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657899
★ 精装全译本 ★ 精美插图,知识点有注释 ★ 余秋雨作序,梅子涵推荐 ★新课标推荐,中小学生新课标必读书
★ 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推荐必读名著
★百读不厌的探险小说,一部涉及海洋、天文、地理、生物知识的大百科全书,多次被影视剧翻拍的优秀长篇杰作。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三部曲”之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极、合恩角、亚马孙河、纽约海岸、英吉利海峡、北冰洋带你遨游
★北大法语系知名法国文学研究者赵启东先生全译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典范译本。
★新课标推荐,中小学生新课标必读课外书,不可错过的外国名著
★精装32开,宜读宜典藏。
.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彼埃尔·阿龙纳斯及其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一起随“*号”潜水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整部小说构思巧妙,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充满了奇特的幻想,情节惊险离奇,画面多姿多彩,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动魄惊心,是值得每一位读者一看的科幻小说。
前言1
上部
第一章 飞走的暗礁 2
第二章 赞成和反对 8
第三章 先生,随您的便 12
第四章 尼德·兰 17
第五章 漫无目的地搜寻 23
第六章 全速前进 27
第七章 种类不明的鲸鱼 35
第八章 动中之动 42
第九章 尼德·兰的愤怒 49
第十章 海洋人 54
第十一章 鹦鹉号 61
第十二章 一切都用电 69
第十三章 一些数目字 74
第十四章 黑潮暖流 80
第十五章 一封邀请信 88
第十六章 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95
第十七章 海底森林 101
第十八章 太平洋下四千里 106
第十九章 万尼科罗群岛 112
第二十章 托列斯海峡 120
第二十一章 陆地上度过的几天 127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雷 137
第二十三章 强制睡眠 146
第二十四章 珊瑚公墓 153
下部
第一章 印度洋 162
第二章 尼摩船长的新提议 169
第三章 价值千万的珍珠 175
第四章 红海 183
第五章 阿拉伯海底隧道 193
第六章 希腊群岛 201
第七章 地中海四十八小时 210
第八章 维哥湾 217
第九章 亚特兰蒂斯 225
第十章 海底煤坑 234
第十一章 萨尔加斯海 242
第十二章 大头鲸和长须鲸 249
第十三章 大浮冰 258
第十四章 南极 267
第十五章 是意外还是小插曲 277
第十六章 缺氧 284
第十七章 从合恩角到亚马孙河 291
第十八章 章鱼 299
第十九章 墨西哥暖流 309
第二十章 北纬四十七度二十四分,西经十七度二十八分 317
第二十一章 大屠杀 324
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最后一句话 331
第二十三章 尾声 337
余秋雨
中外很多杰出的长者一致认为,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世界文学名著,有助于构建健全人格。
这是因为,世界文学名著是岁月的凝炼,人性的感悟,自然的重现。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跳出狭隘,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
同时,世界文学名著又是珍贵的美学成果。美是一种超越功利、抑制物欲的圣洁形象,有幸在早年充分接受过美的人,不管以后从事什么专业,大多都会长久地保持对于丑陋和恶俗的防范,对于善良和创新的敏感。一个人的高雅素质,便与此有关。
然而,话虽这么说,这件事又面临着很多风险。例如,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课程分量已经不轻,又少不了各种聚会和游戏,真正留给课余阅读的时间并不很多。好不容易可以抽一点时间阅读了,茫茫书海又使得他们无所适从,不得不吞嚼了大量无聊的东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不幸成了爆炸的牺牲品。
为此,我总是一次次规劝学生们,不要陷入滥读的泥潭。我说:“当你占有了一本书,这本书也占有了你。书有高下优劣,而你的生命不可重复。”我又说:“你们的花苑还非常娇嫩,真不该让那么多野马来纵横践踏。”学生们相信了我,但又都眼巴巴地向我提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读一些什么书呢?”
