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70181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的zui后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富特色的不朽之作。
★卢梭是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作家。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事实上是对卢梭在对自己这一生的交代。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跟美国哲人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讲述的都是一个孤独隐居者与大自然对话的故事。这本小书也成为法国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忏悔录》与《对话录:卢梭评论让-雅克》被视为卢梭的自传三部曲,世上很少有人写自传时能敢于对自己做出如此无情的剖析。
★卢梭的孤独是永恒的,是痛苦的,但不悲观、忧伤。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终身投入的学术研究,也是对他的爱情的*好诠释。
★卢梭的遗作《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长盛不衰。大作家歌德说的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
★卢梭的书要逐句读才有味道,要去感受,你会发现有一个人在对你说话、倾诉。并不需要许多逻辑推理,要用心、用情去感受。
一 命运
二 意外
三 知识
四 谎言和真相
五 在岛上
六 善行
七 植物
八 磨难
九 幸福
十 华伦夫人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的作者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作者写给自己的,表达了作者倾心于大自然、崇尚感情、张扬个性的思想,而且它通过自身散发出的光芒,荡涤了若干个在俗世社会中污浊的灵魂。
这里所说的漫步当然是指身体上的,作者在漫步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当然也是指心灵上的,作者身处于大自然和自己的心灵亲密对话,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当然也是指文学上的,散文这种新文学体裁得以出现,浪漫主义文学也由此发端。
有时,只要我们还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好奇心,我们就会贡献出全部力量去和现实抗争,甚至做好了毁灭的准备。可是在这个世界里,毕竟只有少数人会疯狂到极致,会大彻大悟,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会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所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反向印证了人类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同类,不可能超越他们的影响,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不可能存在这种人文色彩极为浓厚的“孤寂”。此外,还有一点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准备彻底放弃文学的卢梭却无意间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种类,就是我们如今还在讨论的散文诗。
假如说《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里的卢梭是一个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卢梭,其不同之处不是在于他过度渲染的“极度的安宁”上,而是在于卢梭作为一位诗人、散文家,才刚刚摆脱中世纪的黑暗,18世纪的文学还没有把实证逻辑的单调彻底摆脱掉,要不然就会被人质疑不客观、不合理。可是因为这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所以作者不会受到局限。
卢梭忽然从斗争中抽身出来,尽管颇有些无可奈何,可是却也展开了一方新天地。而且他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在卢梭的十篇漫步里,用的字眼都是不确定的、含糊的,像宁静、安宁、孤单……甚至包括那些极为暗淡的:阴谋、陷阱……也极少包括具体的东西。所有的都用来打造一份在黑暗中求索的悲凉。
之所以要翻译这部作品,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卢梭的这种无奈,和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每个人也都会承受压力。面对压力,及时地放松自己,才能让自己轻装上阵,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由于水平所限,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读者雅正。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歌德
★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和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康德
★明智的办法莫过于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我乐于去做的事,无论群居还是独处。
——让-雅克•卢梭
谎言和真相
至今我仍然会读少数的经典读物,我偏爱的也是让我收获多的作者是普鲁塔克。我初的读物和终的读物都会是他的作品。普鲁塔克基本上是一个让我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的作者。前天,我刚在他的伦理学著作中读到了一篇名为《如何汲取敌人的长处》的专题论文。与此同时,我在作者赠送的书籍中偶然发现了一本罗西耶神甫的日志,标题下面有一句用拉丁文批注的题词:
Vitam vero impendent.(这是拉丁文,意思是致献身真理之人——罗西耶。)
Rosier
这又是我熟悉的良莠不齐,吹毛求疵的套路。我才明白在彬彬有礼的态度背后,他对我的态度并不是我面前时的那个样子。这是出于何种原因呢?我做了什么以至于他要如此嘲讽我?为了将从普鲁塔克那里学来的教训充分学习利用起来,我决定在下一次漫步时深刻地检讨一下自己曾经对谎言的看法:听从德尔菲神庙中“认识你自己”这句神谕,并不像自己在《忏悔录》中表述的那般轻而易举。
我在第二天散步时开始对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个想到的就是在很久之前说过的一个拙劣的谎话,因为这个谎言的存在让我的一生都活得充满罪恶感,时至今日依旧会让我这颗在尘世浸染已久的心灵无法释怀。说出这个谎言时就已经犯下了大错,如果随后还有蝴蝶效应产生,那事情就会变得更加严重。即便如此,歉疚还是每天愈加残酷地折磨着我。但说起撒谎的原因,不过是因为羞于启齿,天知道我根本不想伤害任何人:我没有控制住我的羞涩而让谎话脱口而出,如果那时有任何办法可以帮我不再羞怯,即使将我身体掏空我也没有任何怨言。对于这种冲动我无法言明,但在聊起这件事时,当初的感觉又紧紧地包围着我:在那一刻,因为腼腆听不到任何内心的诉求。
