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24960
“命题解析”栏目从作文试题的审题、立意、选材、体裁选择等方面做了一些解读分析;
“一般写法”栏目主要介绍多数考生的写作思路及选材、写法上的特点,特别侧重介绍的是“标准件”文章的一些特征;
“创新解码”栏目对选文在立意、选材、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特点进行解密,是一个核心栏目;
“加分亮点”栏目点明选文拿分的几个亮点;
“创新点拨”栏目针对选文的创新特点对读者进行思路点拨和提醒,也是一个核心栏目。
选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都用画线标注,并在“创新解码”栏目中给予点评,以帮助读者欣赏。
《十年高考创新型满分作文(第2版)》对这些创新文进行深入的探究,力求从立意、选材、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揭示它们的创新秘密,以期给读者以启发、启迪,并期望读者通过研读这些精彩范文和评析,激发起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并*终形成创新品格,写出风格独具的创新文章。
内 容 篇
一、选材新
刀与泥(2018年江苏考生) 003
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2017年河北考生) 005
一梦黄粱一壶酒(2017年天津考生) 008
瓷魂(2017年天津考生) 009
那时的明月今时的风(2016年江苏考生) 012
我言秋日胜春朝(2016年江苏考生) 014
别让虚拟冲淡了现实(2016年浙江考生) 016
怀抱初心,一种超脱的风采(2015年云南考生) 019
刚柔相济(2015年上海考生) 021
亦坚亦柔,成就和谐(2015年上海考生) 022
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辽宁考生) 025
站立的精神(2014年四川考生) 027
忧与爱(2012年江苏考生) 030
时间在流逝(2011年安徽考生) 032
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考生) 035
二、感受新
小镇的温情絮语(2018年江苏考生) 037
痴情的姥爷(2017年天津考生) 039
小车摊(2017年江苏考生) 041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考生) 044
自然很近,人心很远(2015年广东考生) 046
知自然,亦要“感”自然(2015年广东考生) 048
走近香山(2015年广东考生) 050
推开门,走下去(2014年浙江考生) 052
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考生) 055
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考生) 056
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考生) 058
恋你,我的根(2009年浙江考生) 061
三、感悟新
有梦想,哪个时代都了不起—“世纪宝宝”写给“改革宝宝”的一封信
(2018年河南考生) 064
墨?默(2018年江苏考生) 066
车窗外(2017年江苏考生) 068
文化行囊(2016年山东考生) 070
境由心生(2015年江苏考生) 073
荣枯随缘,遇合尽兴(2015年江苏考生) 074
风景是心的所在(2014年辽宁考生) 076
空山新雨后(2014年江苏考生) 078
众妙之门,人生之路(2014年浙江考生) 079
畅享诗意生活(2014年福建考生) 082
退而知之(2013年天津考生) 085
像蜗牛一样(2012年山东考生) 086
忧与爱(2012年江苏考生) 088
忧与爱(2012年江苏考生) 089
拒绝平庸(2011年江苏考生) 092
心灵的暖春(2010年山东考生) 094
我只取一瓢饮(200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考生) 097
四、体验新
功利落尽,诗意悠长(2016年河北考生) 100
墨海泛舟(2016年天津考生) 102
一个寝室一台戏(2013年海南考生) 105
背上“悦读”的行囊(2010年甘肃考生) 108
五、观点新
不器与器(2018年天津考生) 111
科技的新秀,人文的毒酒(2016年浙江考生) 113
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2015年山东考生) 115
中国,咱们慢慢来(2015年江苏考生) 117
少年,关掉你的手机(2013年北京考生) 119
遗失的童真(2013年浙江考生) 122
最是那初放的安详(2013年浙江考生) 123
论国人情有独钟的麻将(2011年重庆考生) 126
拒绝平庸(2011年江苏考生) 127
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考生) 129
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考生) 131
形 式 篇
一、表现手法新
绿萝(2014年江苏考生) 134
英花飞扬(2013年江西考生) 136
这世界需要你(2011年山东考生) 138
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考生) 140
二、视角新
长河(2018年浙江考生) 144
中国大妈的一天(2017年河南考生) 146
“非好学生”自白(2014年天津考生) 149
三、结构新
皱纹中的智慧(2015年江苏考生) 151
非正常拍摄(2012年天津考生) 153
忧与爱(2012年江苏考生) 155
四、语言新
雀语(2018年江苏考生) 158
梦中的成人礼—我的高考(2017年贵州考生) 160
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2016年甘肃考生) 163
五、体裁新
小小说 165
修钟(2016年江苏考生) 165
老爹(2015年江苏考生) 167
被啄木鸟打败(2013年山东考生) 169
把根扎住(2013年福建考生) 172
忧与爱(2012年江苏考生) 174
蜕变(2012年湖北考生) 177
拯救(2012年四川考生) 180
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考生) 181
与你为邻(2010年广东考生) 184
诗歌 186
让方正成为一种信仰(2013年湖北考生) 187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2009年湖北考生) 190
随笔 193
不做“半机器人”(2014年天津考生) 193
境(2014年辽宁考生) 194
改变的“形式”,不变的亲情(2014年广东考生) 197
杂文 199
拒绝平庸(2011年江苏考生) 199
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考生) 200
日记 202
三篇日记(2014年湖南考生) 203
赵武灵王日记六则(2012年山东考生) 205
书信 207
给书店李经理的一封信(2017年山东考生) 208
给挑错者的情书(2013年山东考生) 209
创 意 篇
一、想象作文
时间的钟鸣(2018年江苏考生) 214
带上饭盒踏上旅程(2017年安徽考生) 216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17年北京考生) 219
