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37275
本书收入“统编《语文》阅读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朋友们课内外阅读准备的,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1.《小兵张嘎》为徐光耀先生的经典小说,颇具教育意义,初版诞生七十余年来畅销不衰,并被拍成同名电影,影响广泛深远。
2. 本版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导读到位,知识点提示翔实,可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提供必要辅助。
3. 另外,趁再版之际,作者徐光耀先生通读了全书并进行了若干修改,使得版本更加完善、完美。
4. 本书另配精美插图多幅,以期让青少年朋友获得双重美感享受
5.《小兵张嘎》被列为语文课外读物,对青少年语文学习及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主张,学生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一定要考虑版本问题,我社为老字号出版社,是国内文学、语文读物出版的重镇,编校质量上乘,品牌号召力强,在业界素享盛誉,我社版本,是读者朋友们可以放心选择的。
★ 广泛传阅、家喻户晓的经典
★ 累计发行量逾500万册
★ “百部爱国主义图书”之一
★ 同名电影获得巨大成功,被等多部门列为小学生必看影片
★ 语文课外阅读图书
《小兵张嘎》是我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总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小说叙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一个名叫张嘎的十二三岁的男孩子,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在革命队伍的培养下锻炼成长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抗日小英雄张嘎的形象,成为我国儿童文学画廊中被广为传颂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影响和激励了几代读者。它还于1963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和好评,历映不衰。
此次收入“统编《语文》阅读丛书”,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以给青少年朋友以必要阅读指引和知识积累。
我便于青少年朋友做拓展阅读,本书另收入了《小兵张嘎》的姊妹篇《冷暖灾星》。
导读
小兵张嘎
冷暖灾星
知识链接
再版前言
《小兵张嘎》从1961年发表至今,惶惶惑惑四十多年过去了,很可说它生不逢时。由于我政治命运乖舛,连作品也遭株连,在流传的前二十年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极少有人品析评论。但是,书还在一版一版地出,电影也一场一场地放,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也基本上没有停止过。
终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月,进入新时期之后,运气渐渐变好了:1980年,在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评奖会上,小说和电影双获一等奖。1995年,小说被五大部委(中宣部、国家*、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共青团中央)选定为“百部爱国主义图书”之一;同时,电影也被选为“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之一。1996年,中国影评学会还把《小兵张嘎》评为十部“讴歌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之一。这都是令人感奋的。
小说《小兵张嘎》发行至今近百万册。翻成外文的有:英、德、泰、阿拉伯、豪萨、印地、蒙、朝、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文字。在国内,除入选过《中国新文学大系》、《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等外,还编进过如“共和国儿童文学名著”、“代代读儿童文学经典”等至少五种丛书。至于评论,承蒙大家关照,鼓励奖掖之词,与前二十年相比,是大为热烈了……但,吹嘘太多,惹人生厌,溢美好意,哪敢担当,我惟有向一切鼓舞、支持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几年,《小兵张嘎》还引起了另一使人感兴趣的问题,即所谓“原型”。自称“张嘎原型”的人,目前至少已有四五个,他们不仅上了大小报纸,登上电视荧屏,拍了专题片,被隆重请上大会主席台,有的甚至提级提职,个别还受到了中央首长的接见。真称得上是红火热闹,风光无限!我对这种事始终坚持说两句话:一、凡是在白洋淀或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日寇作过英勇奋战并有一定贡献的人,都可在“张嘎”身上找见自己的影子;二、“张嘎”是个艺术创造的产儿,是集众人之特长的典型形象。前一句,意在坚定地承认:凡对抗日有功的人,都不致因出了“原型”,而误以为自己的功劳被遮掩或未被认可,他们仍应理直气壮地从“张嘎”身上找着自己;后一句是说,“张嘎”其实是没有具体原型的,但话说得委婉,以免自称“张嘎”的人(他们毕竟为抗日尽力过)觉得难堪。
不幸的是,个别“原型”在某些不大严肃的媒体的鼓噪下,过于得意忘形,以致信口开河,居然在报纸上发表“谈话”说,徐光耀不但对他的上半生十分感动,对他的后半生也十分感动,所以,决定以他为模特,再写一部《张嘎新传》云云。这就太过分了。这不但破坏了诚信,欺骗了等着看“新传”的读者群,还为虚浮造假的社会风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已多次声明过,我绝不会写什么“新传”“后传”或“续集”之类的东西的,我的智力足以阻止我干这样的蠢事。
后,说几句私情话。《小兵张嘎》无论就小说或电影,都可说是我的孩子。而就社会影响看,电影要宏大得多,也响亮得多。电影是经过众多艺术家再创造过的,凝聚着他们的劳动、创造和智慧;其载体又是威力极为强大的传播工具,影响大,是必然的。然而,真是心中有鬼,或许做母亲的也不免偏心吧,在私心中,我竟仍然偏爱小说,原因可能就在于它更耐咀嚼,人物性格贯穿鲜明,“滋味”上或更悠长些。原先,这一感觉我以为纯属个人兴味,无可思辨,然而,近年我曾与一些文艺圈内朋友谈及此事,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也有同感。于是我才有胆子把它写在这儿,算是跟读者交心。如果有人也有兴趣,则无妨茶余酒后,也探究玩味一下,若母亲真有偏心,何尝不值得提出疗救呢?
