548年在位。《韩非子·奸劫弑臣》中有“其妻美,而庄公通之”,记载了他在位期间曾荒淫无道,后因与大臣崔杼之妻私通,被崔杼弑杀。矜:自尊自大,盲目崇尚。

②奋(fèn):今有奋力、振作、施展、发挥之意,这里所指极力崇尚。

③义:从古体“義”字解析,“我”是兵器,也代表仪仗;“羊”表祭祀用的温顺的牲畜。因此“义”可解释为合宜的道德、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即一种的行为方式。

④逼迩(ě):接近、靠近之意。这里指君王身边的近臣。

⑤引过:指出过错的意思。这里指向君王进谏。

【译文】

庄公极力崇尚有勇猛之力的人,却不顾及推行礼仪的行为方式。那些依靠勇力得势的人,从不顾忌国家法令,为所欲为。因此贵胄族亲不去推行忠言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朝纲混乱,所以晏子决定去拜见庄公。

【原文】

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①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②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③;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④。足走千里,手裂兕虎⑤,任之,以力凌轹⑥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⑦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注释】

①礼:这里专指等级社会的礼法、礼节、传统习惯等典章制度以及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制度。

②替罪:消灭罪恶。

③推侈、大戏:是古时的两个人名。出自《墨子·明鬼下》:“故昔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推侈、大戏,生列兕虎,指画杀人。”

④费仲、恶来:人名。《墨子·明鬼下》:“故昔者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费仲、恶来、崇侯虎指寡杀人。”

⑤兕(sì)虎:兕,指雌性犀牛;虎,指哺乳中的雌虎。兕虎,泛指猛兽。

⑥凌轹(lì):这里是侵犯、欺凌之意。《管子·宙合》:“此言擅美主盛自奋也,以琅汤凌轹人。”《吕氏春秋·慎大》:“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汉书·酷吏传序》:“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臣。”颜师古注:“轹,谓陵践也。”

⑦循(xún):这里是遵循、效仿的意思。

【译文】

庄公问道:“从前有只凭勇力在世上久立的国家吗?”

晏子回答:“我听说,为了遵行礼仪规范而轻视死亡的人才能称为有勇,诛杀凶暴而不畏强悍的人才能称为有力。所以勇与力的树立,要以能推行礼仪和行为方式为准则。商汤王、周武王用兵伐罪不是忤逆,兼并其他国家也不是贪婪,这都是在遵行仁义的行为。诛杀凶恶残暴从不畏惧其强悍,消灭罪恶从不害怕人多势众,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为。古时候能称得上是有勇力的人,都是遵行礼仪的勇猛之人;如今君上没有推行仁义的美德,臣下没有消灭罪恶、诛杀凶暴的行为,而仅仅依靠单纯的勇力而去立于世间,那么诸侯这样做以后就会导致国家面临危险,平民这样做就会导致家庭残破。以前夏朝的衰亡,因有推侈、大戏;殷国的衰亡,因有费仲、恶来。这些人虽然能脚走千里,用手能撕裂猛兽,但任用他们的勇力后,他们却侵犯欺凌天下苍生,乱施淫威杀戮无辜百姓。像这样崇尚勇力,却不顾及推行仁义道德,这就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殷商夏朝也是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主张一味崇尚勇力,而不顾及推行仁义的行为方式,任由有勇有力之人,毫不顾忌国家法令。以威强立身,以淫乱暴力行事,导致贵族皇亲不上陈推行善事,近臣也不敢进谏君王。像这样背离圣王德政天下的原则而仿效亡国之君的行为,用这种行为来求得国家长存,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原文】

景公①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②。”晏子蹴然③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④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⑤,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⑥。’礼不可无也。”公湎⑦而不听。

【注释】

①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名杵臼,是齐庄公的异母弟弟,崔杼弑杀齐庄公后立他为君主,即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在位期间,残酷剥削,大兴酷刑,致使民不聊生。