神奇的书签(2016年北京考生) 220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2015年北京考生) 223
庄子的智慧(2015年江苏考生) 224
“很抱歉地提醒您……”(2014年天津考生) 226
铁窗外的蔚蓝—致曼德拉的一封信(2014年山东考生) 228
借一滴雨的清澈回到你身边—致人类的一封公开信(2013年上海考生) 231
拒绝平庸(2011年江苏考生) 232
孙悟空的成才之道(2010年陕西考生) 235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2010年北京考生) 237
漏网之鱼说(2010年上海考生) 240
品味时尚—北京与上海的对话(2009年江苏考生) 241
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考生) 243
二、情境作文
“浙”就是你(2018年浙江考生) 246
深秋的记忆(2013年新疆考生) 248
与你为邻(2010年广东考生) 249
与你为邻—给书本的一封信(2010年广东考生) 251
父亲,我是一只小小鸟(2009年新课标全国I卷考生) 252
三、故事新编
师徒共事方成事(2013年河北考生) 256
乌江亭下(2013年山东考生) 257
弦音漾处羽扇摇(2009年陕西考生) 259
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考生) 261
熟悉(2009年四川考生) 263
四、网络发帖
与你为邻(2010年广东考生) 265
兔子的诱惑—一篇关于生存的帖子(2009年山西考生) 267
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考生) 269
五、QQ聊天
“90后”QQ实录(2009年天津考生) 272
六、谈话录
312宿舍卧谈会(2012年山东考生) 275
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
自从2004年推行新课程标准,全国各省市均已完成了课程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2018年启动。2004年的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倡导“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等基本理念。在这种原则思想指导下,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自己的一些理念:首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其次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再次是尊重语文教育特点,重视熏陶感染,强调感悟、体验的观念。这些观念必然体现在高考命题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命题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并且其变动体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构成了一种趋势。现分条阐述如下。
1.从大部分省市用全国统一命题,到各省市自主命题,现在又回到原点
在北京、上海两市率先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又有11个省市试行分省自主命题,2015年单独命题省市达到了15个,高考作文命题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从2016年开始很多省市又开始使用全国卷,2016年和2017年单独命题的省市降为6个,2018年还剩5个,这是因为教育部考试中心要逐渐收回高考命题权。
2.命题题型由兼有新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几乎独霸天下,到现在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
首先回忆一下自2004年以来的作文命题形式变化情况。
2004年话题作文占绝对优势,2006年开始出现话题作文、新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平分天下的局面,而2015年15套作文题中,除北京卷是命题作文外,其余14套是清一色的新材料作文,而在这14套新材料作文中,又派生出一种新的命题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就是说,这十多年高考作文从命题形式上走过了一条话题作文—多元命题—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变化路线。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偶然的。
在话题作文之前,材料作文曾一统天下。但是长期运用材料作文命题形式,造成很多弊端:文章的立意必须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得出,否则就被视为跑题;而且立意讲究最佳角度;在文章结构上形成了“叙、议、联、结”的新八股模式,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考生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由于材料作文审题难度较大,造成很多考生审题失误,而一旦审题失误,分数就会非常难看。
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例如2004年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湖南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就是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限制比较宽,虽然也提供材料,但这个材料只是给写作划定一个“范围”或提供一个写作的“由头”。话题作文主张高度自由,确实给学生自由发挥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以至于不仅高考,连中考和小学考试也都纷纷采取这种命题形式。但是,很快话题作文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由于话题过于宽泛,题目要求又过于宽松,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这样就使得考生所写文字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就算是合乎题目要求,而话题的圈子往往划得很大;考生的作文顺着话题天南海北,云山雾罩,胡乱联想,从而演变成有话题而无主题的模式;题目要求常常是体裁不限,催生出大量“四不像”文章;最重要的是,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导致了大量的宿构、套作、抄袭文章的出现。
为了纠正话题作文的偏颇,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应运而生。
