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41326
编辑书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中国人史纲》(青少年普及版)构建的历史时空下,汲取前人成功经验,借鉴失败的教训,走好未来的路,正是青少年读者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柏杨先生写作这部历史,他对中国人深深的爱贯穿始终,他在序中写到:“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前期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国家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立足点。”
这也是我们推荐青少年读者阅读此书的理由。
《中国人史纲》青少年普及版——专门为青少年读者量身打造的,从盘古开天辟地到20世纪初中国5000年历史的入门读物。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名著。柏杨先生以时间为经,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为读者呈现了一部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
《中国人史纲》因其观点深刻独特,语言有趣可读,自面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不断再版,是读者学习中国通史的*读物。但是由于原书部头较大,不便于青少年读者携带和阅读,我们专门为青少年读者量身打造了这个从盘古开天辟地到20世纪初中国5000年历史的入门读物。
鉴于青少年普及版的定位读者是普通的中学生,考虑与其历史知识积累及学校教材对接,这个版本对《中国人史纲》原结构进行调整,采取以朝代为单元的结构方式,将原32章的内容按新的结构整合为18章。在内容方面,在*限度保留《中国人史纲》整体架构,不伤筋动骨、不影响文气、不使基本内容有缺失、不改变作者基本观点及文字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删节、改写。增加了部分文物、历史人物、地理图片,以期读者对文字内容有更直观的印象。形式上,这个版本还增加延伸阅读部分,尤其用画图形来表达历史思维,以构建青少年读者的历史时空观,目的是使青少年读者不仅能获得历史知识,更多是希望和读者密切相关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1 章
历史舞台
一
空中·马上 / 2
二
河流·湖泊 / 5
三
山 / 10
四
沙漠·万里长城 / 12
五
城市 / 14
六
地理区域 / 16
七
演员 / 24
第2 章
神话时代
一
盘古与三皇——中国的创世纪 / 28
二
五氏 / 30
东西方世界
/ 32
第3 章
传说时代
一
黄帝王朝 / 34
二
唐尧与虞舜 / 40
东西方世界
/ 43
第4 章
半信史时代
一
夏(前2205—前1766) / 44
二
商(前1766—前1122) / 50
三
西周王朝(前1122—前771) / 54
东西方世界/ 62
第5 章
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56)
一
春秋早期 / 65
二
春秋晚期 / 79
三
战国时代 / 94
东西方世界
/ 116
第6 章
秦汉时期(前221—220)(上)
一
大一统的秦帝国(前221—前207) / 118
二
昙花一现的西楚王国(前206—前202) / 132
三
西汉王朝(前201—9) / 135
东西方世界
/ 158
第7 章
秦汉时期(前221—220)(下)
一
新王朝(8—23) / 160
二
短命的玄汉政权(23—25) / 164
三
东汉时期(25—220) / 165
东西方世界
/ 182
第8 章
三国时代(220—280)
一
三个政权的命运 / 185
二
政制、九品、清谈 / 186
三
三国时代的迅速结束 / 188
东西方世界
/ 190
第9 章
两晋时期(265—420)
一
腐朽的西晋与自残的八王之乱 / 191
二
大分裂时代开始 / 197
三
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 / 204
四
北中国的大混战 / 206
五
前秦帝国与东晋王朝的对峙 / 209
六
淝水战役——历史的命运 / 211
七
前秦帝国崩溃北中国再陷混战 / 214
八
东晋及短命王国的相继灭亡 / 220
东西方世界
/ 223
第10 章
南北朝时期(420—589)
一
南中国的朝代更迭与混战 / 226
二
南中国的统一努力 / 235
三
北中国的政权更迭与混战 / 238
四
南北朝的政治特点及文化发展 / 249
东西方世界
/ 254
第11 章
隋朝(581—618)
一
杨坚的内政外交 / 256
二
仁寿宫弒父凶案 / 258
三
杨广的大头症 / 260
四
改朝换代的混战 / 262
东西方世界
/ 264
第12 章
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618—907)
一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 265
二
唐代社会文化 / 268
三
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 274
四
武曌的南周 / 280
五
开元盛世 / 283
六
唐朝走上了下坡路 / 288
七
唐王朝的尽头 / 294
东西方世界
/ 302
第13 章
五代十一国的小分裂时代(907—979)
一
大分裂的开始 / 304
二
短命政权间的殊死战 / 306
三
宋帝国统一中国本部 / 315
东西方世界
/ 316
第14 章
宋王朝(960—1279)(上)
一
杯酒释兵权 / 317
二
新兴宋王朝的外交形势 / 318
三
宋朝的政治 / 324
四
宋朝的文化 / 331
五
错综的四国关系及彼此消长 / 334
六
开封陷落及二帝被掳 / 340
东西方世界
/ 343
第15 章
宋王朝(960—1279)(下)
一
宋帝国南迁 / 344
二
岳飞之死 / 347
三
又一个大头症——完颜亮 / 349
四
南宋高度的物质文明 / 351
五
道学与圣人系统 / 355
六
蒙古帝国崛起瀚海 / 358
七
辽、花剌子模、西夏的相继覆亡 / 360
八
金帝国末路 / 362
九
宋帝国末路 / 362
东西方世界
/ 368
第16 章
元(1206—1368)
一
元政府的建立 / 370
二
中国的都市 / 373
三
蒙古对中国本部的统治 / 374
四
汉人激烈反抗 / 376
五
朱元璋的崛起 / 377
东西方世界
/ 381
第17 章
明(1368—1644)
一
朱元璋政治上的三宗罪 / 382
二
靖难之役与朱棣的登台 / 391
三
明代的早期外交 / 393
四
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 / 397
五
奇异的断头政治 / 402
六
张居正的改革与惨败 / 405
七
明中期的边患、外交 / 407
八
阳明学派 / 411
九
明王朝的掘墓人 / 413
东西方世界
/ 427
第18 章
大清帝国(1616—1911)
一
清帝国的政治 / 430
二
疆土的扩张 / 432
三
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 444
四
清帝国的外交 / 447
五
文字狱与大黑暗的反扑 / 452
六
官逼民反 / 456
七
外交新形势——中国与西洋的畸形关系 / 457
八
太平天国、捻军、回部的抗暴 / 468
九
对外战争的进一步蔓延 / 473
十 自强运动 / 484
十一 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 /
487
十二 致命的一刀 / 491
东西方世界
/ 496
序
读柏杨著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代序)
钱理群
刚才看了柏杨先生讲话的录象,我很感动。特别是他后讲的那句话:一个人在钢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能不能坚持说真话,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经过了这样的考验,才能对他盖棺论定。这句话很有震撼力,里面有一种精神,我以为就是与鲁迅先生相通的硬骨头精神。
我在读柏杨先生著作的时候,也很自然地要联想起鲁迅先生。我拿到这本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就想到鲁迅曾经有过的一个写作计划。鲁迅在《晨凉漫记》这篇文章里,说到他想选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着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并且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构想:“惟须好坏俱有,有啮雪苦节的苏武,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后已的王莽,有半真半取笑的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内。”但鲁迅后说:“现在是毫没有动笔的意思了”。在我看来,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所期待的这样的“中国人史”。在这里,我感觉到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在精神追求上的某些相通,至少有两点是相通的。