徐光耀
2003年1月22日于自拔斋
媒体及专业机构:
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1980)一等奖;
被中宣部、、文化部等五大部委选定为“百部爱国主义图书”之一;
编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大系”“共和国儿童文学名著”等权威熟悉;
发布语文阅读丛书;
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巨大;并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
名人(专业书评):
读着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不由得想起了抗日战争一开始,或者稍后一些参加革命工作的“小鬼”们……张嘎像他们每一个人,但又和他们都不一样……作为艺术形象,张嘎……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具的面貌。张嘎的“嘎”劲,就是他*突出的特点,张嘎的“嘎”,有普通孩子的顽皮不驯,又有小兵的机智灵活,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是两者浑然一体的统一……作者写出了张嘎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统一,写出了一个淘气而又可爱的,一个有着孩子的想象、情感和趣味的人物形象,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可喜的成功。
——方明:《张嘎的形象》,《文艺报》1963年第6期
徐光耀同志的小说《小兵张嘎》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它能使不同年龄的读者手不释卷,也能让不同国度的小读者爱不释手。在阅读中,那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儿童情趣,令人忍俊不禁;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奇的斗争生活,又让人迷恋和神往;而全书的小主人公张嘎,以他特有的魅力,走进小读者心中,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亲密的伙伴。这种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园地里的珍品和奇葩,其审美意义、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高洪波:《〈小兵张嘎〉的艺术成就》,1993年11月17日《文论报》
徐光耀是一个有精气神的作家。光耀的“精气神”,来自抗日烽火的洗礼,来自燕赵大地地域文化的熏陶。河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民族气节、昂扬的斗争精神,熔铸在光耀的“精气神”里;慷慨悲歌、义无反顾的地域文化品格,使这“精气神”更显风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以后,河北作家群以抗战文学的显赫成果雄踞文坛,正是这丰富的战斗生活阅历以及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的再现。徐光耀正是这个作家群的重要代表。这一作家群的每一位作家都各具特色。而徐光耀,我认为,他的“精气神”,也有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历尽坎坷而矢志不移;一是饱经磨难后仍达观睿智。前者,指的是他的理想与信念;后者,指的是他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感觉。大家都知道,青年时代的光耀,是一颗文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因为他的正直和坦诚,也因为他的古道热肠,猝不及防,他被卷入了所谓“丁陈集团”案,由此阅尽沧桑。然而徐光耀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即使在个人遭际误解的时代,他非但没有放下自己的笔,反而写出了代表作,成为一个拥有广泛读者的大作家。
——陈建功:《徐光耀的“精气神”》,“中国作家网”,2005年9月27日
在冀中平原的白洋淀边上,有个小水庄子。这庄子有个古怪的名字,叫做鬼不灵。在抗日战争年间,就在这个庄子上,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头了。
单说这鬼不灵西北角上,有一户小小人家,一带短墙围起个小院,坐北朝南两间草房。栅栏门朝西开,左右栽着四棵杨柳树。从门往西五十步光景,便是白洋淀的一个浅湾,一片葱茏茂密的芦苇,直从那碧琉璃似的淀水里蔓延到岸上来。风儿一吹,芦苇起伏摇荡,发出一阵沙沙的喧笑声。啊,若不是苇塘尽头矗立着一个鬼子的岗楼,若不是从那儿凛凛然逼来一股肃杀之气,单看小院这一角,不就是一幅美妙秀出的田园画儿吗?