这次事件只给我留下了悲惨的记忆,还种下了根深蒂固的悔恨,我为了不再让自己的心灵再次被谎言伤害,余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我当之无愧地接受了别人给我的题铭。即便是在根据罗西耶神甫的题词开始更严苛的自我反省时,我都坚定地认为那句话就是为我而存在的。
在我更严谨地审视自我时,我惊讶地发觉有那么多仅仅凭着我主观判断的事情,竟然被我当作大实话说了出去;当时我还因为自己的这份对真相的热情而洋洋自得,自豪地宣称为了找出真相我可以将自己的安全、利益和人品尽数奉献,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像我一样公正无私的人了。
让我吃惊的是,回想起我所编造的任何谎言,我的内心竟是如此坦荡。我是那么讨厌矫揉造作之徒,憎恶到无可比拟,即便有人在我身上加以百般酷刑都不愿说谎以躲避过错的我,到底是在怎样一个难以置信的言不由衷的环境里,才会那样流畅地说出不必要也没有好处的谎话,到底是什么样的无法言喻的矛盾竟然让我——因为一次谎言而内疚了50年的我——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呢?对自己的过失我都是铭记于心;我的行为始终都遵循道德本能的指导,初的贞洁都由良知牢牢地守护着,尽管偶尔也会有私心作祟。软弱可以作为被冲动驱使的借口——毕竟良知在这样的情形下依旧坚守着底线,可为何总是在一些无关痛痒并且没有借口的小事上失去了坚守之心呢?我发现这一点存在的问题关乎着我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在我绞尽脑汁做了充分考量后,终于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曾经在一本哲学书上读过:说谎,就是隐瞒一桩原本理应说明的真相。如此说来,对于一件不应说出的真相保持沉默并不算说谎;那么同一时间段,不说出事实,反而说出跟事实相差甚远的另一面算不算说谎呢?若根据上文判断,此人定是在说谎。这就像将假钱送给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这对拿到钱的人构成了欺骗,但并不能判定送钱的人为盗窃。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两个新的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个问题:如果说出真相并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说出真相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善意的谎言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清楚地知道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书本里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书中的道德即使不容侵犯对于作者也无关紧要;社会中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纸上谈兵在实践中就是长篇大论的笑话。我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让权威自相矛盾去吧!
万贯财产无价的是通用又抽象的真理,没有它,人们就有眼无珠,它是理性的点睛之笔。人们只有在这样的真理中才能学会为人处世,才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会去做自己分内之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特殊又具体的真相是财富也是罪恶,但其实更多的时间里它是一件无足挂齿的小事。对于人类来说,如果只是想获得幸福而去了解一些意义重大的事并不常见,但不论多少,这都是私有财产,他有权力宣扬自己的所有物,这份财富旁人无法夺走,但拿走它也算不上罪大恶极,因为它也是来自于所有人共同享有的一部分,共享和交流并不会让财产所有者有任何损失。
那些在面对知识的传播和实践的指导上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的真相怎么能理所当然地称作财富呢?它们距离财富还差得远哪。既然所有权建立的基础是看它的实用性,那些毫无用途的东西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所有权了。人们可以要求获得土地,即便土地寸草不生但至少有所依,任谁也不会对一个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且真假难辨毫无用处的事实产生兴趣。在道德和物质层面,所有东西都有它的价值。一无是处的东西不会有任何义务。一件事物得有用或有潜力可用,才能够产生与其对应的义务。这样说来,那些涉及正义的真相就理应被公开;如果都将“真相”公布在那些无人在意,即便知道了也无关痛痒的事物上,就是对这个词神圣意义的亵渎。那些毫无用处的真相完全没有公开的必要,人们在这些真相前保持沉默也就情有可原了。
但值得玩味的是,这般平淡无奇的真相是不是真的在任何境地都毫无用处?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后我会详细叙述。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另外的问题。
“不说真话”和“说假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相同点就是毫无作用。既然真相都无关紧要,反之谬误亦然。相同情况下,说出与真相完全相反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真相本身毫无意义,又何必在乎谬误是不是更糟糕呢?凭空判断海底沙子的颜色是白色还是红色与直接坦言相告不知道难道不都是一样毫无意义吗?如若你随口说出的真相会伤害他人,这才是不公平,所以,没有伤害别人时就没有所谓的公平与否。
对上述问题如此简明扼要的结论并没有让我得出可以运用到实践中的体会,为了使答案更清晰,我要做一些必要的说明,来应对人在现实中面对的种种可能。如果一定要依靠真相的依据来判断真相的有用性,那我又该如何来判断这种有用性呢?对这个人有利的事肯定会伤害到另一个人,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更是不可能相提并论。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是否只用考虑面前人的利益其他可以毋庸担忧呢?像这种只能一方受益的情况我该保持沉默还是实话实说呢?我们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是否应该以公共利益或平均分配的正义作为标杆呢?如果是这样,我又如何能确定自己对任何事物都有全面的了解,进而能公平地运用我已经掌握的学识呢?另外,我们在考量自己对别人应承担的义务时,是否可以胸有成竹地保证我们考虑了应当为自己和真理本身承担的义务呢?如果我说过的谎话并没有对他人造成任何影响,那么我是否就可以认为这种行为也没有影响自己呢?永远公正就表明永远清白纯洁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