这确实是教师和家长应负的责任。为学生们选书,也就是为历史选择未来,为后代选择尊严。
安徽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影响一生的世界文学经典”,正是这种责任的体现。丛书在精选书目上花了不少功夫,然后又由一批作者进行缩写。这种缩写,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以浅显的笔调让学生们轻松阅读,快乐品赏。有的学生读了这套丛书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再进一步去寻找原著。因此,这又是进一步深入的桥梁。
除了青少年之外,很多成年人也会喜欢这样的丛书。他们在年轻时也可能陷入过盲目滥读的泥潭,也可能穿越过无书可读的旱地,因此需要补课。即使在年轻时曾经读得不错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丛书进行重温。
因此,我可以想象几代人之间的一种文学集结。一家人在同一个屋顶下围绕着同一个的作品获得了同样的人文话语,实在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特此推荐。
★《海底两万里》这类小说中所出现的大机器,粗陋而笨拙,是现代技术世界童年时代的象征,有一种童年清纯稚拙的美感。
——刘慈欣
★凡尔纳的长篇小说妙极了,我读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它们仍然使我赞赏不已,在构思发人深省、情节引人入胜方面,凡尔纳是了不起的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
★凡尔纳做了一些杰出的预言。他所唤起的兴趣是一种实际的兴趣。
——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威尔斯
★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法国元帅利奥台
第一章飞走的暗礁
一八六六年,海上发生过一件神秘、离奇、无法解释的怪事,相信很多人不会忘记。这件事曾在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中引起广泛关注,无论是欧美商人、船长和船主、各国的海军人员以及各国政府都曾经很注意这件事,一般航海人员对这件事更是激动不已。
这件事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不久前,有不少大船在海上遇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非常长的物体,它的形状很像纺锤,能发出磷光,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也比鲸鱼快很多。
对这个东西的出现,许多航海日志所描述的情形大同小异,如这个东西或这个生物的形状,它运动时的难以估计的速度,它移动时的惊人力量,它那种像是天生的特殊本领等。如果说它是鲸鱼类动物,那么它的体积实在是大大超过了生物学家曾经加以分类的鲸鱼。居维叶居维叶(1769—1832),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拉塞佩德拉塞佩德(1756—1825),法国生物学家、作家。、杜梅里杜梅里(1774—1860),法国生物学家、医生。、卡特法热卡特法热(1810—1892),法国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这些生物学家并不承认这种怪物的存在,除非他们亲眼看到。我们折中一下来看,也就是丢开这个东西只有二百英尺长的过低估计,以及它有一英里宽、三英里长的夸张言论,可以肯定地说,假如这个庞大的生物真的存在的话,它的体积就大大超过鱼类学家所承认的任何庞大鱼类的体积。这东西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出于猎奇的心理,这个怪物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骚动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说它是子虚乌有,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
这是有事实证明的,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隶属于加尔各答—布纳希汽船公司的“喜金孙总督”号在澳大利亚海岸东边五英里处碰见了这个游动的巨大物体。船长巴克开始以为是一个没有人知道的暗礁,正想测定它的位置,就在这时,突然,这个巨大物体喷出两道水柱,哗的一声冲射到空中一百五十英尺的高度。可以这么说,除非这座暗礁上面有间歇喷泉,否则,“喜金孙总督”号面前的这个东西,就肯定是还没有人知道的一种海洋动物,而那两道水柱正是从它鼻孔中喷出的气泡。