②无为礼:不必拘于礼节。

③蹴(cù)然:惊悚不安的样子。

④固:固然,本来。

⑤禽兽:那些凭借强力而争夺为王的动物。政:主事者,这里指成为首领。

⑥遄(chuán)死:快速死去的意思。

⑦湎(miǎn):“湎”曾有质疑是“偭”的误字,应该是偭,背转过去;违背的意思。

【译文】

齐景公饮酒到高兴之时兴致大起,说:“今天我想与诸位大夫畅饮一番,请你们不要拘束于礼法。”晏子神色不安地说:“君王的话有些不对的地方,所有臣子本来就希望君王不讲礼法。力量大的人完全可以依靠力大欺凌长辈,勇猛的人完全能够倚仗勇猛去杀死国君,但由于礼法制约着他们才不敢去行动。禽兽都是凭借力气的强大而能成为首领,强大的欺凌弱小的,所以每天都在更换首领。如今君王要是丢弃礼法,那就是和禽兽的情况一样了。朝中群臣都凭借力量去争夺权位,强的欺凌弱的,每天都要更换君主,那么君王将立身于何处呢?凡间的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人类讲求礼法。所以《诗经》里说:‘人如果不懂得施行礼仪,还不如快些死去。’也就是说,礼仪不能没有啊!”景公背转身子而不再听晏子所说的话。

【原文】

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①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②,曰:“向者③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④,再拜稽首⑤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⑥,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⑦,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注释】

①交举:相互举杯对饮。

②抑手疾视:用手按住桌子,愤怒地看着。疾,愤怒地。

③向者:过去的,以往。

④避席:离开座位。

⑤稽首:古时候的一种跪拜礼仪,叩头到地,是三拜九叩中的礼节。

⑥觞(shāng)三行:举杯三次。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⑦饬(chì)法修礼:整顿法度,修正礼治。饬,整顿,整治,使整齐。

【译文】

过了一会儿,景公起身出去,晏子没有站起来恭送;景公走进来时,晏子也没站起来迎候,而在一起相互举杯时,晏子先景公一饮而尽。景公非常生气地变了脸色,手按桌子怒视着晏子说:“以往先生教悔寡人不可不讲求礼法,而今寡人出入你都不起身致意,大家相互举杯你却先我而饮,这是礼法吗?”晏子赶紧离开座席,恭敬地叩头到地拜了又拜以示请罪,说:“我哪敢忘记以往和君王说的那些话呢?我这样做只是向您演示一下不讲求礼法的后果。君主如果想不要礼法,就是这个样子的。”

景公说:“先生说得对,看来这是我的过错啊。先生请回座席,我听从您的劝谏了。”然后,君臣举杯三次,就结束了酒宴。从此,景公便开始整顿法度,修明礼治,以礼法来治理国家政事,因此,百姓也恭敬守礼了。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原文】

景公饮酒酲①,三日而后发②。晏子见曰:“君病酒③乎?”公曰:“然。”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④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⑤,过之者诛。君身服⑥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⑦。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怒或作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愿君节之也。”

【注释】

①酲(chéng):形容酒醉后神志不清的样子。

②发:起。这里指醒酒后起来。

③病酒:醉酒的意思。

④通气合好:疏通气血,使身体各部位的血脉通畅、运行和谐。

⑤周觞五献:相互敬酒对饮五次。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这里用作动词,指饮酒。

⑥服:躬行。

⑦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汉墓竹简作“故上无怨治,下****”。“下”字后边残缺四字。“怨治”,刘师培《补释》云:“怨,当作蕴”。蕴,即丛脞,是细碎、烦琐的意思。

【译文】

齐景公饮酒大醉,迷迷糊糊地昏沉三天后才清醒。晏子进宫拜见齐景公问道:“君王喝醉酒了吧?”景公说:“是的”。晏子说:“古时候的人饮酒,达到疏通气血、调和精气神就停止了。所以,男人不会聚众饮酒而妨碍本业,女人不因聚众饮酒而妨碍女工。男人和女人坐在一起饮酒时,也只是相互敬过五次为限,超过限度的会受到斥责。君王自觉躬行这个原则,所以在朝廷之外没有积怨琐碎的政事,在朝廷之内没有出现祸乱朝纲的行为。而主公您如今饮酒一日,醉卧三天,朝政在外就会遭受怨声载道,在内也会有臣子伺机作乱。那些惧怕刑罚的人会因刑罚的疏漏而肆意为非作歹;原本以追求功名自勉的人也懒得施行善事;倘若君王背离德行,臣民轻视奖赏与刑罚,就会丢掉治国之本,希望君王您能够节制饮酒啊。”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原文】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②也!不然,章赐死。”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③也;不听,又爱其死④。”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⑤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⑥废酒。