可惜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残酷的1943年,日本鬼子对冀中人民发动的“五一大扫荡”,过去也就是一年光景。人们已从“无村不戴孝,户户闻哭声”的年月,转入“出门必过路,夜观岗楼灯”的阶段了。各村庄已大体编就保甲,向据点一天一度地派着“联络员”。共产党的武装和党政工作人员,都已转入隐蔽斗争,只在日落天黑时,才三五不等地搞些艰难而秘密的工作。敌寇则依靠三里一堡、五里一碉的据点林,配上封锁沟和汽车路织成的网,仍在进行着频繁的“清剿”,气焰十分嚣张。
且说那个小院的房间里,这时正靠窗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脊背佝偻,披着一件掩襟的褂子,盘腿卧脚地在抽针引线,缝补着一只张了鲇鱼嘴的夹鞋。她蹙着一双老眼,眉头上攒起两个疙瘩,豆粒大的汗珠儿,就在那皱纹重叠的额上排起队来。天是闷热的,可是,她一点儿都不觉得,像是一颗心化在那只鞋上了。
“呱唧、呱唧、呱唧……”由远而近传来一路子急跑声。老奶奶吃了一惊,一针扎在手上。只见单布门帘往里一鼓,从底下冒出个孩子的头来:“奶奶!奶奶!一条长虫转砖堆,转了砖堆钻砖堆。——你说说,你说得上来吗?”
真叫人哭笑不得。老奶奶一面瞪着他,一面揉着胸口,好半晌,才喘口气说:“小祖宗,你把奶奶给吓煞了;越说不叫你跑,怎么更跑欢了?”一句话提醒了那个小家伙,身子往下一蹲,脑袋歪在炕沿上,恍若犯了大错似的,咪嘻咪嘻地笑了起来。在那月牙儿似的一对小眼里,两道挺逗人的光芒闪跳着。
这就是老奶奶心上的红灯,眼里的明珠,她的全部希望和宝贝,她的孙子——张嘎子。眼下,他的年纪才只十三岁。
老奶奶没有儿,儿子在七七事变那年给鬼子打死了;张嘎子没有妈,妈在他五岁那年病死了。老奶奶只有这个孙子,孙子也只有这个老奶奶。老奶奶已是近七十的年纪,就靠半坑苇子一双手,织些席,纺点线,把自己的残年当做一把土,一心只要培育这棵小苗苗长大。喜却喜这孩子不但吃得苦,耐得寒,而且伶俐懂事,性情活泼,生得来一副宽亮心肠,成日价除了帮着老奶奶刷锅洗碗,拾柴火,破眉子苇子破成细片长条,用来织席子的。,还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伺候老奶奶开心逗乐。老奶奶纵有千种愁肠,万般苦闷,也给他闹散了,赶光了,直把个孤苦冷清的门户儿,翻做个火炉般温暖的小家庭。
当然,这大半说的是以前的情形。自从“五一大扫荡”那股子腥风血雨一来,家家户户屋翻宅乱,狗跳鸡飞,血跟着刀,刀又随着火,老奶奶带着小嘎子,东奔西逃,团团打转,直冒了三个死儿,才险险乎脱过这场大难。吓得老奶奶死去活来,终究得下一个气喘心跳的病根儿。
然而就在这场大风暴中,老奶奶却和八路军结下了生死之缘。一来是她老人家心肠火热,赤胆忠心;二来这两间小草房正处在村沿上,地方背,不惹眼,进出方便。于是就常有工作干部和伤病员来家里隐蔽。他们昼伏夜动,黑去黑来;来时吃喝住宿,去时一阵清风。虽有时连模样儿还未看清,一闪便又走了,可她单凭那颗受过万千折磨的心就能知道:这都是些世界上好的人。他们为国为民流血牺牲,哪怕刀戳在胸口上,眉头儿也不曾皱过一皱。他们在敌人面前像一个铁人儿,可对她这个穷老婆子,却亲妈一样待承,生母一样伺候。有哪个风烛残年的孤苦老人,曾享有过骤然增添这么多孩子的欢乐啊!