也就在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三日,西印度—太平洋汽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在太平洋上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形。两次巧遇,时间仅隔三天,地点却相距七百多海里,由此可见,这个奇特的动物具有惊人的速度。
十五天以后,在离上面所说地点两千多里远的地方,有两艘船在大西洋海面上同时看见这个估计有三百五十多英尺长的怪物,这两艘船连起来,都没有它长。要知道,最长的鲸鱼,像常常出现于阿留申群岛的勒库勒马克岛和翁居里克岛附近海面的那些鲸鱼,也只不过有五六十米长,比这怪物长的从来就没人见过。
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据横渡大西洋的贝雷尔号的各种观察,茵曼轮船公司的越提那号与这个怪物的相遇,法国二级军舰诺曼底号军官们所记的记录,海军高级参谋弗兹·詹姆斯在克利德爵士号上所做的精密测算,不仅轰动沿海居民,也轰动世界。在一些国家里,大家都拿这件事作为笑料来谈,但在严肃和踏实的国家里,像英国、美国和德国就不同,他们对这件事就非常关注。
这个怪物在各大城市里家喻户晓。咖啡馆里有人讨论它,报刊上有人嘲笑它,舞台上有人扮演它。谣言正好有了机会,从这怪物身上捏造出各种各样的奇闻。在一些发行量不多的报刊上,出现了关于这个怪物的各种离奇报道,有的说是白鲸,有的说是可怕的“莫比·狄克”“莫比·狄克”,指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里的那条可怕的鲸鱼。,有的说是北极海中庞大的“克拉肯”(这个怪物的触须可以缠住一只载重五百吨的船而把它拖到深海下面),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有些人引经据典,有些人则夸张地搬出古代的传说如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普林尼(23—79),古罗马作家,有百科全书式著作《博物志》37卷留存于世。的意见(他们承认这类怪物的存在),或者搬出彭土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游记,以及哈林顿的航海报告。哈林顿的报告绝对不容置疑,他肯定地说,一八五七年,他在嘉斯第兰号上看见过一种大蛇,那种蛇以前只在北极探险船立宪号经过的海面上出没过。
于是,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中产生了相信者和怀疑者两派,“怪物问题”刺激着他们,这两派人争论了六个月。自以为懂科学的新闻记者和一向自以为见识广博的文人也开起火来,为此花费了他们不少的墨水,甚至还有几个人为此流了几滴血。这些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当时流行的小报争相刊登关于各种争论的文章以吸引读者,这些争论要么攻击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或华盛顿斯密孙学院发表的权威论文,要么就驳斥《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甫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里面的讨论和法国及其他各国大报刊的科学新闻。怀疑者常引证的林奈林奈(1707—1778),瑞典生物学家。的名句“大自然不制造蠢东西”,以此恳求大家不要相信北海的大怪鱼、大海蛇、“莫比·狄克”和疯狂的海员们臆造出来的其他怪物的存在,不要因此而否定了大自然。最后,一个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报的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编辑象征性地发表一篇文章,他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希波吕托斯希波吕托斯,希腊神话中的亚马孙族女皇,勇猛的女武士。那样,在大家的笑声中,给这个怪物一次狠狠的打击,把它结果了。于是机智战胜了科学。
一八六七年初始,关于这个怪物的问题似乎销声匿迹,不会再起波澜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些新的事件又发生了。而这时问题已经完全变质,不再是等待解决的科学谜题,而是要想尽办法必须避免的危险。因为这个怪物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而且是会游动的、不可捉摸的。
一八六七年八月五日,蒙特利奥航海公司的摩拉维安号在夜间行驶到北纬二十七度三十分、西经七十二度十五分的地方时,它的右舷撞上了一座岩石。奇怪的是,关于那个地方,没有任何地图记载过有什么岩石。因为风力的助航和四百匹马力的推动,摩拉维安号的速度达到每小时十三海里。如果不是摩拉维安号质地优良,那么在它被撞之后,一定会把船上二百三十六名从加拿大载来的乘客全部拖入海底。