所谓新命题作文,是和从前的命题作文有所区别的命题作文形式。在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之前,作文考试主要运用命题作文的形式,但这种命题作文形式存在着限制较死,指向性较强,甚至连文章观点都点明的情况,既容易被猜题押题者猜中,也容易宿构和抄袭。这显然不利于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新命题作文,吸收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优点,又继承了命题作文的限制性特点,它不再明确文章的观点,只提供写作的范围或立意的大致方向,作文题目往往具有多义性,为考生提供一个思维的触发点,这样就给考生自主立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的新命题作文题目形式上跟以往的命题作文没什么两样,例如2005年天津卷以“留给明天”为题,2011年的山东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就是这种形式;有的则增加了一段限制性材料,例如2011年的浙江卷以“我的时间”为标题,2012年的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就是这种形式。
所谓新材料作文,也是和从前的材料作文相区别的命题作文形式。从形式上讲它还是材料作文,但它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提供材料,但不确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可多角度立意,并且不存在最佳立意。它吸收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例如2015年的山东卷、浙江卷等作文题,都是新材料作文。在2015年作文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这种作文形式。
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还是属于材料作文,但是它跟一般的材料作文又有所不同。材料作文由于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高三教师的猜题、押题和考生的宿构、套作提供了机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命题人又给考生提出具体的写作指令。譬如2015年的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作文题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而2016年在9道高考作文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占了3道,2017年是10道作文题(北京卷是两道大作文)中占了3道,2018年是9道作文题中出现1道。我们不妨以2017年新课标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看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样具体的写作指令,高三教师任怎么猜也猜不到,考生考前准备的现成的文章,也没法跟这个题目对上号。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放弃了投机取巧的想法,而会踏踏实实地进行写作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些省市还采用了半命题的作文形式,例如2009年的湖北卷以“站在____的门口”为题,2013年的天津卷以“____而知之”为题。这种作文形式,发散性强,选材范围广,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个性,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抄袭和猜题、押题。
3.越来越注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呼唤真情实感
高中生写作总喜欢“做”文章,并且是关上门“做”文章。不仅关上通向身边生活的大门,而且关上心灵之门。他们用这种方式搜索枯肠、冥思苦想出来的文章,当然远离自然,远离社会,远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他们的文章里充斥着各种空洞的陈词滥调,如果有实际内容,那也是被别人嚼过千百遍的司马迁、李白、陶渊明、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所以,写作教学和高考一直呼唤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却一直千呼万唤不出来。
学生“做”文章,诚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有教育方面的原因。旧大纲不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注重写作知识的落实,应该对学生“做”文章负主要责任,而高考命题动不动就拿大的道德话题和哲学原理考查学生,也是学生写不好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高考命题上的好大尚玄的风气有了很大改观,作文命题开始有意引导考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和人生。
首先,命题在选材上切近生活实际。例如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一个这样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人们感知自然的方式无非这两种:一种是直接感知自然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获得对于自然万物的感性知识,但往往不能获知关于自然事物的全面、科学的理性知识;一种是运用科技手段感知自然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获得关于自然万物的全面、科学的理性知识,却往往不能获得对于自然事物的感性的感觉。这两种感知自然的方式可以说是发生在每个现代人(包括中学生在内)身边的鲜活的现实,但是考生们对这发生在身边的现实未必进行过认真的审视,现在把这个问题拿给考生,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水平,更考查了考生的真实的思想状况和思想水平。
其次,命题在要求上启发考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感悟、体验和思考。例如2013年湖南卷提出“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2013年四川卷提出“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要求,2014年山东卷提出“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的要求,2015年天津卷提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的提示,2017年山东卷提出“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的要求,等等。近几年,这样的要求在逐渐增多。启发学生写自己的感受、感悟、体验和思考,学生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这就让那些空洞的陈词滥调遁于无形,让那些动不动拿名人说事的现象得以改变。