是两个坚持: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这两个批判显示的是一种启蒙主义的立场。这样一个立场,恰好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那个年代传到大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柏杨先生的著作影响了八十年代的一代人,培育了一代人。当然,到了九十年代,我们,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启蒙主义是有所反省的,主要是过分夸大了启蒙的作用,以为只要人的思想变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一再让我们感到启蒙的无力,制度的改造、变革与建设的重要与迫切。这样的觉悟本来是意味着我们对中国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件好事。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总喜欢从一个跳到另一个,这背后就有一个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于是,就有人着意将思想启蒙和制度变革与建设对立起来,宣扬“制度”,这其实与“启蒙”在思维方式上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建设的关系?在我看来,它们分别抓住了中国的两个要害,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是可以而且应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建设,都各有其价值,又各有其局限,甚至存在着某种陷阱,无限夸大自己的价值,没有“边界意识”,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缺乏制度变革、建设支撑的思想启蒙的无力,反过来,不注意人的思想变革的制度变革也是无用的,因为制度是要靠人去建设与实行的,就如鲁迅所说,中国是个“大染缸”,中国人心不变,习性不变,再好的制度引进中国,也是要变质的。而且在具体实践中作怎样的选择,是做思想启蒙工作,还是制度变革、建设工作,也要取决于每一个知识分子个体的主客观的条件,比如说,我这样的普通的大学教师,或者柏杨先生这样的学者,大概只能做思想启蒙工作,即使思想上更重视制度建设,我们也只能鼓吹,而鼓吹其实也只是启蒙。当然,在做启蒙工作时,应该有一个自我警戒,就是要看到自己的局限,由此形成一个立场:“既坚持启蒙,又质疑启蒙”。有了这样的立场,我们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这样的着重启蒙的著作,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它是有价值的,是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改造与建设,中国人心的改造与建设的,同时又是有限的。
但我担心,这样的有限的作用,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也是很难发挥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天的中国,已非八十年代的中国了。特别是现在的大陆思想文化界充斥着一种否定,甚至诋毁启蒙主义的思潮。有的人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把启蒙主义与专制主义等同起来,把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视为文化大革命的先声,鲁迅这样的既坚持启蒙主义、又质疑启蒙主义的思想家更是被判决为专制主义的同谋,以至罪魁祸首。值得注意的是,对启蒙主义的讨伐,除了有着前述“制度”的理念外,还有两个旗号,一是“宽容”,一是“建设”。本来,就其原意而言,“宽容”与“建设”是两个很好的概念,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须的;但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在某些人的阐释里,这样的“宽容”与“建设”是与启蒙主义的批判精神对立的,就是说,如果你要像鲁迅与柏杨先生那样坚持两个批判: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你就是不宽容,缺乏建设精神,就应该对你不宽容。而且还有一个可怕的罪名在等着你:你是破坏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坦白地说,我一边读柏杨先生的这部《中国人史纲》,一边为他捏一把汗,因为他在这本书里,重点批判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帝王所代表的专制主义,一个是某些儒生所代表的专制体制的奴才与帮闲、帮凶。其实这也是鲁迅批判的重点。而帝王和儒生是当下中国需要的两个群体,是批判不得的。在一片歌颂“太平盛世”的世纪狂欢里,无论在电视,还是出版物里,这些帝王、儒生都成了“香饽饽”,成了追逐的“明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引入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至少是不合时宜的,弄不好,柏杨先生也会被某些人视为“破坏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大概因为自己早就是不合时宜的人,因此读这本《中国人史纲》,却能引起很多的共鸣。特别是渗透全书的民族自省精神——这也是我感觉到的柏杨先生与鲁迅精神相通的第二个方面,它引起了我的许多联想。
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以史为鉴。这当然是一个对待历史的重要原则,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就是一部“以史为鉴”的著作。但在有些人的阐释里,以史为鉴是专对外国人讲的,那么,我们中国人要不要也以史为鉴?批判别人篡改历史,这当然很对,很有必要,但我们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又怎么样?好像没有人谈,这里所缺少的正是一种民族自我反省的精神。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歌颂”我们的胜利,“控诉”侵略者的罪恶成了主旋律。作为普通老百姓沉湎于民族自豪感的情绪发泄,这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与这样的气氛保持一点距离,应该有点理性的思考,有一点冷静的反思、反省:这本应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记得在五卅运动中鲁迅就提醒年轻的学生:“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的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如果听任民众非理性的公愤泛滥,“历史指示过我们,遭殃的不是什么敌手而是自己的同胞与子孙”(《杂忆》)。但我们老是没有记性,总是忘记历史的教训,也就是口喊“以史为鉴”,实际不以史为鉴。在庆祝胜利的狂欢里,有的知识分子比民众还要狂,欢得厉害,根本忘记了引导民族反省的职责。记得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我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我说校庆应该是学校自我反省的日子,结果引起轩然大波。现在在全民庆祝胜利的时候,重提民族自省,大概就更不合时宜了。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民族情绪的问题。鲁迅在五卅运动中就讨论过所谓“民气”。他说,一味鼓动“民气”而不注重增强“民力”,“国家终亦渐弱”,“增长国民的实力”,这才是真正的维护民族利益之道(《忽然想到十》)。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气”,但必须在其中注入理性精神;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豪感,但更要有自省精神,其实,敢于、善于自我反省,正是真正的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知识分子应体现并努力促进民族的成熟,而不是相反。
我看柏杨先生的著作,感兴趣的是他对甲午战争的反省。这是中日之间次遭遇,我们失败了。八年抗战,我们是“完全胜利”了。据说这是“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胜得相当悲壮,所以曾有过“惨胜”之说。因此在欢庆胜利以后,还得想一想,这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来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老是以血肉之躯来取得胜利?说句不吉利的扫兴的话,如果不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恐怕有一天我们还得用血肉之躯来抵御侵略,那就太可怕了。柏杨先生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两条,一个是科举制度,一个是贪污腐败。但是我很奇怪,科举制度现在也成“香饽饽”了。好些文章大讲科举制度如何如何好,据说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从中国学来的,而且据说正是废除了科举制度,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因此我们现在要回到科举制度那里去,云云。我不反对对科举制度作学理的研究,对其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但我奇怪的是,为什么总要回避在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体制的密切联系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事实上我们现在也还有新的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我们的评职称、评什么什么点,就是科举制度“请君入