在那天早晨五点左右,天色刚刚破晓,事情突然发生了,摩拉维安号船上的值班海员们立即跑到船的后部,他们非常认真地观察海面。结果只发
现一个六百多米宽的大旋涡,这表明水面应该是受过猛烈的冲击,此外,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现,他们最后就只把事故发生的地点准确地记了下来,然后继续航行,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可是,摩拉维安号到底是撞上了暗礁还是撞上了一只沉船,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呢?当时的情形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不过,后来在检查船底时,发现了被撞断的一部分龙骨。
这件事情虽然算得上是非常严重,但是,如果三个礼拜后没有发生相同的事件的话,它很可能被当作一个普通事件很快被人忘记。接着发生的这件事,只说受害船只的国籍和它所属公司的名气,就足以引起强烈而广泛的轰动。
英国船主库纳尔的名字可谓是无人不知。一八四○年,这位精明的企业家就创办了一家邮船公司,开辟了从利物浦到哈利法克斯的航线,当时他只有三条四百马力、载重一千一百六十二吨的轮动木船。八年之后,这家公司的规模扩大到拥有四艘六百五十马力、载重一千八百二十吨的大船。过了两年,又添了两艘马力和载重量更大的船。一八五三年,库纳尔公司继续取得运营政府邮件的特权,接连添造了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各脱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等拥有一流航速的快船,这些船除了大东方号外,就再也没有能跟它们相比的了。到了一八六七年,这家公司已经有十二艘船,其中八艘是轮动式游船,四艘是螺旋桨游船。
这里我之所以要简单介绍一下,是因为想让大家知道这家海运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在当时,任何一家航海企业,都没有这家公司经营得更成功。二十六年来,库纳尔公司的船在大西洋上航行了两千次,没有一次航行不达目的地,没有一次延误,没有遗失过一封信,没有损失过一个人或一只船。所以,虽然法国竭力要抢它的生意,但是乘客们还是喜欢乘库纳尔公司的船。最近几年来,官方的统计数据就可以表明这一点。了解了这家公司的背景之后,他们的一只游船遭遇到意外事件会引起那么巨大的反响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一八六七年四月十三日,大海很平静,微风正适合航行,斯各脱亚号在西经十五度十二分、北纬四十五度三十七分的海面上以每小时十三点五海里的速度行驶着。它的螺旋桨在海中转动,没有任何异常。这时,它的吃水深度是六点七米,排水量是六千六百二十四立方。
下午四点十六分,乘客们正在大厅里用餐时,斯各脱亚号船尾、左舷机
轮后面的地方似乎发生了轻微的撞击。不是斯各脱亚号撞上了什么,而是它被什么撞上了。撞它的不是敲击的钝器械,而是钻空的利器。这次碰撞十分轻微,要不是管船舱的人员跑到甲板上呼喊:“船要沉了,船要沉了”,那么,也许船上就不会有人为此而感到不安。
船上的旅客们开始的时候非常惊慌,但安德生船长很快就让他们安稳下来。其实,还不到立刻就发生危险的时刻。再说,斯各脱亚号由防水板分为七大间,个把漏洞进水完全能够顶得住,不会导致特别严重的后果。
安德生船长赶紧跑到漏水的舱底下察看。他发现第五间船舱被海水浸入了,海水浸入速度十分快,这证明漏洞一定很大。幸亏这间没有蒸汽炉,不然的话,炉火早就被淹灭了。
安德生船长立刻下令停船,并且命一个水手潜入水下检查船身的损坏情况。没多久,就查清船底有一个长两米的大洞。这样大的裂口是无法堵住的,于是,斯各脱亚号不得不在机轮有一半浸在水里的情况下继续行驶。当时船离克利亚峡还有三百海里,延误了三天,斯各脱亚号才缓缓驶进了公司的码头,而在这三天里,利物浦全城的人都为它感到惶恐不安。
斯各脱亚号进入码头之后,工程师们开始对它进行深入的检查。他们所看见的情形令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船身吃水线以下两米半的地方,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缺口。钢板上的伤痕十分整齐,即使是钻孔机也不能凿得这么准确,造成这个裂口的工具一定不是用普通的钢铁制造的。因为它在以惊人的力量向前冲击,在凿穿了四厘米厚的铁皮以后,还能做出一种无法解释的后退动作,使自己全身而退。
这就是最近发生的事件的大致经过,这件事又一次引起舆论的轰动。从此之后,凡是从前由不明原因导致的海难事件,现在全都算在这个怪物的账上了。这个奇怪的动物于是负起了所有船只沉没的责任。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船沉的数目实在太大了,按照统计的年鉴记载,每年损失的船只大概有三千艘左右,说到因下落不明而断定失踪的数目也不下于每年两百艘!