【注释】

①弦章:齐景公时期的大臣,生年卒月不详,是一个善于讽谏的忠臣。

②废酒:废止饮酒。这里指劝说景公停止酗酒。

③臣为制:被臣子管制。为,被……。

④爱其死:可惜他的死。这里指景公舍不得赐死弦章。

⑤桀纣:桀,是夏朝的后一个君王;纣,是商朝后一个君王。他们是历史上的两个暴君。

⑥遂:于是,就。

【译文】

齐景公饮酒,喝了七天七夜还不停止。弦章进谏说:“君王已经喝了七天七夜的酒,臣恳请君王废止饮酒!倘若不能听臣所言,就请赐臣死。”

之后晏子入宫参见景公,景公对他说:“弦章进谏对我说:‘臣恳请君王废止饮酒!倘若不能听臣所言,就请赐弦章死。’如果我这样听从了弦章的话而停止饮酒,那我这个君王就是被臣子管制了;不听他的话,又舍不得他死。”晏子听后便说:“真是幸运啊,弦章遇到了君主您!如果让弦章遇到了桀、纣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赐死了。”从那以后,景公于是就停止了酗酒。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原文】

景公之时,霖雨①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②巡国,致能歌者。

【注释】

①霖雨:连续降雨三日以上为霖,亦称淫雨。

②柏遽: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一说认为是景公一个近臣的名字,有一说认为“柏”就是“伯”,属于官名,是君主的近臣。本文采用此说。“遽”,立刻。

【译文】

齐景公时期,有一次连续下了十七天的雨,景公却夜以继日地在宫中饮酒作乐。晏子请求发放粮食赈济灾民,请求多次,都没有得到准许。而与此同时,景公却命令近臣火速到全国巡查,招致善于歌舞的人入宫。

【原文】

晏子闻之,不说①,遂分家粟于氓②,致任器于陌③,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④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⑤,饥饿不得糟糠⑥,敝撤⑦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⑧,三保之妾,俱足梁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吿,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筴⑨,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⑩而去,遂走而出。

【注释】

①不说:不高兴。“说”通“悦”。

②家粟:春秋时,诸侯以封邑立国,大夫封以禄田为家,“家粟”是指晏子自己的禄田里产出的粮食。氓:指平民百姓。

③任器:盛装粮食的器具。陌:田间东西走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

④怀宝:王念孙云“怀宝”当为“坏室”的笔误。后文中的“怀宝”亦如此,都是毁坏的房屋之意。

⑤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泛指平民的衣着。

⑥糟糠: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也是贫穷的人用来充饥的食物。

⑦敝撤:走路艰难。

⑧狗餍刍豢(gǒu yàn chú huàn):餍:吃饱,比喻满足。刍豢:泛指牛羊等家畜。

⑨筴(cè):“筴”同“策”,书写文字的简册。

⑩请身:即“乞身”,是请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译文】

晏子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不高兴,于是晏子就把自己禄田里产出的粮食分发给了灾民,并把装运粮食的器具放在田间的小路旁,然后步行着去参见景公,说:“大雨连续下了十七天,每乡有数十家房屋被冲毁,每个闾里有数家平民遭受饥饿之苦。年老体弱者,遭受寒冷却连御寒的粗布衣服都没有,忍饥挨饿者,就连酒滓、谷皮这样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处境艰难到无路可逃,翘首四望却求告无门。而君王不去救济他们却日夜饮酒作乐,还无休止地命令近臣在国内招致能歌善舞之人供己享乐。您的马匹吃的是府库里的粮食,猎狗饱餐的是猪牛羊等家畜的肉,后宫嫔妃都有充足的粮米肉食。如此对于宫中犬马嫔妃的待遇,不是太优厚了吗?对平民百姓也太苛刻了吧?所以,乡里百姓遭受穷苦却无处求告,便不会愿意有这样的官府了;忍饥挨饿却无处申诉,就不会喜欢这样的君主了。我是手捧简册的朝廷之臣,身在百官之上,眼看着百姓忍受饥饿贫苦而无处申告,使君王沉湎于酒色而不理国事、丢弃百姓而不知加以体恤他们的疾苦,我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话音未落便拜了两拜叩头至地,请求辞官归乡,然后起身快步离去。