”那一套,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大家都是清楚的。科举制度成了宝贝,这大概是柏杨先生想不到的。还有腐败,腐败为什么屡禁不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大家都在谈中国腐败问题,但是很少人探讨背后的原因。柏杨先生要追根问底,也是不合时宜。
今天早上我读到胡风先生的一段话,讲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胡风作了这样的概括:“只准许歌颂胜利,只准许歌颂中国文化又古又好,中国人又自由又幸福。只准许对敌人的弱点和没有出路加以嗤笑,聊快一时的人心”。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像鲁迅一样跳出来说要讲启蒙主义,要反省我们自己,会是什么样一种情况?胡风因此设想了一个问题:如果鲁迅活到了抗战时期,他会怎么样?——这个“鲁迅活在现在他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是一个在鲁迅逝世以后,一直缠绕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不断地提出,在1948年、1957年都提出过,前两年又引起热烈讨论。而1941年胡风的回答却是相当严峻:“如果真的他还活着,恐怕有人要把他当作汉奸看待的”(《如果现在他活着》)。坦白地说,我读了胡风的这篇文章,是非常震撼的。我实在弄不明白,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的文化思潮为什么还和六十四年前的抗战时期的1941年一模一样,连用词都差不多,还是只准歌颂,只准说敌人坏话,不能反省自己?而且还真有人把鲁迅“当作汉奸看待”,前不久我就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义正词严的讨伐“汉奸鲁迅”的文章,我特别感到痛心的是,据说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年轻人。那么,是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在引导着我们的年轻一代,这将导致什么后果呢?我由此想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引入柏杨先生的带有鲜明的反省民族文化倾向的著作,他又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会不会也被某些人,包括某些年轻人,当作汉奸看待呢?想到这里,我真有些不寒而栗。
但好在中国人口多,地方大,而且一种思潮垄断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柏杨先生的著作这次再度引入大陆,虽然已不可能像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样引起轰动,但也总能寻得知音,产生影响。因此,我一面担心柏杨先生的著作和当下中国大陆思想文化主流的东西相违背,是不和谐的声音,但同时又想,这可能正是柏杨先生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声音 。
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传播科学的历史知识,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史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讲话当中,关于传统文化、关于历史是讲的*多的部分之一,他提出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把今天的中国植根于我们的历史当中。那么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如果对中国历史都不了解,谈何认识传统文化,谈何获得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时间和空间是认识历史的一个*基本的工具或者要素,柏杨先生写历史紧紧抓住空间跟时间这两点,为青少年读者建立5000年中国人历史的大时空观。它以科学的历史知识,通俗易懂的风格,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中国通史。
评论家、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在今天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新时代,出这么一个专门聚焦于青少年的版本有什么意义?是有它特殊的意义。一是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所谓强调泛阅读、快阅读、娱乐至死的年代推出这样一个版本,包括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戏说化、游戏化,出版一个正说的,同时又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版本,对青少年的成长肯定是有帮助的。我们经常讲两句话,一句话叫读史明鉴,通过阅读历史,对当下、对未来、对人、对事、对社会能够有一个比较大的参照,你的视野会变得开阔起来,你的心胸会变得宽广起来。有一句话叫读史明智,智是什么?明智又是什么?把柏杨先生的专著经过适当的加工出一个青少年版,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无疑是有一种积极的建设作用。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不是一个单方面讲我们“傻大”,这个文化自信同时一定要包含对自己的清楚的认识,当你认不清自己的时候,认不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时候,认不清我们自己长短的时候,就谈不上自信。自信的前提是首先要认识自己,你是谁?你在什么位置?当你这一切自己清楚的时候,你才知道你该怎么自信。否则就是一个盲目的自信。所以《中国人史纲》换一个更浅显的表达版本,但是它的社会意义、它的文化意义、它的面向青少年实际上是面向未来的意义,这一点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白岩松: 很多人认识柏杨是通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书名看着很刺激,背后其实恰恰是柏杨先生对这个民族深深的一种爱。爱的方式有很多,《中国人史纲》的写作是另外一种爱,当我们有了青少年普及版本时,我们依然可以在柏杨先生离我们很远和给我们一个背影情况下,继续用心阅读他写作的《中国人史纲》,一起重温我们共同走过的从前,期待更好的未来。
第 1 章
历史舞台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生存空间——历史舞台,中国人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巨大、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我们现在要介绍的中国疆土。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大约公元前30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地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截至20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千米。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北到黑龙江的漠河(北纬53°),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
中国版图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台湾岛和海南岛,像镶在叶柄下方的两颗巨大珍珠。南中国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碧绿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华夏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在正式叙述他的成长和演出之前,我们应该对他先有一个了解,包括舞台的各个重要角落和全体演员。
一、空中·马上
