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028779

北京卷
◎真题回放……………………………………….1
◎名师解题……………………………………….2
◎绝妙思路……………………………………….4
◎满分赏读……………………………………….5
小作文题目一………………………………..5
小作文题目二………………………………..5
细节贵在真……………………………………5
作文贵在真……………………………………9
上海卷
◎真题回放……………………………………..11
◎名师解题……………………………………..11
◎绝妙思路……………………………………..12
◎满分赏读……………………………………..13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13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15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16
天津卷
◎真题回放……………………………………..19
◎名师解题……………………………………..19
◎绝妙思路……………………………………..20
◎满分赏读……………………………………..21
一段浪漫的旅程…………………………..21
一段漫步黄昏的旅程……………………22
一段特别的旅程…………………………..24
重庆B卷
◎真题回放……………………………………..26
◎名师解题……………………………………..26
◎绝妙思路……………………………………..28
◎满分赏读……………………………………..28
世界因爱而美丽…………………………..28
我,不只属于我…………………………..30
我,不只属于我…………………………..32
江苏南京卷
◎真题回放……………………………………..35
◎名师解题……………………………………..35
◎绝妙思路……………………………………..36
◎满分赏读……………………………………..37
无情岁月有味诗…………………………..37
无情岁月有味诗…………………………..38
无情岁月有味诗…………………………..40
江苏苏州卷
◎真题回放……………………………………..42
◎名师解题……………………………………..42
◎绝妙思路……………………………………..43
◎满分赏读……………………………………..44
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44
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45
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47
开头引用名言,引起下文。扣合文题,为后文作铺垫。追述埋下这颗阅读种子的缘由。运用排比手法,描述阅读所带来的视野、境界和感受。描述埋下的种子对“我”的正向作用。对种子表达无尽的赞美与喜爱。
看点解读构思巧妙:文章以耳熟能详又富含哲理的名言开篇,为后面的内容叙写作必要的铺垫,这样的构思、谋篇,是作者智慧的体现。而文末对这一名句的化用,也非常贴切,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结构清晰:本文堪称短小精悍,每一段、每句话,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经营的结果,以阅读这颗种子贯穿全文,开头引名言,点出阅读的种子;中间则叙述埋下种子的缘由,以及阅读带给自己各种感触和正向作用;结尾化用名言,表达自己对阅读这颗种子的喜爱。行文结构清楚,条理清晰,使读者产生一目了然的层次感。词约义丰:在文中,作者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古诗句,以及名言警句,词约义丰,蕴藉深邃,都为文章增光添彩,显示出作者阅读积累的丰厚,以及驾驭语言能力的娴熟。
构思图解开头:名言入题,旨在引出阅读这颗种子。结尾:深切感悟—表达对阅读这颗种子的难舍难分之情。中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展现阅读这颗种子的巨大影响力。1.说明阅读这颗种子埋下的契机。2.描述阅读带来的诸多助益。3.抒发对阅读这颗种子的深情。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上海考生“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这是三毛的一首歌。小时候,老妈就想在我的一亩田里种下艺术的种子,学习乐器、学习舞蹈,她说那是她小时候的梦想,甚至未经我同意,就从她的朋友那里买了一把小提琴。可惜那天去琴行选乐器,听到了古筝清脆的流水声,一弦一弦弹到我的心底,从此我便与古筝结缘,六个春秋过去,我已考过了十级。