总之,现在的高考命题在努力引导学生在现实性上做文章。所谓现实性,就是要强化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拿到一个作文题,读了一段材料,在考虑“写什么”的时候,自然就往现实方面去想,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并且要特别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现实性问题解决了,真情实感不请自来。
4.越来越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联想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搞清一个概念,那就是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思维方式,并且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感情、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与它对应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则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语文运用形象思维,数理化等学科运用逻辑思维,显然,作文中运用的是形象思维。
学生作文之所以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寻找原因的话,就是因为学生不会运用形象思维,他们过多地运用一些抽象的字眼,过多地运用逻辑思维,才造成思路和行文上的撞车现象。假如运用形象思维,运用联想、想象,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近年的高考命题很注重在形象思维的启发上用力。
首先,命题在选材上所选材料本身就是形象性的,便于激发考生的联想、想象和感情。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是2013年福建卷作文题,所选诗歌的核心形象是“我”“我仰望星空”,发现“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这种绝对“自由”状态会引发人们无穷的联想和想象,顺着这条联想、想象的路径,就可以联系到自然、社会、人生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那些有意义的事物,就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其次,在题目要求中提示考生要展开联想、想象。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题目中提示考生“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就是要考生展开联想,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2014年福建卷也提示“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考生在行文中如能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不仅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的怪圈,而且容易写出真情实感。2017年北京卷则创设了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的情境,明确要求考生“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整个都是靠想象来写作。2018年的北京卷第二个大作文,再一次要求“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其实很多作文题目中都有类似的要求,比如要求联系实际,有的明确提示展开联想,有的则提示自选角度,这自选角度除了是自选立意的角度,同时是自选联想的角度。
5.越来越倡导个性化写作
应该说旧大纲和新课标都不欢迎学生写出千人一面的文章,但问题是旧大纲无法避免这种现象。而新课标由于在内容上注重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倡导学生写真情实感,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学生都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都注重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写作上就根本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而且强调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也在思维方法上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新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比喻义、象征义很明显,对题目主题不做明确的限定,审题也不做过多的限制,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可供写作的思维空间广阔而多元。新材料作文也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也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通过增加限制的方式,让考生摒弃宿构和套作,完全靠临场发挥写作,这无疑更能考查考生的个性和特长。
新课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表达上的习惯和特长,这种观念在近几年的作文命题要求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在写法上不做过多限制。考生有的擅长记叙,有的擅长议论,有的擅长描写,近年来的作文命题显然在努力适应这种情况,尽量做到贴近考生的写作实际,让考生可以自由选择擅长的文体,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因而在写法上也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2013年有几套高考作文题—譬如山东卷、浙江卷,增加了“明确文体”的要求,江西卷和湖南卷则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和议论文;2014年的新课标全国Ⅰ卷、新课标全国Ⅱ卷、全国大纲卷、安徽卷、福建卷、浙江卷、辽宁卷、天津卷、山东卷也都提出了“明确文体”“文体特征鲜明”之类的要求,江西卷和湖南卷则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和山东卷也提出“明确文体”“文体特征鲜明”之类的要求。这不是增加了限制,而是对话题作文时期,淡化文体造成出现大量“四不像”文章这一现象的纠偏。
以上我们从5个方面谈了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描述,难免有所遗漏,也可能会有不同看法,我们热切期待大家的批评指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