让我们先搭乘高速的飞行器,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行。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这里是世界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坐落在上面。续向西飞,一个有日本列岛一半大的雄伟半岛,像一个惊叹号形状,插入日本海跟黄颜色的黄海之间。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岛的南端,隔着对马海峡,遥遥相望,这就是朝鲜半岛,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之一,中国文化并由它转输给另一继承者——日本。
朝鲜半岛之北,是中国富庶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之南,是长达18000千米、曲折而成为半圆弧形的中国海岸。北方海岸有两个小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蟹螯一样箝住渤海的海湾。中部海岸向东方凸出,那正是海棠叶的叶柄所在。南方海岸向西南伸展,两颗珍珠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清晰在目。
越过海岸,飞行器正式进入中国上空,巨大的舞台呈现在眼底。四条悠长的大河,在巨大的舞台上,均匀地并排着,从西向东流。北一条跟俄罗斯交界的是黑龙江,次北一条呈“几”字形的是黄河,偏南一条白浪滚滚的是长江,南一条像手指汇到手掌一样的是珠江。
在渤海岸凹处,一条黑线,向西翻山越岭地蜿蜒伸展,那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长城以北是内、外蒙古沙漠地区;长城之南到淮河这个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上,温和的春风吹动时,原野掀起麦浪,翻腾澎湃,城镇像一个个孤岛,密接的村落则像海上的点点渔舟;而淮河以南,跨越长江,直到海南岛,则全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为了灌溉的缘故,那稻田被分割为一块一块,像无数宝镜,在太阳光下反射出万道光芒。
——这就是中国本部的景观,截至20世纪初,六分之五的中国人居住在那里。
再向西飞,距山东半岛约800千米,飞行器越过南北伸展的太行山,就看到地面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静止时像一个死海,连秋虫的声音都听不见;一旦掀起风沙,咆哮的尘土足以遮蔽天地。山西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风沙怒吼时,威力仅次于真正的沙漠。黄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数住在窑洞之中,窑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内部冬暖夏凉。
从山西高原的中央城市太原继续向西,我们就可眺望到黄河之滨的一座古城——兰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广大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在这个经度上除了青葱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区农作物的生长,都十分困难。北方瀚海沙漠群上,骆驼铃声是有力的响声;南方云贵高原则全是惊人的山岭和惊人的河谷,它地下丰富的矿产,要到20世纪,才显出它的重要。
继续向西,中国大咸水湖青海湖,在飞行器下滑过,我们看到了万里长城尽头的嘉峪关,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样的黄河发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线的长江发源地沱沱河。而就在同时,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地面又突然间峻拔上升,因为我们已到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在世界屋脊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再北则是天山;越过天山,又是一个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准噶尔盆地。这两个盆地上的稀少人口——20世纪初只有二百五十万,包括了博览会般的各种民族,是中国境内人种复杂的地区。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间,是激起诗人诗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的千里草原。比起东部中国,这里的辽阔,不是在方块稻田上生活的人们所能想象的。
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它所属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都在我们眼下消失。飞行器正飞越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上空。接着,我们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尔高原,它是中国西的边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个国家环绕在它的另一面,成为中国西陲尽头的三大邻邦。
空中鸟瞰之后,让我们走下飞行器,跨上马背,以古人的方式对这个舞台的巨大,再做一次了解。
“中国版图上驿马日程”图,显示出18世纪之前,从北京出发,骑马对若干重要城市做访问所需大致时限。那时正值清王朝鼎盛期,所列时限是官定行程,但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跟匈奴人作战时代,情形都应该大致相仿。在交通方面,两千年间并没有突破性的变化。
东西两洋历史上只有少数帝国,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稍后的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可以跟中国这种马行一百零五天的情况相比。但他们都已被时间抹灭,只中国迄今巍峨独存。
二、河流·湖泊
对中国全部疆域有一个概括的印象之后,让我们分门别类地介绍它各方面的形态,这些形态构成舞台的全部地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介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河流与湖泊。
黄河
中国历重要的河流。古中国文明就在这个流域上发生和成长,大部分历史也都在这个流域上演出。这条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呈一个“几”字形状,向东注入渤海。黄河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像一条喜怒无常的巨龙,翻滚奔腾,专门制造可怕的灾难。从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叶,四千余年间,有过七次大决口和八次大改道(包括一次人为改道。黄河每一次改道,都是一场恐怖的屠杀)。
历史上几个主要的王朝,都设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黄河堤防保护和修建工作。可是政治如不修明,这种专门机构,反而成为浪费和贪污的场所。一直到20世纪,中国人都在下大力气治理黄河。尼罗河泛滥后留下的是沃土,黄河决口后留下的却是一片黄沙。然而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产生了灿烂的古中国文明。
长江
中国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跟黄河相反,长江是一条欢愉和慈悲的河,凡河流应有的利益,它无不具备。但长江流域的发展却较黄河为迟,当黄河流域已达到相当高的文明水平时,长江流域还是一片蛮荒。长江的地理背景比黄河更适合产生文明,两条巨河又相距甚近,我们不知道什么契机使中国文明发生在黄河,而不发生在长江。
历史上,中国人习惯把长江以北称北方、华北,或北中国;长江以南称南方、江南、华南,或南中国。很多建都在北方的王朝,一旦受到更北方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攻击,抵抗失败时,往往逃到南方,在长江的保护下苟延残喘。游牧民族虽然精于马上功夫,但对船只却一筹莫展,在无法渡过广阔长江的情势之下,只好承认南北对峙之局。有名的三百年大分裂时代和一百余年宋金两大帝国对抗,就是由长江的汹涌波涛,僵持而成。
两大河流之外,还有一些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其他较小河流及湖泊。
桑干河
发源于管涔山。跟黄河一样,它也不断地决口和不断地改道,中国人伤心地称它为小黄河,也称它为无定河。8世纪时,这一带接近边疆,不断地发生战争,唐王朝诗人曾有悲怆的诗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哀悼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战士。18世纪时清王朝康熙皇帝玄烨下令改河名为永定河,希望它不再生事。永定河流经古都北京南,因河中满生芦草,所以也称它为芦沟。12世纪时,金帝国在上面筑桥,即爆发对日本帝国八年血战的卢沟桥。桑干河再流到天津,汇合了其他若干河流之后,称为海河,从天津经大沽口,注入渤海。
渭河