但是,无论这个怪物是否真的存在,人们都将它当作所有船只失踪事件的替罪羊。因为它的存在,各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变得日益危险起来,人们明确要求不惜任何代价消灭这个可怕的海上巨鲸怪。
第二章赞成和反对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刚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瘠地区进行完一次科学考察回来。
我是作为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编外教授被法国政府派去参加这次考察的。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度过了六个月的时间,于三月底回到纽约,我动身回法国的日期定在五月初。所以,在这之前的时间里,我忙于把这次收集来的矿物标本和动植物标本加以整理,而斯各脱亚号的意外事件,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这件事是热门话题,我自然也很熟悉。而且我怎么能不熟悉呢?美国和欧洲的各种报刊我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但还是没有弄得太清楚。这件事令我困惑不已,我做了种种猜测,在两个极端里摇摆,却始终拿不定自己的主意。存在某种东西这是无可置疑的,那些怀疑这件事的人,已经被请去亲手触摸斯各脱亚号的裂口了。
当我到纽约的时候,这件事正闹得沸沸扬扬。有些不学无术的人曾经说那是浮动的小岛,是不可捉摸的暗礁。可是这种假设现在完全被推翻了。原因在于,除非这暗礁的腹部有一架机器,否则的话,它怎么能以那样快的速度一会儿到达这里一会儿又到达那里呢?
同样,说它是一只漂浮的船壳或是一只巨大的破船也不能成立,原因仍然在于移动速度。
于是,这个问题可能的解释只剩下两种: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种认为它是一艘动力十分强大的海底船只。
不过,后面的说法虽然可以成立,但在对欧美两大洲进行调查之后,便显得站不住脚了。私人拥有这样一种机器实在是不大可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他造了这个东西?造成这个东西后,他又怎能保守得住秘密而不泄露呢?
只有一国政府才可能拥有这种破坏性的机器,在人类绞尽脑汁地增强武器威力的不幸年代,一个国家很可能瞒着其他国家制造这种破坏性武器。步枪之后,有水雷的发明,水雷之后又有新的海底武器的发明,然后又是各种互相克制的武器的出现。至少,我自己心中是这么想的。
可是,对这个破坏性的机器的假设,因为各国政府的声明而不攻自破,因为这关系到人类的公共利益,既然各大洲的交通受到了威胁,各国政府的真诚态度当然不应该有所怀疑。再说,不管如何解释,制造这只“潜水艇”也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下瞒天过海。在这种形势下,即便是个人想要保守这个秘密也十分困难。对一国政府来说,它的行动经常受到敌对国家的密切监视,所以就更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在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甚至土耳其进行调查之后,对“潜水艇”的假设也最终被否定了。当时一些小报纸还在以它为笑料不断地发表文章,关于这个怪物的讨论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人们顺着这个思路,从鱼类这一方面开始发挥想象力,制造出种种最荒诞不经的传说来。
当我到达纽约的时候,有些人特地来问我对这件怪事的看法。因为我以前出版过一部八开本的书,共两册,书名叫《海底的神秘》。这部书受到学术界的特别赏识,也使我成为自然科学中这个神秘领域里的专家。所以,人们才询问我的看法。但在我能够否认这件事的真实性后,我总是给予否定的答案。但没过多久,我就被逼不得不明确地表明立场。何况,《纽约先锋论坛报》还约了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教授,可敬的彼埃尔·阿龙纳斯先生,请他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