【原文】

公从之,兼于途而不能逮①,令趣驾②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③。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④,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⑤,使有终月之委⑥;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⑦,使足以毕霖雨。令或作命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飦⑧肉,辟拂嗛齐⑨,酒徒减赐。

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乗;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⑩,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

【注释】

①兼于涂而不能逮:“兼”是“溓”的假借字,读“黏”音。兼于涂,是说连续下雨十七日,道路泥泞难行。逮:追住,赶上。

②趣驾:即趋驾。意思是坐车去追赶晏子。

③康内:大路上。

④倍弃不援:背离而去不加以援助的意思。这里指晏子一气之下离开景公不再辅佐他。“倍”通“背”,背离之意。

⑤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布缕之本即农桑之本,这里指从事农桑耕种的种子。绝食:断炊,没有可吃的粮食了。

⑥终月之委:一个月的生活用粮。终月:一整月。

⑦委积:贮积薪柴。薪橑:用来生火的柴草。

⑧飦(zhān):稠粥,干饭。

⑨辟拂嗛(qiàn)齐:宫中所有近臣的资供都分别减少。辟拂:指侍御之幸臣。辟,通“ 弼 ”,辅弼。嗛:不足,歉收之意。齐:“齐”通“资”,指粮食和钱财。

⑩谢于下陈:辞去现职而排列在后位。下陈:后列,不重要的位置。

【译文】

齐景公随后追了出来,但被泥泞的道路阻碍没能追上,于是就命令乘坐马车去追赶晏子,到了晏子家也没有追上他。只看见晏子家的粮食都已经发放给了灾民,剩下装粮的器具摆放在门前的小路上,景公继续乘车一直追到大路上才看见晏子。景公下车紧跟在晏子身后,说:“我有罪过,先生抛弃我而不再辅佐我,我也没什么足够的理由屈请先生留下,但先生难道不顾念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赐幸留在我身边,我请求拿出齐国贮积的粮食、钱币和货物,分发给受灾的百姓,给多给少,谁轻谁重,全都听凭先生的指令。”景公就在大路上躬身恳请晏子留下来。于是,晏子才答应返回朝廷,命令景公的近臣禀告巡视灾民情况,凡是家中有衣穿和耕地种子却没有可吃粮食的,就发给一个月食物;衣食之资全都没有的,就发给一年的食物;没有贮积柴火的,发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能平稳地渡过霖雨之灾。然后命令柏带人去巡查百姓的房屋,凡是房屋不足以抵御风雨的,发给他们一些钱币;查寻百姓中缺钱少物的家庭,限令三日内完成这些事情,若有拖后延迟怠办者,按不遵守命令论罪。

景公离开宫庭奢侈的享乐,减少膳食用度,马匹不再吃府库的粮食,猎狗也不再吃稠粥和家畜的肉了,宫中所有近臣的禄供都分别减少,陪同宴饮歌舞的仕女的赏赐也减少了。

三日期到,官吏上报:贫苦灾民共有一万七千家,分发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房屋毁坏的,有二千七百家,共分发修缮之资三千金。

景公知道这些情况后,回到后宫,减少食用,不再击鼓鸣琴奏乐。晏子请求将景公身边的幸臣以及足以使他留恋娱乐的舞女歌者遣退。于是,三千侍御之幸臣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插图

抢先评论了 “晏子春秋全鉴”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四大名著全套 锁线精装 青少年版 中小学生版 原著正版白话文儿童少儿版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中小学生五六年级非注音版文学书

EUR €35.99
加入购物车

四大名著 生僻字注音+注释+注解 插图青少版 9-15岁孩子更易读懂 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EUR €68.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海底两万里(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经典·七年级下。翻译家陈筱卿先生译本)

EUR €18.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西游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四大名著 快乐读书吧五年级下册课外阅读推荐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丛书 套装共4册 12万读者好评!

EUR €68.96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