发源于甘肃渭源西南鸟鼠山,向东注入黄河。它的下游就是肥沃的关中盆地,中国古文明重要的成长地之一。中国光辉的四个王朝——周、秦、西汉、唐,约两千年之久,都建都在渭河河畔的长安(陕西西安)。渭河的支流之一泾河,在西安的东北与渭河合流。合流之后,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即河水中分:泾河的速度较急,它的水沿着北岸奔驰而下,骤然进入平原,较为清澈;而渭河河水沿着南岸,因速度较缓,却较为浑浊。中国有一个成语
“泾渭分明”,即借此言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虽混杂在一起,而仍各保持特质。
淮河
全长1000公里,发源于河南桐柏西北桐柏山,向东注入东海。黄河多次夺淮入海,这条屡被强邻蹂躏的独立河流,遂跟一条愤怒的蟒蛇一样,一遇上游降雨稍多,它就翻滚跳跃,淹没四野。它与黄河、永定河,在中国历史上共称三大自然灾害。淮河跟它西方的秦岭山脉,连成一条中国经济上的南北分界线,而长江的分界线则是政治性的。淮河以北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淮河以南以稻米为主食。有一个寓言曾说明这种分界:淮河以南生长的橘树,移到淮河以北后,结出的果实会变成苦涩的枳子。
南北大运河
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长的运河。从杭州钱塘江开始,直到北京,纵贯中国本部心脏地带。其中长江到淮河一段,开凿于公元前5世纪,施工者是中国历史上美女之一西施的国王丈夫吴夫差,当时称为邗沟,是运河开凿早的一段。长江到钱塘江一段,7世纪时由隋王朝皇帝炀帝杨广开凿。淮河到北京一段,17世纪时由蒙古人开凿。它是中国的贯穿南北的河道,江南食粮主要靠此输往北京。
洞庭湖与鄱阳湖
洞庭湖在长江水位上升时,广如大海。冬天水枯时,仅残存数条河道。但它的重要也正在此——调节长江水量。鄱阳湖是中国的大淡水湖。
历史上若干著名的水上战役,都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发生。两湖所拥的广大流域,是农产品的宝库,被认为丰收时可供全国人口之需,所以有“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太湖
太湖坐落在长江下游肥沃的三角洲中心。丰富的农产和渔产,使太湖流域被称为“鱼米之乡”。中国历富有的农家,就在此区。他们富有的程度,能使北方山区的农人或沙漠上的牧人目瞪口呆。
三、山
中国极西边界上的帕米尔高原,是亚洲的群山之母,她向四方繁衍出她的儿孙。这些儿孙,每一个都具有无比的雄姿。
太行山脉
中国历早出现的山脉是太行山脉,起自北京的西北,止于南方的黄河北岸。太行山之西,是平均高度1000米以上的山西高原,其构成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太行山脉的平均高度1500米,南北长800余千米,只有八个仅可容身的峡谷,以沟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称之为“太行八陉”。其险要形势,被形容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前”。足以隔断河北平原上的战争不能西进。
一直到20世纪初,太行山仍在国防上做过伟大贡献。
秦岭
横亘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它的峻峭而惊险的岭谷,有效地把中国中部隔断。它的尾巴跟淮河的头部遥遥相接,连成一条我们所称的“秦岭淮河线”,作为中国本部南北的分界。秦岭以北跟淮河以北,属于华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统;秦岭以南跟淮河以南,属于江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统。秦岭拥有古中国著名的“栈道”工程,在悬崖绝壁上,凿洞插杆,上铺木板,作为穿越山脉的道路。若干使历史扭转方向的战役,就是由于战胜的一方能控制栈道的缘故。
大别山
它事实上是秦岭山脉的尾巴,错综相连,横卧在淮河跟长江之间,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侵入华北大平原时,华夏人的后防线,过此便直抵长江。它们是长江的前卫,大分裂时代和金、宋二帝国对抗时代,退缩到长江之南的残余王朝,即靠此二山作为缓冲。此二山如果落入敌人之手,长江之北的重镇如襄阳、汉口,便无法拒守,长江天险,即丧失一半。
祁连山
横亘在新疆的天山跟中国地理中心兰州之间。公元纪年前后,山北是匈奴人,山南是羌人,所以它在中国早期历史上,担任隔绝这两大边地民族结合的任务。匈奴所居的山北一带,水草茂盛,被称为河西走廊,是匈奴汗国可从事农业的富饶地区。位于甘肃永昌的胭脂山,是祁连山群峰之一,出产高级化妆品——胭脂。公元前2世纪时,河西走廊归附中国,匈奴人悲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汗国从此转衰。
阴山
主脉横亘在黄河“几”字形的北岸,即河套之北,是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民族与以游牧为主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北分界线。阴山之北,几乎山脚下就是瀚海沙漠群,华夏人的屯垦只限于阴山山脉之南。唐王朝诗人所说的“不教胡马度阴山”,遂成为华夏人希望游牧民族止步于阴山的写照及对将军们伟大功绩的歌颂。
喜马拉雅山
它是全世界无人不知的终年都被积雪覆盖着的巨山,跟北方的昆仑山和东方的大雪山,共同筑成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隔断了中国跟印度的交通,蒙古帝国的创造者铁木真,就因恐惧它的高度,而不敢穿越。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后,虽野心勃勃地企图北进,也因喜马拉雅山的危险山道和稀薄空气而止步。现在虽然已是核子武器时代,但它仍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保护神。
四、沙漠·万里长城
五块巨大无朋的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鄂尔多斯沙漠、瀚海沙漠群,覆盖着中国6%的疆土,这些被覆盖的疆土,全部变成毫无价值的死寂荒野。幸而它们只分布在北中国的万里长城之北和之西,集中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黄河河套地区及内、外蒙古。
对中国影响的是散布在内、外蒙古高原上的瀚海沙漠群。这个大而无当的沙漠,坐落在万里长城和阴山之北,东起大兴安岭南端,西止天山东麓,北到外蒙古中部,面积大约有150万平方千米,恰可容纳四个日本或四十个台湾岛。事实上它由无数独立的各有自己名称的小沙漠组成,间隔地带往往是平坦的岩石原野,而且生有水草。
沿着瀚海沙漠群南部的边缘,排列着一系列的商业城市,如赤峰、张家口、包头、集宁、呼和浩特。我们如果把瀚海沙漠群当作一个真正的大海的话,这些城市就是陆地的港口。以张家口为例,它是万里长城的关隘之一,有一条穿过沙漠的小道,像航线一样,北通外蒙古的首府乌兰巴托。塞北跟中国本部的划分,在此可看出显明的色彩。长城以南,农田相接,青葱千里;而出了张家口后,便景物全异,沙漠、骆驼、蒙古包、牛马羊群,完全是另一种天地。我们可借用诗人形容繁华和荒凉之界的诗句,说明旅人的心情:“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怎能不回头。”
瀚海沙漠群和它以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和求生艰难,促使游牧民族无休止地企图摆脱它,渴望进入遍地桃花的长城以南世界。所以中原王朝的忧患,95%来自北方。
沙漠本身的不断南移,也带给中国很大的灾害。1世纪时,闻名西域的楼兰王国,还是一个水草茂盛的乐土。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竟被库姆塔格沙漠吞没。河西走廊在19世纪末期,沙漠的威胁还很小。但20世纪初叶,沙漠几乎抵达酒泉城下。酒泉古城西门上题有“西被流沙”的匾额,正是在沙漠侵蚀下人们心情沉重的呼喊。
来自北方无休止的长期侵略,迫使中原王朝建筑长城。
长城是华夏人抵抗沙漠游牧民族艰苦和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公元前8世纪起,瀚海沙漠群上,陆续崛起山戎、北狄、东胡等强大部落,他们的武士骑在马背上,来去如风,使周王朝那些处于北疆、使用拙笨车辆作战的封国,大为狼狈。只好分别沿着各自的国界,修筑长城:从燕山山脉西端到辽东半岛,有燕王国长城;从燕山山脉西端到河套,有赵王国长城;从河套到陇西高原,有秦王国长城。公元前3世纪时,匈奴汗国统一了瀚海沙漠群,秦王朝也统一了中国。为了抵御新兴的匈奴南侵,秦王朝把各封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中国个完整的防线。这个长城矗立在中国北疆一千余年。
10世纪时,辽帝国乘中国本土小分裂时代,取得包括今北京在内的十六个州,进入长城之内,长城遂丧失作用。接着金帝国和蒙古帝国兴起,塞北是他们的本土,万里长城正位于他们的腹地,六百年间没有人关心它,甚至还嫌恶它妨碍交通,遂终于堕废。
一直到15世纪,华夏人建立的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回他们的老家瀚海沙漠群。明王朝没有力量把他们逐向更北,只好再度乞灵于长城,重加修筑,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西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也就是现代我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万里,是增强性的形容词,事实上只有2300千米,但仍然是有史以来人类建筑的长的巨城。它像一条神龙一样,随着山势,蜿蜒盘旋,在峰头岭巅,奔腾飞驰,构成世界上苍凉的壮观。