就这样,在我生命里,埋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无论风雨,还是寒暑,我们犹如“蜜蜂”,在音乐的百花园中飞舞,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甚至国庆节、元旦,连排时,每次都要排练6 个小时以上。这期间,繁重的学业如鞭子抽打着我们,有时真是累到崩溃。我们不断地重复着那几个旋律,可是老师还是说我们的音准有问题。同学们在下面抱怨着:“快点儿下课吧,说那么多有什么用?作业还有一大堆呢,不知道会做到几点,昨天我十二点才睡啊!”我又回头看了一眼,我的小学同学—她比我进乐团更早,可是她今天居然没来,已经两天没来了。我开始怀疑我进入乐团是对还是错。那一天我们团请来了越南著名指挥家童光荣先生,他会随着音乐摇摆,有时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有时像夜色里静静盛开的花,有时像一个圣斗士,当音乐到了最高潮时,他跳了起来,我的心变得兴奋无比,也和音符一起跳起了舞。童老师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半天,但他始终神采奕奕,他带领我们体会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在一次次笑声里学会如何琴人合一,如何奏出最美的音乐。从此以后,我们虽累却不再抱怨,因为不是谁都可以随随便便看到最美的风景,所以我每一天都坚持着,手臂累得举不起来,手指磨得酸痛,可那又算什么?我在乎的是我要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奏属于我们的民乐。终于来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穿上美丽的演出服,当音乐响起,我们在《西北组曲》中感受音乐的雄浑,在《诗雨江南》中感受琴弦的柔美,在《丝绸之路》中感受大漠异域之风情……那感觉,不仅苏醒你的耳朵,更是敲打着你的灵魂。就这样,埋下一颗音乐的种子,在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的日子里,它努力地伸着腰,最后破土而出,绽放出最美的花。
描述童光荣的事例,交代由此带来的转机,与上文呼应。开头以歌词引入,贴切自然。自然地引出所埋下的这颗音乐的种子。运用排比手法,突出表现音乐的魅力。通过对比,来衬托追求这颗种子的不易,也设下了是否继续下去的悬疑。描写种子带给“我”的目标与动力。
看点解读选材新颖:作者以音乐为埋下的种子,这样的选材高雅、大气,又可以避免大众化,富有新意。同时在叙述过程中列举的童光荣的事例,典型、鲜活。脉络分明:整篇文章行文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文章的开篇即以著名作家三毛的一首契合文题的歌词引入,交代了自己是如何在心中埋下音乐这颗种子的,贴切自然。主体部分具体叙写音乐种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自己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结尾点题,收束全篇,不枝不蔓。手法多样:阅读本文,会被作者那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富有意蕴的语言所感染、所打动,进而会喜欢这样的语言表达与风格。文章在叙写学习、训练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全文呈现出摇曳多姿的风采。
构思图解开头:开篇引用歌词,为后文埋下伏笔。结尾:巧妙点题,语言洗练,富有诗意。中间:详细叙写种下“ 种子” 的艰难、收获与快意。1.简述埋下音乐这颗种子的原因。2.详细描述伴随这颗种子成长所经受的种种磨砺。3.例证这颗种子带来的收益与记忆。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上海考生芸芸众生,我们奇迹般相逢,留下了满心的感动,就这样,埋下了一颗种子。午后的香樟树下,阳光在指缝间肆意穿梭,好像催眠符贴在眼皮上,令我昏昏欲睡。我用力揉了揉眼睛,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恩,是时候出发了。我晃晃悠悠地跟着大部队走着,不断地埋怨这无聊至极的夏令营。不久,我们来到了一处不知名的小河边。哇!水真清啊,里面的鱼儿似乎也在认同我说的话,欢快地游来游去。掬一捧清水泼在脸上,瞬间除去了午后的懒散。可太阳始终那么骄傲,不断绽放它的光芒,我心中不禁有一些恼怒,撇撇嘴离开了。走啊走啊,汗水沁湿了后背,皮肤被炙烤得难受。见前面有一处小集市,搭着小小的篷,便有些欣喜,一着急,我开始跑起来。