张嘎子的乐趣,可比他奶奶的还要来得大。那日日夜夜从来过往的工作人员,个个是他的朋友,而又个个是英雄。谁能有这么多的英雄朋友,又能知道那么多的秘密呢?东庄上的岗楼给火烧了,谁知道是怎么烧的?西淀里的据点给摸进去了,谁知道是哪一部分?城里的汉奸半夜里丢了脑袋,谁干的?鬼子的小火轮儿在淀里沉了底,怎么打的?还有,娶媳妇的花轿忽然打了鬼子的伏击啦,算卦的先生砸了鬼子的汽船啦,用笤帚疙瘩就下了“白脖”这一带人民对伪军的称呼。的枪啦……这一切谁能知道?可是,张嘎子知道!他整宿整夜地听着这些故事,那颗小小的心灵,曾有多少次飞进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去啊!就这样,一批人来了,又一批人去了,张嘎子既有永远交不完的朋友,又有永远听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又是那么的神奇惊险,趣味横生。他夜间把这些故事听完,白天就悄悄去转述给同村的小伙伴们。小伙伴们在他面前乐得跳脚,他的快乐也因此更加了十倍。以至使得他一天没有八路叔叔在家,便会失魂落魄,没法子排遣那空漠的日月了。
可是,有一桩事使张嘎子渐渐有些不大耐烦起来,这就是天天去村边上“放哨”。老奶奶当初派他这差事的时候,他可是欢蹦乱跳地挺欢迎,这是带有多么神秘意味的事情呀!试想,呱嗒呱嗒,一队鬼子直奔村子来了,他轻轻妙妙地往回一溜,一声“快着!”满屋子的八路叔叔转眼之间就踪迹全无。鬼子们搜了半天,还是个“大大的没有!”这真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儿!——可是,长年累月放下去,满眼一总是那几个岗楼,一总是那两条汽车路,渐渐就看腻了。加以敌人虽来过几回,都因村里办公的支应得巧妙,始终不曾出过大岔大错,张嘎子就更加简慢了许多,常常大白天便钻到八路叔叔的住处去,一坐就是半天。本来老奶奶怕无故担惊受怕,平时进进出出,除非真有敌情,是不许小嘎子慌慌张张乱跑的。今天,他因为刚学得一段绕口令,高兴得忘了老规矩,呱唧、呱唧地跑来了。
现在,老奶奶已经定住心跳,但仍是含怒地点他一指头道:“准是又到老钟那儿去了。要误了听动静儿,看我不拧你的肉!你就疯吧!”
张嘎子不言声,他笑眯眯地站起来,腿往炕上一跪,只一滚,就滚到老奶奶跟前去了。“奶奶,下回,我跟小猫似的,慢慢儿往里走,横是行了吧?”
老奶奶翻他一眼,故意忍住笑,不说话。
“嘿!奶奶!老钟叔敢情还没有娶媳妇呢,你快给他说一个吧,挑个俊的,啊!”
老奶奶忍不住,喷儿地乐了:“你呀,就会耍贫嘴!我可告诉你,刚才队伍上有信儿说,老钟要见好,叫他早点回去,鬼子又快‘清剿’了。还说鬼子常在傍黑一下子包围村子,掏窝搜人。可你老是没事人儿似的,生是老钟把你惯坏了!”
张嘎子见奶奶已经消了气,一发把脑袋枕上她的腿去,仰交儿叼着她的大襟儿说:“奶奶!‘清剿’他‘清剿’去!老钟叔说,咱地区队地区队,在“五一大扫荡”之前,是相当于主力兵团与游击队之间的一种部队,通常活动在几个指定的县份之内。在主力外转后,它便接替了对敌斗争的主要任务。正找肥肉吃呢,来了不揍他个死的!”说着,他的眼倏忽一转,“哎,说起打仗来了,奶奶,你叫我跟了老钟叔去吧,也好叫我亲眼看看打仗啊!啊?奶奶!”
老奶奶仿佛没听见。她望望天气,日影已经西斜,便盘起针线,推开小嘎子的脑袋,轻轻地揉着两只老眼。好久,才轻松地叹一口气道:“唉,一天又快过去了。老天爷保佑……”她笑微微地瞅了小嘎子一眼,一边往炕下出溜,一边说,“你倒再说说,什么转转堆,砖砖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