17世纪中叶,明王朝覆亡,代替它的是来自北方的满洲人建立的清王朝。清王朝将内、外蒙古并入版图,这是中国疆域的一次扩张。万里长城再度位于腹地,也再度丧失它的国防价值。但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仍然如昔,它象征中国人忍辱负重、永不屈服的精神。
五、城市
中国的城市,跟其他具有悠久历史国家的城市一样,价值不断地在改变。现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历史上没有地位。像东部大港上海,17世纪时尚是一个荒凉的渔村。而在历史上曾充当过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现代却大都凋零。如黑龙江的阿城,12世纪时是金帝国的首都,宋王朝皇帝赵佶父子就匍匐在它那简陋的宫阙之下。
从公元前27世纪,中国位国家元首、黄帝王朝一任帝轩辕开始,到20世纪中国境内清王朝末任帝宣统溥仪被逐下金銮宝殿为止,四千六百四十三年间,中国共出现了八十三个大小不同和寿命不同的政权,跟五百五十九个男女帝王——其中三百九十七个是皇帝,一百六十二个是国王。八十三个政权共建立了九十六个国都,那就是说,有九十六个城市之多,曾充当过发号施令的场所。
建都时间久的前五名分别是西安一千零三十八年,洛阳八百六十年,北京七百七十五年,安邑(山西夏县)四百四十年,南京四百二十九年。
如果以建都先后论,中国早、古老的国都,是传说中的黄帝的首都新郑,筑城时间在公元前27世纪,仅比西方世界萨尔贡帝国的阿卡德城晚一百年。
临汾,古称平阳。充当黄帝王朝第六任尧帝伊祁放勋,跟大分裂时代汉赵帝国的国都,共一百一十年。平阳与黄帝王朝第七任舜帝姚重华作为国都的山西永济(临汾西南170千米),同是儒家学派所歌颂的伊甸园。
作为夏都的安邑(山西夏县),筑城时间在公元前23世纪。商王朝初都商丘(筑城时间为公元前18世纪),后迁都安阳,古称殷邑。19世纪时,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农民在耕田时掘出很多刻有奇怪古文字的甲壳和骨骼,才发现这里是三千年前的古都废墟。考古学家为研究那些以及之后不断出土的甲骨上的古文字,特别建立了一门专门学问,称为甲骨学。
这一系列在古中国烜赫一时的权力中心,现在虽然仍有名称相同的城市存在,却很难再找到昔日的荣光。
六、地理区域
每个国家对自己的国土,都有历史累积下来的识别,也就是习惯上的称谓。这些地区的划分,一方面有自然山川和人文状况的依据,但主要的还是依据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不一定完全合理,更没有明确的界限。中国亦然。我们不妨摘要大略介绍一下,以便在后面叙述历史活动时,对其所处地理区域有清晰认识。
中国主要有下列九个地理区域:河西走廊(甘肃中西部)、西域(新疆)、河套(内蒙古伊克昭盟)、塞北(内蒙古中部)、漠北(外蒙古)、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二盟)、云贵高原(云南、贵州)、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中国本部。
河西走廊
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北面是瀚海沙漠群西端的诸小沙漠和一连串较小的被称为“北山”的山系,南面是我们所介绍过的祁连山脉,也被称为“南山”。这个走廊从天山东端起,斜向东南,直到中国西部城市兰州。它如同一匹练,把一连串宝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大城,连缀在一起,是古中国通往西方诸国的国际道路。7、8世纪时,河西走廊沃野相接,被形容为“塞外江南”。后沦入吐蕃王国和回纥汗国溃散后的零星部落之手,加之气候变化,遂变成一个荒凉贫苦地带。直到20世纪,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复建,这个残破的匹练才再度发出亮光。
西域
指现在的新疆、中亚的东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但大多数情形下,只指新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条高入云霄的巨大山脉,呈一个“三”字形,夹着两块巨大的准噶尔盆地跟塔里木盆地。公元前2世纪张骞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时,仅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就有三十六个独立王国。7世纪一度被唐帝国并入版图,但到了8世纪,却被吐蕃王国夺去。18世纪,西域再回到中国版图,命名为新疆,成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
河套
即黄河“几”字地区。黄河穿过全国中心兰州后折向北流,流到阴山山脉之下,一连做两个九十度的剧烈转弯,好像天神抛的绳索,恰恰套住鄂尔多斯高原跟它上面的鄂尔多斯沙漠。这一带应该是贫瘠的,但因黄河跟阴山之间有完备的灌溉系统,所以人烟稠密,农产丰富。一个古老的谚语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20世纪后,工业发达,使本区达到连梦都梦不到的繁荣。
塞北
“塞北”即指万里长城以北,也称“塞外”。广义的塞北包括“漠北”,即包括从万里长城直到贝加尔湖的内、外蒙古全部地区;狭义的塞北则只到外蒙古边境,所以也称为“漠南”——瀚海沙漠群南部之意,也就是17世纪之后的内蒙古中部的范围。
塞北比较寒冷,缺雨而多风沙,只有少数沙漠的间隙地带,才有辛苦开辟的农田和作为沙漠港口的城市。塞北是中国历史上产生边患多的地区,除8世纪吐蕃王国和19世纪之后西洋海上诸国外,中国95%以上的边疆战争,都是抵御来自塞北的侵略。数不胜数的游牧民族,从塞北沙漠排山倒海般地涌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一样,但罗马人缺少华夏人的数量和华夏人所具有的弹性,遂告消亡。
漠北
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狭义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贝加尔湖,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发动侵略的根据地。哈尔和林是匈奴汗国的王庭所在,回纥汗国曾修筑城垣,后来成为蒙古帝国早期的首都。华夏对侵略者反击时,远征军必须做艰苦的深入,穿越瀚海沙漠群,才能打击到侵略者的心脏。如果仅只在塞北地区取得胜利,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远征军一旦撤退,游牧民族的力量就会立刻再度集结。这是中原所感受的的威胁。漠北跟中原合而为一时,华夏人才有安全。跟中原分离时,华夏人不能安枕。
东北
也称辽东、满洲。因位于万里长城起点山海关之北,所以也称关外(山海关以南的中国本部则相应称为关内),是中国寒冷的地区。本区拥有两个大的水系跟两个大的平原,即松花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壤肥沃,仅把泥土运到关内,就是上等肥料。公元前12世纪时,松花江畔有一个肃慎部落,曾派人千里迢迢前来商王国朝贡。以后在这个古部落故土上,出现过很多独立王国。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王国,也曾侵占过辽东半岛。7世纪末期崛起的勃海王国,更一度成为东北地区的强权。后来成为女真人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强大的金帝国和加倍强大的清帝国。20世纪,日本还在此制造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帝国。这个地区跟巴蜀地区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和军事单元,具有独立防御和独立进攻的能力。
云贵高原
包括云南和贵州,由无数大山、无数急湍河流和无数险峻深谷构成。云南地区的山脉,大都由北向南密密排列,像一道又一道的巨墙,紧夹着翻腾而下的咆哮河川。贵州地区则万山交错,难得看见稍大一点的平坦地面,有句谚语可说明贵州在古中国微不足道的可怜地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云南的气候较为适宜,但交通之不便,比贵州的“地无三里平”更为严重,直线距离只一日的路程,因必须翻山涉谷,常要三四日才能到达。
云贵高原另一个特征是人种复杂。贵州丛山是苗民族的根据地,其他地区则星罗棋布着傣人、水人、侗人、布依人、土家人、仡佬人等等。华夏人对这些少数民族十分陌生,对被称为“瘴气”的空气污染和各种蛮荒地区所有的传染病,又深怀恐惧,所以在19世纪之前,被派到这里充当官员的华夏人,像绑赴刑场一样的悲哀。20世纪后,铁路公路和重工业,以雷霆万钧的力量进入本区,这里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世界。
青藏高原
即吐蕃王国故地,亦即我们前面所介绍的世界屋脊,藏民族古老的生存空间。吐蕃于14世纪称乌斯藏,17世纪称图伯特,又称西藏。因为海拔过高的缘故,空气稀薄而寒冷,夏天仍需穿着棉衣。山上遍是千年以上的积雪,地面遍是无法流到海洋里的短促河流所造成的内陆湖沼。7世纪时,藏民族曾在这里建立强大的吐蕃王国,征服西域,重创唐王朝,跟向东扩张的阿拉伯帝国不断战争而且获胜。王国因内战瓦解后,再不能复兴,人口也急剧减少。到了19世纪,230万平方千米的吐蕃王国故地上,藏人只剩下二百万人。20世纪后,藏人的觉醒和华夏人大量的移民,本区才获得新生力量。
中国本部
即中国初的疆土,犹如英国初的英格兰,美国初的十三州。中国个王朝——黄帝王朝在公元前27世纪建立时,位于黄河中游、黄河支流汾水下游,面积大概只有二三万平方千米。经过不断的开拓,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王朝嬴政大帝征服了林立的独立王国,又向北向南剧烈扩张,国土遂膨胀到300万平方千米,北到万里长城,南到南中国海,西到黄河南岸的兰州,东到东中国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此即我们所称的中国本部,不过有时候也包括河套和河西走廊,有时候也包括云贵两省和海南岛,有时候也包括17世纪才并入版图的台湾岛。