可调皮的上天总是喜欢和我开玩笑,我一个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了个四脚朝天,尖锐的石头划破了我的膝盖,鲜血直流。我用纸巾简单地擦了擦,便又朝集市走去。“卖瓜了,甜甜的瓜嘞!”我闻声走过去,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妇,正在卖瓜,汗水缓慢地从她的发丝流到下巴,然后“啪嗒”一声掉到地上,可她却没有为这燥热的天气焦躁,反而在笑。她的嘴角微微勾起,带动了眼角密集的鱼尾纹。我拿了一个哈密瓜问:“多少钱?”老妇还是笑眯眯地说道:“小姑娘,这瓜啊,甜着呢,两块钱。”“嗯,两块钱,还不贵。”我摸了摸口袋,钱怎么没了?我的脸一下红了,心想,该不会是刚才摔倒时掉了吧?这一刻真是尴尬得要死,我心想:惨了,这个老妇虽然看起来很友好,但是如果我又不买了的话,她肯定会发火的,怎么办?就在我心急如焚时,老妇开口了:“小姑娘,没带钱是吗?”“我……钱好像掉了,能不能,能不能……”老妇似乎看出了我的尴尬与为难,又笑了,给我一种莫名的心安。“小姑娘,那这个瓜送给你吧,天气怪热的。”老妇说道。我对她的话有那么一丝丝的震惊,我张开干燥的嘴唇,轻轻咬了一口,嗯,真甜!老妇人看着我的样子也笑了。我刚准备走过去坐到椅子上,可忘了腿上还有伤,剧烈的疼痛袭来,我“哎呀”一声扑倒在了椅子上,鲜血又开始肆无忌惮地流出。老妇人见状连忙把我扶住,“怎么了啊?你在这儿不要动,我去给你拿点儿东西。”不一会儿,她又回来了,拿着消毒水、碘酒和纱布。“我自己来吧,您还要照顾生意呢!”她连忙摆手道:“那怎么行,你都伤成这样了。”她捂着腰慢慢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为我擦药,有人来买她的瓜,她略带歉意地拒绝了。为我擦碘酒的时候,厚厚的纱布一直盖在她的腿上,她的衣服都被沁湿了。她用粗糙的手为我捆纱布,我看她捆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我手笨,捆得有点儿丑,哈哈。”一滴汗水掉到了地上,我看着她孩子似的天真笑脸,心中不禁漾出一丝暖意。“姑娘,下回可要注意点儿啊,不能再伤着自己了。”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大娘,您的心地真好!”“呵呵,这世道啊,只要人人都能有一份爱心,埋下一颗善的种子,世界将会更美好!”是啊,她不止给了我一块瓜,还教会了我做人要善良的道理。就这样,我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善的种子。
运用排比修辞,表现“我”实现目标后的感受。结尾点题,语言简洁、有力。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小集市的描写很细腻,并为后文买瓜埋下伏笔。神态描写逼真,突出老妇人的形象。“我”的心理描写与后文老人的和善形成鲜明对比。成语使用恰当,表现了流血的情况。语言活泼、精当。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对话描写,表现老妇人的善良。借老人之口,点明主题。感悟深刻,受益良多。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看点解读选材典型:本文类似于一篇纪实性的小说。作者选取的事件富有真实感,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了作者选材的典型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感悟的深刻,也彰显了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情节曲折:全文紧紧围绕着“我”与老妇人之间的互动展开,具体写了老妇人慷慨赠瓜、为“我”处理伤口而不顾生意的无私善举,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而又在情理之中。主题深刻:阅读全文,读者会被文中老人善解人意、助人为乐的言行感染,产生钦佩、敬慕之情。人物形象,鲜活灵动。更为重要的是,老人的一系列善举,正是埋在“我”心中的一颗善的种子,必将生根和开花,直至结出硕果。这也是两代人善举的传递和承继,充满了正能量。
构思图解开头:回忆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中间:详略分明地叙述埋下这颗种子的来龙去脉,文笔流畅。1.描写蓄势,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2.叙写“我”与老妇人相遇的原因和经过。3.描写埋下这颗种子带来的启示与感悟。结尾:照应开头,扣题、点题,深化中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