中国本部复分为七个小区:中原、河东、关中、陇西、江淮、巴蜀、江南。
中原
就是现代所称的华北大平原,北到长城,南到淮河,西到函谷关,东到东中国海。其中黄河以北称为河北、河朔;黄河以南称为河南、河淮(河北、河南是地理区域,不同于行政区域的河北和河南)。全区因位于函谷关以东,所以4世纪时称为关东。又因位于崤山之东,所以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也称为山东(不同于行政区域的山东)。因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和发展核心,所以也是中国历史的心脏地带。中国本部是中国历史舞台的重心,中原则又是中国本部的重心,中国的历史绝大部分在此演出。
河东
位于太行山脉跟黄河之间,因在黄河之东而得名。但它同时也在太行山脉之西,所以14世纪后,改称为山西。它自成一个战斗单元,构成对河北、关中的威胁,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建都于此,或在此崛起。
关中
指秦岭山脉以北和万里长城以南地区,因古都西安位于群关之中而得名。东有函谷关,西有萧关,南有大散关、武关,北有金锁关、秦关。公元前3世纪之前,已相当富庶,建都在咸阳的秦王国,向外不断侵略。身为东方近邻,建都在古老的古都新郑的韩王国,想出一个奇异办法,派遣了一位卓越的水利工程师,去教秦王国开筑灌溉系统。认为如此就能使秦王国民疲财尽和专心内部事务,不再向外扩张。这跟现在帮助敌人制造原子弹,以期他国库空虚、不再向外扩张同样地骇人听闻。果然,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更加繁荣,甲于全国达一千年之久,9世纪时才衰败于吐蕃王国的入侵。直到20世纪,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大量的工业建设投入,关中才恢复它昔日的重要地位。
陇西
指河西走廊跟关中之间地区,东是陇山,西是黄河南岸的兰州,也就是现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万山起伏,跟关中、河东(山西),共同组成黄土高原。这里是历史上羌民族和氐民族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也是关中的屏障,一旦被西方少数民族攻陷,关中便会一夕数惊。
江淮
指长江跟淮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是一个小小的和平坦的原野,事实上属于华北大平原的延伸。统一时代它是粮食仓库,分裂时代它是拉锯战的战场,若干决定性的战役和著名的战役,都在本区发生。
巴蜀
巴,巴国,今重庆。蜀,蜀国,今成都。本区四面都是高山,当中是一块广达20万平方千米的巨大的四川盆地(四川的得名,因它拥有四条注入长江的重要河川:嘉陵江、沱江、岷江、乌江),只有长江一线跟东方相连,但长江在本区跟东方地区交界之处,拥有204千米长的三峡——三个险恶万状、窄狭如线的峡谷,山高水急,航行极度危险。全区面积有30万平方千米,跟日本大小略等。
巴蜀本是一个蛮荒穷苦的地区,公元前3世纪时,秦王国所任命的蜀郡郡长(郡守)李冰,跟他的儿子李二郎,是两位创造奇迹的伟大水利专家。他们修筑河渠,筑坝引水,本区遂两千余年没有水患,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父子所建的工程中,有名的是都江堰,它保持到20世纪的今天,仍完整无缺。巴蜀在经济上、军事上、地理形势上,都具有雄厚实力很容易成为一个独立单元。谚语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每当改朝换代或分裂时代,巴蜀即成为野心家的乐园。从公元纪年开始之后计算,在这里产生过七个短命帝国和更多的半独立性的政治割据势力。20世纪后,工业兴起,矿山开发,更使本区如虎添翼,成为现代中国的钻石地区。
江南
指长江以南和越南北部地区,也称华南或南中国。3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4世纪大分裂时代,华夏民族从中原南迁,定居在五岭山脉周围,因为是侨居身份,所以称为客家人。他们的后裔仍操着3世纪中原的古中国言语,可能是华夏民族中血统纯的一支。9世纪时,军阀混战,华夏民族第二次南迁。12世纪时,金帝国席卷中原,华夏民族第三次南迁。江南遂逐渐开发,成为中国水利完善的稻米区和富庶的农业社会。本区的东北角落,即太湖附近,因位于长江东南,在3世纪之前,称为江东。本区南沿海地带,包括海南岛在内,因位于五岭山脉之南,所以一向也称为岭南。
七、演员
我们已经介绍了中国历史舞台的外貌,现在再介绍在这个舞台上出现的演员。
中国人口中,华夏民族居多数。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的人口,估计有4.5亿,华夏民族4.2亿,占94%;其他各民族的总和只不过0.3亿,占6%。
公元前6世纪时,古华夏文明已有高度成就,华夏人建立强大的政府组织已达一千余年,而四周仍布满了使华夏人狼狈不堪的其他少数民族。周王朝的国王有时还得跟他们结盟,有时还被他们赶出洛阳。
大概就在那时候,华夏人形成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特有性格。是确定了农业生活。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华夏人这么喜爱耕种,华夏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会出现青葱的农田。第二是华夏人喜爱和平,这是由泥土的芳香而来。游牧民族和商人先天地具有侵略的冲动,农民则根本不喜欢侵略,因为侵略行为和侵略结果都对他没有直接利益。只有长久的安定,才可以保障田中的庄稼收获。第三是华夏人日增的保守性。农村是世界上少变化的社会,缺少刺激和竞争,不容易产生冒险的和开创的精神。从这种社会孕育出来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和教育上取得控制权之后,更使保守的倾向加强。
信史时代之后不久,华夏人即创造出中国个黄金时代——自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大黄金时代。这是华夏人的青春年龄,有无穷的澎湃活力去追求进步和胜利,他们使古华夏文明光芒四射。
华夏人早的劲敌是瀚海沙漠上的匈奴人,经过三百年的战斗而终于把它击溃。匈奴一支向西逃亡,引起欧洲民族的大迁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一支于1世纪时向中国投降。4世纪时,匈奴人和散居在中国北部、中部各地的鲜卑人、羯人、氐人、羌人,被统称为“五胡”,乘当时的晋王朝因残酷、愚蠢和长期的自相残杀而失去控制力,纷纷叛变,跟若干华夏民族的野心家,先后建立了十九个独立王国,造成历时三百年的大分裂时代。
大分裂时代于6世纪结束,五胡全部被华夏人同化,一个含着五胡血液的新生的华夏人,昂然兴起,在7世纪时再度发挥他们强大的能力,创造出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
但在匈奴人遗留下的真空地带上,又出现了悄然侵入的突厥人,他们先后建立了很多汗国,著名的是突厥汗国和回纥汗国。华夏人跟突厥人战斗,也历时三百年,突厥人的后一个汗国回纥,于9世纪时瓦解,中国北方次没有边患。可是西南方位于世界屋脊的藏民族,居高临下地开始入侵。中国用尽了浑身解数,包括美女攻势,才把他们挡住。而北方转眼间又恢复原状,契丹民族崛起,统一了突厥故土上的零星小部落,建立辽帝国。
这时已是10世纪了,中原王朝开始衰微。在短暂的小分裂时代,人数不过十数万的突厥人的一支沙陀人,就建立了三个短命帝国,并且把以今北京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出卖给契丹人,使长城的功能全失。
小分裂时代匆匆结束后,华夏人再度统一中国,而且混合着突厥的血液。
到了12世纪,鲜卑一支的女真人,在东北松花江流域建立金帝国,以雷霆万钧的力量,把契丹人击溃,把华夏民族建立的宋帝国从华北大平原驱逐到长江以南。13世纪,匈奴后裔的蒙古人在女真人的背后——漠北崛起,如法炮制地把女真人击溃,再把局促在江南一隅的宋帝国消灭,将整个中国置于控制之下。
一向以天之骄子自命的华夏人,在蒙古帝国中,被列为次于蒙古人和西域人的第三等、第四等人(淮河以北华夏人属于第三等,淮河以南华夏人属第四等)。这种遭遇是难堪的,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情形一样,文明程度低的民族把文明人当作劣等民族看待。
蒙古人统治中国本部不到一百年,于14世纪时,被逐出万里长城。然而,混合着女真人和蒙古人血液的华夏人,仍不能精神饱满地一跃而起,因为他太过衰迈。接替蒙古人统治的是华夏人建立的明王朝,是中国有史以来使人倒胃口的一个政权,它采取一系列的窒息民族灵性、伤害人性尊严的措施,诸如闭关自守,减少或根本断绝跟外国的贸易和交往,竭力拒绝吸收新的事物和新的文化;建立八股文的科举制度,士大夫阶层范围扩大,定理学为官定思想,知识分子的头脑一天比一天僵化。再加上明王朝的皇帝,几乎全是低能堕落而又凶暴颟顸的无赖,他们依靠宦官和酷刑治理国家,政治制度被严重破坏。
于是,大黑暗时代来临,华夏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悲惨境地,内部陷于长期混乱,疆域萎缩到公元前3世纪秦王朝所奠定的范围。这样一直苟延残喘到17世纪,女真人后裔的满洲人,在东北女真人故土上建立清帝国,击溃明王朝,入主中原。
这是华夏人第二次当亡国奴,然而奇妙的是,中国却因祸得福。满洲人带来了秩序与和平,而且以生龙活虎的冲击力,为中国创造了第三个黄金时代,使疆土汹涌地膨胀,除了像嫁妆一样,把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并入中国版图外,17世纪合并外蒙古,18世纪合并青藏高原和古西域的新疆,使当时中国的疆域达1240万平方千米。
满洲人不久就全部华夏化,同时因他们的固有文化太低,以致除了全盘接受明王朝的政治形态和儒家理学思想外,别无选择。接受的结果,使它无力拨开大黑暗时代残留下来的沉重压力,第三个黄金时代终被腐蚀。19世纪时,西方崭新的现代文明东来,华夏人遂成为世界上被戏弄、被宰割的角色。中国面临瓜分,华夏人面临淘汰灭绝。
20世纪初,华夏人终于觉醒,从满洲人手中夺回政权,建立中华民国。满洲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完成为中国扩张领土的艰难任务后,消失于华夏民族同化熔炉之中。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水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倒。但在浪潮退去后,昂然地仍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20世纪以降,使人沮丧的大黑暗时代结束,五千年专制帝王制度结束,悠久的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也被逐渐抛弃。奄奄一息的华夏人返老还童,英姿焕发,创造出中国第四个黄金时代,在全世界万邦之中,充当忠实的和强大光荣的角色,而且成为重要的主角之一。
中国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如何开始,这是一个大而严肃的课题,涉及到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华夏人起源等问题。历史学家对这些问题聚讼纷纭,不能获得定论。所以我们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来处理历史数据,把华夏人的活动历史,分为下列的四个时代: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
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他们的神话,作为对宇宙起源和民族起源的回答,华夏人也不例外。
一、盘古与三皇——中国的创世纪
不知道多少亿万年之前,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中运行,无声无息。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地开凿,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后一斧,一声巨响,巨星从当中辟开,分为两半。
盘古就是人类的祖先——至少是华夏人的祖先。
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每日上升3米,地每日加厚3米,盘古每日也长高3米。天越上升,地越加厚,盘古也越高大。可是四周却黑暗如故,伸手不见五指,大地寂寞而寒冷。盘古十分忧伤,他说:“这世界太可怕了,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山、没有水,什么都没有。我必须牺牲自己。”于是他死了。他的右眼变成太阳,左眼变成月亮,血液变成江河海洋,毛发变成树木花草。呼吸变成风,声音变成雷。欢喜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而他的四肢,则变成五岳:头部变成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中岳嵩山,左臂变成南岳衡山,右臂变成北岳恒山,双足变成西岳华山。盘古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盘古的子孙绵延繁殖,大地一天比一天热闹,陆续出现了三位伟大的神祇:天皇、地皇、人皇,统称“三皇”。“皇”的原始意义就是神祇。
天皇是盘古后裔中位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寿命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帮助他治理日益增多的人民。这些人民虽都是盘古的后裔,但年代太久远了,分散四方,布满五岳,互相间早已生疏,有的还因利害冲突,而成为仇敌,纠纷争执,层出不穷。天皇就把他们分为若干部落,每个部落推选或指定一位能干的人担任酋长。华夏人自此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具备国家的雏形。
天皇死后,经过若干万年,地皇在龙耳山(神话中的仙山)诞生,寿命也是一万八千岁,有十一个儿子。那时由盘古眼睛变成的太阳和月亮,以及由睫毛变成的星辰,运转的秩序忽然混乱。有时一连数天都是白昼,有时一连数天都是黑夜。而有些星辰又悬挂得很低,人们一不小心,头部就会撞伤。地皇用他无比的神力,把太阳和月亮出现的时间加以固定,使它们做有规律的起落,昼夜才算分明。又规定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使人们知道时间和年龄的计算方法。地皇又命所有的星辰上升,升到遥远的天空。星辰在那里当然非常无聊,地皇就特别允许它们白昼可以在家睡觉,晚上再出来探视它们留在地面上的老友。这就是我们白昼看不见星辰,必须晚上才看得见的原因。
人皇,诞生于刑马山(也是神话中的仙山),寿命一万五千
六百岁。有九个弟弟,都神通广大,法术高强。人皇把中国分为九个州,命他的弟弟们各当一州的州长。他自己则住在九州的中央,时常出巡。出巡时坐着像云一样可以在空中奔跑的车辆,驾车的人有六个翅膀,行动闪电般的迅速。
二、五氏
经过三皇的努力,世界已有长足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仍很困难。初只会爬到树上摘吃果实,后来从摘食阶段进步到渔猎阶段,但对于猎物也只能生吞活剥,跟野兽没有分别。大家本都住在山洞里,后来人口增加,只好向平原发展。平原无法抵御突然而来的野兽和风雨的袭击,包括山洞里的人,也无法抵御寒冷和生食所引起的疾病,结果引起大量死亡。
伟大的神祇人物五氏,应运而生。 “氏”的原始意义也是神祇,不过神性比“皇”似乎更少。
先出现的是有巢氏,教导人民不要住在地面上。他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篷盖,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
其次出现的是燧人氏,他把天上的一个秘密泄露给人类,那就是——火。火无所不在,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燧人氏教人从木头里把它钻出来。人类有了火,就跟其他的动物,永远分道扬镳。
伏羲氏是第三位出现的神祇,法力更是无边。他教人用火烹饪,他又进一步制作八卦。八卦是中国早的计数文字,后来被星相家用来占卜。又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又发明乐器。又教导男女固定他们的配偶,制定夫妇制度,必须经过结婚仪式才可以生孩子,下一代由此得到父母更好的教养。又制造渔网,教导水滨的居民们捕鱼。又教导人们挖掘陷阱,捕捉活的动物,训练它们作为家畜。又教导人们种植桑树养蚕,抽丝纺织。
可是,这个由盘古辛苦缔造的世界差一点毁灭,是第四位神祇女娲氏拯救了它。当时有两位英雄人物:共工氏和祝融氏,在不周山(神话中的仙山)决斗,结果共工氏失败,他愤怒得发狂,用头猛烈地撞向不周山,不周山被从中撞断。不周山是天和地之间的主要支柱,支柱折断,天裂开一条巨缝,大地失去平衡,向东南急剧倾斜。霎时狂风暴雨,日月无光,人类奔走呼号。女娲氏采取山上的五色石头烧炼,用它把天上的裂缝补住——现在天际那些灿烂耀眼的红霞,就是女娲氏补上去的那些五色巨石。她又杀死一只神龟,用它的四只脚,当作四只支柱,重把大地支起。因天裂而漏下来的大水,女娲氏用芦草烧灰,把它吸干,这就是中原地区——华北大平原的成因,它们正是由芦草灰铺成,所以平坦而又肥沃。
当人类不再担心天塌地陷时,却又被另外两件事苦恼:一是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吃和什么东西不可以吃,一是对疾病不知道该如何治疗。于是第五位神祇神农氏出现,他采集各种花草果实,放到口中咀嚼并一一吃下,借以确定它们的性质功能。神农氏把一些可食用的植物,分别定名为小麦、稻米、高粱、黍等,教人种植。又教人把若干性情驯顺的野兽,豢养到家里,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狗、马、牛、猪的始祖。中国农业社会,在这位伟大的神祇领导下完成。
东西方世界
——当盘古为中国人开天辟地,创造出美丽世界之时,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神祇,也都忙着为他们的民族,做同样的贡献。
——犹太人神话中,太古时候,宇宙一片混沌。上帝耶和华寂寞地在水面上行走,考虑如何创造一个世界。于是,日,他创造了白昼和黑夜。第二日,他创造了空气和天空。第三日,他创造了大地和海洋,以及各种植物。第四日,他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五日,他创造了鱼类和飞鸟。第六日,他创造了其他动物,又创造了一位模样跟耶和华相同的男人,命名亚当。第七日,也就是后一日,耶和华感觉到疲倦,他就休息。亚当一个人在世界上太孤单了,耶和华就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一个女人,命名夏娃,作为亚当的伴侣。这对夫妇,就是犹太人的祖先。
——日本神话中,太古时候,天上的众神决心要创造世界。他们命伊弉诺跟伊弉冉兄妹二神,负责这个工作。兄妹受命之后,站在天庭的浮桥之上,把一支宝矛投进大海,再把它捡起来,高举空中。宝矛上滴下的水珠,立刻就变成神圣的岛屿。兄妹二神就在岛上定居,然后从妹妹伊弉冉的左眼生出天照大神,她就是太阳之神,日本人的祖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